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缩机的吸入分流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428524阅读:19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压缩机的吸入分流板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压缩机的吸入分流板,尤其涉及一种利用分隔板使分流板形成上、下导流部,而可将冷媒以准确的比例分流导入压缩机的压缩室及马达室的吸入分流板。
如参考案所示的分流板,为一个设置在压缩机与流体吸入口相对的简单平板,当吸入流体由吸入口进入压缩机内部时,可通过分流板的阻隔而使吸入流体分流而分别向上及向下流至压缩室及马达室,来达到分流导流的效果;然而这种如参考案的分流板,虽具有部分导流作用,但无法明确控制吸入流体往上与往下的分流比例,自然无法使压缩机效率处于最佳状态,同时当吸入流体直接冲击在分流板上时,会发出声音,而使压缩机在操作时产生相当大的噪音。
为了可达到前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压缩机的吸入分流板,其主要包含有一个形成有一个内部空间且可用以设置在压缩机内壁上的背板,在背板上形成有一个将背板内部空间区分成上导流部及下导流部的分流部,且分流部可用以与压缩机的吸入管相对,而让背板所形成的上导流部用以与压缩机的压缩室连通,并让下导流部用以与压缩机的马达室连通。
通过上述特征,本实用新型可通过该吸入分流板的分流部,将吸入流体经上、下导流部的导流并分流作用,以特定的比例分流至压缩机的压缩室及马达室中,让压缩机能保持在良好的操作状态,并能降低噪音,以此提升压缩机整体的操作效率。


图1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立体外观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设置在压缩机上的剖面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立体外观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设置于压缩机的局部剖面图;图5是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设置于压缩机的局部剖面图;图6是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的立体外观图;图7是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设置于压缩机的局部侧视图;图8是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例设于压缩机的局部侧视示意图;图9是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例设置于压缩机的局剖剖面示意图。
本实用新型是一种压缩机的吸入分流板,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吸入分流板10主要包含有一个截面略呈形弯折的背板12,而在背板12上形成一个内部空间,在背板12两侧则各水平延伸形成有一个翼片14,并在背板12位于内部空间处水平延伸形成有一个与两翼片14相互垂直或近于垂直,并将背板12内部空间区分成上导流部17及下导流部18的分流部16,其中分流部16可为如图所示的近于水平或水平状平板,通过该平板状的分流部16将背板12的内部空间区分成一个上导流部17及一个下导流部18,或者分流部16还可为T形或倒T形的板体,而将背板12的内部空间区隔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上导流部17或下导流部18。
在使用时,如图1、图2所示,将吸入分流板10以螺锁、钉固或粘固等方式设置在压缩机50内部,并将吸入分流板10的翼片14贴附于压缩机50的内壁上,而使背板12所形成的内部空间与压缩机50内壁间形成一个通道,同时让背板12上的分流部16与压缩机50的吸入管56相对,而使吸入分流板10的上、下导流部17、18均与吸入管56相连通,且分别与压缩机50的压缩室52及马达室54相连通。
当压缩机50的吸入流体由吸入管56被吸入压缩机50内部时,可通过背板12上分流部16的分流及导流作用,使吸入流体被导分成两部分,并分别经由上、下导流部17、18进入压缩室52及马达室54中,此时可通过让分流部16定位于相对吸入管56的不同位置,来调整吸入流体分别进入上、下导流部17、18的比例,这样便可让吸入流体以特定的比例分别被导入压缩室52来进行压缩以及马达室54以冷却马达,让吸入流体充份发挥其冷却循环及冷却马达热量的作用,并达到一个良好的平衡点,进而可让压缩机50保持在最佳的操作状态,来提高压缩机50的操作效率。
同时分流部16的设置还可增加吸入分流板10的结构刚性,减缓吸入流体直接冲击背板12产生的效应,来避免压缩机50操作时噪音的产生。
在吸入分流板10的背板12上相对于上导流部17的位置处凹设形成有多个凹穴122,这样通过凹穴122的形成,可用以让吸入流体在经过上导流部17时,使吸入流体中的油气吸附于凹穴122的壁面上,来去除吸入流体内的油气,避免过多的油气影响到吸入流体本身的操作效能,以提高吸入流体的冷却循环操作效能。
参考图3和图4,由图中可看到,在吸入分流板20的背板22上位于分流部26上方且相对于上导流部27的位置处,形成有一个相对背板22内部空间向外凸伸的凹部222,并在凹部222的壁面上形成有多个凹穴224,这样可通过凹部222的形成,来配合具不同内部结构的压缩机50使用,来提高吸入分流板20的使用弹性,且凹部222上的凹穴224可让由吸入管56中进入的吸入流体中的油气附着于其上,来去除吸入流体中的油气。
吸入分流板20背板22上的凹部222除可为如图3、图4所示截面呈三角形外,还可如图5所示,背板32上凹部322截面呈弧凹状,让吸入分流板20、30形成不同的外观形状,来配合具不同内部构造配置的压缩机50使用。
参考图6、图7所示,由图中可看到,本实用新型吸入分流板40的分流部46为相对背板42呈纵向延伸,在分流部46底端一侧延伸形成有一个与相对侧翼片44连接的底隔板462,以致于分流部46一侧的背板42上形成有一个开口向上的上导流部47,在分流部46顶端另侧延伸形成有一个与另一侧翼片44连接的顶隔片464,而在分流部46另侧形成有一个开口向下的下导流部48,在背板42相对上导流部47的壁面上还形成有可供油气吸附的凹穴422。
这样,当将吸入分流板40设置于压缩机50上时,可让背板42上纵向分流部46与吸入管56相对且切割该吸入管的吸入面积,而将由吸入管56进入的吸入流体左右导引至上导流部47及下导流部48中,再分别由上导流部47的顶端开口及下导流部48的底端开口分别导流进入压缩机50的压缩室52及马达室54中(如图2所示),来达到导流及分流吸入流体的作用。
根据图8和图9可以看到,本实用新型的吸入分流板10还能呈可相对滑动地设置于压缩机的50上,其中可在吸入分流板10的两翼片14上各设置有一个长形的滑槽142,如此以螺栓穿过滑槽后而螺锁于压缩机50的壁面时,让吸入分流板10可相对螺栓沿沟槽142上下升降移动,另外还可将吸入分流板10设置于两固设在压缩机50壁面的滑轨上,而让吸入分流板10以可相对压缩机50滑动的方式相互结合。
另设置有一个位于吸入分流板10及压缩机50间的温度感应件19,其中该温度感应件19具有感应温度且随温度变化而变形的特性,如具有不同热膨胀系数的双金属或记忆金属等,该温度感应件19一端连接于背板12上相对于下导流部18处,另端则连接至压缩机50的内壁上。
这样,当压缩机50在操作过程中,马达温度因长期使用或吸入流体冷却马达的效率降低等因素而逐渐升高时,温度感应件19可因马达室54温度逐渐的上升而变形,进而推动背板12相对压缩机50上升移动,这样便可改变背板12上分流部16相对压缩机50吸入管56的位置,并增大背板12下导流部18相对吸入管56的面积,进而增大吸入流体经下导流部18进入马达室56的流量比例,来提高对马达的冷却效果。
当马达温度因吸入流体的冷却作用而下降时,可通过温度感应件19的回复原状,使背板12相对压缩机50下降移动,如此便能依压缩机50的实际操作状态来自动且机动地调整吸入流体进入上、下导流部17、18的比例,让压缩机50能长时间保持在最佳的操作状态。
权利要求1.一种压缩机的吸入分流板,主要包含有一个形成有一个内部空间且可用以设置在压缩机内壁上的背板,在背板上形成有一个将背板内部空间区分成上导流部及下导流部的分流部,且分流部可用以与压缩机的吸入管相对且切割该吸入管的吸入面积,而让背板所形成的上导流部用以与压缩机的压缩室连通,并让下导流部用以与压缩机的马达室连通。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缩机的吸入分流板,其特征在于,分流板的背板为一个截面略呈形弯折的板体。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压缩机的吸入分流板,其特征在于,在背板两侧各向外地延伸形成有一个翼片。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压缩机的吸入分流板,其特征在于,分流部为一个与两翼片近于垂直地或垂直地的水平状平板,而将背板的内部空间区分成一个上导流部及一个下导流部。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压缩机的吸入分流板,其特征在于,分流部为一个T形板体,而将背板的内部空间区隔成一个上导流部及两个下导流部。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压缩机的吸入分流板,其特征在于,分流板为一个倒T形板体,而将背板的内部空间区隔成二个上导流部及一个下导流部。
7.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压缩机的吸入分流板,其特征在于,在吸入分流板的背板上相对于上导流部的位置处凹设形成有多个的凹穴。
8.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压缩机的吸入分流板,其特征在于,在吸入分流板的背板上相对于上导流部的位置处凹设形成有多个的凹穴。
9.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压缩机的吸入分流板,其特征在于,在吸入分流板的背板上相对于上导流部的位置处,形成有一个相对背板内部空间向外凸伸的凹部。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压缩机的吸入分流板,其特征在于,在背板凹部的壁面上形成有多个凹穴。
11.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压缩机的吸入分流板,其特征在于,吸入分流板背板上凹部的截面呈三角形。
12.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压缩机的吸入分流板,其特征在于,吸入分流板背板上凹部的截面呈弧凹状。
13.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压缩机的吸入分流板,其特征在于,在吸入分流板的背板上相对于上导流部的位置处,形成有一个相对背板内部空间向外凸伸的凹部。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压缩机的吸入分流板,其特征在于,在背板凹部的壁面上形成有多个凹穴。
15.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压缩机的吸入分流板,其特征在于,吸入分流板背板上凹部的截面呈三角形。
16.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压缩机的吸入分流板,其特征在于,吸入分流板背板上凹部的截面呈弧凹状。
1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缩机的吸入分流板,其特征在于,在背板上另设置有一个温度感应件,并让背板呈可相对滑动地设置于压缩机上。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压缩机的吸入分流板,其特征在于,在背板两侧各水平延伸形成有一个翼片,并在两翼片上各设置有一个可供螺栓穿过其中的长形滑槽。
19.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压缩机的吸入分流板,其特征在于,在背板上另设置有滑轨,而使背板得以可相对压缩机内壁升降移动地设置于压缩机上。
2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缩机的吸入分流板,其特征在于,分流板的背板为一个截面略呈形弯折的板体,在背板两侧各向外地延伸形成有一个翼片,分流部相对背板呈纵向延伸,在分流部底端一侧延伸形成有一个与相对侧翼片连接的底隔板,使分流部一侧的背板上形成有一个开口向上的上导流部,在分流部顶端另侧延伸形成有一个与另一侧翼片连接的顶隔片,而在分流部另侧形成有一个开口向下的下导流部。
21.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压缩机的吸入分流板,其特征在于,在背板相对上导流部的壁面上形成有可供油气吸附的凹穴。
22.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压缩机的吸入分流板,其特征在于,温度感应件为具不同热膨胀系数的双金属。
专利摘要一种压缩机的吸入分流板,设置有一个形成有一个内部空间且可用以设置于压缩机内壁上的背板,在背板上形成有一个将背板内部空间区分成上导流部及下导流部,且与压缩机的吸入管相对的分流部,而使背板所形成的上导流部及下导流部分别与压缩机的压缩室及马达室连通,而借此构成一种可将吸入流体以特定比例分别导流至压缩机不同区域,以提升压缩机操作使用效率的吸入分流板。
文档编号F04C18/02GK2585990SQ0229132
公开日2003年11月12日 申请日期2002年12月17日 优先权日2002年12月17日
发明者赖庆峰, 张钰炯, 梁坤亿, 黄淑娥 申请人:财团法人工业技术研究院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