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发动机的油气分离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194348阅读:11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发动机的油气分离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一种发动机的油气分离装置技术领域[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油气分离装置,尤其涉及一种发动机的油气分离装置,具体适用于对发动机闭式曲轴箱内的油气进行分离。
背景技术
[0002]随着汽车排放法规的要求越来越严格,对发动机曲轴箱通风系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使得闭式曲轴箱通风系统已成为一种趋势。闭式曲轴箱通风系统的工作原理为曲轴箱出来的油气通过油气分离器进气口进入,经过滤芯进行油气分离,洁净的空气通过油气分离器出气口重新进入发动机进气系统进行二次燃烧,分离出来的油在重力和导流的作用下进入发动机油底壳,从而减小对大气的污染,同时减少机油消耗。[0003]虽然目前使用的油气分离器种类繁多、结构各异,但其基本结构均包括壳体与滤芯组件,壳体的侧面设置有进气接头和出气接头,下端设置有回油接头,内腔设置有滤芯组件。但该种油气分离器存在以下缺点[0004]1、该油气分离器中的进气接头位于出气接头的上部,在油气分离时,由于重力的作用,分离出的油滴向下运动,与分离后气体的运动方向一致,因而会降低油气分离效率。[0005]2、该油气分离器没有对滤芯组件设置配套的监控装置,当滤芯组件的滤层被油堵塞而无法正常工作时,该情况就不易被获知,也就无法及时更换滤芯,而当滤层被堵塞时, 壳体和滤芯组件内腔中含油气体压力会变的过大,过大的压力会顶开壳体上部,从而造成含油气体外泄进大气中,不仅会污染环境,而且会影响发动机的正常工作。[0006]3、该油气分离器没有设置回油控制装置,因而对回油口的倒吸没有预防措施,一旦回油管路未设计或漏装单向阀,曲轴箱里的油气或油底壳的油就会发生倒吸,此时就会影响分离效果,严重时设置会影响发动机的正常工作。[0007]中国专利授权公告号为CN201738984U,授权公告日为2011年2月9日的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发动机的油气分离装置,该油气分离装置包括壳体、进气口、出气口、回油口,其中该油气分离装置还包括隔板,该隔板将所述壳体的内部分隔成上腔和下腔,所述进气口与所述下腔的上部连通,所述出气口与所述上腔的上部连通,所述回油口位于所述下腔的底部,所述壳体的下侧具有第一管,所述上腔和下腔通过该第一管连通,所述上腔内具有滤芯。虽然该实用新型调整了出气口与进气口的上下位置,使得出气口高于进气口,提高了结构的合理性,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分离效果,但它对于现有技术中的其余问题,如没有设置滤芯组件的监控装置、没有防回油措施等,仍旧没有解决。发明内容[0008]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没有设置滤芯组件的监控装置、没有防回油措施的缺陷与问题,提供一种具有滤芯组件的监控装置、具有防回油措施、能提高油气分离效果的发动机的油气分离装置。[0009]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解决方案是一种发动机的油气分离装置,包括上壳体、滤芯组件与下壳体,所述上壳体的两端分别与顶盖、下壳体相连接,下壳体的内腔与下端分别设置有滤芯组件与回油口,且在上壳体的外部设置有出气口、下壳体的外部设置有进气口;[0010]所述上壳体内腔上端近顶盖的部位卡接有调压膜片,调压膜片的中部与调压弹簧相连接,调压弹簧的另一端与设置在出气管上的弹簧支座相连接,出气管的一端与出气口相通,另一端延伸至调压弹簧的内部,所述出气口的位置高于进气口的位置。[0011]所述出气管为L型结构;所述上壳体的直径大于下壳体的直径,上壳体、下壳体之间的连接方式为螺纹连接。[0012]所述进气口与进气管的一端相通,进气管的另一端延伸至下壳体内腔并朝向滤芯组件,进气管与下壳体上壳壁的交接处设置有安装凸台,安装凸台上设置有压力传感器。[0013]所述滤芯组件包括上端盖、滤层与下端盖,所述上端盖的一端设置有水平把手,另一端与下端盖之间设置有滤层,下端盖的另一端与下壳体内腔下端设置的定位凸起相连接,且在上端盖、下端盖与下壳体上壳壁相接触的部位均设置有0型密封圈。[0014]所述回油口上连接有回油接头,且在回油接头的内腔端面与回油口之间设置有单向膜片。[0015]所述回油接头的内腔设置有排油槽。[0016]所述回油接头与下壳体之间的连接方式为螺纹连接或过盈配合。[0017]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0018]1、本实用新型一种发动机的油气分离装置中在上壳体的外部设置有出气口、下壳体的外部设置有进气口,出气口高于进气口,在重力的作用下,分离出的油滴不会与气体再次混合,有利于提高分离效果;而且,本实用新型在上壳体上设置有调压装置,包括调压膜片、调压弹簧与出气管,使用时,调压装置能根据上壳体内压力的不同自动关闭或打开出气管,从而确保出气端压力和进气端压力(曲轴箱压力)维持在需要的范围内,进而有效保护发动机;此外,调压膜片与出气管还能给向上运动的气体提供撞击力,以进行二次油气分离,从而进一步提高油气分离效果。因此本实用新型不仅有利于提高油气分离效果,而且能有效保护发动机。[0019]2、本实用新型一种发动机的油气分离装置中进气管与下壳体壳壁的交接处设置有安装凸台,安装凸台上设置有压力传感器,使用时,可通过压力传感器将下壳体内腔、滤芯组件内腔以及出气管中的气体压力及时反馈给电控单元,再由电控单元作出故障诊断或报警,从而及时更换滤芯;此外,通过压力传感器,还能对曲轴箱内的压力进行即时监控,从而判断发动机是否异常工作,以便于及时发现,并有效保护发动机。因此本实用新型不仅具有滤芯组件的监控装置,而且能够有效保护发动机。[0020]3、本实用新型一种发动机的油气分离装置中在回油口上连接有回油接头,回油接头的内腔端面与回油口之间设置有单向膜片,使用时,单向膜片能根据其上下两端压力的不同,关闭或开通回油口与回油接头内腔之间的连接关系,从而有效防止曲轴箱里的油气或油底壳里的油被倒吸,进而确保发动机的正常工作。因此本实用新型不仅具有防回油措施,而且能有效保护发动机。


[0021]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0022]图2是图1中回油接头在A-A方向的剖视图。[0023]图中上壳体1、顶盖11、调压膜片12、调压弹簧13、弹簧支座14、滤芯组件2、上端盖21、滤层22、下端盖23、水平把手对、下壳体3、定位凸起31、0型密封圈32、壳壁33、回油口 4、回油接头41、内腔端面42、单向膜片43、排油槽44、出气口 5、出气管51、进气口 6、 进气管61、安装凸台62、压力传感器63。
具体实施方式
[0024]
以下结合附图说明和具体实施方式
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0025]参见图1 -图2,一种发动机的油气分离装置,包括上壳体1、滤芯组件2与下壳体 3,所述上壳体1的两端分别与顶盖11、下壳体3相连接,下壳体3的内腔与下端分别设置有滤芯组件2与回油口 4,且在上壳体1的外部设置有出气口 5、下壳体3的外部设置有进气 Π 6 ;[0026]所述上壳体1内腔上端近顶盖11的部位卡接有调压膜片12,调压膜片12的中部与调压弹簧13相连接,调压弹簧13的另一端与设置在出气管51上的弹簧支座14相连接, 出气管51的一端与出气口 5相通,另一端延伸至调压弹簧13的内部,所述出气口 5的位置高于进气口 6的位置。[0027]所述出气管51为L型结构;所述上壳体1的直径大于下壳体3的直径,上壳体1、 下壳体3之间的连接方式为螺纹连接。[0028]所述进气口 6与进气管61的一端相通,进气管61的另一端延伸至下壳体3内腔并朝向滤芯组件2,进气管61与下壳体3上壳壁33的交接处设置有安装凸台62,安装凸台 62上设置有压力传感器63。[0029]所述滤芯组件2包括上端盖21、滤层22与下端盖23,所述上端盖21的一端设置有水平把手24,另一端与下端盖23之间设置有滤层22,下端盖23的另一端与下壳体3内腔下端设置的定位凸起31相连接,且在上端盖21、下端盖23与下壳体3上壳壁33相接触的部位均设置有0型密封圈32。[0030]所述回油口 4上连接有回油接头41,且在回油接头41的内腔端面42与回油口 4 之间设置有单向膜片43。[0031]所述回油接头41的内腔设置有排油槽44。[0032]所述回油接头41与下壳体3之间的连接方式为螺纹连接或过盈配合。[0033]使用时,进气口 6连接到发动机曲轴箱通风出气口,出气口 5连接到发动机进气系统,回油接头41连接到发动机缸体或油底壳,发动机工作时,曲轴箱内产生的油气混合气经进气口 6先进入下壳体3内腔,再进入滤芯组件2,在经过滤芯组件2时,油组分被滤层 22吸附后凝聚成大油滴,依次经滤层22、回油口 4流到单向膜片43,在重力的作用下,打开单向膜片43,使单向膜片43与回油接头41的内腔端面42贴合,然后经回油接头41中的排油槽44流出,最终回到油底壳;其中,当单向膜片43受向上的力大于向下的力时,单向膜片43将与回油口 4贴合,从而有效防止曲轴箱里的油气或油底壳里的油被倒吸,影响发动机的正常工作;气组分经过滤芯组件2后,在进气系统的负压作用下,向上运动冲击出气管 51的壁面和调压膜片12,使气组分里的油雾进行二次分离,分离后的油在重力作用下最终又回到油底壳,气体经出气口 5进入发动机进气系统参与二次燃烧,这样就提高了油气分离效率。[0034]在上述方案中,在上壳体1上的出气口 5处还设有调压装置,该调压装置包括调压膜片12、调压弹簧13与弹簧支座14,当发动机进气系统产生的负压达到设定值时,调压膜片12将会压缩调压弹簧13,从而与出气管51的端面贴合,进而关闭出气通道;当油气分离器内压力增大到设定值时,调压膜片12被调压弹簧13顶开,从而将调压膜片12与出气管51的端面分开,进而开通出气通道;这样通过调压装置就能使出气端压力和进气端压力 (曲轴箱压力)维持在需要的范围内,从而有效保护发动机。[0035]本发明长时间使用后,当滤芯组件2的滤层22被油堵塞而无法正常工作时,将导致下壳体3的内腔、进气管61以及滤芯组件2内腔中的气体压力过大,该压力情况会通过压力传感器63及时反馈给电控单元,再由电控单元作出故障诊断,及时更换滤芯;同时,可根据压力过高或过低,判断发动机是否异常工作,及时发现问题,从而有效保护发动机。[0036]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是一种自带压力调节装置、滤芯组件监控装置以及防回油措施的集成油气分离装置,不仅分离效率更高,而且能使发动机的运行更可靠。
权利要求1.一种发动机的油气分离装置,包括上壳体(1)、滤芯组件(2)与下壳体(3),所述上壳体(1)的两端分别与顶盖(11)、下壳体(3)相连接,下壳体(3)的内腔与下端分别设置有滤芯组件(2)与回油口(4),且在上壳体(1)的外部设置有出气口(5)、下壳体(3)的外部设置有进气口(6),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壳体(1)内腔上端近顶盖(11)的部位卡接有调压膜片(12),调压膜片(12)的中部与调压弹簧(13)相连接,调压弹簧(13)的另一端与设置在出气管(51)上的弹簧支座 (14)相连接,出气管(51)的一端与出气口(5)相通,另一端延伸至调压弹簧(13)的内部; 所述出气口(5)的位置高于进气口(6)的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发动机的油气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气管(51) 为L型结构;所述上壳体(1)的直径大于下壳体(3)的直径,上壳体(1)、下壳体(3)之间的连接方式为螺纹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发动机的油气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口 (6)与进气管(61)的一端相通,进气管(61)的另一端延伸至下壳体(3)内腔并朝向滤芯组件(2),进气管(61)与下壳体(3)上壳壁(33)的交接处设置有安装凸台(62),安装凸台 (62)上设置有压力传感器(63)。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发动机的油气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滤芯组件(2)包括上端盖(21)、滤层(22)与下端盖(23),所述上端盖(21)的一端设置有水平把手 (24),另一端与下端盖(23)之间设置有滤层(22),下端盖(23)的另一端与下壳体(3)内腔下端设置的定位凸起(31)相连接,且在上端盖(21)、下端盖(23)与下壳体(3)上壳壁(33) 相接触的部位均设置有0型密封圈(32)。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发动机的油气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回油口 (4)上连接有回油接头(41),且在回油接头(41)的内腔端面(42)与回油口(4)之间设置有单向膜片(43)。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发动机的油气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回油接头 (41)的内腔设置有排油槽(44)。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发动机的油气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回油接头 (41)与下壳体(3)之间的连接方式为螺纹连接或过盈配合。
专利摘要一种发动机的油气分离装置,包括上壳体、滤芯组件与下壳体,所述上壳体的两端分别与顶盖、下壳体相连接,下壳体的内腔与下端分别设置有滤芯组件与回油口,上壳体内腔上端近顶盖的部位卡接有调压膜片,调压膜片的中部通过调压弹簧依次与出气管、出气口相通,进气口通过进气管与下壳体内腔相通,进气管与下壳体壳壁的交接处设置有压力传感器,滤芯组件包括上端盖、滤层与下端盖,上端盖上设置有水平把手,下端盖的下端与下壳体内腔下端设置的定位凸起相连接,且在上端盖、下端盖与下壳体壳壁相接触的部位均设置有O型密封圈。本设计不仅具有滤芯组件的监控装置、具有防回油措施,而且有利于提高油气分离效果、能有效保护发动机。
文档编号F01M13/04GK202273728SQ201120388888
公开日2012年6月13日 申请日期2011年10月13日 优先权日2011年10月13日
发明者李平, 杨细元 申请人:东风汽车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