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氯吡啶的出料装置及出料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5231397发布日期:2018-08-21 19:31阅读:632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五氯吡啶的生产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五氯吡啶的出料装置及出料方法。



背景技术:

五氯吡啶是一种有机合成反应的重要中间体,是生产毒死蜱、二氯吡啶酸、氟草烟等杀虫剂、除草剂的重要原料,同时五氯吡啶也是医药中间体,可用于生产心血管、脑血管及其他药品原药。

本申请人在申请号为201510302019.6的发明专利中保护了一种用于五氯吡啶的凝华捕集装置,采用该设备进行五氯吡啶生产时,反应器出来的产品是一种五氯吡啶气体,需要通过凝华器实现凝华变成粉状五氯吡啶产品,最后通过捕集得到,原来的夹套冷却时温度不易控制,容易出现上部温度过高容易使产品超过五氯吡啶的熔点,捕集器产生大量的结块,产品不易取出;下部温度过低使凝华管产生堵塞,无法进行生产。

上述方法在较大程度上改善了粉状产品在凝华管中堵塞的问题,但是仍然伴随有粉状五氯吡啶向空气逸散导致环境污染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上述背景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五氯吡啶的出料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五氯吡啶生产中的环境污染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五氯吡啶的出料装置,包括主反应器,所述主反应器通过螺旋换热管与接收罐连接,所述接收罐通过螺旋换热管连接结晶切片机;

所述螺旋换热管包括内管和外管,所述内管内壁顺时针螺旋设置有螺旋片,所述内管和外管之间在管端封闭以使外管与内管之间形成封闭的空腔,所述外管在两个管端分别与外管轴线垂直的设置有进液管和出液管,所述外管的两端均焊接有连接法兰。

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提供的五氯吡啶的出料装置,结构简单,与现有技术相比,系统设备更少,节省了生产成本;

并且本发明中的螺旋换热管通过内管和外管,且所述内管内壁顺时针螺旋设置有螺旋片,所述内管和外管之间在管端封闭以使外管与内管之间形成封闭的空腔,这样使得本发明中的内管用来输送高温气态的五氯吡啶时,可在内管与外管之间的螺旋空腔内加压通入低温介质,实现低温介质与五氯吡啶的换热,使得五氯吡啶的温度控制在略高于熔点温度,从而使得温度高于沸点的气态五氯吡啶转变为液态,从而将传统工艺中直接冷却结晶的工艺改变为先转化为液态,再通过切片机进行切片成型为片状产品,从而相对于传统工艺减少了产品的损失,也提高了生产效率,同时还能降低对人身伤害的可能性;突出的是,本发明中在内管和外管之间螺旋的设置有螺旋片,从而在有限的伴热管中增加了低温介质与内管中高温五氯吡啶的换热面积,进一步提高了气态五氯吡啶的液化速度,可以缩短伴热管的长度,减小生产系统的占用空间,节约场地面积;由于螺旋设置的螺旋片,从而管内的五氯吡啶形成螺旋流动,使得内管中温度较高的五氯吡啶换热更加均匀,避免局部降温而出现局部结晶。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五氯吡啶的出料方法,包括将主反应器内得到的气态五氯吡啶进行液化并伴热输送至接收罐后利用结晶切片机刮片冷凝成片状或块状产品的步骤。

本发明提供的出料方法,在反应器充分反应后气态的五氯吡啶降温并将气态五氯吡啶进行液化,使得五氯吡啶的输送方式由现有技术中的粉状转变为液态,从而有效避免了粉状五氯吡啶在输送管中出现的堵塞、污染、浪费等问题,本发明将得到的五氯吡啶液化后输送到接收罐,并进一步通过结晶切片机切面呈片状或者块状产品,这样就完全避免了现有技术中粉状产品存在的不便包装、不便运输等问题,极大的提高了生产效率,改善了生产环境。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中螺旋换热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中螺旋换热管的连接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中的技术方案进一步说明。

如图1-图3所示,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实施例,本发明提出了一种五氯吡啶的出料装置,包括主反应器20,所述主反应器20通过螺旋换热管10与接收罐30连接,所述接收罐30通过螺旋换热管连接结晶切片机40;

所述螺旋换热管10包括内管11和外管12,所述内管11内壁顺时针螺旋设置有螺旋片13,所述内管11和外管12之间在管端封闭以使外管12与内管11之间形成封闭的空腔,所述外管12在两个管端分别与外管轴线垂直的设置有进液管14和出液管15,所述外管12的两端均焊接有连接法兰16。

上述方案的螺旋换热管10通过内管11和外管12,且内管11内壁顺时针螺旋设置有螺旋片13,所述内管11和外管12之间在管端封闭以使外管与内管之间形成封闭的螺旋空腔,这样使得本发明中的内管11用来输送高温气态的五氯吡啶时,可在内管11与外管12之间的螺旋空腔内加压通入低温介质,实现低温介质与五氯吡啶的换热,使得五氯吡啶的温度控制在略高于熔点温度,从而使得温度高于沸点的气态五氯吡啶液化为液态,从而将传统工艺中直接冷却结晶的工艺改变为先转化为液态,再通过切片机进行切片成型为片状产品,从而相对于传统工艺减少了产品的损失,也提高了生产效率,同时还能降低对人身伤害的可能性;突出的是,本发明中在内管和外管之间螺旋的设置有螺旋片,从而在有限的伴热管中增加了低温介质与内管中高温五氯吡啶的换热面积,进一步提高了气态五氯吡啶的液化速度,可以缩短伴热管的长度,减小生产系统的占用空间,节约场地面积;由于螺旋设置的螺旋片,从而管内的五氯吡啶形成螺旋流动,使得内管中温度较高的五氯吡啶换热更加均匀,避免局部降温而出现局部结晶。

作为优选的,所述外管12的直径为180-200mm,内管11直径为80-100mm,螺旋片13的螺距为110-150mm,所述外管12和内管11均为碳钢管。由于五氯吡啶常压下的熔点为126℃,因此需要精确控制五氯吡啶换热后的温度,在本方案中,内管中输送五氯吡啶,外管与内管之间的空腔输送低温介质,因此根据本方案中的尺寸数据,输送五氯吡啶的截面与输送低温介质的截面面积之比为1:1,从而保证了处于高温气态下的五氯吡啶与低温介质实现1:1的换热,保证换热效率;同时内管管径不可过大,过大后处于内管中心处的五氯吡啶无法及时与内管外壁的低温介质进行换热,为了保证换热效率,申请人在反复的实际生产和试验中,得出了本方案中内管、外观及螺旋片的相关尺寸。

在实施时,请参阅附图2,根据实际输送距离的需要,可将多根螺旋换热管通过连接管17连接,这样在安装生产设备时,可灵活布置管路系统。

利用上述生产系统生产进行的五氯吡啶的出料方法,包括将主反应器20内得到的气态五氯吡啶通过螺旋换热管进行液化并输送至接收罐30后利用结晶切片机40刮片冷凝成片状或块状产品的步骤,其中主反应器与接收罐之间的螺旋换热管的螺旋空腔内通入蒸汽换热,以将螺旋换热管内的五氯吡啶温度控制在128-160℃,且所述接收罐与结晶切片机之间螺旋换热管的螺旋空腔内通入循环导热油,以将螺旋换热管内五氯吡啶的温度控制为128-136℃。

本发明提供的出料方法,在反应器20充分反应后气态的五氯吡啶降温并将气态五氯吡啶进行液化,使得五氯吡啶的输送方式由现有技术中的粉状转变为液态,从而有效避免了粉状五氯吡啶在输送管中出现的堵塞、污染、浪费等问题,本发明将得到的五氯吡啶液化后输送到接收罐30,并进一步通过结晶切片机40切面呈片状或者块状产品,这样就完全避免了现有技术中粉状产品存在的不便包装、不便运输等问题,极大的提高了生产效率,改善了生产环境。

最后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宗旨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