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热焦炭接收输送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118250阅读:14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红热焦炭接收输送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焦炭干式灭火设备(有时称作⑶Q设备)中的红热焦炭输送装置。
背景技术
在炼焦炉的碳化室中对煤进行干馏而生成的红热焦炭被从炼焦炉的窑ロ推出,并由搭载于在沿着炼焦炉设置的灭火车轨道上行驶的台车上的输送斗接收。搭载有接收了红热焦炭的台车移动至提升塔,输送斗在提升塔被吊起。被吊起后的输送斗朝焦炭冷却塔的上方移动,输送斗内的红热焦炭被装入焦炭冷却塔。被装入焦炭冷却塔后的红热焦炭借助惰性气体被冷却,其显热作为蒸汽被回收(參照专利文献I)。从炼焦炉被推出的红热焦炭经由焦炭引导车被输送斗接收。焦炭引导车具有将从炼焦炉被推出的红热焦炭朝输送斗引导的功能以及对在接收红热焦炭时产生的粉尘、气体进行集尘的集尘功能。具有这种功能的焦炭引导车需要移动到炼焦炉的出窑的炉前,因此,在灭火车轨道的上方沿着炼焦炉设置有焦炭引导车行驶轨道。并且,具有集尘功能的集尘罩需要以覆盖输送斗的方式配置。因此,焦炭引导车行驶轨道以跨越输送斗所行使的灭火车轨道的方式设置在灭火车轨道的两侧。将焦炭引导车行驶轨道中的设置于炼焦炉侧的轨道称作炼焦炉侧轨道,将设置干与炼焦炉相反侧的轨道称作反炼焦炉侧轨道。对如上所述的焦炭干式灭火设备中的红热焦炭的输送方法进行简要说明。从炼焦炉被推出的红热焦炭被朝焦炭引导车引导而被输送斗接收。当红热焦炭被输送斗接收后,搭载有 接收了红热焦炭的输送斗的台车移动至提升塔,输送斗在提升塔被吊起。作为将输送斗在提升塔吊起的方式,存在直取方式和横动方式这两种方式。直取方式是将提升塔设置于炼焦炉前等,将炼焦炉前的输送斗从沿着炼焦炉设置的灭火车轨道直接沿铅垂方向吊起的方式。并且,横动方式是将提升塔设置在从炼焦炉稍稍离开的场所,为了使搭载有输送斗的台车移动至提升塔,需要使其从沿着炼焦炉设置的灭火车轨道进ー步进行水平方向的移动的方式。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 — 193567号公报直取方式和横动方式各有优缺点。〈直取方式的优点〉在直取方式的情况下,由于从沿着炼焦炉设置的灭火车轨道的位置将输送斗直接吊起,因此能够缩短输送斗的输送的循环时间。〈直取方式的缺点〉需要以避开跨越搭载有输送斗的台车所行使的灭火车轨道设置的反炼焦炉侧轨道的方式吊起。
S卩,输送斗需要形成为在吊起时不与反炼焦炉侧轨道干渉的大小、形状。因此,作为增大容量且不发生干涉的输送斗的形状,不得不形成为矩形状。然而,若将输送斗形成为矩形状,则在接收红热焦炭之后无法使输送斗自身回转,因此无法使所接收的红热焦炭的粒度分布平均化,以粒度分布产生偏向的状态堆积。当这样在输送斗内红热焦炭的粒度分布产生偏向时,将以该状态投入焦炭冷却塔内,焦炭冷却塔内的粒度分布也变得不均匀,成为阻碍基于惰性气体的冷却性能的主要因素。〈横动方式的优点〉在横动方式的情况下,由于从沿着炼焦炉设置的灭火车轨道的位置暂且使输送斗移动,因此不存在当将输送斗吊起时与反炼焦炉侧轨道干渉的问题。因此,能够将输送斗形成为能够防止偏析的回转式(圆形),能够使焦炭冷却塔内的粒度分布均匀化。<横动方式的缺点>然而,在横动方式的情况下,会耗费额外的设备费,循环时间变长。并且,在横动方式的情况下,当使输送斗横向移动时,需要以钻过反炼焦炉侧轨道的下方的方式使输送斗通过,因此,当反炼焦炉侧轨道的高度低于输送斗的高度的情况下,存在根本无法采用横动方式的情况。如上所述,在采用直取方式的情况下,输送斗的形状、大小限定,并且,在采用横动方式的情况下,存在循环时间变长的问题,这种问题在近年来的计划使CDQ设备大型化时成为所惧怕的重要的课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就是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得到一种对输送斗的形状、大小的制约少,能够进行高效的红热焦炭的输送的红热焦炭接收输送装置。(I)本发明所涉及的红热焦炭接收输送装置具备:输送斗,该输送斗搭载于在沿着炼焦炉设置的灭火车轨道上行驶的台车;提升塔,该提升塔吊起上述输送斗;以及焦炭引导车,该焦炭引导车在以夹着上述灭火车轨道的方式设置于上述灭火车轨道的两侧上方的焦炭引导车行驶轨道上行驶,上述红热焦炭接收输送装置接收被从上述炼焦炉推出的红热焦炭并朝焦炭干式灭火设备侧输送,上述红热焦炭接收输送装置的特征在干,具备轨道退避/复原装置,该轨道退避/复原装置具有构成上述焦炭引导车行驶轨道的一部分的轨道,且能够使该轨道位干与上述焦炭引导车行驶轨道连续的位置、和从该连续的位置朝远离对置的上述焦炭引导车行驶轨道的方向退避的位置。(2)并且,在上述(I)所记载的装置中,其特征在于,上述轨道退避/复原装置是使上述轨道沿水平方向移动的水平移动式轨道退避/复原装置。(3)并且,在上述(2)所记载的装置中,其特征在于,上述水平移动式轨道退避/复原装置具备台车框和驱动装置,上述台车框保持上述轨道且能够沿水平方向移动,上述驱动装置沿水平方向驱动上述台车框。(4)并且,在上述(3)所记载的装置中,其特征在于,上述水平移动式轨道退避/复原装置具备当上述台车框位于复原位置时防止该台车框移动的锁止装置。(5)并且,在上述(I)所记载的装置中,其特征在于,上述轨道退避/复原装置是使上述轨道以与该轨道平行的轴为中心旋转而移动的旋转式轨道退避/复原装置。
(6)并且,在上述(5)所记载的装置中,其特征在于,上述旋转式轨道退避/复原装置使上述轨道旋转而朝上方退避,且在该退避状态下能够形成上述输送斗能够通过上述轨道的下方的空间。(7)并且,在上述(6)所记载的装置中,其特征在于,上述旋转式轨道退避/复原装置具备隔热板,在使上述轨道旋转而朝上方退避的状态下,上述隔热板配置在上述轨道的下方。(8)并且,在上述(I) (7)的任ー项所记载的装置中,其特征在干,上述旋转式轨道退避/复原装置具备轨道保持部件和驱动装置,上述轨道保持部件将上述轨道保持成能够以与该轨道平行的轴为中心旋转,上述驱动装置驱动上述轨道保持部件旋转,上述轨道保持部件具备轨道保持臂、配重保持臂以及驱动臂,上述轨道保持臂保持上述轨道,上述配重保持臂相对于上述轴设置在上述轨道保持臂的相反侧,并保持配重,上述驱动臂用于传递上述驱动装置的驱动力。(9)并且,在上述(I) (8)的任ー项所记载的装置中,其特征在干,上述提升塔具备构成该提升塔的提升构架,该提升构架具有在吊起上述输送斗时对上述输送斗进行引导的导轨,该导轨的一部分能够升降。(10)并且,在上述(9)所记载的装置中,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导轨的能够升降的部位具备当该部位下降时着地从而能够负担上述提升构架的载荷的脚部。(11)并且,在上述(10)所记载的装置中,其特征在于,具有以能够在上述脚部与上述提升构架之间传递载荷的方式将两者一体化并且解除该一体化的一体化装置,上述一体化装置具备:将上述脚部和上述提升构架以能够传递载荷的方式连结的连结块;以及驱动上述连结块以使上述脚部和上述提升机构成为连结状态或连结解除状态的驱动装置。在本发明中,能够使焦炭引导车所行驶的焦炭引导车行驶轨道的一部分退避,由此,即便在因存在焦炭引导车行驶轨道从而不得不使用矩形状的输送斗的情况下,也能够使用回转式的圆形的输送斗,能够将该输送斗从灭火车轨道直接吊起。由此,能够大幅缩短循环时间,并且,通过使用回转式的圆形的输送斗,能够在输送斗内实现红热焦炭的均匀化,能够提高干式冷却塔内的基于惰性气体的冷却性能。


图1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红热焦炭接收输送装置的说明图,示出输送斗的吊起时的状态。图2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红热焦炭接收输送装置的说明图,示出焦炭引导车行驶时的状态。图3是将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红热焦炭接收输送装置的一部分放大示出的俯视图。图4是构成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红热焦炭接收输送装置的一体化装置的俯视图。图5是构成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 所涉及的红热焦炭接收输送装置的一体化装置的剖视图。图6是构成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红热焦炭接收输送装置的水平移动式轨道退避/复原装置的说明图。图7是构成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红热焦炭接收输送装置的水平移动式轨道退避/复原装置的其他方式的说明图。图8是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红热焦炭接收输送装置的说明图,示出使输送斗沿横向移动的状态。图9是构成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红热焦炭接收输送装置的旋转式轨道退避/复原装置的俯视图。图10是构成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红热焦炭接收输送装置的旋转式轨道退避/复原装置的立体图。标号说明:1:红热焦炭接收输送装置;3:炼焦炉;5:灭火车轨道;7:台车;9:输送斗;9a:主体部;9b:排出ロ ;11:提升塔;13:焦炭引导车;15:焦炭引导车行驶轨道;15a:炼焦炉侧轨道;15b:反炼焦炉侧轨道;17:水平移动式轨道退避/复原装置;19:提升构架;21:导轨;21a:导轨固定部;21b:导轨活动部;23:导轨驱动装置;27:脚部;29:着地用支架;31:一体化装置;33:通道形支架;35:连结块;37:支承台;39:贯通孔;41:连结驱动装置;43:电动缸;43a:杆;45:臂部件;47:长孔;49:连接板;51:卷扬机;53:干式冷却塔;55:反炼焦炉侧轨道台;55a:顶部;57:轨道;59:台车框;59a:前面框;59b:背面框;59c:底面框;59d:斜连结部件;61:台车框驱动装置;63:第一车轮;65:位置调整螺栓;67:第二车轮;69:侧棍;71:第一线;73:第一滑轮;75:电动缸;75a:杆;77:第二线;79:第二滑轮;81:第三滑轮;83:配重;84:锁止装置;85:开闭杆;87:按压辊;89:电动缸;89a:杆;91:安全装置;93:环部件;95:安全棒;96:动作杆;97:焦炭装入装置;98:车轮;99:液压缸;100:红热焦炭接收输送装置;101:横动装置;102:牵引装置;103:提升塔;104:旋转式轨道退避/复原装置;105:导轨;107:行驶轨道;108:横动台车;109:轨道;111:轨道保持部件;113:轨道保持部件驱动装置;115:回转轴;117:轨道保持臂;119:配重保持臂;121:驱动臂;122:配重;123:隔热板;125:电动缸;125a:杆。
具体实施例方式[实施方式1]基于图1 图5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红热焦炭接收输送装置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红热焦炭接收输送装置I是接收从炼焦炉3推出的红热焦炭并朝焦炭干式冷却塔53侧输送的装置。红热焦炭接收输送装置1具备:输送斗9,该输送斗9被搭载于在沿着炼焦炉3设置的灭火车轨道5行驶的台车7 ;提升塔11,该提升塔11将该输送斗9吊起;焦炭引导车13,该焦炭引导车13在灭火车轨道5的上方行驶;焦炭引导车行驶轨道15,焦炭引导车13在该焦炭引导车行驶轨道15上行驶;以及水平移动式轨道退避/复原装置17,该水平移动式轨道退避/复原装置17使焦炭引导车行驶轨道15的一部分沿水平方向移动从而使其退避/复原。焦炭引导车行驶轨道15由设置于炼焦炉3侧的炼焦炉侧轨道15a和跨越灭火车轨道5设置在干式冷却塔53侧的反炼焦炉侧轨道15b构成(參照图3)。在本实施方式中,水平移动式轨道退避/复原装置17设置在反炼焦炉侧轨道15b侦れ以下详细地说明构成红热焦炭接收输送装置I的各构成装置。首先,对各构成装置的配置关系进行说明。供输送斗9行使的灭火车轨道5沿着具有多个碳化室的炼焦炉3的炉盖侧设置。在该灭火车轨道5的上方,以夹着灭火车轨道5的方式,在炼焦炉3侧及其相反侧(干式冷却塔53侧)设置有供焦炭引导车13行使的焦炭引导车行驶轨道15。该焦炭引导车用轨道中的设置在炼焦炉3的相反侧的轨道是反炼焦炉侧轨道15b。提升塔11以朝灭火车轨道5侧突出的方式设置在炼焦炉3的一端侧。以下对处于如上所述的位置关系的各构成装置的详细情况进行说明。<提升塔>提升塔11具备:构成提升塔11的基本构造的提升构架19 ;设置于提升构架19且在吊起输送斗9时对输送斗9进行引导的导轨21 ;使导轨21的一部分升降的导轨驱动装置23 ;以及吊起输送斗9的 卷扬机51。导轨21配置在输送斗9的两侧,并对设置于输送斗9的引导辊(未图示)进行引导。如图1所示,导轨21的上部侧由发挥外框的作用的导轨固定部21a形成,导轨21的下部侧由导轨活动部21b形成,形成为导轨活动部21b的一部分插入于导轨固定部21a从而全长能够伸縮的所谓的伸缩式构造。通过形成为这种伸缩式构造,导轨活动部21b能够升降。在导轨活动部21b设置有下降时支承提升构架19的四根脚部27 (參照图1 图3)。四根脚部27位于导轨活动部21b的两侧,且被固定于导轨活动部21b。脚部27被固定于导轨活动部21b,由此,当导轨活动部21b升降时脚部27能够一起升降。在各脚部27的下端设置有用于分散载荷的末端扩大的着地用支架29。四根脚部27在下降时着地于焦炭引导车13所行驶的炼焦炉3侧的炼焦炉侧轨道15a以及反炼焦炉侧轨道15b台架的伸出支架。进而,在吊起输送斗9吋,四根脚部27负担提升构架19的载荷的大约50%。因此,与没有脚部27的现有例相比较,提升构架19的強度较少即可,能够减轻其重量。另外,炼焦炉侧轨道15a以及反炼焦炉侧轨道15b具有能够供焦炭引导车13行驶的強度,因此,即便脚部27着地于此而支承提升构架19的载荷的大约50%,在強度方面也不存在问题。为了使脚部27负担提升构架19的载荷,需要使脚部27与提升构架19之间一体化以便能够进行载荷传递。因此,提升构架19具有用于将脚部27与提升构架19 一体化的一体化装置31。如图4、图5所示,一体化装置31形成为如下的构造:将通道形支架33以朝侧方伸出的方式、且在上下方向设有规定的间隙的方式设置在脚部27的两侧面,并将连结块35从提升构架19侧插入该通道形支架33的间隙。连结块35形成为插入至形成于固定在提升构架19的支承座37的贯通孔39、且能够插入至通道形支架33之间的间隙或从该间隙拔出的构造。连结块35的末端侧设置有变得稍稍尖细的平缓锥度,与此对应,通道形支架33之间的间隙也设定成在连结块35的末端侧所配置的一侧稍稍缩窄。即,连结块35和通道形支架33的间隙以销方式连结,因此能够没有晃动地连结。通过将连结块35插入于通道形支架33之间的间隙,作用于提升构架19的载荷经由连结块35、通道形支架33传递到脚部27。由此,能够利用脚部27支承作用于提升构架19的载荷。为了将连结块35插入于通道形支架33之间的间隙或从该间隙拔出而驱动连结块35的连结驱动装置41的结构如下。连结驱动装置41构成为具备:电动缸43,该电动缸43设置于提升构架19 ;臂部件45,该臂部件45的一端与上述电动缸43的杆43a的末端销结合,另一端与提升架构19侧销结合;以及连接板49,该连接板49的一端以能够在形成于上述臂部件45的中央部的长孔47内移动的方式与该长孔47连结,另一端侧被固定于连结块35。对于以上述方式构成的连结驱动装置41,通过电动缸43的杆43a伸长,如图4、5所示,连结块35朝脚部27侧移动,插入于通道形支架33之间的间隙,从而脚部27与提升构架19 一体化成能够传递载荷的状态。并且,通过使电动缸43的杆43a收缩后退,连结块35被从通道形支架33的间隙拔出,一体化被解除。通过解除一体化,脚部27所被固定的导轨21的导轨活动部21b能够上升。如上所述,导轨21的导轨活动部21b能够升降,如图1所示,在下降状态下,脚部27着地。另ー方面,如图2所示,在导轨活动部21b上升的状态下,在下方形成有焦炭引导车13所能够行驶的空间。

导轨21的导轨活动部21b的升降动作的正时能够考虑各种方式。例如,可以在平常使导轨活动部21b位于上升位置,且在吊起输送斗9时使导轨活动部21b下降从而使脚部27与提升构架19 一体化。或者,也可以在平常使导轨活动部21b位于下降位置而使脚部27与提升构架19 一体化,并且仅在成为焦炭引导车13行驶的障碍时解除导轨活动部21b与提升构架19的一体化从而使导轨活动部21b上升。输送斗吊起部具备由卷扬机51卷起的线(未图示)和设置于线的末端并把持输送斗9的吊钩(未图示)。通过利用设置于线的末端的吊钩把持输送斗9并驱动卷扬机51从而将线卷起,能够将输送斗9吊起。卷扬机51具有行使功能,能够在提升构架19上横向移动从而将输送斗9朝干式冷却塔53侧输送(參照图1)。〈输送斗〉输送斗9构成为具备圆筒形的主体部9a和设置在主体部9a的下部的排出ロ 9b。输送斗9形成为能够在台车7上回转的构造。通过使输送斗9回转,能够使所接收的红热焦炭在输送斗9内变得均匀,并且能够提高容积效率。<水平移动式轨道退避/复原装置>如图3所示,水平移动式轨道退避/复原装置17设置在提升塔11的附近,是避免在将输送斗9吊起时反炼焦炉侧轨道15b与输送斗9干渉的装置。如图6所示,水平移动式轨道退避/复原装置17设置于支承反炼焦炉侧轨道15b的反炼焦炉侧轨道台架55,使得构成反炼焦炉侧轨道15b的一部分的轨道57能够退避/复原。水平移动式轨道退避/复原装置17具备:轨道57,焦炭引导车13能够在该轨道57上行驶;台车框59,该台车框59支承上述轨道57,并且设置成能够朝反炼焦炉侧轨道台55上移动;以及台车框驱动装置61,该台车框驱动装置61使台车框59在退避位置与复原位置之间移动。如图6所示,台车框59具有前面框59a、背面框59b、底面框59c、以及利用倾斜部件连结前面框59a和背面框59b的斜连结部件59d,台车框59的侧视形状如图6所示为大致三角形,俯视形状如图3所示为矩形。台车框59形成为框构造,并且,通过设置构成斜连结部件59d的多个棒状的斜连结部件59d,能够实现轻量化和高刚性。导轨57设置在台车框59的前面框59a的上端部。在台车框59的底面框59c设置有第一车轮63,该第一车轮63在反炼焦炉侧轨道台55上行驶。图6所示的状态表示台车框59移动至复原位置后的状态。图6所示的双向箭头表示台车框59的移动方向,图中右方向为复原方向,图中左方向为退避方向。在台车框59位于复原位置的状态下,背面框59b的前面侧抵接于设置在反炼焦炉侧轨道台架55的位置调整螺栓65。S卩,台车框59的复原位置能够通过位置调整螺栓65进行调整。并且,在台车框59的背面框59b的上端部设置有第二车轮67,该第二车轮67抵接于反炼焦炉侧轨道台55的顶部55a。通过第二车轮67抵接于顶部55a,能够使台车框59的行驶变得顺畅,并且能 够防止台车框59的背面侧浮起。并且,在台车框59的侧部设置有侧辊69,从而使台车框59的移动变得顺畅。如图6所示,台车框驱动装置61具备 第一线71,该第一线71的一端连接于台车框59,且朝退避侧延伸;电动缸75,该电动缸75经由第一滑轮73牵拉或者放松上述第一线71的另一端侧;第二线77,该第二线77的一端连接于台车框59,且朝复原侧延伸;以及吊挂在第二线77的末端的配重83,该配重83经由设置于台车框59的第二滑轮79以及设置于反炼焦炉侧轨道台55的第三滑轮81将第二线77朝复原方向牵拉。通过使电动缸75的杆75a退缩而牵拉线,使台车框59朝图中左侧亦即退避侧移动。并且,当使电动缸75的杆75a伸长时,借助配重83的重量,台车框59被牵拉而朝复原位置移动。在台车框59的背面侧设置有用于将台车框59固定在复原位置的锁止装置84。锁止装置84具有开闭杆85和设置于开闭杆85的臂的末端的按压辊87,按压辊87能够抵接于台车框59的背面框59b。电动缸89的杆89a连结于开闭杆85的臂的中央部,通过使杆89a伸縮,能够将按压辊87按压于台车框59的背面框59b或者解除按压。通过将按压辊87按压于台车框59的背面框59b,背面框59b由按压辊87和位置调整螺栓65夹持,由此,能够抵抗当焦炭引导车13的车重作用于轨道57时将台车框59朝退避侧按压的侧向力。设置有用于防止当台车框59处于退避位置时台车框59因某种原因而不经意地朝复原位置移动的安全装置91。安全装置91构成为具备:设置于第一线71的环部件93 ;当该环部件93位于规定位置时能够插入于该环部件93的安全棒95 ;以及用于插入或拔出该安全棒95的动作杆96。环部件93配置于当台车框59位于退避位置时能够将安全棒95插入于环部件93的规定位置,当在该状态下将安全棒95插入于环部件93吋,形成为第ー线71无法移动的状态,結果,台车框59的移动被限制。利用水平移动式退避/复原装置17使轨道57退避的正时能够采用各种方式。例如,可以在平时使轨道57处于复原位置而使得焦炭引导车13能够行驶,仅在吊起输送斗9时使轨道57退避。或者,也可以平时使轨道57位于退避位置,当要使焦炭引导车13在水平移动式轨道退避/复原装置17的轨道57上行驶时使轨道57移动到复原位置,使得焦炭引导车13能够行驶。对以上述方式构成的本实施方式的红热焦炭接收输送装置I的动作进行说明。红热焦炭接收输送装置I的动作能够分成利用输送斗9从炼焦炉3接收红热焦炭的接收エ序、使接收了红热焦炭后的输送斗9移动到提升塔11的位置的移动エ序、以及吊起输送斗9的吊起工序。以下对各エ序进行说明。〈接收エ序〉在接收エ序中,使载置有输送斗9的台车7移动至焦炭被推出的炼焦炉3的炉盖的位置。此时,焦炭引导车13也移动到与输送斗9所移动到的位置相同的位置。从炼焦炉3推出红热焦炭,并经由焦炭引导车13将红热焦炭接收至输送斗9。利用搭载于台车7的回转 机构使输送斗9回转,从而使所接收的红热焦炭成为没有偏析的均匀状态。〈移动エ序〉通过使台车7行驶,接收了红热焦炭的输送斗9移动到提升塔11的位置。此时,当构成反炼焦炉侧轨道15b的一部分的水平移动式轨道退避/复原装置17的轨道57位于复原位置的情况下,驱动水平移动式轨道退避/复原装置17而使轨道57移动到退避位置。通过使轨道57移动到退避位置,消除了吊起输送斗9时与轨道57干渉的危险。另外,在平常使轨道57退避的情况下,无需在该时刻进行使轨道57退避的动作。〈吊起工序〉使导轨21的导轨活动部21b下降,使脚部27着地。进而,驱动连结驱动装置41,如图4、图5所示,将连结块35插入于通道形支架33之间的间隙,由此使脚部27与提升构架19 一体化。在该状态下,利用设置于卷扬机51的线的吊钩(未图示)把持输送斗9。在利用吊钩把持输送斗9之后,当驱动卷扬机而将线卷起时,输送斗9边被导轨21引导边上升。此时,接收了红热焦炭的输送斗9的重量变大,该重量作用于提升构架19。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脚部27与提升架构19 一体化,作用于提升构架19的重量由脚部27支承,因此能够减轻提升架构19的负担载荷。被吊起后的输送斗9如图1的双点划线所示在提升构架19的上部由卷扬机51沿水平方向输送,并利用焦炭装入装置97将输送斗9内的红热焦炭装入于干式灭火塔。将红热焦炭装入干式灭火塔从而变空了的输送斗9再次由卷扬机51输送到灭火车轨道5的正上方,并进一歩通过提升塔11吊下而被载置于台车7,移动到被推出的炼焦炉3来进行接收エ序。如上,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使得焦炭引导车13所行驶的反炼焦炉侧轨道15b的一部分能够退避,即便是在因存在反炼焦炉侧轨道15b而导致无法使用矩形状的输送斗9的情况下,也能够使用回转式的圆形的输送斗9,且能够将该输送斗9从灭火车轨道5直接吊起。由此,能够大幅缩短循环时间,并且,通过使用回转式的圆形的输送斗9,能够在输送斗9内实现红热焦炭的均匀化,能够提高干式冷却塔53内的基于惰性气体的冷却性能。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升降式的导轨21设置脚部27,并将该脚部27与提升构架19 一体化,从而使得能够利用该脚部27负担包括吊起输送斗9时的载荷在内的提升塔整体载荷的一部分,因此能够减轻提升构架19的载荷负担,結果,即便提升构架19的強度较少也无妨,能够减轻提升构架19的重量。另外,水平移动式轨道退避/复原装置17的形态并不限于图6所示的形态,例如也可以是图7所示的形态。在图7中,对与图6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标号。图7所示的水平移动式轨道退避/复原装置17在台车框59的底框的前部和后部设置车轮98,并利用液压缸99进行台车框59的退避/复原。若将水平移动式轨道退避/复原装置17形成为图7所示的构造,则能够得到能够减少构成水平移动式轨道退避/复原装置17的部件数量、并且其构造变得简单的效果。在上述的实施方式I中示出了将提升塔11设置于炼焦炉3的一端的情況,但是,提升塔11的设置位置并不限定于炼焦炉3的一端,例如也可以设置在炼焦炉前,如果不存在作为维修空间而引导车常驻该处的情况,则也可以设置在煤塔前。[实施方式2]在实施方式I中,对将输送斗9从灭火车轨道5直接吊起的直取方式进行了说明。与此相对,本实施方式是使输送斗9从灭火车轨道5暂且横向移动然后吊起的横动方式的情况。在横动方式的情况下,由于提升塔11设置在从灭火车轨道5离开的位置,因此将输送斗9吊起时焦炭引导车13所行驶的反炼焦炉侧轨道15b与输送斗9不会干渉。然而,在横动方式的情况下,在使输送斗9横向移动时需要使其通过反炼焦炉侧轨道15b的下方。对于该点,在能够将反炼焦炉侧轨道15b的位置设置在输送斗9能够通过的高处位置的情况下并不存在问题,但是,在不得不将反炼焦炉侧轨道15b的位置设置在低处位置的情况下,无法采用横动方式。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即便是在反炼焦炉侧轨道15b的高度低的情况下,也能够使反炼焦炉侧轨道15b的一部分朝上方退避从而使得输送斗9能够进行横向移动。基于图8 图10对本实施方式的红热焦炭接收输送装置100进行说明。另外,在图8 图10中,对与实施方式I的图1 图7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标号而省略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红热焦炭接收输送装置100具备:输送斗9,该输送斗9搭载于在沿着炼焦炉3设置的灭火车轨道5上行驶的台车7 ;横动装置101,该横动装置101使输送斗9沿与灭火车轨道5正交的横向移动;提升塔103,该提升塔103将横向移动后的输送斗9吊起;焦炭引导车13,该焦炭引导车13在灭火车轨道5的上方行驶;焦炭引导车行驶轨道15,上述焦炭引导车13在该焦炭引导车行驶轨道15行驶;以及旋转式轨道退避/复原装置104,该旋转式轨道退避/复原装置104使焦炭引导车行驶轨道15的一部分回转而使其退
避/复原。并且,焦炭引导车行驶轨道15具备设置于炼焦炉3侧的炼焦炉侧轨道15a和越过灭火车轨道5而设置在干式冷却塔53侧的反炼焦炉侧轨道15b。〈提升塔〉本实施方式的提升塔103的导轨105由于不存在与焦炭引导车13发生干涉的危险,因此形成为不具有升降功能的固定式。〈横动装置〉横动装置101是用于使输送斗9沿与灭火车轨道5交叉的横向移动的装置。这种横动装置101构成为具备:沿与灭火车轨道5交叉的横向延伸的行驶轨道107 ;在行驶轨道107上行驶的横动台车108 ;以及牵引横动台车108的牵引装置102。进而,横动台车108搭载有输送斗9,载置有输送斗9的横动台车108被搭载于在灭火车轨道5上行驶的台车7。<旋转式轨道退避/复原装置>如图8 图10所示,旋转式轨道`退避/复原装置104设置在横动装置101的附近,是能够使构成反炼焦炉侧轨道15b的一部分的轨道109退避/复原,以免当使输送斗9沿横向移动时反炼焦炉侧轨道15b与输送斗9干渉的装置。如图8 图10所示,旋转式轨道退避/复原装置104设置于支承反炼焦炉侧轨道15b的反炼焦炉侧轨道基础部分。旋转式轨道退避/复原装置104具备:轨道109,焦炭引导车13能够在该轨道109行驶;轨道保持部件111,该轨道保持部件111将上述軌道109保持成能够旋转;以及轨道保持部件驱动装置113,该轨道保持部件驱动装置113驱动上述轨道保持部件111在退避位置和复原位置之间回转。如图10所示,轨道保持部件111以能够旋转的方式安装于与轨道109平行的旋转轴115,且具备从上述旋转轴侧呈放射状地延伸的轨道保持臂117、从旋转轴侧朝轨道保持臂117的相反方向延伸的配重保持臂119、以及驱动臂121这三根臂。轨道保持臂117保持轨道109,配重保持臂119保持配重122,驱动臂121朝回转臂传递回转力。在轨道保持臂117的轨道保持部的附近设置有隔热板123。轨道保持部件驱动装置113具备电动缸125,电动缸125的杆125a的末端连结于驱动臂121。通过使电动缸125的杆125a伸縮,经由驱动臂121使轨道保持部件111转动,由此使轨道保持臂117回转从而使轨道109在退避位置(參照图10)和复原位置(參照图9的双点划线)之间移动。如图10所示,当使轨道109处于退避位置时,形成有使得输送斗9能够通过轨道109的下方的空间。进而,此时轨道109由轨道保持臂117支承,隔热板123配置在其下方。因此,能够防止当输送斗9通过轨道109的下方时轨道109直接暴露于输送斗9内的红热焦炭的辐射热。在本实施方式的红热焦炭接收输送装置中,与实施方式I同样,通过使焦炭引导车13所行驶的反炼焦炉侧轨道15b的一部分能够退避从而在反炼焦炉侧轨道15b的下方设置空间,即便是在反炼焦炉侧轨道15b的高度低的情况下也能够使输送斗9沿横向移动,即便在不得不降低反炼焦炉侧轨道15b的高度的情况下也能够采用横动方式。通过采用横动方式,输送斗9的容量、形状不会因反炼焦炉侧轨道15b的存在而受到制約。结果,能够解决以往成为问题的偏祈、循环时间的长期化。另外,实施方·式2中示出的旋转式轨道退避/复原装置104也能够应用于实施方式I那样的直取方式的情況。
权利要求
1.一种红热焦炭接收输送装置,具备:输送斗,该输送斗搭载于在沿着炼焦炉设置的灭火车轨道上行驶的台车;提升塔,该提升塔吊起所述输送斗;以及焦炭引导车,该焦炭引导车在以夹着所述灭火车轨道的方式设置于所述灭火车轨道的两侧上方的焦炭引导车行驶轨道上行驶,所述红热焦炭接收输送装置接收被从所述炼焦炉推出的红热焦炭并朝焦炭干式灭火设备侧输送, 所述红热焦炭接收输送装置的特征在干, 具备轨道退避/复原装置,该轨道退避/复原装置具有构成所述焦炭引导车行驶轨道的一部分的轨道,且能够使该轨道位干与所述焦炭引导车行驶轨道连续的位置、和从该连续的位置朝远离对置的所述焦炭引导车行驶轨道的方向退避的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红热焦炭接收输送装置,其特征在干, 所述轨道退避/复原装置是使所述轨道沿水平方向移动的水平移动式轨道退避/复原装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红热焦炭接收输送装置,其特征在干, 所述水平移动式轨道退避/复原装置具备台车框和驱动装置,所述台车框保持所述轨道且能够沿水平方向移动,所述驱动装置沿水平方向驱动所述台车框。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红热焦炭接收输送装置,其特征在干, 所述水平移动式轨道退避/复原装置具备当所述台车框位于复原位置时防止该台车框移动的锁止装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红热焦炭接收输送装置,其特征在干, 所述轨道退避/复原装置是使所述轨道以与该轨道平行的轴为中心旋转而移动的旋转式轨道退避/复原装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红热焦炭接收输送装置,其特征在干, 所述旋转式轨道退避/复原装置使所述轨道旋转而朝上方退避,且在该退避状态下能够形成所述输送斗能够通过所述轨道的下方的空间。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红热焦炭接收输送装置,其特征在干, 所述旋转式轨道退避/复原装置具备隔热板,在使所述轨道旋转而朝上方退避的状态下,所述隔热板配置在所述轨道的下方。
8.根据权利要求5 7中任一项所述的红热焦炭接收输送装置,其特征在干, 所述旋转式轨道退避/复原装置具备轨道保持部件和驱动装置,所述轨道保持部件将所述轨道保持成能够以与该轨道平行的轴为中心旋转,所述驱动装置驱动所述轨道保持部件旋转,所述轨道保持部件具备轨道保持臂、配重保持臂以及驱动臂,所述轨道保持臂保持所述轨道,所述配重保持臂相对于所述轴设置在所述轨道保持臂的相反侧,并保持配重,所述驱动臂用于传递所述驱动装置的驱动カ。
9.根据权利要求1 8中任一项所述的红热焦炭接收输送装置,其特征在干, 所述提升塔具备构成该提升塔的提升构架,该提升构架具有在吊起所述输送斗时对所述输送斗进行引导的导轨,该导轨的一部分能够升降。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红热焦炭接收输送装置,其特征在干, 在所述导轨的能够升降的部位具备当该部位下降时着地从而能够负担所述提升构架的载荷的脚部。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红热焦炭接收输送装置,其特征在干, 具有以能够在所述脚部与所述提升构架之间传递载荷的方式将两者一体化并且解除该一体化的一体化装置, 所述一体化装置具备:将所述脚部和所述提升构架以能够传递载荷的方式连结的连结块;以及驱动所述连结块以使所 述脚部和所述提升机构成为连结状态或连结解除状态的驱动装置。
全文摘要
本发明得到一种对输送斗的形状、大小的制约少,能够高效地输送红热焦炭的红热焦炭接收输送装置。本发明所涉及的红热焦炭接收输送装置(1)具备搭载于在沿着炼焦炉(3)设置的灭火车轨道(5)上行驶的台车(7)的输送斗(9);吊起输送斗(9)的提升塔(11);以及在以夹着灭火车轨道(5)的方式设置于灭火车轨道(5)的两侧上方的焦炭引导车行驶轨道(15)上行驶的焦炭引导车(13),红热焦炭接收输送装置(1)接收被从炼焦炉(3)推出的红热焦炭并朝焦炭干式灭火设备侧输送,其中,具备水平移动式轨道退避/复原装置(17),其具有构成焦炭引导车行驶轨道(15)的一部分的轨道(57),且能使轨道(57)位于与焦炭引导车行驶轨道(15)连续的位置、和从连续的位置朝远离对置的所述焦炭引导车行驶轨道(15)的方向退避的位置。
文档编号C10B39/02GK103140568SQ20118004593
公开日2013年6月5日 申请日期2011年11月1日 优先权日2010年11月11日
发明者藤田信介, 关口毅 申请人:钢铁普蓝特克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