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功能的汽车排气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843413阅读:441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排气管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多功能的汽车排气管。



背景技术:

汽车排气波纹管又称汽车排气管软管,它安装于发动机排气支管和消声器之间的排气管中,使整个排气系统呈挠性联接,从而起到减振降噪、方便安装和延长排气消声系统寿命的作用。它主要用于轻型车、微型车和客车,其结构是双层波纹管外覆钢丝网套,两端直边段外套卡环的结构,为使消声效果更佳,波纹管内部可配伸缩节或网套。材质:主要材质是不锈钢SUS304,卡套和接管材质可为不锈钢或镀铝钢。近年来,城市机动车辆增长很快,伴随而来的交通噪声污染环境现象也日益突出,汽车队环保最大的危害是噪音污染,空气污染,随着汽车节能减排的发展,要求汽车降低噪音,节约能源消耗。而汽车最主要的噪 声来自汽车的排气系统,即汽车尾气排放噪音,现有的汽车排气管通常包括左排气管和右排气管,它们二者独立,通常各自具有四个进气口,分别接收来自发动机所排出的气体,从发动机排出的气体气压通常是一致的,但经过两个排气管时由于二者在设计上的差别,会导致气体在两个排气管中流通时产生不同的回压,两种不同的回压造成气压不均衡,会反过来影响发动机的排气状况,同时现有的大部分汽车的动力机为内燃机,内燃机工作时会释放大量的高温尾气,但是现有的机动车排气管不隔热或隔热的效果差,造成排气管的温度过高,会导致引燃油管或油箱漏油,引发机动车燃烧,因此我们需要一款新型的汽车排气管,来满足人们的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多功能的汽车排气管,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多功能的汽车排气管,包括进气管一、除尘器、冷却管、消音器、防倒灌装置、连通管、风扇、散热板、壳体,所述进气管一的右侧设有进气管二,所述连通管与进气管一底端固定连接,所述风扇设置在壳体的顶部,所述壳体底端的右侧设有温度感应器,所述除尘器固定在冷却管的顶端,所述冷却管的底端设有三元催化器,所述消音器设置在冷却管的下方,所述冷却管的底端连接有出气管,所述防倒灌装置设置在壳体的下方,所述散热板设置在壳体的表面。

优选的,所述壳体的表面设有散热孔。

优选的,所述出气管的底端设有螺纹,且出气管通过螺纹与防倒灌装置转动连接。

优选的,所述温度感应器通过电线与风扇电性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和优点:该多功能的汽车排气管结构简单,使用方便,造价低,安全高效;除尘器的设置对排放出的尾气中的颗粒物进行第一步的处理,减少了空气的污染,更加环保;冷却管的设置能够将排放出的高温气体进行冷却,使排气管的温度降低,保证了排气管的安全性;防倒灌装置能够使排气管避免进水,保证了发动机的安全,避免熄火,延迟了使用寿命;风扇和散热板的设置能够及时的分散热量,保证排气管的正常工作,避免发生危险;温度感应器能够准确检测排气管内的温度,简单实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进气管一;2、除尘器;3、冷却管;4、三元催化器;5、消音器;6、出气管;7、防倒灌装置;8、进气管二;9、连通管;10、风扇;11、散热板;12、温度感应器;13、壳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图1所示的一种多功能的汽车排气管,包括进气管一1、除尘器2、冷却管3、消音器5、防倒灌装置7、连通管9、风扇10、散热板11、壳体13,所述进气管一1的右侧设有进气管二8,所述连通管9与进气管一1底端固定连接,所述风扇10设置在壳体13的顶部,所述壳体13底端的右侧设有温度感应器12,所述温度感应器12通过电线与风扇10电性连接,所述除尘器2固定在冷却管3的顶端,所述冷却管3的底端设有三元催化器4,所述消音器5设置在冷却管3的下方,所述冷却管3的底端连接有出气管6,所述出气管6的底端设有螺纹,且出气管6通过螺纹与防倒灌装置7转动连接,所述防倒灌装置7设置在壳体13的下方,所述散热板11设置在壳体13的表面,所述壳体(13)的表面设有散热孔。

工作原理:该多功能的汽车排气管在使用时,发动机排放的废气进入到进气管一1和进气管二8,然后进入到除尘器2,将大的颗粒物首先去除,废气到达冷却管3温度得到降低,此时废气进入三元催化器4进一步处理排出,消音器5大大减弱了排气管产生的噪音,在雨天或者行驶到水坑时,防倒灌装置7能够避免排气管进水,当温度过高时,温度感应器12将会发出信号给风扇10,进行进一步的散热。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