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油气分离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557923阅读:455来源:国知局
一种油气分离器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油气分离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汽车发动机用油气分离器。



背景技术:

汽车发动机油气分离器主要用于将曲轴箱内的油气混合气体中的机油分离出来。当油气混合气体进入油气分离器内后,油气分离器将气体和机油分离,分离出的机油流回油底壳;但目前的油气分离器通结构复杂、制作成本高,且油气分离效率不佳。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制作成本低,并且油气分离效率高的油气分离器。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油气分离器,包括:分离器外壳,分离器外壳内设有油气混合通道与气体排出通道;以及设置在分离器外壳上的旋风回油结构;所述旋风回油结构包括设置在分离器外壳上的旋风回油筒及设置在旋风回油筒内的出风管,所述旋风回油筒包括位于上部的圆筒部与位于下部的锥筒部,锥筒部的内径自上而下逐渐减小,圆筒部的侧面上设有连通油气混合通道与旋风回油筒内腔的切向进口,且切向进口靠近旋风回油筒的上端,旋风回油筒的上端设有与气体排出通道相连通的出风口,旋风回油筒的下端设有回油孔,所述出风管与圆筒部同轴,且出风管的上端口与出风口密封连接。本方案的油气分离器结构简单,制作成本低,并且油气分离效率高。

作为优选,锥筒部的内侧面上设有环形紊流带,环形紊流带由若干设在锥筒部的内侧面上的凹槽组成。

本方案的环形紊流带可以在几乎不影响油气分离效率的同时,提高油气分离效果。

作为优选,环形紊流带位于锥筒部的内侧面的中部或中上部。

作为优选,环形紊流带的凹槽密集排布。

作为优选,圆筒部的轴向长度与锥筒部的轴向长度之比为:2:5-3:5之间,所述圆筒部的轴向长度与出风管的轴向长度之比为:4:5-1:1之间,所述切向进口位于圆筒部的下端面的上方,且切向进口与下端面之间的间距与出风管的轴向长度之比大于1:3。

本方案结构通过对切向进口的位置和圆筒部、锥筒部与出风管的尺寸比例的合理配合能够进一步提高油气分离效率与分离效果。

作为优选,圆筒部位于油气混合通道内,所述锥筒部的下部位于油气混合通道的下方。本方案结构便于实际生产制作并有利于提高结构紧凑性。

作为优选,油气混合通道位于气体排出通道的正下方。本方案结构有利于提高结构紧凑性。

作为优选,圆筒部与锥筒部同轴。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具有结构简单,制作成本低特点,并且油气分离效率高、分离效果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的油气分离器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2的油气分离器的一种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中:油气混合通道1;气体排出通道2;旋风回油结构3,圆筒部3.1,锥筒部3.2,回油孔3.3,出风管3.4,出风口3.5,切向进口3.6,环形紊流带3.7。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实施例1:如图1所示,一种油气分离器,包括:分离器外壳,分离器外壳内设有油气混合通道1与气体排出通道2;以及设置在分离器外壳上的旋风回油结构3。油气混合通道位于气体排出通道的正下方。

旋风回油结构包括设置在分离器外壳上的旋风回油筒及设置在旋风回油筒内的出风管3.4。旋风回油筒的上下两端封闭。旋风回油筒包括位于上部的圆筒部3.1与位于下部的锥筒部3.2,圆筒部与锥筒部同轴。锥筒部的内径自上而下逐渐减小。圆筒部位于油气混合通道内。锥筒部的下部位于油气混合通道的下方。

圆筒部的侧面上设有连通油气混合通道与旋风回油筒内腔的切向进口3.6,且切向进口靠近旋风回油筒的上端。旋风回油筒的上端设有与气体排出通道相连通的出风口3.5。旋风回油筒的下端设有回油孔3.3。出风管与圆筒部同轴,且出风管的上端口与出风口密封连接。

圆筒部的轴向长度与锥筒部的轴向长度之比为:2:5-3:5之间,本实施例中的圆筒部的轴向长度与锥筒部的轴向长度之比为:1:2。圆筒部的轴向长度与出风管的轴向长度之比为:4:5-1:1之间,本实施例中的圆筒部的轴向长度与出风管的轴向长度之比为:1:1。切向进口位于圆筒部的下端面的上方。切向进口与下端面之间的间距与出风管的轴向长度之比大于1:3,本实施例中的切向进口与下端面之间的间距与出风管的轴向长度之比为1:2。

本实施例的油气分离器的具体工作如下:

油气混合通道内的油气混合气体通过切向进口进入旋风回油筒上部的圆筒部内,切向进口将油气混合气体切向引入圆筒部内,油气混合气体在圆筒部形成贴壁旋转运动,绕旋风回油筒内壁逐渐往下旋转,使具有较大惯性离心力的油滴甩向旋风回油筒内壁,油滴在重力作用下沿旋风回油筒内壁滑落并通过回油孔排出,而气体将通过出风管与出风口排出到气体排出通道内并由气体排出通道排出,从而将油气混合气体中的机油与气体分离。本实用新型的油气分离器结构简单,制作成本低特点,并且油气分离效率高。

实施例2,本实施例的其余结构参照实施例1,其不同之处在于:

如图2所示,锥筒部3.2的内侧面上设有环形紊流带3.7。环形紊流带位于锥筒部的内侧面的中部或中上部。环形紊流带由若干设在锥筒部的内侧面上的凹槽组成。环形紊流带的凹槽密集排布。

申请人在长期研究分析中发现:在油气混合气体沿锥筒部的内壁往下旋转移动的过程中,由于锥筒部的内径逐渐减小,油气混合气体的转速将逐渐增大(线速度大致恒定不变),虽然油气混合气体的转速增大有利于提高油气分离效果,但另一方面,油气混合气体的转速越快,在相同的行程下则分离时间越短,而没有足够的分离时间(油液没有充分分离)又会降低油气分离效果;如此为了进一步提高锥筒部的油气分离效果,申请人在锥筒部的内侧面的中上部设置环形紊流带,在油气混合气体沿锥筒部的内壁往下旋转移动中,当螺旋向下的油气混合气体经过环形紊流带时,一方面可以遏制油气混合气体的转速继续增大,从而提高油气混合气体的油气分离时间,使油气混合气体在保持较高转速的情况下能够有更长的时间进行油气分离,提高油气分离效果;另一方面,油气混合气体贴着环形紊流带运行时,将撞击在环形紊流带的凹槽上从而使油滴直接附着在凹槽内侧面上,进一步提高油气分离效果;当油气混合气体越过环形紊流带后,油气混合气的转速再次逐渐增大,进行油气二次高效分离;如此,能够在几乎不影响油气分离效率的同时,有效的提高油气分离效果。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