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转式压缩机的气液分离器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452095阅读:37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旋转式压缩机的气液分离器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一种旋转式压缩机的气液分离器,具体涉及一种将气液分离器与压缩机的连接管结构进行简化,从而能节俭生产费用、减少部件数量的旋转式压缩机的气液分离器装置。
背景技术
一般来说,适用于空调机的旋转式压缩机是在与电动结构部结合的曲轴上偏心结合压缩结构部的旋转活塞,旋转活塞在圆形气缸的压缩空间里进行旋转运动来吸入、压缩、排出制冷剂。旋转式压缩机是因为直接吸入制冷剂而具有气体制冷剂和液体制冷剂一起流入的隐患,所以在吸入侧具备所谓‘气液分离器’的液体制冷机分离装置。
如图1-3所示,以往的旋转式压缩机以在机壳1内部设置电动结构部的定子2及转子3,其中转子3的中心压入曲轴4,曲轴4的下部设置吸入、压缩制冷气体的压缩结构部构成。压缩结构部包括固定在机壳1内周面的圆形气缸5;紧贴在气缸5的上、下两侧面同时曲轴4贯通其中而被支撑的上轴承6A及下轴承6B;连接在曲轴4上自转,并在气缸5内偏心旋转的旋转活塞7;压接在旋转活塞7的外周面上,在旋转活塞7进行旋转运动时做直线运动而把气缸5区分为吸入空间和压缩空间的叶片(未图示);配置在机壳1一侧,连接在气缸5的吸入口5a中间的气液分离器10构成。
气液分离器10具备一定的内部空间,其上端连接制冷剂管P的壳体11;从通过制冷剂管P流入的制冷剂中,为分离气体制冷剂和液体制冷剂而设置在壳体11内部上端的气液分离筛板12;置于气液分离筛板12的下侧而贯通上述壳体11的下半部,深长地插入固定的导气管13;插入在气缸5的吸入口5a而与上述导气管13连通的双重连接管14;把双重连接管14和导气管13全都裹住而密封连接两个管13、14的密封连接管15构成。
导气管13是用钢材料的圆形管曲折成‘L’字模样形成,并一端以一定深度插入在上述壳体11上焊接结合;另一端是为容易连接上述双重连接管14和密封连接管15而套上铜套来固定。双重连接管14由把铜材料形成为圆形管,并与上述密封连接管15焊接结合的外侧管14A和压入到外侧管14A内部,为在气缸5的吸入口5a维持插入强度而使用钢材料的内侧管14B构成。密封连接管15为能用磷铜锡焊接来结合其两侧的导气管13的铜套16和双重连接管14的外侧管14A而用铜材料形成。
图面中的未说明符号6a是排气口,8是排气阀门,9是消音器,9a是通孔,12a是筛孔,17是导气管支架。
上述的以往旋转式压缩机工作过程如下即,给定子2供电使转子3在定子2的内部转动,与此同时曲轴4转动而旋转活塞7在气缸5内偏心旋转,随旋转活塞7的偏心旋转,制冷气体吸入到气缸5的吸入空间,并持续压缩到一定压力,当气缸5的压缩空间的压力超过临界压力比机壳1内的压力高的瞬间,安装在上轴承6A的排气阀门8开启,压缩气体从压缩空间向机壳1内部排出,排出气体通过机壳1和定子2的缝隙或定子2与转子3的缝隙等移动到上部,经过气体排出管DP排出到循环冷冻系统。
这时,通过制冷剂管P流入到气液分离器10的壳体11内的制冷剂中,气体制冷剂通过气液分离筛板12,并通过导气管13和双重连接管14吸入到气缸5的吸入空间,液体制冷剂被气液分离筛板12筛出而通过筛孔12a积容在壳体11的底面,积容在壳体11的底面液体制冷剂被周围的热量气化上升又通过导气管13吸入到气缸5的吸入空间进行一连串的反复过程。
但是,在如上所述的以往旋转式压缩机的气液分离器中,为把气液分离需要在壳体11内安装气液分离筛板12,为固定导气管13需要安装导气管支架17。由于在结构上同时存在气液分离筛板12和导气管支架17,使焊接加工比较困难,容易产生加工不良,进气孔在导气管13的顶端,使进气不顺畅,致使生产费用增加。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了克服以往旋转式压缩机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简化的旋转式压缩机的气液分离器。为了达到本发明的目的,一种旋转式压缩机的气液分离器装置,包括具备一定的内部空间的气液分离器,其上端连接制冷剂管的壳体;在壳体内部上端设置有气液分离筛板和导气管,在气液分离筛板上设置有若干个使气液混合制冷剂流过的筛孔,在导气管的一端沿圆周面均布设置有使气体制冷剂进入的四个进气孔。导气管是圆形管弯曲成‘L’形状,其一端以一定深度插入在上述壳体上与气液分离筛板焊接结合,另一端贯通机壳,压入结合在上述气缸的吸入口。筛孔是沿气液分离筛板的外圆周均布的。
本发明由于气液分离筛板和导气管直接连接,不仅省略了导气管支架,将气液分离器与压缩机的连接管结构简化,减少了部件数量,从而能节俭生产费用。而且使气流进入较为顺畅,改善了气液分离器的性能。


图1是以往旋转式压缩机的纵剖面图;图2是本发明的气液分离器装置的旋转式压缩机的剖面图;图3是本发明的气液分离器装置的分离筛板的示意图;图4是本发明的气液分离器装置的导气管的示意图;图5是图4的I-I线剖面图。
其中1机壳 2定子3转子 4曲轴5气缸 5a吸入口6A上轴承6a排气口6B下轴承7旋转活塞8排气阀门 9消音器9a通孔 10气液分离器11壳体 12气液分离筛板12a筛孔 13导气管17导气管支架100气液分离器110壳体 120气液分离筛板121筛孔 130导气管131进气孔 DP气体排出管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考附图对本发明的旋转式压缩机的气液分离器装置进行详细说明如图2、3、4所示,根据本发明的旋转式压缩机由机壳1;在机壳内部设置电动结构部的定子2及转子3,其中转子3的中心压入曲轴4,曲轴4的下部设置吸入、压缩制冷气体的压缩结构部构成。
压缩结构部包括固定在机壳1内周面的圆形气缸5;紧贴在气缸5的两侧面的同时曲轴4贯通其中而被支撑的上轴承6A及下轴承6B;连接在曲轴4上自转,并在气缸5内偏心旋转的旋转活塞7;压接在旋转活塞7的外周面上,在旋转活塞7进行旋转运动时做直线运动而把气缸5区分为吸入空间和压缩空间的叶片(未图示);配置在机壳1一侧,连接在气缸5的吸入口5a中间的气液分离器100构成。
气液分离器100以具备一定的内部空间,其上端连接制冷剂管P的壳体110;从通过制冷剂管P流入的制冷剂中,为分离气体制冷剂和液体制冷剂而设置在壳体110内部上端的气液分离筛板120,在气液分离筛板120上设置有若干个筛孔121,以便使气液混合制冷剂流过,在气液分离筛板120的下面中心部位连接在气缸5的吸入口5a的导气管130的一端;导气管130是全部用钢材料的圆形管曲折成‘L’字模样形成,其一端以一定深度插入在上述壳体110上与气液分离筛板120焊接结合,在该端沿圆周面均布设置有四个进气孔131,以使气体制冷剂进入,另一端贯通机壳1,压入结合在上述气缸5的吸入口5a。
图面中的未说明符号6a是排气口,8是排气阀门,9是消音器,121是筛孔,本发明的旋转式压缩机工作过程如下给电动结构部的定子2供电使转子3转动时,压缩结构部的曲轴4与转子3一起转动,旋转活塞7在气缸5的内部空间偏心旋转,随旋转活塞7的偏心旋转,制冷气体吸入到气缸5的吸入室,并持续压缩到一定压力,当压缩室的压力比机壳1内的压力高的瞬间,向机壳1内部排出,并经过气体排出管DP排出到循环冷冻系统。
这时,通过制冷剂管P流入到气液分离器100的壳体110内的气液混合制冷剂通过气液分离筛板120上的筛孔121进入到壳体110的空间,其中气体制冷剂又通过导气管130上的进气孔131进入导气管130,并通过导气管130直接吸入到气缸5的吸入空间,液体制冷剂被气液分离筛板120筛出而通过筛孔121积容在壳体110的底面,且积容在壳体110的底面液体制冷剂被周围的热量气化上升而通过导气管130吸入到气缸5的吸入空间进行一连串的反复过程。
本发明由于在气液分离筛板120上设置有若干个筛孔121,而在没有筛孔的中心部位和导气管130直接连接,不仅省略了以往结构中的导气管支架,将气液分离器与压缩机的连接管结构进行简化,减少了部件数量,从而能节俭生产费用。而且使气流进入较为顺畅,改善了气液分离器的性能。
权利要求
1.一种旋转式压缩机的气液分离器装置,包括具备一定的内部空间的气液分离器100,其上端连接制冷剂管(P)的壳体(110);在壳体(110)内部上端设置有气液分离筛板(120)和导气管(130),其特征在于在气液分离筛板(120)上设置有若干个使气液混合制冷剂流过的筛孔(121),在导气管(130)的一端沿圆周面均布设置有使气体制冷剂进入的四个进气孔13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转式压缩机的气液分离器装置,其特征在于导气管(130)是圆形管弯曲成‘L’形状,其一端以一定深度插入在上述壳体(110)上与气液分离筛板(120)焊接结合,另一端贯通机壳1,压入结合在上述气缸(5)的吸入口(5a)。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转式压缩机的气液分离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筛孔(121)是沿气液分离筛板(120)的外圆周均布的。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旋转式压缩机的气液分离器装置,包括具备一定的内部空间的气液分离器,其上端连接制冷剂管的壳体;在壳体内部上端设置有气液分离筛板和导气管,在气液分离筛板上设置有若干个使气液混合制冷剂流过的筛孔,在导气管的一端沿圆周面均布设置有使气体制冷剂进入的四个进气孔。导气管是圆形管弯曲成“L”形状,其一端以一定深度插入在上述壳体上与气液分离筛板焊接结合,另一端贯通机壳,压入结合在上述气缸的吸入口。筛孔是沿气液分离筛板的外圆周均布的。本发明由于气液分离筛板和导气管直接连接,减少了部件数量,从而能节俭生产费用。而且使气流进入较为顺畅,改善了气液分离器的性能。
文档编号F04C18/356GK1782404SQ200410093790
公开日2006年6月7日 申请日期2004年11月30日 优先权日2004年11月30日
发明者李元鹤, 河宗勋, 叶汉洪 申请人:乐金电子(天津)电器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