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流调节装置的制造方法_2

文档序号:8710674阅读:来源:国知局
,不利同质量的气体大量流通。
[0035]以上说明了气流调节装置I所包含的各组件的技术内容,接着将说明气流调节装置I的使用及运作方式。
[0036]请参阅图6A至图6C所示,其为依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较佳实施例的气流调节装置I使用时的示意图(部分组件被省略显示)。如图6A所示,该气体调节装置I可安装于与引擎(图未示)相连的进气管2之中,并且可位于节气阀(图未示)之前。
[0037]该气流调节装置I的管状本体11必须与进气管2的内壁21相紧密地接触,以使得气体无法从管状本体11与进气管2的内壁21之间通过。若进气管2的直径较大时,管状本体11可先安装至一辅助环(可为弹性材料,图未示)中,然后再安装至进气管2中;如此,管状本体11的外缘面与进气管2的内壁21之间的间隙可被该辅助环填满,致使气体仅能从管状本体11内流过。
[0038]如图6B所示,以及如图7A及图7B所示,当引擎启动然后开始吸入空气时,所产生的吸力(图6B的箭头)可使叶片结构13开始摆动。由于叶片结构13会被动地因应进气量大小,而开启至适当位置且增加效率的进气通道与空间,致使叶片结构13至汽缸吸力源之间的负压会下降,代表进气量增加,燃油效率提升,使得引擎的运转更顺畅、更节能。
[0039]如图6C所示,以及如图8A及图8B所示,当引擎的转速需瞬间提高或需瞬间大出力时,需较大的空气量因应配合,此时所产生的吸力可轻易地使叶片结构13开启至最大适当的角度,故叶片结构13并不会妨碍气体通过管状本体11进入至汽缸中。因此,引擎于急需高转速与大出力时,更能吸入更足够的气体来配合运转。
[0040]若是习知者,此时的吸力无法使习知的叶片结构大幅摆动至满足汽缸进气量所需角度,故习知的叶片结构会阻碍气体进入至汽缸中,必然影响引擎的运转。因此,与习知的叶片结构相比,本实施例的气流调节装置I是具有更佳的技术效果。
[0041]另一方面,本实施例的气流调节装置I可允许气体双向地流过管状本体11中。因此,当引擎或是涡轮装置需排气泄压时,压力能由进气管2 (如图6A所示)中反向地通过管状本体11的气体通道115,不会被初始状态的叶片结构13阻挡。如此,泄压时,进气管2内的压力不会被阻挡住而造成压力失衡,也保护气流调节装置I。
[0042]以上说明了气流调节装置I的使用及运作方式,接着说明气流调节装置I的其他可能实施变化。
[0043]请复参阅图1至图5,该气流调节装置I还能包含:二限位衬套16、至少二缓冲块17A或17B、及/或一缓冲衬套18 ;以下将依序说明各组件的技术内容。
[0044]该二限位衬套16可套设于该第二横轴12B上,且扭力弹簧14的螺旋部141会位于该二限位衬套16之间。然后,该二连杆组15的第一连杆151会被该二限位衬套16及扭力弹簧14夹置住,以使第一连杆151在第二横轴12B上的位置被限制住。如此,第一横杆151不会在第二横轴12B上滑动。
[0045]该二缓冲块17A(又可称为定位缓冲块)可设置于该管状本体11的容置空间112中、且位于该二开口 111的其中之一与该二叶片结构13之间;具体而言,该二缓冲块17A设置于管状本体11的内缘面113上,且与连杆组15位于叶片结构13的同一侧。
[0046]该二缓冲块17A可分别抵靠该二叶片结构13,故该缓冲块17A可限制叶片结构13的摆动范围,且还可缓冲叶片结构13的撞击。具体而言,当叶片结构13因为扭力弹簧14的回复力而快速地摆动至零度时,会撞击到缓冲块17A,而缓冲块17A可吸收大部分的撞击力,以避免该撞击力造成其他组件损坏。
[0047]另二缓冲块17B可分别设置于该二叶片结构13上,并且该二叶片结构13位于该二缓冲块17B及该二连杆组15之间。换言之,缓冲块17B与连杆组15分别位于叶片结构13的两侧。如图SB所示,当叶片结构13摆动至接近九十度时,缓冲块17B会碰撞到叶片结构13,以避免两叶片结构13直接碰撞;此外,缓冲块17B可缓冲叶片结构13的撞击,以保护叶片结构13。
[0048]该缓冲衬套18(如图4所示)可套设于该第二横轴12B上,然后扭力弹簧14再套设于该缓冲衬套18上。换言之,扭力弹簧14是间接地套设于第二横轴12B上。缓冲衬套18可吸收该扭力弹簧14的震动,以保护更延长扭力弹簧14的使用。
[0049]上述的缓冲块17A及17B及缓冲衬套18的整体或是一部分能以较有弹性或较软的材料来制作,以具有缓冲效果。如此,气流调节装置I运作时,叶片结构13摆动所产生的各种力量将不易造成自身或其余组件损坏,从而增加气流调节装置I的可靠度,延长气流调节装置I的使用寿命。
[0050]另一方面,于其他实施方式中(图未示),连杆组亦可实施成其他方式,不限定为四连杆机构,故其他能转移力量的连杆机构亦有可能。
[0051]综合上述,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气流调节装置能增加进气量,且该气流调节装置不会过度地阻碍气体的流动;或者使欲排出的气体能反向地通过该气流调节装置;又或者能使该气流调节装置的零件不易损坏。
[0052]此外,藉由连杆组的关节活动及向力的变化,转移扭力弹簧因虎克定律原则而施于叶片结构(整流活门)上的力量。此举使得叶片结构(整流活门)活动时的每个摆动角度皆具几乎相同的回复力,并可因应各转速域所须的空气量,使叶片结构随时轻易被动调整为有效且快速的进气通道。如此,可增加进气量,提升燃油效率,达成节能减碳的目的。
[0053]上述的实施例仅用来例举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态样,以及阐释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特征,并非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畴。任何熟悉此技术者可轻易完成的改变或均等性的安排均属于本实用新型所主张的范围,本实用新型的权利保护范围应以申请专利范围为准。
[0054]【符号说明】
[0055]I 气流调节装置
[0056]11 管状本体
[0057]111 开口
[0058]112容置空间
[0059]113内缘面
[0060]114 轴向
[0061]115气体通道
[0062]12A 第一横轴
[0063]12B 第二横轴
[0064]13叶片结构
[0065]131 叶片部
[0066]13IA 侧面
[0067]132轴孔部
[0068]133旋转接头
[0069]14扭力弹簧
[0070]141螺旋部
[0071]142悬臂部
[0072]15连杆组
[0073]151 第一连杆
[0074]151A 第一端
[0075]151B 第二端
[0076]152 第二连杆
[0077]152A 第一端
[0078]152B 第二端
[0079]16限位衬套
[0080]17AU7B 缓冲块
[0081]18缓冲衬套
[0082]2进气管
[0083]21 内壁
【主权项】
1.一种气流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包含: 一管状本体,具有二开口及位该二开口之间的一容置空间; 一第一横轴及一第二横轴,皆设置于该管状本体的该容置空间中,该第一横轴与该第二横轴沿着该管状本体的一轴向而相间隔; 二叶片结构,皆枢接于该第一横轴上,且该二叶片结构的一摆动方向是同于该管状本体的该轴向; 一扭力弹簧,套设于该第二横轴上,且该扭力弹簧是沿着该管状本体的该轴向而提供一回复力;以及 二连杆组,分别连接至该二叶片结构,且该二连杆组的每一个更连接至该第二横轴及该扭力弹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流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该二叶片结构的每一个与该管状本体的一内缘面是相隔,以形成一气体通道,俾使被该二叶片结构分隔的该容置空间保持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气流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该二连杆组的每一个具有一第一连杆及一第二连杆,该第一连杆的一第一端枢接于该第二横轴上,而该第一连杆的一第二端可旋转地连接该第二连杆的一第一端,且该第二连杆的一第二端可旋转地连接该二叶片结构的其中一者。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气流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扭力弹簧具有二悬臂部,该二悬臂部是分别连接至该二连杆组的该第一连杆与该第二连杆相连接的一关节处。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气流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该二叶片结构的每一个具有一叶片部及一旋转接头,该旋转接头设置于该叶片部的一侧面上、且可旋转地连接该第二连杆的该第二端。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气流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更包含二限位衬套,该二限位衬套是套设于该第二横轴上,且该扭力弹簧位于该二限位衬套之间;该二连杆组的该第一连杆是被该二限位衬套及该扭力弹簧夹置。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气流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更包含二缓冲块,该二缓冲块设置于该管状本体的该容置空间中、且位于该二开口的其中之一与该二叶片结构之间:其中,该二缓冲块分别抵靠该二叶片结构。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气流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更包含二缓冲块,该二缓冲块是分别设置于该二叶片结构上;其中,该二叶片结构位于该二缓冲块及该二连杆组之间。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气流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更包含一缓冲衬套,该缓冲衬套是套设于该第二横轴上,而该扭力弹簧是套设于该缓冲衬套上。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揭露一种气流调节装置,其包含一管状本体、一第一横轴、一第二横轴、二叶片结构、一扭力弹簧及二连杆组。管状本体具有二开口及位二开口之间的一容置空间;第一及第二横轴皆设置于容置空间中,且沿着管状本体的一轴向而相间隔;二叶片结构皆枢接于第一横轴上,且其摆动方向是同于管状本体的轴向;扭力弹簧套设于第二横轴上,且沿着管状本体的轴向而提供一回复力;二连杆组一端分别连接二叶片结构,且二连杆组另一端各连接至第二横轴及扭力弹簧。藉此,叶片结构摆动至不同角度时,扭力弹簧的扭转量的变化不大。
【IPC分类】F02M35-10
【公开号】CN204419412
【申请号】CN201520024716
【发明人】陈文泉
【申请人】陈文泉
【公开日】2015年6月24日
【申请日】2015年1月14日
当前第2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