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径向内曲线组装式液压马达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402293阅读:534来源:国知局
一种径向内曲线组装式液压马达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属于液压马达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径向内曲线组装式液压马达。



背景技术:

工程设备中,液压马达是液压系统的一种执行元件,它将液压泵提供的液体压力能转变为其输出轴的机械能。液压马达亦称为油马达,主要应用于注塑机械、船舶、电力、起扬机、工程机械、建筑机械、煤矿机械、矿山机械、冶金机械、船舶机械、石油化工、港口机械等设备中。

目前,市场上的液压马达的主体都是一体成型的铸造结构,由于液压马达中的油道很多,因此通过一体成型铸造的液压马达的油道中会残留碎屑或凸起,使油道的表面不光滑同时一旦这些杂质进入到马达中会引起损坏,造成巨大的损失;铸造工艺难度大,易形成缩松、夹砂、气孔、铸造黏连等缺陷,铸造成品率低;此外,一体铸造的液压马达当油道堵塞或故障时维修、清洗十分麻烦,成本高。

针对以上问题,本实用新型对现有的液压马达的结构做了进一步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径向内曲线组装式液压马达,内部流道加工成型,且维修更换方便,成本低。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得以解决。

一种径向内曲线组装式液压马达,包括马达主体,所述马达主体包括组装在一起的通油壳体和配油套,所述通油壳体和配油套中设置有加工成型的油道。

现有技术中,液压马达都为一体成型的铸造式结构,铸造工艺难度大,易形成缩松、夹砂、气孔、铸造黏连等缺陷,铸造成品率低,其中的油道也在铸造时形成,这样的油道中会残留碎屑或凸起,使油道的表面不光滑,并且工作过程中一旦这些杂质从油道中脱离进入到马达中,会引起马达损坏造成重大损失;且这类液压马达维修不方便。本实用新型中的液压马达为组装式结构,装配方便,拆开后油道暴露或部分暴露,便于清理和维修油道,同时通油壳体和配油套上的油道为后期加工形成,因此油道的内壁光滑且残留碎屑少,提高了马达的使用寿命。

作为优选,所述通油壳体的内壁上设有用于安装配油套的凸台,配油套置入通油壳体中后配油套的内端面与凸台相抵,固定后完成组装。

作为优选,所述配油套外设有封盖,当通油壳体和配油套组装在一起后,通过封盖将液压马达封闭。

作为优选,所述封盖包括用于将配油套压在通油壳体中的内封盖和用于将内封盖压在通油壳体上的外封盖,保证密封性能。

作为优选,所述配油套通过螺栓装配在通油壳体中,所述内封盖和外封盖通过螺栓固定在通油壳体上,拆装方便。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提供了一种径向内曲线组装式的液压马达,组装维修方便,且通油壳体和配油套中的油道为加工成型,油道内壁光滑颗粒少,避免了铸造油道中碎粒进入马达后损坏马达的情况,提高了液压马达的使用寿命;同时本实用新型中的组装式的液压马达,当组件有损坏时只需要更换该组件即可,成本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液压马达的立体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液压马达的正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液压马达的剖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通油壳体的立体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通油壳体的正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配油套的立体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配油套的正视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配油套的后视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的配油套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参照图1至图9所示,一种径向内曲线组装式液压马达,包括马达主体,所述马达主体包括组装在一起的通油壳体1和配油套2,所述通油壳体1和配油套2中设置有加工成型的油道。该结构改变了目前整体铸造式的液压马达,组装式的液压马达拆装维修方便,同时加工成型的油道质量比铸造油道的质量好很多,提高了液压马达的使用寿命。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通油壳体1的内壁上设有用于安装配油套2的凸台11,配油套2置入通油壳体1中后配油套2的内端面与凸台11相抵,组装方便。所述配油套2外设有封盖3,具体的,所述封盖3包括用于将配油套2压在通油壳体1中的内封盖31和用于将内封盖31压在通油壳体1上的外封盖32,密封性能好。

本实施方式中,所述配油套2通过螺栓装配在通油壳体1中,所述内封盖31和外封盖32通过螺栓固定在通油壳体1上,当然也可以通过其他的装配方式:如螺纹组装、卡扣组装等。

以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径向内曲线组装式液压马达,生产中不会形成缩松、夹砂、气孔、铸造黏连等缺陷,组装维修方便;油道为加工成型,油道内壁光滑颗粒少,避免了铸造油道中碎粒进入马达后损坏马达的情况,提高了液压马达的使用寿命;同时本实用新型中的组装式的液压马达,当组件有损坏时只需要更换该组件即可,成本低。

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包括但不限于以上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以权利要求书为准,任何对本技术做出的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容易想到的替换、变形、改进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