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动机小循环冷却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102346阅读:499来源:国知局
发动机小循环冷却系统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发动机冷却技术,具体是一种发动机小循环冷却系统。



背景技术:

汽车发动机水冷系统包括大循环与小循环两种循环系统,小循环主要在发动机启动暖机时进行,可使发动机引擎迅速达到工作温度;大循环则主要在发动机运转时需要高效散热时进行。设置在水冷系统中的节温器是温感三通阀体器件,温度低时关闭,温度高时处于开启状态。传统的大循环、小循环水冷系统在机体冷却水套内部的路径是合并的,在出机体冷却水套之后才分流到不同的循环路径,小循环从分流管道连入节温器;大循环则从分流管道先经过外部的散热器散热后再连入节温器。传统的设计结构小循环水路长,参与循环水量偏大,不利于发动机暖机;小循环回流时需要设置的管路较长,布置困难。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发动机小循环冷却系统,大循环、小循环出口分离,缩短小循环水路,布置方便且布局紧凑。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发动机小循环冷却系统,包括发动机缸体冷却水套,小循环出水管路,缸体水冷循环进水口和节温器,所述小循环出水管路的一端连接于发动机缸体冷却水套靠近缸体水冷循环进水口处,所述小循环出水管路的另一端连接于节温器。

本实用新型1)缩短了小循环水路的总长度,从而减少了发动机冷启动时的热量散失,加快发动机暖机;2)小循环出水管路缩短,水冷系统布置更加方便,结构紧凑。

进一步地,所述发动机缸体冷却水套的两端分别设置小循环出水口和大循环出水口,所述大循环出水口远离所述缸体水冷循环进水口。大循环出水口与小循环出水口是分离的,且相距较远,小循环出水口靠近大循环进水口一端设置,小循环出水管路较短,布局紧凑,暖机迅速。

进一步地,所述小循环出水口设置在缸体第一缸孔周围的冷却水套上。将靠近水冷循环进水口处的缸孔称为第一缸孔,其他依次称为第二缸孔,第三缸孔;小循环出水口设置在第一缸孔周围的冷却水套上,可以使得小循环出水管路与进水管路距离较近,方便管路布置和管理,同时使小循环的循环路径更短,暖机速度更快。

进一步地,所述大循环出水口设置在缸体第三缸孔周围的冷却水套上。大循环出水口远离水冷循环进水口设置,可使大循环的循环路径较大,覆盖面积较大,加快发动机缸体的冷却和散热,使发动机不会过热。

进一步地,所述发动机缸体冷却水套中布置冷却液隔板。冷却液隔板起到限流和分流的作用,使发动机缸体冷却水套中的冷却液的流向和流量改变。

进一步地,所述冷却液隔板分别布置于小循环出水口附近和大循环出水口附近。在运行小循环时,大循环出水管路中的冷却液不流动,大多数冷却液从小循环出水口附近的冷却液隔板通过到达小循环出水口;在运行大循环时,小循环出水管路中的冷却液不流动,大多数冷却液从大循环出水口附近的冷却液隔板流过到达大循环出水口。

进一步地,所述冷却液隔板上开有过流孔。小循环出水口附近的冷却液隔板的过流孔可以选择较小的,当节温器关闭时,水泵加压泵入的冷却液较少直接从距离较近的小循环出水口附近的冷却液隔板的过流孔流过,进入小循环出水口;大循环出水口附近的冷却液隔板的过流孔可以选择较大的,当节温器打开时,水泵加压泵入的冷却液较多,大多数从距离较远的大循环出水口附近的冷却液隔板的过流孔流过,进入大循环出水口。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动机冷却系统大小循环总体位置关系俯视示意图。

图2为传统布置中发动机冷却系统大小循环总体位置关系俯视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大循环的路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小循环的路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便于更清楚地了解本实用新型,但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下述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发动机小循环冷却系统,包括发动机缸体冷却水套1.2,小循环出水管路7,缸体水冷循环进水口8和节温器3,小循环出水管路7的一端连接于发动机缸体冷却水套1.2靠近缸体水冷循环进水口8处,小循环出水管路7的另一端连接于节温器3。图1中发动机缸体1上为缸体的缸孔1.1,图1中缸孔1.1由左到右依次称为第一缸孔1.1.1,第二缸孔1.1.2,第三缸孔1.1.3,第一缸孔1.1.1靠近缸体水冷循环进水口8,包围在缸体的缸孔1.1周围的是缸体冷却水套1.2,图1中所示缸体冷却水套1.2从左到右依次为第一缸孔冷却水套1.2.1,第二缸孔冷却水套1.2.2,第三缸孔冷却水套1.2.3;负责发动机冷却系统驱动的水泵2通过管路连接节温器3,水泵2通过另一段管路接入缸体水冷循环进水口8为发动机缸体冷却水套1.2泵入温度较低的冷却液;大循环出水口6.1和小循环出水口7.1分别位于发动机冷却水套1的两端,小循环出水口7.1设置在缸体1第一缸孔1.1.1周围的第一缸孔冷却水套1.2.1上,大循环出水口6.1设置在缸体1第三缸孔1.1.3周围的第三缸孔冷却水套1.2.3上,大循环出水口6.1远离缸体水冷循环进水口8,与小循环出水口7.1分离设置。节温器3是温感三通阀体装置,温度改变时可控制自身关闭和开启,进而控制大小循环的开启和关闭,当温度升高到一定值时,节温器3全开,小循环关闭,大循环开启对发动机缸体进行散热冷却;当温度降低到一定值或是发动机冷启动时,节温器3全关闭,大循环关闭,小循环完全开启,减少发动机热量散失。冷却液隔板4镶嵌在发动机缸体冷却水套1.2内,且分别布置在大循环、小循环路径上,冷却液隔板4上有过流孔,对冷却液有限流和分流作用,过流孔的大小可根据需要选择,如小循环出水口7.1附近的冷却液隔板4的过流孔可选择小一些的,大循环出水口6.1附近的冷却液隔板4的过流孔则可以选择大一些的。冷却系统大循环进水口5通过管路与外部的散热器连接,并通过管路与大循环出水管路6相连,大循环出水管路6的另一端与大循环出水口6.1连接。冷却液由节温器3调节流量后经水泵2泵入缸体水冷循环进水口8,之后再次进入发动机缸体冷却水套1.2。小循环出水口7.1、节温器3、冷却系统大循环进水口5还可以设计为总成零件,使总体水冷系统更加紧凑。发动机缸体冷却水套1.2可设置在缸体上,也可设置在缸盖上。本实用新型小循环出水口7.1设置在缸体1第二缸孔1.1.2周围的第二缸孔冷却水套1.2.2上,也会比传统的小循环布置方式更有利于发动机暖机,但不利于管路的布置,不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

如图2所示,传统的发动机冷却循环系统中的小循环与大循环共用一个内部循环路径,小循环出水管路7和大循环出水管路6由同一个出水口分流,之后小循环出水管路7直接回到节温器3,大循环出水管路6则连接外部散热器后再回到大循环进水口5与节温器3连接。

如图3和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经过小循环系统的改进后,大循环和小循环在发动机缸体冷却水套1.2中的内部路径分离,在小循环中冷却液在缸体内的流量变小,小循环的总体路径变短。当发动机缸体温度较高时,节温器3是开启的,此时进行大循环,冷却液从冷却系统大循环进水口5进入到发动机冷却系统驱动水泵2,水泵2将冷却液泵入缸体水冷循环进水口8并进入发动机缸体水套1.2,由于小循环路径上冷却液隔板4的限流作用,只有小部分冷却液从小循环上的冷却液隔板4通过,之后沿发动机缸体冷却水套1.2往缸体另一端流动,其余冷却液大部分则流动到发动机缸体冷却水套1.2的另一侧,并通过设置在大循环出水口6.1附近的冷却液隔板4向大循环出水口6.1汇合,最终两端的冷却液均由大循环出水管路6流出进入外部散热器散热后回流到冷却系统大循环进水口5完成一次大循环,大循环进行过程中小循环出水管路7内的冷却液不流动。当发动机进行冷启动时,发动机缸体温度较低,节温器3是关闭的,此时进行小循环,进行小循环时大循环出水管路6中的冷却液不流动,冷却液从水泵2进入发动机缸体冷却水套1.2之后,大部分经过小循环出水口7.1附近的冷却液隔板4到达小循环出水口7.1,小部分流到缸体另一侧通过大循环出水口6.1附近的冷却液隔板4返回到小循环出水口7.1汇合,经小循环出水管路7流入节温器3后再回到水泵2,完成一次小循环,发动机可快速暖机,发动机热效率提高。

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仅是示意性的,本实用新型中所用到的技术术语的限定性修饰词仅为方便描述,任何等同的替换或实质未改变的变换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发动机小循环冷却系统的启示下,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宗旨和权利要求所保护的范围情况下,还可衍生出很多形式,这些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