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验用高效气液混合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207720阅读:390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属于试验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试验用高效气液混合装置。



背景技术:

在进行气液混合试验过程中,需要调制出不同浓度的混合溶液,而对于调整高浓度的气液混合溶液时,由于气液混合效率低,溶液无法充分吸收气体,导致混合浓度始终无法达标,因此需要持续不断的通入大量的气体,导致了气体的浪费,增加了实验的成本。因此,对于如何实现气液混合的效率,如何保障气体的吸收率是本申请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供一种结构设计合理、紧凑,吸收效果好、吸收率高的试验用高效气液混合装置。

为达到上述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试验用高效气液混合装置,包括罐体、设置在罐体底部的支脚、设置在罐体顶部的密封盖和设置在罐体内的气液混合组件,所述的气液混合组件包括设置在罐体中部的中隔板和设置在罐体与密封盖之间的上隔板,中隔板将罐体分隔为第一吸收室和第二吸收室,所述的中隔板上设有下气管和上气管,所述的第二吸收室内盛装有混合溶液,所述的下气管浸入混合溶液中,所述的上气管底端位于混合溶液液面上部,上气管的顶端穿过上隔板并与密封盖连通,所述的上隔板底部固定设置有盘管和喷头,第二吸收室下部的罐体上设置有排液口和循环液口,循环液口与盘管之间设置有循环泵,第一吸收室侧部的罐体上设置有进气口,在密封盖上设置有排气口和压力调节阀。

所述的罐体内壁上设置有环形承台,所述的中隔板匹配放置在环形承台上。

所述的罐体上设置有观察窗,与第一吸收室对应的罐体上设置有压力表。

与第二吸收室对应的罐体上设置有取样口。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所取得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结构设计合理、紧凑,其通过第一吸收室和第二吸收室的设计,能够实现气体和液体的充分接触反应和吸收,大大提高了气体的吸收率,有效的缩短了通气时间,使得排放的气体中携带的反应气体的量控制在有效的范围内;本实用新型可用于多种不同的气液混合,应用范围广,便于广泛推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序号:1为罐体、2为支脚、3为密封盖、4为中隔板、5为上隔板、6为第一吸收室、7为第二吸收室、8为下气管、9为上气管、10为盘管、11为喷头、12为排液口、13为循环液口、14为循环泵、15为进气口、16为排气口、17为压力调节阀、18为环形承台、19为观察窗、20为压力表、21为取样口。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说明。

参见图1,一种试验用高效气液混合装置,包括罐体1、设置在罐体1底部的支脚2、设置在罐体顶部的密封盖3和设置在罐体内的气液混合组件,所述的气液混合组件包括设置在罐体中部的中隔板4和设置在罐体与密封盖之间的上隔板5,中隔板4将罐体分隔为第一吸收室6和第二吸收室7,所述的中隔板4上设有下气管8和上气管9,所述的第二吸收室7内盛装有混合溶液,所述的下气管8浸入混合溶液中,所述的上气管9底端位于混合溶液液面上部,上气管9的顶端穿过上隔板5并与密封盖3连通,所述的上隔板底部固定设置有盘管10和喷头11,第二吸收室下部的罐体上设置有排液口12和循环液口13,循环液口13与盘管10之间设置有循环泵14,第一吸收室侧部的罐体上设置有进气口15,在密封盖上设置有排气口16和压力调节阀17。

所述的罐体内壁上设置有环形承台18,所述的中隔板匹配放置在环形承台上。

所述的罐体上设置有观察窗19,与第一吸收室对应的罐体上设置有压力表20。

与第二吸收室对应的罐体上设置有取样口21。

本实用新型结构设计合理、紧凑,其通过第一吸收室和第二吸收室的设计,能够实现气体和液体的充分接触反应和吸收,大大提高了气体的吸收率,有效的缩短了通气时间,使得排放的气体中携带的反应气体的量控制在有效的范围内;本实用新型可用于多种不同的气液混合,应用范围广,便于广泛推广。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同物界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