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分子泵轴承座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487381阅读:13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分子泵轴承座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分子泵轴承座。具体地说是一种能够协助轴承散热的分子泵
轴承座。
背景技术
分子泵是一种超高真空获得设备,主要用来获得10-4pa以上的超高真空,近年来 大批量的应用于工业领域,尤其是可以任意角度安装的脂润滑分子泵,更是在装饰镀膜、低 辐射玻璃生产线上大量的应用,这其中,脂润滑轴承的运行情况基本上就决定了脂润滑轴 承分子泵的使用寿命。 分子泵在高速旋转过程中( 一般24000rpm-72000rpm),会对轴承产生较大振动, 现有技术中为了降低轴承振动带来的影响,一般会在轴承与轴承座之间设有减振胶圈或者 其它具有减振功能的非金属材料。减振胶圈的存在起到了很好的减振作用,但同时减振胶 圈的存在又将轴承与轴承座隔开,致使轴承与轴承座之间存在0. lmm-O. 3mm的间隙。众所 周知,分子泵在高速旋转过程中,脂润滑轴承会由于振动和摩擦而产生大量热,大量热会使 轴承温度急速升高,轴承的温度每升高十度,其寿命就会降低到温升前寿命的一半,大大縮 短了分子泵的使用寿命,给工业生产的连续性带来麻烦,严重的会带来碎泵等危险,给用户 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对轴承的散热是非常重要的。现有技术中轴承的散热靠轴承与 轴承座之间的减振胶圈以及轴承与轴承座之间间隙的空气将热量传递至壁厚的轴承座上, 由于空气传热缓慢,减振胶圈等非金属材料,导热性能差,而且减振胶圈与轴承,减振胶圈 与轴承座的接触面积也是非常有限的,因此单凭减振胶圈以及空气的传热不能及时将轴承 上的热量散去,经常会出现在运转过程中外部轴承座冷却效果很好,而内部轴承温度极高 的情况。

实用新型内容为此,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现有技术中分子泵轴承在运行过程中 散热不充分而引起轴承温升过高,寿命降低的问题,提供一种能够协助轴承散热的分子泵 轴承座。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分子泵轴承座,包括轴承座本体,其中, 所述轴承座本体上设有与轴承外圈相配合的内腔,所述轴承座本体上还设有与内腔壁和所 述轴承外圈之间的间隙相通的注脂孔。 所述的分子泵轴承座,所述轴承座本体的上半部分设有所述注脂孔。 所述的分子泵轴承座,所述注脂孔设在所述轴承座本体上装有端盖的端面上,孔
底与相互配合的所述轴承座本体的内腔壁和轴承外圈之间的间隙相通。 所述的分子泵轴承座,所述轴承座本体的内腔壁上还设有一个减振胶圈槽,所述 注脂孔的孔底靠近所述减振胶圈槽。 所述的分子泵轴承座,所述注脂孔为通孔,设在所述轴承座本体的侧壁上,贯通所述轴承座本体的内腔壁和外壁。 所述的分子泵轴承座,所述轴承座本体的内腔壁上设有两个减振胶圈槽,所述注 脂孔设于所述两个减振胶圈槽之间,所述注脂孔的直径小于所述两个减振胶圈槽之间的间 隔距离。 所述的分子泵轴承座,所述注脂孔设有4-12个。 所述的分子泵轴承座,所述注脂孔设有4个。 所述的分子泵轴承座,所述注脂孔周向均布,孔径为l-5mm。 本实用新型的的上述技术方案相比现有技术具有以下优点,本实用新型在轴承座 本体上设有与轴承座的内腔壁和轴承外圈之间的间隙相通的注脂孔,可以使导热脂通过注 脂孔注入轴承座的内腔壁和轴承外圈之间的间隙内,作为导热介质,将轴承上产生的热量 传递到壁厚的轴承座上,降低轴承在分子泵运行过程中产生的温升,提高了分子泵的使用 寿命。而且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在没有增加加工和装配难度的前提下,很好的解决了脂润 滑油轴承的散热问题。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内容更容易被清楚的理解,下面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
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带轴向定位的小轴承座剖面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带轴向定位的小轴承座安装有轴承的剖面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带轴向定位的大轴承座剖面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带轴向定位的大轴承座安装有轴承的剖面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无轴向定位的大轴承座剖面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无轴向定位的大轴承座安装有轴承的剖面图。 图中附图标记表示为1_轴承座本体、2-轴承、3-外圈、4-内腔壁、5-注脂孔、
6-减振胶圈槽、7_减振胶圈。
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和图2所示,实施例1的一种分子泵轴承座,包括轴承座本体1 ,其中,所述 轴承座本体1上设有与轴承外圈3相配合的内腔,所述轴承座本体1上还设有与所述轴承 座本体的内腔壁4和所述轴承外圈3之间的间隙相通的注脂孔5。在本实施中,所述轴承 座为带轴向定位的小轴承座,与轴承2的轴向厚度的中间位置所对应的轴承座的内腔壁4 处设有一个减振胶圈槽6,所述注脂孔5设在所述轴承座本体1上带轴向定位的端面上,所 述注脂孔5的中心轴线落在所述轴承座内腔壁4与所述轴承外圈3之间的间隙的中间圆周 上,且所述注脂孔5的直径等于所述轴承座内腔壁4与所述轴承外圈3之间的间隙距离。所 述注脂孔5的孔底在不影响减振胶圈7的减振性能的情况下,尽可能靠近但不穿透所述减 振胶圈槽6,既方便导热脂的注入,又防止导热脂仅压在注脂孔5所对准的减振胶圈7的部 份,而造成减振胶圈7各部分因长期受力不均而引起变形,降低减振胶圈7的减振效果。为 了保证注脂的均匀性,所述注脂孔5为4个,周向均分。 安装过程先将减振胶圈7装入轴承座内腔4上的减振胶圈槽6内,然后将轴承
42压入轴承座内,再用针管较粗的注射器插入各个注脂孔5,通过各个注脂孔5向轴承座内 腔壁4与轴承外圈3之间的间隙内注入导热脂,导热脂填满轴承座内腔壁4与轴承外圈3 之间的间隙,轴承2在运行过程中所产生的大量热量可以通过导热脂传递到壁厚的轴承座 上,从而降低轴承2上的温升,提高分子泵的使用寿命。 上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所述轴承座还可以为无轴向定位的小轴承座,考虑到轴 承座安装好后,轴承座本体1上不装端盖的端面处结构相对较为复杂,不便于导热脂的注 入,故所述注脂孔5设在轴承座本体1上装有端盖的端面上。 如图3和图4所示,在实施例2中,所述轴承座为带轴向定位的大轴承座,在所述 轴承座的内腔壁4上设有两个所述减振胶圈槽6。所述注脂孔5为通孔,设在所述轴承座本 体1的侧壁上,处于所述两个减振胶圈槽6之间,并贯通所述轴承座本体1的内腔壁4和外 壁,以使注脂孔5与所述轴承座内腔4和所述轴承外圈3之间的间隙相通。为了保证所述 减振胶圈7在所述减振胶圈槽6中的定位,所述注脂孔5的直径小于所述两个减振胶圈槽 6之间的间隔距离,即所述注脂孔5不穿透减振胶圈槽6。所述注脂孔5设4个,周向均布, 孔径为l-5mm。 安装过程先将两个减振胶圈7先后装入轴承座内腔壁4上的减振胶圈槽6内,然 后将轴承2压入轴承座内,再用针管较粗的注射器插入各个注脂孔5,通过各个注脂孔5向 轴承座内腔4与轴承外圈3之间的间隙内注入导热脂,导热脂填满轴承座内腔4与轴承外 圈3之间的间隙,轴承2在运行过程中所产生的大量热量可以通过导热脂传递到壁厚的轴 承座上,从而降低轴承2上的温升,提高分子泵的使用寿命。 在实施例2中,所述轴承座还可以为无轴向定位的大轴承座。 考虑到在安装好的所述轴承座本体1的下半部分的注脂孔5处注脂不方便,而且 所述轴承座本体1的上半部分设有的所述注脂孔5足以满足整个轴承座本体1与轴承2座 之间的缝隙的注脂要求,因此,在以上实施例中,还可以仅在所述轴承座本体1的上半部分 设有所述注脂孔5。 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 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 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 变动仍处于本实用新型创造的保护范围之中。
权利要求一种分子泵轴承座,包括轴承座本体(1),其中,所述轴承座本体(1)上设有与轴承外圈(3)相配合的内腔,其特征在于所述轴承座本体(1)上还设有与所述轴承座本体(1)的内腔壁(4)和所述轴承外圈(3)之间的间隙相通的注脂孔(5)。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子泵轴承座,其特征在于所述轴承座本体(1)的上半部分设有所述注脂孔(5)。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子泵轴承座,其特征在于所述注脂孔(5)设在所述轴承座本体(1)上装有端盖的端面上,孔底与相互配合的所述轴承座本体(1)的内腔壁(4)和 轴承外圈(3)之间的间隙相通。
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分子泵轴承座,其特征在于所述轴承座本体(1)的内腔壁 (4)上还设有一个减振胶圈槽(6),所述注脂孔(5)的孔底靠近所述减振胶圈槽(6)。
5.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子泵轴承座,其特征在于所述注脂孔(5)为通孔,设在所 述轴承座本体(1)的侧壁上,贯通所述轴承座本体(1)的内腔壁(4)和外壁。
6.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分子泵轴承座,其特征在于所述轴承座本体(1)的内腔壁 (4)上设有两个减振胶圈槽(6),所述注脂孔(5)设于所述两个减振胶圈槽(6)之间,所述 注脂孔(5)的直径小于所述两个减振胶圈槽(6)之间的间隔距离。
7.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子泵轴承座,其特征在于所述注脂孔(5)设有4-12个。
8.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子泵轴承座,其特征在于所述注脂孔(5)设有4个。
9.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子泵轴承座,其特征在于所述注脂孔(5)周向均布,孔径 为1—5mrn。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分子泵轴承座,包括轴承座本体(1),其中,所述轴承座本体(1)上设有与轴承外圈(3)相配合的内腔,所述轴承座本体(1)上还设有与所述轴承座本体(1)的内腔壁(4)和所述轴承外圈(3)之间的间隙相通的注脂孔(5)。该实用新型的分子泵轴承座能够协助轴承散热,降低轴承在运行过程中所产生的温升,从而提高分子泵的使用寿命。
文档编号F04D19/04GK201461516SQ20092010939
公开日2010年5月12日 申请日期2009年6月29日 优先权日2009年6月29日
发明者范斌, 邹蒙 申请人:北京中科科仪技术发展有限责任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