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除沫装置及蒸发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803415发布日期:2018-11-02 21:37阅读:147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蒸发系统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除沫装置及蒸发系统。



背景技术:

蒸发浓缩是指将溶液中的溶剂通过加热升温沸腾的方式让溶剂脱离溶质而使溶质逐渐浓缩的过程。在现代工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蒸发浓缩普遍存在,蒸发设备被广泛采用。蒸发所产生的二次蒸汽中,往往携带着大小不等的液滴。如不采用除沫装置,一方面引起产品的损失,另一方面还由于分离效果不好导致气体杂质含量高,需要二次净化处理,增加企业成本。现有的除沫装置通常在蒸汽出口处设置除沫丝网对蒸汽携带的泡沫液滴群进行拦截,实现除沫,该种方式仅靠丝网进行除沫,除沫效率较低,除沫效果较差,当蒸汽流动速度较大时,难以保证蒸发系统气相的纯净度。因此,需要提供一种新的技术方案以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高效的除沫装置及蒸发系统。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提供了一种除沫装置,包括:

除沫壳体,所述除沫壳体上开设有蒸汽入口和蒸汽出口;

折流装置,所述折流装置包括若干个折流板,所述折流板设置在所述除沫壳体的内壁上并位于所述蒸汽入口和所述蒸汽出口之间,若干个所述折流板相互交错以在所述蒸汽入口和所述蒸汽出口之间形成弯曲的流动通道;以及,

丝网装置,所述丝网装置位于所述折流装置和所述蒸汽出口之间,所述丝网装置的边沿与所述除沫壳体的内壁相连接。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除沫壳体的内壁包括相对的两侧,分别为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若干个所述折流板分别安装在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上。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折流板的一端与所述第一侧壁连接,所述折流板的另一端向所述第二侧壁延伸并且与所述第二侧壁之间留有气流通道。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折流装置包括三个所述折流板,其中两个所述折流板安装在所述第一侧壁上,其余一个所述折流板安装在所述第二侧壁上,并向设于所述第一侧壁上的两个所述折流板之间延伸。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折流板之间相互平行,并且沿蒸汽流动的方向均匀排布。

还提供了一种蒸发系统,包括蒸发装置、除沫装置和连接管道,所述蒸发装置用于对物料进行蒸发浓缩,并通过连接管道与所述除沫装置连通,所述除沫装置为上述的除沫装置。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还包括回流管,所述回流管包括竖直管、U型管和水平管,所述竖直管与所述除沫壳体连通并自所述除沫壳体的底部向下延伸,所述水平管与所述蒸发装置连通并沿水平方向延伸,所述U型管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竖直管和所述水平管连通。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U型管的底部开设有排渣口,所述排渣口连接有排渣管,所述排渣管上靠近所述排渣口的位置设置有第一排渣阀。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排渣管包括第一排渣管和第二排渣管,所述第一排渣管自所述U型管的底部竖直向下延伸,所述第二排渣管与所述蒸发装置接通,所述第二排渣管上靠近所述蒸发装置的位置设置有第二排渣阀,打开所述第二排渣阀,可将所述排渣管与所述蒸发装置连通。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排渣管上连接有冲洗管,所述冲洗管上设置有冲洗阀,打开所述冲洗阀可通入冲洗液以对所述排渣管和所述U型管进行冲洗。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的除沫装置包括除沫壳体、折流装置和丝网装置,除沫壳体上开设有蒸汽入口和蒸汽出口,折流装置包括若干个折流板,折流板设置在除沫壳体的内壁上并位于蒸汽入口和蒸汽出口之间,若干个折流板相互交错以在蒸汽入口和蒸汽出口之间形成弯曲的流动通道;丝网装置位于折流装置和蒸汽出口之间,丝网装置的边沿与除沫壳体的内壁相连接。蒸汽从蒸汽入口进入除沫壳体中,并向蒸汽出口流动,分别流经折流装置和丝网装置,通过折流装置和丝网装置先后对蒸汽进行两次除沫,大大提高了除沫效率和除沫效果,实现高效除沫的目的。本实用新型的蒸发系统包括该除沫装置,因此该蒸发系统同样具有高效除沫的作用。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做简单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除沫装置一个实施例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蒸发系统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具体结构及产生的技术效果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以充分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特征和效果。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只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其他实施例,均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另外,专利中涉及到的所有联接/连接关系,并非单指构件直接相接,而是指可根据具体实施情况,通过添加或减少联接辅件,来组成更优的联接结构。本实用新型中所涉及的上、下、左、右等方位描述仅仅是相对于附图中本实用新型各组成部分的相互位置关系来说的。本实用新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在不互相矛盾冲突的前提下可以交互组合。

实施例一:

图1为本实用新型除沫装置一个实施例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参考图1,除沫装置包括除沫壳体10、折流装置20和丝网装置30,其中:

除沫壳体10上开设有蒸汽入口11和蒸汽出口12,蒸汽入口11位于除沫壳体10的下部,蒸汽出口12位于除沫壳体10的顶部,蒸汽从蒸汽入口11进入流向蒸汽出口12从而排出。

折流装置20包括若干个折流板21,折流板21设置在除沫壳体10的内壁上并位于蒸汽入口11和蒸汽出口12之间,若干个折流板21相互交错以在蒸汽入口11和蒸汽出口12之间形成弯曲的流动通道;本实施例中,折流板21自除沫壳体10的下部向上排布,蒸汽上升时可沿折流装置20中弯曲的流动通道流动,蒸汽中携带的液滴群与折流装置20产生表面撞击,使较大的泡沫液滴在重力作用下返回回流,折流装置20中弯曲的流动通道可降低除沫壳体内蒸汽的流动速度,并改变其流动方向,避免蒸汽流速过快,有利于充分除沫,交错的折流板21使带液汽流作混旋上升运动,液滴被离心力甩到除沫壳体的内壁,产生碰撞,液滴集积到一定的大小后在重力作用下向下流,蒸汽中携带的固体颗粒也附在离心力的作用下附着在除沫壳体的内壁,实现了初步分离。该折流装置20可捕集≥10μm的液滴。

丝网装置30位于折流装置20和蒸汽出口12之间,丝网装置30的边沿与除沫壳体10的内壁相连接,蒸汽通过折流装置20的初步分离后,再通过丝网装置30进行二次分离。

丝网装置30为多层丝网或多层纤维构成的纤维床,当带有雾沫的蒸汽以一定速度上升通过丝网时,由于雾沫上升的惯性作用,雾沫与丝网细丝相碰撞而被附着在细丝表面上,细丝表面上雾沫的扩散和重力沉降使雾沫形成较大的液滴,并沿着细丝流至两根丝的交接处。细丝的可润湿性、液体的表面张力及细丝的毛细管作用,使得液滴越来越大,直到聚集的液滴大到其自身产生的重力超过气体的上升力与液体表面张力的合力时,液滴就从细丝上分离下落。该丝网装置30可捕集1μm~10μm的雾沫。

除沫壳体10的内壁包括相对的两侧,分别为第一侧壁13和第二侧壁14,若干个折流板21分别交错安装在第一侧壁13和第二侧壁14上。折流板21的一端与第一侧壁13连接,折流板21的另一端向第二侧壁14延伸并且与第二侧壁14之间留有气流通道,从而在若干个折流板之间形成弯曲的气流通道。

本实施例中,折流装置20包括三个折流板21,其中两个折流板21安装在第一侧壁13上,其余一个折流板21安装在第二侧壁14上,并向设于第一侧壁13上的两个折流板21之间延伸。折流板21之间相互平行,并且沿蒸汽流动的方向均匀排布。本实施例中,折流板21自除沫壳体10的下部向上部均匀排布。

蒸汽从蒸汽入口11进入除沫壳体10中,并向蒸汽出口12流动,分别流经折流装置20和丝网装置30,图1中的箭头指向示出了蒸汽的流动方向。通过折流装置20和丝网装置30先后对蒸汽进行两次除沫,大大提高了除沫效率和除沫效果,实现蒸发系统气相的净化,提升蒸发系统气相的纯净度,节省大量的后续处理成本,性价比高。并且,折流装置20可对蒸汽进行降速,避免通过丝网装置30的蒸汽流动速度过快而影响除沫效果的问题,对于固体颗粒含量较大的蒸汽,通过折流装置20的初步分离后,可大大减少通过丝网装置30的蒸汽中固体颗粒的含量,避免了过多的固体颗粒附着在丝网装置30上而导致丝网堵塞的问题。二次蒸汽通过上述两级除沫装置,除沫效率可高达99.8%~99.9%。

实施例二:

图2为本实用新型蒸发系统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参考图2,蒸发系统包括蒸发装置1、除沫装置2和连接管道3,蒸发装置1用于对物料进行蒸发浓缩,并通过连接管道3与除沫装置1连通,该除沫装置2为上述实施例一所述的除沫装置。物料通过蒸发装置1进行蒸发,形成的二次蒸汽通过连接管道3通入除沫装置2,除沫装置2通过上述的折流装置和丝网装置对二次蒸汽进行除沫,有效地减少了气相夹带,大幅提升了气相纯度。

蒸发系统还包括回流管4,用于承接除沫装置中积聚的含固液滴,并流回至蒸发装置中。回流管4包括竖直管41、U型管42和水平管43,竖直管41与除沫壳体10连通并自除沫壳体10的底部竖直向下延伸,水平管43与蒸发装置1连通并沿水平方向延伸,U型管42的两端分别与竖直管41和水平管43连通。U型管42可承接从除沫装置2中回流的含固液滴,避免蒸发装置1中的蒸汽从回流管4进入除沫壳体10内。含固液滴在U型管42内积蓄到达一定的液面高度后,可从水平管43流入蒸发装置1中。

液滴中的固体颗粒沉降在U型管42底部,U型管42的底部开设有排渣口,排渣口处连接有排渣管5,用于将U型管42中沉降的固体颗粒排出,排渣管5上靠近排渣口的位置设置有第一排渣阀6,控制第一排渣阀6的开关可实现排渣管5与U型管42的连通或隔断。打开第一排渣阀6,使得排渣管5与U型管42连通,U型管42底部沉降的固体颗粒可随U型管42中积蓄的液体流入排渣管5中,实现排渣,避免U型管42堵塞。关闭第一排渣阀6,可将排渣管5和U型管42隔断,U型管42可继续承接除沫装置2回流的液滴。

排渣管5包括第一排渣管51和第二排渣管52,第一排渣管51自U型管42的底部竖直向下延伸,第一排渣阀6设置在第一排渣管51上靠近U型管42的位置,第二排渣管52与蒸发装置1接通,第二排渣管52上靠近蒸发装置1的位置设置有第二排渣阀7,打开第二排渣阀7可将排渣管5与蒸发装置1连通,从而可将固体颗粒从新回流至蒸发装置1中。排渣管52上连接有冲洗管8,冲洗管8上设置有冲洗阀81,关闭第二排渣阀7,打开第一排渣阀,并打开冲洗阀81通入冲洗液,可对排渣管5和U型管42进行冲洗,避免排渣管5和U型管42发生堵塞。

蒸发系统通过蒸发装置1实现了物料的蒸发浓缩,通过除沫装置2对蒸汽进行高效除沫,提高了气相纯度,节省大量的后续处理成本,性价比高。并可对除沫装置中分离出的液滴进行回流、除渣和清洗,有助于保证蒸发系统的顺畅运行。

上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制于所述实施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精神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多种等同变形或替换,这些等同的变形或替换均包含在本申请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