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排气消音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369328阅读:180来源:国知局
一种汽车排气消音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消音器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汽车排气消音器。



背景技术:

汽车的排气消音器是行车噪声的主要组成部分。世界各国对各种车辆的噪声的极限值都有严格的规定,汽车排气消音器就是这样一个为减小排气噪声而生的装置。

汽车排气消音器的作用就是通过降低、衰减排气压力的脉动来消除噪声。根据干涉原理,排气消音器有吸收、反射两种基本的消声方式。吸收式消音器,通过废气在玻璃纤维、钢纤维和石棉等吸音材料上的摩擦而减小其能量;反射式消音器则有多个串联的谐调腔与不同长度的多孔反射管相互连接在一起,废气在其中经过多次的反射、碰撞、膨胀、冷却而降低其压力,减轻振动及能量。

实际情况下,汽车上多是综合利用不同的消音原理组合来设计排气消音器,同时在舒适型要求较高的小型乘用车上还会采用多个消音器单元进行多级的消声降噪控制。

汽车排气消音器的作用就是,降低发动机的排气噪声,并使高温废气能安全有效地排出。消音器作为排气管道的一部分,应保证其排气畅通、阻力小及足够强度。消音器要经受500℃~700℃高温排气,保证在汽车规定的行驶里程内,不损坏、不失去消声效果。

排气系统的性能对汽车的舒适度有着重要的影响,排气系统中的消音器对降低排气系统的噪音有重要的作用,需要有一种能够有效降低汽车噪音的消音器,能够保证汽车的舒适度,现有市场中的汽车排气消音器其消音效果并不好,因此影响了汽车的舒适度。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消音效果佳的汽车排气消音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汽车排气消音器,其中,包括:

消音器主体,所述消音器主体的前端安装有前封闭盖,所述消音器主体的后端安装有后封闭盖,所述前封闭盖和所述后封闭盖之间形成一个消音腔,在所述消音腔内设有间隔的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所述第一隔板与第二隔板之间形成消音室;

进气管,所述进气管一端安装在所述前封闭盖上,另一端安装在所述第一隔板上;

排气管,所述排气管一端安装在所述第二隔板上,另一端安装在所述后封闭盖上;

消音板,所述消音板设置在所述消音室的中部,所述消音板将所述消音室分隔成前室和后室,进一步提高该消音器的消音效果,所述消音板上设置有若干个进气腔和若干个容纳腔,所述进气腔与相应的容纳腔相连通,所述进气腔内设置有弹性件,所述弹性件用于缓冲所述进气腔内流动的气体,所述容纳腔内容纳有挡音件,所述挡音件用于改变所述进气腔流出气体的路径。

进一步地,所述弹性件的上壁与所述进气腔的上壁之间形成上通道,所述上通道的前端与所述前室相连通,所述弹性件的下壁与所述进气腔的下壁之间形成下通道;所述挡音件的下斜壁与所述容纳腔的下壁之间形成排气通道,所述排气通道的后端与所述后室相连通,所述挡音件的前端开设有V形槽,所述V形槽的开口上部与所述上通道的后端相连通,所述V形槽的开口中部与所述下通道的后端相连通,所述挡音件的左端部与所述容纳腔的过渡端面之间形成排气间隙,所述排气间隙的上端与所述V形槽的开口下部相连通,所述排气间隙的下端与所述排气通道的前端相连通。

更进一步地,所述进气腔的上壁与所述容纳腔的上壁在同一水平面上,所述进气腔的下壁末端延伸至所述V形槽的开口中部的下端,所述V形槽的开口上部和中部向所述进气腔的后端延伸。

更进一步地,所述容纳腔的Z向高度大于所述进气腔的Z向高度,所述容纳腔的Y向宽度等于所述进气腔的Y向宽度,所述容纳腔的X向长度与所述进气腔的X向长度之比为1:1~1.5。

更进一步地,所述进气腔向所述容纳腔过渡时形成过渡端面,所述过渡端面的Z向高度H与所述左端部的Z向高度B之比为1:0.75~0.85。

更进一步地,所述过渡端面的Z向高度H与所述左端部的Z向高度B之比为1:0.8。

更进一步地,所述排气间隙的X向长度与所述左端部的Z向高度B之比为1:15~35。

更进一步地,所述V形槽的上壁与所述V形槽的下壁之间的夹角A为10°~30°。

更进一步地,所述弹性件上通过切舌工艺形成若干个凸起和若干个缺口,所述缺口将所述上通道和所述下通道连通。

从上述的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

1、与现有技术相比,该汽车排气消音器采用了消音板,从而使得降低噪音的力度更大,增加了汽车的舒适程度。

2、与现有技术相比,该汽车排气消音器的消音板中设置有弹性件,且弹性件上设置有凸起和缺口,增加了气体的流动通道,使得减少噪音的程度增大。

3、与现有技术相比,该汽车排气消音器的消音板中设置有挡音板,改变了气体的流动通道,使得噪音的传播受到一定程度的阻挡,在传播途径中进行消音,减少了噪音。

除了上面所描述的目的、特征和优点之外,本实用新型还有其它的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将参照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在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消音板及其内部组件的剖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消音板的左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消音板的剖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弹性件的凸起和缺口部位的剖视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挡音件的剖视图。

图中标记为:消音器主体-10、消音室-11、消音板-12、进气腔-121、容纳腔-122、过渡端面-1221、弹性件-13、凸起-131、缺口-132、上通道-14、下通道-15、挡音件-16、V形槽-161、左端部-162、下斜壁-163、排气间隙-17、排气通道-18、前封闭盖-20、后封闭盖-30、第一隔板-40、第二隔板-50、进气管-60、进气口-61、排气管-70、排气口-71、填充物-80、消音孔-9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参考图1至图6,如图1所示的一种汽车排气消音器,包括,消音器主体10,进气管60,排气管70和消音板12。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消音器主体10为椭圆柱体。所述消音器主体10的前端安装有前封闭盖20,所述消音器主体10的后端安装有后封闭盖30,所述前封闭盖20和所述后封闭盖30之间形成一个消音腔,在所述消音腔内设有间隔的第一隔板40和第二隔板50,所述第一隔板40与第二隔板50之间形成消音室,在所述第一隔板40和第二隔板50上设置微穿孔(图中未表示),所述微穿孔能够控制该汽车排气消音器的频谱性能,使其在需要的频率内获得良好的消音效果。

所述进气管60一端安装在所述前封闭盖20上,另一端安装在所述第一隔板40上,在所述进气管60的外壁与所述消音器主体10的内壁之间填充有填充物80,所述进气管60的进气口61用于汽车尾气的进入,所述排气管70一端安装在所述第二隔板50上,另一端安装在所述后封闭盖30上,在所述排气管70的外壁与所述消音器主体10的内壁之间填充有填充物80,所述排气管70的排气口排气口71用于尾气的排除,所述排气管70的排气口71的直径略大于排气管70的直径,可以改变气体流通的速度,有良好的消音效果,所述进气管60和排气管70上设置有若干消音孔90,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填充物80选用吸音材料,吸音材料选取海绵或玻璃面,能够起到很好的吸音作用,吸音材料还固定在进气管60的通道的内壁上,当声波进入时,一部分声能在多孔材料的孔隙内摩擦而转化成热能耗散掉,使通过消音器的声波减弱。

如图1、图3和图4所示,所述消音板12设置在所述消音室11的中部,所述消音板12将所述消音室11分隔成前室和后室,汽车中的尾气经过进气管60消音之后,再进入所述消音室11的前室,接着再进入消音板12进行二次消音,进一步提高该汽车排气消音器的消音效果,所述消音板12上设置有若干个进气腔121和若干个容纳腔122,所述进气腔121与相应的容纳腔122相连通,所述进气腔121的上壁与所述容纳腔122的上壁在同一水平面上,所述进气腔121位于所述消音板12的前部,所述容纳腔122位于所述消音板12的后部。

如图1、图2和图4所示,所述进气腔121内设置有弹性件13,所述弹性件13用于缓冲所述进气腔121内流动的气体,当尾气进入进气腔121时,由于气压增大的原因使得弹性件13发生形变,从而使得尾气的流动速度发生变化,进一步减少了噪音的传播,所述弹性件13的上壁与所述进气腔121的上壁之间形成上通道14,所述上通道14的前端与所述前室相连通,尾气从消音室11中出来后便进入上通道14,所述弹性件13的下壁与所述进气腔121的下壁之间形成下通道15,如图5所示,所述弹性件13上通过切舌工艺形成若干个凸起131和若干个缺口132,所述缺口132将所述上通道14和所述下通道15连通,当尾气进入进气腔121时,所述弹性件13上的凸起131会使得一部分气体从所述缺口132流出至下通道15,从而流至V形槽161的下部,再进入排气间隙17,从排气通道18流至排气管70,最后排出,所述凸起131的设置进一步起到了消音效果。

所述容纳腔122内容纳有挡音件16,所述挡音件16用于改变所述进气腔121流出气体的路径,并且是在噪音的传播途径中降低噪音的传播,当噪音碰到挡音件16的阻挡时,就使得噪音减少了很多,所述挡音件16的下斜壁163与所述容纳腔122的下壁之间形成排气通道18,所述排气通道18的后端与所述后室相连通,尾气最后则是从排气通道18进入后室再进入排气管70进行三次消音后排出,所述挡音件16的前端开设有V形槽161,所述V形槽161则是改变气体流出途径的实质性结构。

所述V形槽161的开口上部与所述上通道14的后端相连通,所述V形槽161的开口中部与所述下通道15的后端相连通,所述挡音件16的左端部162与所述容纳腔122的过渡端面1221之间形成排气间隙17,所述排气间隙17的X向长度与所述左端部162的Z向高度B之比为1:15~35,进一步提高消音效果。

优选的,所述排气间隙17的X向长度与所述左端部162的Z向高度B之比为1:15,使得消音效果更好。

优选的,所述排气间隙17的X向长度与所述左端部162的Z向高度B之比也可为1:20、1:25、1:30,使得消音效果进一步提高。

优选的,所述排气间隙17的X向长度与所述左端部162的Z向高度B之比也可为1:35,消音效果最佳。

所述排气间隙17的上端与所述V形槽161的开口下部相连通,所述排气间隙17的下端与所述排气通道18的前端相连通,所述进气腔121的下壁末端延伸至所述V形槽161的开口中部的下端,所述V形槽161的开口上部和中部向所述进气腔121的后端延伸,如图6所示,所述V形槽161的上壁与所述V形槽161的下壁之间的夹角A为10°~30°,改变气体路径和流速,进一步提高消音效果。

优选的,所述V形槽161的上壁与所述V形槽161的下壁之间的夹角A为10°,消音效果较好。

优选的,所述V形槽161的上壁与所述V形槽161的下壁之间的夹角A也可为15°、20°、25°,消音效果进一步提高。

优选的,所述V形槽161的上壁与所述V形槽161的下壁之间的夹角A也可为30°,消音效果较佳。

如图2所示,所述容纳腔122的Z向高度大于所述进气腔121的Z向高度,由于进气腔121和容纳腔122的高度不一致,从而使得气体从进气腔121流出至容纳腔122时,气体的流速发生变化且变化幅度明显,进而对噪音起到了一定的消除效果,所述容纳腔122的Y向宽度等于所述进气腔121的Y向宽度,所述容纳腔122的X向长度与所述进气腔121的X向长度之比为1:1~1.5,使得消音效果较佳。

优选的,所述容纳腔122的X向长度与所述进气腔121的X向长度之比为1:1,消音效果较佳。

优选的,所述容纳腔122的X向长度与所述进气腔121的X向长度之比也可为,1:1.1、1:1.2、1:1.3、1:1.4,消音效果较佳。

优选的,所述容纳腔122的X向长度与所述进气腔121的X向长度之比也可为1:1.5。

所述进气腔121向所述容纳腔122过渡时形成过渡端面1221,由于进气腔121和容纳腔122的高度不一致形成了过渡端面1221,且过渡端面1221与所述进气腔121的下壁相垂直,使得气体流动途径的Z向高度增大,也是在噪音的传播途径中对噪音进行了控制,起到了消音的效果,所述过渡端面1221的Z向高度H与所述左端部162的Z向高度B之比为1:0.75~0.85。

优选的,所述过渡端面1221的Z向高度H与所述左端部162的Z向高度B之比为1:0.75。

优选的,所述过渡端面1221的Z向高度H与所述左端部162的Z向高度B之比也可为为1:0.78、1:0.80、1:0.82、1:0.84。

优选的,所述过渡端面1221的Z向高度H与所述左端部162的Z向高度B之比也可为为1:0.85。

在上述结构中,该汽车排气消音器主要进行三次消音,这三次消音均是在噪音的传播途径中减少噪音,第一次是在进气管60中,也是尾气刚刚进入该汽车排气消音器中,进气管60与消音器壁之间的填充物80对噪声进行了一部分的吸收且效果明显,其次,设置在进气管上的消音孔90,使得一部分声能在多孔材料的孔隙内摩擦而转化成热能耗散掉,使通过消音器的声波减弱,当气体穿过进气管60后,便进入消音室11的前室,从消音室11的前室进入消音板12,即就是第二次消音,第二次消音的力度也是最大的,气体从消音室11的前室流出进入消音板12的进气腔121中,由于在进气腔121中安置了弹性件13,气体进入至上通道14,由于进气腔121中的气压增大,弹性件13发生形变,使得气体的流动速度发生了改变,减少了噪音的传播,同时,通过切舌工艺在弹性件13上形成了凸起131和缺口132,使得进入上通道14中的气体一部分从上通道14中直接通过,另一部分则从缺口132中流出至下通道,此时,又一次改变了气体的流动速度,再一次起到了消音的效果,气体从进气腔121中经过消音后,便进入容纳腔122,由于容纳腔122中容纳有挡音件16,且挡音件16上开设有V形槽161,使得从上通道14中流出的气体进入V形槽161的上部,下通道15中流出的气体进入V形槽161的下部,由于V形槽161的开设使得从上通道14中流出的气体在V形槽中又发生流通路径的改变,通过V形槽161使得气体的流动和噪音的传播均发生了折返,一是由于挡音件16的阻挡作用对噪音进行了降低,二是由于气体的流动速度再一次发生改变,再一次起到了消音效果,从V形槽161中流出的气体以及从下通道15中流出的气体,汇集到排气间隙17中,由于排气间隙17的X向长度很小,使得气体再进入排气间隙17的一瞬间速度急剧变化,再一次对噪音进行了降低,接着气体从排气间隙17中进入排气通道18,由于排气通道18的Z向高度处处不同,所以气体从排气通道18流出的过程中,速度每时每刻都发生变化,进一步对噪音的传播进行了控制,气体从排气通道18中流出后进入消音室11的后室,再进入排气管70进行第三次消音,同样的,也是由于填充物80和消音孔90的设置对噪音进行了吸收,与进气管60唯一不同的是,排气管70的排气口71的直径大于排气管70的直径,在尾气排出的最后一步其流动速度发生改变,使得排气系统的噪音达到最小,提高了汽车的舒适度。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