一种自动高速分散釜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382020阅读:353来源:国知局
一种自动高速分散釜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搅拌装置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自动高速分散釜。



背景技术:

在工业生产中,往往需要对多种原料进行混合,最早的搅拌、分散过程采 用的是人工操作,工人的劳动强度大,且有些材料会对人体健康造成伤害。随 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工业化程度的提高,人们的生产生活中也越来越多的以机 械化设备代替传统人工作业,其中,搅拌分散釜是最常用的混合装置。搅拌分 散釜主要用在油漆、涂料、胶黏剂等行业,实现预分散、搅拌和调漆等多种工艺过程。

现市面上的搅拌分散釜在搅拌过程中难以使物料混合分散均匀;同时传统的搅拌釜内的浆料轴向循环能力较差,使得产品质量不够稳定,给生产带来诸多不便,而且分散釜需要人员去控制装置,当操作人员不在现场时,必须关闭分散釜,停在工作,这样导致降低了工作效率,增加人力成本。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上述的不足之处,进而提供一种自动高速分散釜。

为达此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自动高速分散釜,包括釜体、搅拌电机、减速机、传动装置和搅拌装置;所述传动装置通过固定架固定于所述釜体的上端,所述传动装置的一端设置有所述减速机,所述减速机的一端设置有所述搅拌电机,所述减速机和传动装置与所述搅拌电机电连接;

所述搅拌装置包括搅拌轴和搅拌器,所述搅拌轴的另一端设置有搅拌器;所述搅拌器包括弧状搅拌桨和横向搅拌桨;所述横向搅拌桨的两端与所述弧状搅拌桨的两端横向相接,所述搅拌轴的一端与所述传动装置的另一端相连接,且固定于所述釜体的内壁;

还设置有PLC控制模块、封头盖和视镜,所述PLC控制模块电连接所述搅拌电机,所述封头盖设置于所述釜体的顶端,所述视镜设置于所述封头盖上。

更具体地,所述搅拌轴垂直穿过所述横向搅拌桨的中部,并且与所述弧状搅拌桨的底中部相接,所述弧状搅拌桨呈U型结构。

更具体地,还设置有放料口、进液口、真空口、排气口、粉料口、备用口和电动阀门,所述进液口、真空口、排气口、粉料口、备用口设置于所述封头盖的上端,所述放料口设置于所述釜体的底端,所述电动阀门设置于所述进液口、真空口、排气口、粉料口和备用口的一侧。

更具体地,所述视镜设置为两个。

更具体地,还设置有加热部件,所述加热部件设置于所述釜体底端的外壁。

更进一步地,还设置有蒸汽进口、冷凝水进口、蒸汽温度计接口和冷凝温度计接口,所述蒸汽进口和蒸汽温度计接口设置于所述釜体的一侧,所述冷凝水进口和冷凝温度计接口设置于所述釜体的底端。

更进一步地,还设置有耳式支座,所述耳式支座设置于所述釜体的外壁。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1.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所述搅拌器和PLC控制模块,对物料进行自动高速搅拌,可使物料迅速分散和溶解,搅拌更均匀,产品更加细腻、无气体,从而提高了产品质量和工作效率,增强市场竞争力,体现智能自动化,此分散釜对中高粘度及触变性物料具有良好的适应性,对批量生产尤其高速快捷;2.一方面,通过设置两个视镜,一个用于安装照明灯,便于照亮釜内的物料,另一个用于人体肉眼观察釜内的情况,以便于调节控制。另一方面,通过设置所述加热部件对釜体内部适度地进行加热,能使得在搅拌物料的过程中,增大物料的流动性,减小搅拌装置的阻力,从而减轻防爆变频电机的负荷;3.通过设置蒸汽温度计接口和冷凝温度计接口安装温度计,以便于测物料的温度,可控制物料的温度,避免了温度太低固体物料不易溶解,温度太高把物料烧焦,从而提高搅拌的工作效率。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分散釜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分散釜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其中:釜体1、搅拌电机2、减速机3、传动装置4、搅拌装置5、搅拌轴51、搅拌器52、弧状搅拌桨521、横向搅拌桨522、封头盖6、进液口61、真空口62、排气口63、粉料口64、备用口65、放料口7、视镜8、加热部件9、蒸汽进口10、蒸汽温度计接口101、冷凝水进口11、冷凝温度计接口111、耳式支座12。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一种自动高速分散釜,如图1和2所示,包括釜体1、搅拌电机2、减速机3、传动装置4和搅拌装置5;所述传动装置4通过固定架固定于所述釜体1的上端,所述传动装置4的一端设置有所述减速机3,所述减速机3的一端设置有所述搅拌电机2,所述减速机3和传动装置4与所述搅拌电机2电连接;

所述搅拌装置5包括搅拌轴51和搅拌器52,所述搅拌轴51的另一端设置有搅拌器52;所述搅拌器52包括弧状搅拌桨521和横向搅拌桨522;所述横向搅拌桨522的两端与所述弧状搅拌桨521的两端横向相接,所述搅拌轴51的一端与所述传动装置4的另一端相连接,且固定于所述釜体1的内壁。

还设置有PLC控制模块、封头盖6和视镜8,所述PLC控制模块电连接所述搅拌电机2,所述封头盖6设置于所述釜体1的顶端,所述视镜8设置于所述封头盖6上。设置PLC控制模块可以通过预设的程序控制所述搅拌电机2运行的时机和行程,使得分散釜可以自动地、连续地工作。

当分散釜工作时,向釜体1加入物料,启动PLC控制模块(图为显示出来),启动搅拌电机2,通过减速机3带动釜内的所述搅拌装置5的搅拌轴51旋转,搅拌轴51带动所述搅拌器52高速搅拌分散,当搅拌过程搅拌一个半小时后,使得固体物料和液体物料混合均匀即可,使用设置有PLC控制模块的所述搅拌装置5,物料自动地连续地混合得更均匀,分散得更细腻。

更具体地,所述搅拌轴51垂直穿过所述横向搅拌桨522的中部,并且与所述弧状搅拌桨521的底中部相接,所述弧状搅拌桨521呈U型结构。

根据不同介质的物理学性质、容量、搅拌目的选择相应的搅拌器52,对物料混合、提高分散效率能起到很大的作用。设置此形状的搅拌装置5,所述搅拌器52外形有如方框,属于框式搅拌器,其直径较大,且所述搅拌器52与釜壁间隙较小,有利于传热过程的进行,当搅拌器52快速旋转时,所述搅拌器52的叶片所带动的液体把静止层从分散釜的釜壁上带下来;当搅拌器52慢速旋转时,搅拌器52能产生良好的热传导。这类搅拌器52常用于高粘度液体、高浓度淤浆和沉降性淤浆的搅拌。

更具体地,还设置有放料口7、进液口61、真空口62、排气口63、粉料口64、备用口65和电动阀门,所述进液口61、真空口62、排气口63、粉料口64和备用口65设置于所述封头盖6的上端,所述放料口7设置于所述釜体1的底端,所述电动阀门设置于进液口61、真空口62、排气口63、粉料口64和备用口65的一侧。

根据工艺设计要求,设置真空口62,在搅拌时进行抽真空,减少搅拌气泡的产生,设置排气口63,用于在进料时,把釜体内的空气排出,,维持釜内的气压平衡的同时,在分散釜搅拌工作前,预先把釜内的空气和水分等抽掉,然后补充氮气,能使混合物料分散得更细腻,更均匀。设置进液口61和粉料口64,可通过所述进液口61和粉料口64进行投放物料到釜体1内;设置电动阀门(图为显示出来),可通过电动阀门来进行控制各管口的动作,设置备用口65,避免了当工艺改变时管口不够用,起到备用的作用;当分散釜工作结束口,可通过放料口7进行放出混合好的物料。

更进一步地,所述视镜8设置为两个。通过设置两个视镜8,一个视镜8是用于安装照明灯,便于照亮釜内的物料,另一个视镜8用于人体肉眼观察釜内的情况,以便于调节控制。

更具体地,还设置有加热部件9,所述加热部件9设置于所述釜体1底端的外壁。当分散釜在工作时,伴随着所述搅拌装置5的搅拌,所述加热部件9对釜体1内部适度地进行加热,把物料从常温加温到混合需要的温度,能使得在搅拌物料的过程中,增大物料的流动性,减小搅拌装置5的阻力,从而减轻防爆变频电机的负荷;同时所述加热部件9可以使得分散釜内的温度保持一个恒定值,使加工过程不受环境温度的影响。可根据物料的特性和工艺要求,来使用所述加热部件9。

更具体地,还设置有蒸汽进口10、冷凝水进口11、蒸汽温度计接口101和冷凝温度计接口111,所述蒸汽进口10和蒸汽温度计接口101设置于所述釜体1的一侧,所述冷凝水进口11和冷凝温度计接口111设置于所述釜体1的底端。通过蒸汽温度计接口101和冷凝温度计接口111安装温度计,以便于测物料的温度,由于顶部或底部的物料温度不够准确,蒸汽温度计接口101的温度计设计较长,为了较好地测量中段物料的温度,通过温度计分别测试蒸汽口的蒸汽温度和冷凝口的冷凝水温度,由于蒸汽加热完物料会消耗能量温度会降低,当温度低于100度时就会变成水,测试温度是为了控制物料的温度,温度太低固体物料是不易溶解,温度太高就会把物料烧焦了,由此观察温度计,控制釜内温度,提高搅拌的工作效率。

更进一步地,还设置有耳式支座1213,所述耳式支座1213设置于所述釜体1的外壁。通过在釜体1外侧焊接所述耳式支座1213,能将整个分散釜支撑起来,起到一个固定支撑的作用。

本实用新型主要用于将粉状的固体物料分散至液体状的溶剂当中,粉料例如有钛白粉,高岭土等,当分散釜工作时,先把液体物料从进液口61投放,启动PLC控制模块,启动搅拌电机2,控制各管口的电动阀门,加热部件9开启,把釜内的温度升温到90摄氏度,此时从粉料口64投放固体物料,通过减速机3带动釜内的所述搅拌装置5的搅拌轴51旋转,搅拌轴51带动所述搅拌器52高速搅拌分散,在上述过程中,通过蒸汽进口10和冷凝进口11的温度计来控制适当的釜内温度,同时可通过视镜8观察釜体1内的情况。当搅拌过程搅拌一个半小时后,使产品达到均匀细腻的效果,最后,控制关闭搅拌电机2,固体物料和液体物料混合均匀后即可从放料口7出料。

以上结合具体实施例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原理。这些描述只是为了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而不能以任何方式解释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基于此处的解释,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不需要付出创造性的劳动即可联想到本实用新型的其它具体实施方式,这些方式都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