泵装置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5472031阅读:146来源:国知局
泵装置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提供一种泵装置,其能够提高排出性能。该泵装置具有:设置在泵(2)的排出通路(管路12)上的第一节流孔(301)、在排出流量(Q)比规定流量(Q1)多时允许制动液通过的第二节流孔(302)。
【专利说明】泵装置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泵装置。

【背景技术】
[0002]以前,公知的是具有脉动降低部的泵装置,该脉动降低部用于降低从泵排出的流体的脉动。例如在专利文献I中,公开了一种具有作为脉动降低部的可变节流口的泵装置,该可变节流口根据排出流量改变节流阻力。
[0003]现有技术文献
[0004]专利文献
[0005]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 - 5887号公报


【发明内容】

[0006]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0007]但是,在现有技术中,仍留有改善泵的排出性能的余地。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提高排出性能的泵装置。
[0008]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方法
[0009]为了达成上述目的,在本发明的泵装置中,优选具有设置在泵的排出通路的第一节流孔、在排出流量比规定流量多时允许制动液通过的第二节流孔。
[0010]发明效果
[0011]因此,能够提高排出性能。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2]图1是实施例1的泵装置所适用的制动控制装置的液压回路图。
[0013]图2是实施例1的脉动降低装置的轴向剖视图。
[0014]图3是实施例1的脉动降低装置的轴向剖视图,表示溢流机构开阀时的制动液的流向。
[0015]图4是实施例1的脉动降低装置的液压回路图。
[0016]图5表示实施例1的泵装置的流量特性。
[0017]图6是现有例I的节流部的示意图。
[0018]图7表示现有例I的泵装置的流量特性。
[0019]图8表示比较例的泵装置的流量特性。
[0020]图9是实施例2的脉动降低装置的轴向剖视图。
[0021]图10是实施例2的脉动降低装置的液压回路图(第二节流孔为两个)。
[0022]图11是实施例2的脉动降低装置的液压回路图(第二节流孔为三个以上)。
[0023]图12表示实施例2的泵装置的流量特性。
[0024]图13是实施例3的脉动降低装置的轴向剖视图。
[0025]图14是实施例3的脉动降低装置的阀体的轴向主视图。
[0026]图15是实施例3的脉动降低装置的液压回路图。
[0027]图16表示实施例3的泵装置的流量特性。

【具体实施方式】
[0028]以下,基于【专利附图】
附图
【附图说明】实现本发明泵装置的方式。
[0029][实施例1]
[0030]图1是表示实施例1的泵装置I所适用的制动控制装置的液压回路结构的回路图。制动控制装置是适用于向车辆(机动车)的各车轮付与制动液压而产生制动力的液压式制动系统,来控制车辆的制动液压的液压控制装置。车辆为例如前轮FL、FR利用发动机驱动,并且后轮RL、RR利用电动发电机驱动的混合动力车辆,并设置为通过利用车辆的动能使电动发电机旋转来发电而能够产生再生制动力。制动控制装置具有:经由助力装置102与制动踏板101连接并根据制动踏板操作产生液压(主缸液压)的主缸103、与主缸103连接使主缸液压或者所产生的控制液压供给到车辆的各车轮FL、FR、RL、RR的轮缸(W/C) 106的液压控制单元105、控制液压控制单元105的动作的未图示的控制单元(电子控制单元)。
[0031]制动踏板101根据操作人员的制动操作而动作,将操作人员的制动操作力(踏板踏力)向助力装置102传递。助力装置102为辅助操作人员的制动操作力的负压增压器,利用发动机所产生的负压对从制动踏板101传递的力进行增幅,并将该增幅后的力传递到主缸103而使主缸103 (的活塞)动作。主缸103产生与从助力装置102传递的力成比例的主缸液压。主缸103为串联型,具有由两个主缸活塞隔成的两个液压室。两个液压室分别接受从储液罐104供给的工作液(制动液),并根据制动操作产生大致相同的主缸液压。一方的液压室与P系统的配管连接,另一方的液压室与S系统的配管连接。储液罐104为存留有制动液的制动液源,并向大气压开放。液压控制单元105为从制动液源(储液罐104或者主缸103)供给制动液,并能够与操作人员进行的制动操作独立地产生轮缸液压(制动液压)的制动液压发生源。液压控制单元105设置为通过在罩体107内形成制动液压回路(液压回路),并且设置泵装置1、多个控制阀,并根据来自控制单元的控制指令控制这些执行机构而能够主动控制轮缸液压。液压控制单元105例如设置在车辆的发动机室内。
[0032]控制单元进行控制轮缸液压的再生协调制动控制,以使得例如在进行制动踩下制动时,在再生制动力不足于驾驶员要求制动力的情况下,其不足量利用液压制动力补偿。另外控制单元设置为能够控制各轮的轮缸液压,以进行除了用于车间距离控制的自动制动控制等以外,还进行缓和车轮的抱死倾向的防滑控制(ABS控制)、在车辆转动时控制规定轮的液压制动力以谋求车辆姿势的稳定的车辆运动控制(VDC控制)、减轻紧急接近等冲击危险的冲击减轻控制(BA控制)等。
[0033]以下,关于分别对应四个轮FL、FR、RL、RR设置的结构,标注FL、FR、RL、RR的记号加以区别。另外,关于分别对应p、s系统设置的结构,标注P、S的记号加以区别。
[0034]P系统与左前轮的轮缸106FL和右前轮的轮缸106FR连接,S系统与左后轮的轮缸106RL和右后轮的轮缸106RR连接,成为所谓前后配管方式的制动配管结构。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成为所谓X配管结构,不作特殊限定。另外,在P系统、S系统上分别设置泵2。这些泵2P和泵2S为利用一个马达108驱动的串联型的泵,从储液箱8吸起制动液而升压,并将高压的泵排出压向下游侧(电磁阀6)供给。需要说明的是,不限于串联型,也可以一个马达对应一个泵。马达108为电动马达,具体地说为无电刷DC马达,也可以使用电刷马达、AC马达等。控制单元通过利用指令电流控制马达108的转速来控制泵2的排出流量。
[0035]主缸103和泵2的吸入侧由管路11等连接。具体地说,在泵2的吸入侧设置有具有止回阀功能的储液箱8,主缸103与储液箱8利用管路11连接,并且储液箱8和泵2利用管路15连接。管路15为泵2的吸入通路,利用管路11、15构成将主缸103或者储液箱8的制动液供给到泵2的吸入侧的控制制动回路(吸入侧)。泵2的排出侧和各轮缸106利用管路12连接。管路12为泵2的排出通路,利用管路12构成将由泵2升压的制动液供给到各轮缸106的控制制动回路(排出侧)。在管路12上设置有与各轮缸106对应的增压控制阀即电磁阀6。电磁阀6为在非通电时处于开阀状态的常开电磁阀,根据流入螺线管的电流按比例改变阀开度,所谓的比例阀。电磁阀6利用来自控制单元的指令电流进行开闭动作来连通、切断管路12。在管路12上,在比电磁阀6更靠近泵2侧设置有节流孔18。在管路12上设置有迂回各电磁阀6 (和节流孔18)的管路17,在该管路17上设置有止回阀(单向阀)10。止回阀10允许制动液从轮缸106流向泵2方向,禁止流向相反方向。另外,在管路12上,在泵2与电磁阀6之间设置有止回阀4和脉动降低装置3。止回阀4允许制动液从泵2流向电磁阀6方向,禁止流向相反方向。脉动降低装置3在泵2的排出侧设置在止回阀4的下游。
[0036]主缸103和管路12利用管路13连接。管路13在管路12的泵2与电磁阀6之间,具体地说止回阀4与脉动降低装置3之间连接。在管路13上设置有流出闸阀5。利用“主缸…一管路13 —管路12 —轮缸106”,形成使制动液从主缸103供给到轮缸106的通常制动回路。流出闸阀5为常开的比例电磁阀,并利用来自控制单元的指令电流进行开闭动作来连通、切断管路13 (通常制动回路)的切断控制阀。需要说明的是,流出闸阀5不限于比例控制阀,也可以是开闭控制阀、任务控制阀。在管路13上,在比流出闸阀5更靠近管路12侧设置有节流孔130。在管路13上设置有迂回流出闸阀5(和节流孔130)的管路16,在该管路16上设置有止回阀9。止回阀9允许制动液从主缸103侧流向轮缸106的方向,禁止流向相反方向。轮缸106和管路15利用管路14连接,管路14与管路15在储液箱8合流。利用管路14,构成制动液从各轮缸106返回储液箱8来对轮缸106进行减压的减压回路。在管路14上设置有常闭型的电磁阀即流出电磁阀7。流出电磁阀7为常闭的开闭电磁阀,并利用来自控制单元的指令电流进行开闭动作来连通、切断管路14(减压回路)的减压控制阀。在管路14上,在比流出电磁阀7更靠近储液箱8侧设置有节流孔19。
[0037]储液箱8具有:经由管路14与流出电磁阀7的下游连接的流入口 84、经由管路15与泵2的吸入侧连接的流出口 85、经由管路11和主缸103连接的主缸口 86。另外,具有利用回位弹簧83施力的活塞82、与该活塞82 —体动作的止回阀81。在操作人员踩下制动踏板101而从主缸103侧作用压力时,止回阀81处于闭合状态(利用活塞82使回位弹簧83处于被按压的状态)。由此,抑制制动液从主缸103侧流入泵2的吸入侧。另一方面,在泵2动作时,制动液从主缸103侧流入泵2的吸入侧优先有效。例如,在ABS控制等减压动作时,例如为了对右后轮的轮缸106RR进行减压,在开启流出电磁阀7RR使泵2P动作时,轮缸106RR内的制动液通过管路14P从流入口 84流入储液箱8P内,并且利用泵2P的吸入从流出口 85通过管路15P向泵2P供给。在此,活塞82的有效受压面积设定为比止回阀81的有效受压面积大。因此,即便在主缸液压高的情况下,在进行泵2P的吸入动作时,止回阀81向上方按压而被保持在平衡位置。因此,从主缸103侧吸入适当制动液。
[0038]向控制单兀输入从未图不的传感器、车辆输送的关于行驶状态的信息,并基于内置的程序,控制流出闸阀5、电磁阀6和流出电磁阀7的开闭,以及马达108的驱动(泵2的排出量)。例如在再生协调控制时,在增大液压制动力时,控制流出闸阀5的开阀量,打开电磁阀6,关闭流出电磁阀7,开启马达108,并驱动泵2。由此,泵排出压供给到轮缸106。另夕卜,在减小液压制动力时,控制流出闸阀5的开阀量,打开电磁阀6,关闭流出电磁阀7,关闭马达108,并停止泵2。由此,只存留相当于驾驶员要求制动力与利用主缸液压产生的制动力之间的差量的轮缸液压,而轮缸液压经由流出闸阀5排出到主缸103。
[0039]接下来,说明泵装置I的结构。P系统与S系统为相同结构。泵装置I具有泵2和脉动降低装置3。泵2为旋转式泵,吸入、排出作为流体的制动液。在实施例1中,作为泵2,使用与柱塞泵等相比,在音振性能等方面优越的齿轮泵,具体地说外接齿轮泵,但也可以使用内接齿轮泵。另外,也可以使用柱塞泵、叶片泵等,不作特殊限定。止回阀4为泵2的排出阀,仅允许制动液流向泵2的排出方向(从泵2的排出部朝向在管路12的管路13的连接部),抑制制动液流入泵2的排出部。止回阀4通过抑制由于操作人员的制动操作而使来自主缸103侧的高压经由管路13和管路12作用在泵2的排出部(排出口)来提高泵2的耐久性。
[0040]图2表示脉动降低装置3的轴向截面(在包括其轴中心的平面切割脉动降低装置3的截面)。在此,管路12的泵2—侧(泵排出侧)为上游侧,轮缸106 —侧为下游侧。脉动降低装置3为吸收从泵2排出的制动液的脉动的脉动吸收装置来降低上述脉动。在构成泵2的排出通路的管路12中,比脉动降低装置3更靠近上游侧为泵侧管路12a,比脉动降低装置3更靠近下游侧为轮侧管路12b。泵侧管路12a和轮侧管路12b设置为大致以同一直线状延伸。为了便于说明,在管路12的延伸方向上设定X轴,以从上游侧朝向下游侧的方向为正方向。脉动降低装置3在罩体107内设置在空间(缓冲室)12c内,该空间12c设置在管路12的止回阀4的下游侧。空间12c设置为以管路12(管路12a、12b)的轴为中心的环状(大致圆筒状)。换言之,空间12c为环状空间,管路12形成在包括该环状空间的中心的位置。空间12c设置为在上游侧具有直径大的第一空间120,在下游侧具有比第一空间120直径小并且比管路12直径大的第二空间121的台阶形状。第一空间120和第二空间121都为环状(大致圆筒状),并设置在大致同轴上。在罩体107上,在泵侧管路12a与第一空间120的连接部位形成有第一台阶部(第一空间120的上游侧的壁部122),在第一空间120与第二空间121的连接部位形成有第二台阶部(第一空间120的下游侧的壁部123)。
[0041]脉动降低装置3具有:流量孔板30、弹簧元件31、作为节流机构的节流孔300 (第一节流孔301、第二节流孔302)、溢流机构32。流量孔板30为形成有节流孔300的平板(节流孔板),并设置为比第一空间120直径稍小的环状(圆盘状)。流量孔板30是设置在空间12c内,具体地说第一空间120内,将空间12c内分隔为上游侧的室Al和下游侧的室A2这两个室的分隔部件。流量孔板30设置为能够在第一空间120内沿X轴方向移动。随着流量孔板30沿X轴方向移动,上游侧的室Al的容积发生变化,使室Al作为可变容积室发挥作用。
[0042]弹簧元件31为设置在第一空间120内来弹性支承流量孔板30的弹性体,具体地说是橡胶弹簧。弹簧元件31配置在第一空间120的下游侧的壁部123与流量孔板30之间(下游侧的室A2)。弹簧元件31设置为环状,并且其外周面直径设置为与流量孔板30直径大致相同,弹簧元件31的内周面直径设置为与第二空间121的内周面直径大致相同。弹簧元件31的X轴负方向端部与流量孔板30的X轴正方向端面粘结固定。弹簧元件31的X轴正方向端部的轴向截面(在包括弹簧元件31的轴中心的平面切割的截面)设置为大致半圆的凸曲面状。弹簧元件31的X轴正方向端部与壁部123抵接,在下游侧的室A2内向X轴方向压缩的状态下,使流量孔板30向X轴负方向施力。即室A2作为施力室发挥作用。另外,通过使弹簧元件31的X轴正方向端部与壁部123抵接,将室A2液密划分为弹簧元件31的内周侧和外周侧,由此,切断制动液经由流量孔板30的外周侧的间隙在上游侧的室Al与下游侧的室A2之间流通(泄漏)。即,弹簧元件31也具有密封功能。
[0043]溢流机构32具有阀体320。阀体320是设置在第一空间120内,并固定在流量孔板30上的弹性体,具体地说是橡胶密封件。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利用合成树脂等形成阀体320。阀体320设置在第一空间120的上游侧的壁部122与流量孔板30之间(上游侧的室Al)。阀体320设置为具有轴向贯通孔的环状,其外周面的直径设置为比弹簧元件31的内周面的直径小(至少具有第二节流孔302的直径量的差)。阀体320的内周面直径设置为X轴正方向侧的薄板状的圆环部322(的轴向贯通孔323)比第一节流孔301的直径稍大,X轴负方向侧的圆筒部321比泵侧管路12a的直径稍大。阀体320的x轴正方向端部粘结固定在流量孔板30的X轴负方向端面。阀体320 (圆筒部321)的x轴负方向端部设置为轴向截面(在包括阀体320的轴中心的平面切割的截面)为大致半圆的凸曲面状。
[0044]利用弹簧元件31作用在流量孔板30上的作用力使阀体320向x轴负方向侧施力,在流量孔板30的上游侧与下游侧之间不产生压力差的状态下,阀体320的X轴负方向端部在上游侧的室Al内向壁部122按压。阀体320在稍微向X轴方向压缩的状态下产生反作用力,使流量孔板30向X轴正方向施力。换言之,流量孔板30在轴向利用弹簧元件31和阀体320而被支承。阀体320 (圆筒部321)的x轴负方向端部与壁部122抵接,以包围泵侧管路12a的开口部。换言之,壁部122在泵侧管路12a的开口部的周围作为溢流机构32(阀体320)的阀座发挥作用。通过使阀体320的X轴正方向端部粘结固定在流量孔板30上,并且使其X轴负方向端部与壁部122抵接,将上游侧的室Al内划分为阀体320的内周侧的空间al和外周侧的空间a2。阀体320为切断制动液在空间al与空间a2之间流通(连通)的环状的密封部件。需要说明的是,阀体320只要在与壁部122抵接的状态下能够发挥密封功能即可,也可以不是弹性体(施力部件)。通过形成弹性体,能够以简单的结构提高密封功能。泵侧管路12a —直与内周侧的空间al连通。在流量孔板30向x轴正方向侧移动而使阀体320的X轴负方向端部从壁部122分离时,连通空间al与空间a2的环状的通路b(参照图3)形成在阀体320的X轴负方向端部与壁部122之间。S卩,阀体320为通过开闭来切换空间al与空间a2之间的连通、切断的阀部件。
[0045]节流孔300具有第一节流孔301和第二节流孔302。第一节流孔301设置在圆盘状的流量孔板30的大致中央(轴心位置),并沿轴向贯通流量孔板30而形成。阀体320(的轴向贯通孔323)和流量孔板30 (第一节流孔301)与管路12 (管路12a、12b)配置在大致同轴上。第一节流孔301的直径设置为比管路12 (管路12a、12b)的直径小。第二节流孔302沿轴向贯通流量孔板30而形成,并设置在流量孔板30的中心与外周缘之间的径向大致中间位置。第二节流孔302形成在比第一节流孔301更靠近外周侧的位置,并设置为与第一节流孔301并列。第二节流孔302的直径设置为比第一节流孔301的直径稍小。在上游侧的室Al中,阀体320设置在第一节流孔301与第二节流孔302之间。换言之,第二节流孔302设置在利用阀体320与第一节流孔301分隔的位置。第一节流孔301的x轴负方向端部在上游侧的室Al向阀体320的内周侧的空间al开口,第一节流孔301的x轴正方向端部在下游侧的室A2向弹簧元件31的内周侧的空间开口。第二节流孔302的X轴负方向端部在上游侧的室Al向阀体320的外周侧的空间a2开口,第二节流孔302的x轴正方向端部在下游侧的室A2向弹簧元件31的内周侧的空间开口。
[0046][实施例1的作用]
[0047]接下来,说明泵装置I的作用。
[0048]图3表示在溢流机构32开阀的状态下脉动降低装置3的轴向截面,制动液的流向用单点划线表示。第一节流孔301设置在泵2的排出通路上(空间12c内),从泵2排出的制动液通过第一节流孔301。具体地说,从泵2排出的制动液以“泵侧管路…一上游侧的室Al (空间al)—(阀体320的轴向贯通孔…一)第一节流孔…一下游侧的室..一轮侧管路12b”的顺序在排出通路内流动。以下,称该流路为流路α。第一节流孔301作为固定节流孔(第一固定节流孔)构成流路α (排出通路)的节流部。以下,从泵2排出并在脉动降低装置3流动的制动液的流量(排出流量)称为Q,流量孔板30的上游侧(X轴负方向侧)与下游侧(X轴正方向侧)之间的压力差称为ΛΡ。在流量Q少,几乎不产生压力差ΛΡ的状态下,阀体320与壁部122抵接而使溢流机构32闭阀,并使在空间12c内的向第一节流孔301的通路(空间al)与向第二节流孔302的通路(空间a2)分离。根据泵排出侧(流量孔板30的上游侧)的压力升高,并且通过第一节流孔301 (流路α)的制动液的流量Q增加,第一节流孔301的上游侧与下游侧之间的液压差(第一节流孔301的前后差压)ΛΡ增大。该压力差产生使流量孔板30向X轴正方向侧施力的力。
[0049]在流量Q比规定流量Ql多时,由压力差ΛΡ产生的作用力超过由弹簧元件31产生的作用力。因此,弹簧元件31压缩而使流量孔板30向X轴正方向侧移动。流量孔板30 —直移动到由压力差ΛΡ产生的作用力与由弹簧元件31产生的作用力的平衡位置。由此,阀体320从壁部122分离而使溢流机构32开阀,空间12c内的向第一节流孔301的通路(空间al)与向第二节流孔302的通路(空间a2)连接。从阀体320的密封间隙(通路b)泄漏的制动液供给到空间a2。从泵2排出的制动液不仅通过第一节流孔301,还通过第二节流孔302,除了上述流路α以外,还以“泵侧管路…一通路.一上游侧的室Al (空间a2)—第二节流孔3..—下游侧的室..一轮侧管路12b”的顺序在排出通路内流动。以下,称该流路为流路β。如上所述,第二节流孔302为在流量Q比规定流量Ql多时,允许制动液通过的固定节流孔(第二固定节流孔),并构成流路β的节流部。如上所述,节流孔300通过组合多个固定节流孔(第一、第二节流孔301、302),成为根据排出流量Q使节流孔300的流路面积(流路截面积)发生变化的可变节流孔(可变节流口)结构。
[0050]图4是以液压回路图表示脉动降低装置3的功能的图。脉动降低装置3设置为溢流机构32 (流路β )与第一节流孔301 (流路α )并列,其与在溢流机构32上串联(在流路β的溢流机构32的下游)设置有第二节流孔302的液压回路在功能方面等价。即,第一节流孔301和第二节流孔302相对于制动液的流向并列设置。由脉动降低装置3的流量孔板30、弹簧元件31和溢流机构32构成的单元具有仅允许制动液从流路β中的泵侧管路12a向轮侧管路12b流动,禁止制动液向相反方向流动的止回阀的功能。S卩,溢流机构32的阀体320在泵侧管路12a的液压比轮侧管路12b的液压高规定以上时开阀,允许制动液从泵侧管路12a (经由第二节流孔302)向轮侧管路12b流动,并且,在轮侧管路12b的液压比泵侧管路12a的液压高时,在流量孔板30上除了作用有弹簧元件31的作用力以外,还向X轴负方向侧作用有上述液压的差(压力差),因此阀体320向壁部122按压而保持闭阀状态。因此,抑制制动液从轮侧管路12b (经由第二节流孔302)向泵侧管路12a流动。
[0051]图5表示泵装置I的流量特性。横轴为压力差Λ P,纵轴为流量Q。在此,流量特性是指流量Q相对于压力差ΛΡ的变化特性。在流量Q为规定流量Ql以下的小流量区域时,制动液仅通过第一节流孔301,压力差ΛΡ(第一节流孔301的前后差压)根据流量Q的增加(以与Q的平方为大致比例)而增大。在流量Q为比规定流量Ql多的大流量区域时,制动液不仅通过第一节流孔301还通过第二节流孔302,因此压力差ΛΡ(第一节流孔301和第二节流孔302的前后差压)根据流量Q的增加而增大,并且,与制动液仅通过第一节流孔301的情况(利用虚线表示)相比,相对于相同压力差ΛΡ的流量Q增多。具体地说,在流量Q超过规定流量Ql而使弹簧元件31开始动作后,直至流量Q达到比规定流量Ql多的规定流量Q2,从阀体320的密封间隙(通路b)向第二节流孔302的向通路(空间a2)泄漏的制动液不仅经由第二节流孔302向泵侧管路12a供给,还用于空间a2的内压的上升。因此,在流量Q从Ql增加到Q2 (压力差APWAPl增大到Λ Ρ2)期间,相对于流量Q的增加量的压力差ΛΡ的增大量的比例(增压比例)比仅通过第一节流孔301的情况(虚线)小。在流量Q比Q2多(压力差ΛΡ比ΛΡ2大)时,空间a2的内压与空间al的内压大致相等,第二节流孔302发挥节流功能,增压比例比流量Q从Ql到Q2之间大。如上所述,弹簧元件31的动作前后,流量特性呈台阶状。
[0052]在泵2的排出压(从泵2排出到泵侧管路12a的制动液)存在脉动(脉压)。通过利用节流孔300降低脉压,抑制泵装置I或者液压控制单元105的动作音(音振),而能够提高肃静性。在流量Q为规定流量Ql以下时,从泵2排出并沿着流路α流动的制动液的脉动由于通过第一节流孔301 (由于第一节流孔301成为阻力)而衰减、被吸收。因此,在小流量区域,经由流路α向轮侧管路12b供给的排出压的脉压降低。第一节流孔301的直径设定为至少在流量Q为规定流量Ql时能够发挥节流功能而降低脉压的大小。由此,泵低转速时(要求小流量时),抑制动作音。在此,在所要求的排出流量少(要求制动液压低)的情况下,例如在非紧急制动时的通常制动的情况下,车辆的操作人员对制动控制装置(液压控制单元105)的动作音的感应程度高。如上所述,在谋求低噪音的情况下,通过抑制动作音,能够有效提高(操作人员所感受到的)肃静性。例如,在利用马达的驱动力行驶的电动车辆(电动机动车、混合动力车)中,在发动机非动作时,使泵2以低转速动作的情况多(例如再生协调控制时),在如上所述的情况下,操作人员对制动控制装置的动作音的感应程度高。通过将泵装置I适用于如上所述的电动车辆(的制动控制装置),能够有效提高肃静性。
[0053]在流量Q比规定流量Ql多时,溢流机构32开阀,从泵2排出的制动液不仅在流路Ct (第一节流孔301)流动,还在流路β (第二节流孔302)流动。如上所述,第二节流孔302具有根据流量Q的增加而增加排出通路的流路面积的功能。在泵高速旋转时(在要求大流量时),在所要求的排出流量多(要求制动液压高),需要轮缸液压稳定快速升压的情况(例如紧急制动等)下,通过增大排出通路的流路面积,能够快速确保必要的流量Q,实现轮缸液压的稳定升压。需要说明的是,开始连通第二节流孔302(溢流机构32开阀)的流量Ql以及泵转速能够通过变更弹簧元件31的设定荷重来进行适当调节。
[0054]需要说明的是,基于增加流路面积的观点,也可以不使第二节流孔302格外具有节流功能。即,也可以将第二节流孔302的直径设定为不具有节流功能(脉压降低功能)程度的大小而作为普通的流路。例如,也可以将第二节流孔302的直径设定为在规定流量Ql以上的大流量区域中,与排出通路没有节流孔的情况相同的升压性能。换言之,也可以省略第二节流孔302。在实施例1中,在流路β流动的制动液的脉动由于通过第二节流孔302而减衰、被吸收,经由流路β向轮侧管路12b供给的排出压的脉压降低。S卩,由于第二节流孔302具有节流功能,如上所述,不仅能够增大排出流量以实现稳定升压,而且即便在泵高速旋转时也能够提高脉压降低效果。换言之,能够在从小流量区域到大流量区域的大范围内降低脉压。
[0055]另外,在泵高速旋转时,弹簧元件31动作(流量孔板30移动),泵侧管路12a经由上游侧的室Al (空间a2)与第二节流孔302连通。在此,室Al (空间a2)构成容积室,作为吸收降低从泵侧管路12a流入的制动液的脉动的减震室发挥作用。另外,根据流量Q的增大,室Al内的压力以及压力差Λ P上升,因此弹簧元件31被压缩(流量孔板30向X轴正方向侧移动),室Al的容积增大。S卩,室Al构成可变容积室。在泵2的排出流量Q比规定流量Ql多时,流量孔板30 —直根据因制动液的脉动导致的液压变动而在X轴方向滑动,使室Al的容量细微变动。由此,脉动的一部分被吸收降低。因此,利用室Al提高作为减震室的脉动的降低效果。换言之,能够在从小流量区域到大流量区域的大范围内降低脉压。需要说明的是,下游侧的室Α2以及第二空间121也构成容积室,与流量Q的大小无关,作为进一步吸收降低经由节流孔300排出的制动液的脉压的减震室发挥作用。
[0056]以下,通过与现有技术对比,说明泵装置I的作用效果。以前,公知的是通过在泵的排出通路设置节流部,并根据来自泵的排出流量的大小变更节流部的流路阻力(节流阻力)来降低排出脉压的泵装置。例如专利文献I记载的装置(以下,称为现有例I)在设置于排出通路的活塞部件上设置节流孔,并贯通该节流孔地设置圆锥状的突起部,并且利用形成在该突起部的外周与节流孔的内径部之间的环状间隙形成节流部。与排出流量连动并伴随活塞部件的移动而增减节流部的面积(有效直径),由此形成根据排出流量的可变节流口。
[0057]但是,在包括现有例I的现有泵装置中,仅以降低脉压为目的设置节流部。因此,节流部成为阻力,因此在要求泵有大排出流量的情况下,可能不能快速确保必要的流量。为了获得大流量,例如考虑提高驱动泵的马达的输出,而在这种情况下,可能使装置大型化或者高耗电化。针对于此,在实施例1的泵装置I中,以降低脉压为目的设置第一节流孔301,并且以确保排出流量为目的设置第二节流孔302。在排出流量比规定流量Ql多时,制动液通过第二节流孔302。因此,在要求大排出流量的情况下,流路面积仅增大第二节流孔302的量,抑制节流孔300成为阻力,因此能够快速确保必要的流量Q。由此,能够提高泵2的升压性能。基于该观点,优选第二节流孔302的流路面积(有效直径)设定为,即便所要求的排出流量比规定流量Ql多时,也能够抑制(节流孔300的)流路阻力而获得所希望的升压性能的大小。
[0058]另外,在现有例I中,利用形成在突起部与节流孔之间的环状间隙形成节流部,并通过与排出流量连动而使两者相对移动来增减节流部的面积(流路阻力)。因此,结构复杂而可能增加成本。针对于此,在实施例1的泵装置I中,并非分别变更节流孔的流路面积,而通过组合作为固定节流孔的第一节流孔301和第二节流孔302来变更流路面积。因此,不需要如现有例I所示的用于分别变更节流孔的流路面积(流路阻力)的结构,因此能够谋求结构简单化而能够降低成本。
[0059]另外,在现有例I中,其结构如上所述,因此例如在泵的排出流量比较少时或者低温时,在节流部的流路阻力的变动大而可能不能获得稳定的排出性能、脉压降低效果。图6示意表示现有例I的节流部,图7表示现有例I的流量特性。在现有例I中,在突起部的位置相对于节流孔向径向偏心的情况下,环状间隙的形状产生偏差,由此流量特性在个体间产生偏差。在突起部完全偏心的情况(图6的(b)、图7的单点划线),与未偏心的理想情况(图6的(a)、图7的实线)相比,相对于相同压力差Λ P的流量Q增大2.5倍左右,流量特性向未在节流孔配置突起部的情况(图6的(c)、图7的双点划线)大幅度偏离。另外,在现有例I中,公差对流量特性的影响也大,即便公差与固定节流孔相同水平,如图7的虚线所示,相对于未偏心的理想的情况(图7的实线),由公差产生的偏差程度大。图8表示是在排出通路仅具有一个固定节流孔的比较例的流量特性。在比较例中,相对于在固定节流孔没有尺寸偏差的理想情况(实线),具有公差量的偏差的情况(虚线)的流量特性的偏差程度小。针对于此,在现有例I中,即便具有与比较例相同的公差,流量特性(图7的虚线)的偏差也比比较例大。因此,在现有例I中,可能不能获得所希望的性能、效果。
[0060]针对于此,在实施例1的泵装置I中,第一节流孔301和第二节流孔302为固定节流孔。在超过规定的排出流量Ql时,通过增加制动液通过的固定节流孔的数量来增加(作为第一、第二节流孔301、302整体的)流路面积。如上所述,通过组合多个固定节流孔来实现可变节流口,因此不会产生现有例I那样的问题,流量特性的偏差小。换言之,不通过分别变更节流孔的流路面积(流路阻力),而通过并列设置多个固定节流孔301、302,并使各节流孔301、302的流路面积(有效直径)不变,并且改变各节流孔301、302的连通的有无(连通节流孔的数量)来变更作为节流孔300整体的流路面积。因此,在泵装置I的各个体间,变更流路面积时的偏差(流路阻力的变化偏差)小,由此来抑制流量特性的偏差,能够获得稳定的排出性能、脉压降低效果。例如,无论实施例1的因流量特性(图5)的公差而导致的偏差在小流量区域还是在大流量区域,都包括在比较例的小偏差的范围内。
[0061]在实施例1中,在止回阀4的下游设置有脉动降低装置3,也可以在脉动降低装置3的下游设置止回阀4。在此,在通过节流孔并使脉动降低的制动液的流动中,会有包含紊流的情况。因此,在脉动降低装置3 (节流孔300)的下游配置止回阀4的情况下,由于上述紊流,止回阀4的阀体(球)有时会在相对于沿着管路12的方向的直角方向(横向)振动,由此而可能产生噪音(吹笛音)。针对于此,在实施例1中,脉动降低装置3设置在止回阀4的下游,因此通过止回阀4的制动液的流动成为通过节流孔300前的(包括脉动)层流。因此,抑制产生上述噪音而能够更有效地抑制泵装置I的动作音。
[0062]在实施例1中,设置切换流路β的连通、切断的溢流机构32,并在流量Q比规定流量Ql多时,阀体320开阀使流路β连通(允许制动液向第二节流孔302的流动),但也可以在流量Q为规定流量Ql以下时使流路β处于连通状态(参照实施例3)。在实施例1中,由于设置有溢流机构32(阀体320),因此在小流量区域切断流路β而能够仅具有流路α (制动液仅通过第一节流孔301),由此能够更可靠地获得在小流量区域的脉压降低效果(噪音抑制效果)。
[0063]实施例1的脉动降低装置3具有将设置在排出通路的空间12c内分隔为上游侧和下游侧两个室的流量孔板30,第一节流孔301和第二节流孔302形成在流量孔板30上。因此,流路α、β和第一、第二节流孔301、302分别并列设置,因此不需要在罩体107内进行复杂的加工,而仅在排出通路设置空间12c即可,因此能够使加工容易化。另外,第一、第二节流孔301、302贯通流量孔板30形成,因此能够提高第一、第二节流孔301、302的加工精度。并且,具有分离在空间12c内的向第一节流孔301的通路(空间al)和向第二节流孔302的通路(空间a2)的阀体320、用于在空间12c内弹性支承流量孔板30的弹簧元件31。如上所述,利用流量孔板30、弹簧元件31、阀体320,第一、第二节流孔301、302和溢流机构32构成为一体的单元,因此能够减少构成脉动降低装置3的零件个数而使结构简单化。需要说明的是,弹簧元件31、阀体320配置在空间12c的壁部122、123与流量孔板30之间即可,可以不是必须与流量孔板30—体设置。在实施例1中,弹簧元件31和阀体320与流量孔板30 —体设置,因此能够将这些部件作为一个单元处理而能够提高组装性。
[0064]另外,空间12c、流量孔板30的形状任意。在实施例1中,空间12c为环状空间,流量孔板30也为环状(圆盘状)。因此,容易使流量孔板30的外周与空间12c的内周壁之间的滑动阻力在周方向大致均匀化。另外,排出通路(管路12)形成在包括环状空间12c的中心的位置。因此,容易使从排出通路作用在流量孔板30上的压力的分布大致均匀化,并使流量孔板30的动作顺利化、稳定化。需要说明的是,弹簧元件31的形状任意。在实施例1中,弹簧元件31与流量孔板30为相同的环状,因此容易使对流量孔板30施力的弹力在周方向大致均匀化,容易使流量孔板30的动作顺利化、稳定化。另外,阀体320的形状也任意。在实施例1中,由于阀体320为环状,因此与使弹簧元件31形成为环状的情况相互作用,阀体320与阀座(壁部122的泵侧管路12a的开口部的周围)在周方向以大致均匀的力抵接,由此,能够提高阀体320的密封性。
[0065]排出通路(管路12)形成在包括环状空间12c的中心的位置,第二节流孔302形成在比第一节流孔301更靠近外周侧的位置,并且阀体320为设置在第一节流孔301与第二节流孔302之间的环状部件。因此,图4的液压回路结构,即第一节流孔301与第二节流孔302并列设置,第一节流孔301 —直连通,第二节流孔302利用阀体320切换连通、切断的回路结构能够简单地(利用简单的结构)实现。并且,阀体320设置在环状空间12c的上游侧的壁部122与流量孔板30之间,通过将(作为压缩弹簧的)弹簧元件31设置在环状空间12c的下游侧的壁部123与流量孔板30之间,在流量Q比规定流量Ql多时阀体320开阀,能够简单地实现使第二节流孔302连通的结构。
[0066][实施例1的效果]
[0067]以下,列举实施例1的泵装置I所获得的效果。
[0068](Al)具有降低从泵2排出的制动液的脉动的脉动降低装置3,脉动降低装置3具有:设置在泵2的排出通路(管路12)并使从泵2排出的制动液通过的第一节流孔301、与第一节流孔301并列设置并在排出的制动液的流量Q比规定流量Ql多时使制动液通过的第二节流孔302。
[0069]因此,在规定流量Ql以下的小流量区域内,利用第一节流孔301能够降低脉压并提高肃静性,并且在比规定流量Ql多的大流量区域内,利用第二节流孔302增大流路面积而提闻升压性,由此能够提闻排出性能。
[0070](A2)泵2具有仅允许制动液在泵2的排出方向流动的排出阀(止回阀4),脉动降低装置3设置在排出阀的下游。
[0071]因此,能够抑制排出阀(止回阀4)产生噪音而提高肃静性。
[0072](A3)第一节流孔301和第二节流孔302为固定节流孔。
[0073]因此,能够抑制流量特性的偏差,并获得稳定的排出性能、脉压降低效果。
[0074](A4)脉动降低装置3具有阀体320,该阀体320设置在第一节流孔301与第二节流孔302之间,在所排出的制动液的流量Q比规定流量Ql多时,开阀并允许制动液流向第二节流孔302。
[0075]因此,在小流量区域内,制动液仅通过第一节流孔301,因此能够更可靠地获得脉压降低效果。
[0076](A5)脉动降低装置3设置在空间12c内,该空间12c设置在排出通路(管路12)中,该脉动降低装置3具有:将空间12c内分隔为上游侧与下游侧两个室A1、A2的流量孔板30、在空间12c内用于弹性支承流量孔板30的弹簧元件31,第一节流孔301和第二节流孔302贯通流量孔板30形成,具有分离在空间12c内的向第一节流孔301的通路(空间al)和向第二节流孔302的通路(空间a2)的阀体320,阀体320在比规定流量Ql多时,允许从排出通路(泵侧管路12a)流向第二节流孔302。
[0077]因此,具有能够使脉动降低装置3的结构简单化等的优点。
[0078][实施例2]
[0079]实施例2的泵装置I在脉动降低装置3具有第三节流孔303方面与实施例1不同。首先,说明结构。图9是实施例2的脉动降低装置的轴向剖视图。节流孔300具有:第一、第二节流孔301、302和第三节流孔303。第三节流孔303在流量孔板30的中心与外周缘之间的径向大致中间位置,在隔着第一节流孔301与第二节流孔302相反侧,沿轴向贯通流量孔板30形成。第三节流孔303设置在利用阀体320从第一节流孔301隔开的位置。第三节流孔303的直径设置为与第二节流孔302的直径大致相同。其他结构与实施例1相同,因此标注与实施例1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说明。
[0080]接下来,说明作用。在流量Q比规定流量Ql多时,溢流机构32开阀,从阀体320的密封间隙(通路b。参照图3)向空间a2泄漏的制动液不仅通过第二节流孔302还通过第三节流孔303,并向下游侧的室A2(轮侧管路12b)供给。以下,经由第三节流孔303的流路称为流路Y。图10是以液压回路图表示实施例2的脉动降低装置3的上述功能的图。第三节流孔303 (流路Y)与第二节流孔302 (流路β)并列设置。换言之,第二节流孔设置有多个(两个)。
[0081]图12表示与图5同样的的流量特性。利用单点划线表示实施例2的特性,为了比较,利用虚线表示实施例1的特性。在流量Q在Ql以下的小流量区域内,制动液仅通过第一节流孔301。在流量Q在比Ql多的大流量区域内,制动液不仅通过第一节流孔301还通过第二、第三节流孔302、303。具体地说,在流量Q从Ql (比实施例1的Q2多)直至Q3 (压力差ΛΡ从ΛΡ1直至ΛΡ2)之间,从阀体320的密封间隙(通路b)向空间a2泄漏的制动液不仅用于使空间a2的内压上升,还用于经由第二、第三节流孔302、303向轮侧管路12b供给。因此,增压比例比实施例1(虚线)小。在流量Q比流量Q3多时,空间a2的内压与空间al的内压大致相等,第二、第三节流孔302、303发挥节流功能,增压比例比流量Q在从Ql到Q3之间大。在大流量区域内,与制动液仅通过第一、第二节流孔301、302(流路α、β)的情况(虚线)相比,与相同压力差Λ P对应的流量Q仅增多制动液还通过第三节流孔303(流路Y)的量。如上所述,第三节流孔303与第二节流孔302同样地,具有根据流量Q的增加允许制动液通过来增加排出通路的流路面积的功能。在大流量区域内,除了第一节流孔301以外,还允许制动液通过多个节流孔302、303,适用于更大流量化的要求,能够提高泵2的排出性能。其他作用效果与实施例1相同。
[0082]需要说明的是,第三节流孔303的直径(流路面积)能够适当设定。另外,流量孔板30的第三节流孔303的周方向位置、径向位置不限于实施例2的结构。例如第三节流孔303也可以设置在比第二节流孔更靠近外周侧的位置。在实施例2中,第二、第三节流孔302、303关于流量孔板30的轴中心大致对称配置,因此作用在流量孔板30的压力分布在流量孔板30大致均匀化,能够使流量孔板30的动作顺利化、稳定化。
[0083]另外,第三节流孔303也可以设置为与第二节流孔302不同,在比规定流量Ql更多的第二规定流量Q**时,制动液通过。例如,在图10的液压回路中,也可以增加新的溢流机构(阀体),其在流路Y上,在溢流机构32 (阀体320)与第三节流孔303之间,流量Q比Q**更多时开阀。在这种情况下,流量特性的(节流孔开通时的)台阶位置多级化而能够使流量特性(即泵2的升压特性)平滑。
[0084]另外,如图11的液压回路图所示,不仅可以设置使第三节流孔303 (流路Y)与第二节流孔302(流路β)并列,也可以设置使第四节流孔304(流路Λ)、第五节流孔305(流路ε)与第二节流孔302(流路β)并列。换言之,与第一节流孔301并列设置的第二节流孔的数量不限于如实施例3所述的两个,也可以是三个以上的任意的数量(η = 3,4,5...)。在这种情况下,大流量区域的排出通路的流路面积增加节流孔数的增加量,如图12的实线所示特性,大流量区域的流量Q进一步增大,能够适应更大流量化的要求。
[0085][实施例3]
[0086]实施例3的泵装置I在形成有连通阀体320的内侧与外侧的连通路方面与实施例1不同。首先,说明结构。图13是实施例3的脉动降低装置3的轴向剖视图。图14是从X轴负方向侧观察阀体320的主视图。在阀体320(圆筒部321)的凸曲面状的χ轴负方向端部(顶部)形成有多个(在实施例3中为四个)狭缝324。狭缝324是从阀体320的内周侧朝向外周侧沿着径向延伸地设置在圆筒部321表面的槽或或者凹部(切口)。如图13所示,在阀体320 (圆筒部321)的χ轴负方向端部(除了设置有狭缝324的部位以外)与壁部122抵接的状态下,在狭缝324的底部与壁部122之间形成有规定的间隙。利用该间隙,形成一直连通阀体320的内周侧(空间al)与外周侧(空间a2)的(狭缝324数量的)连通路。其他结构与实施例1相同,因此标注与实施例1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说明。
[0087]接下来,说明作用。与流量Q的大小无关,即从溢流机构32开阀以前,如图13的单点划线所示,从泵侧管路12a供给到阀体320的内周侧(空间al)的制动液经由第一节流孔301排出到轮侧管路12b,并且通过狭缝324向阀体320的外周侧(空间a2)泄漏,并经由第二节流孔302供给到轮侧管路12b。从泵侧管路12a经由狭缝324通过空间a2到达轮侧管路12b的制动液的流路在溢流机构32开阀前利用狭缝324节流,在开阀后利用第二节流孔302节流。图15是以液压回路图表示实施例3的脉动降低装置3的上述功能的图。第一节流孔301为固定节流孔。另一方面,(包括狭缝324观察的)第二节流孔302在功能方面,与根据溢流机构32的开闭变更流路面积(流量Q)的可变节流孔等价。
[0088]图16表示与图5相同的流量特性。利用实线表示实施例3的特性,为了比较,利用虚线表示实施例1的特性。在压力差Λ P增大到Λ Pl以前,即从溢流机构32开阀前,通过狭缝324泄漏的流量通过第二节流孔302。因此,在压力差ΛΡ增大到ΛΡ1的期间,相对于压力差Λ P的增大量的流量Q的增加量的比例比实施例1大,在压力差Λ P达到Λ Pl时的流量Q成为比实施例1(Ql)多的Q1*。另外,在溢流机构32开阀后,压力差APW ΛΡ1增大到Λ Ρ2 (流量Q从Ql*增加到Q2)并使第二节流孔302发挥节流功能之前,相对于压力差ΛΡ的增大量的流量Q的增加量的比例比实施例1小。因此,抑制弹簧元件31动作时(溢流机构32的开阀前后)的流量特性产生高低差异而使流量特性平滑。因此,能够实现泵的平滑升压特性,并能够对轮缸液压进行稳定升压。其他作用效果与实施例1相同。
[0089]狭缝324的流路面积(有效直径)设定为,例如至少在流量Q为Ql*时,狭缝324发挥节流功能而能够使脉压降低的大小。由此,在泵低转速时(要求小流量时),能够进一步可靠地抑制噪音。需要说明的是,狭缝324的流路面积也可以设定为至少流量Q为规定流量Ql时,发挥节流功能而能够降低脉压的大小,不作特殊限定。另外,狭缝324的形状、数量能够适当变更。例如,代替通过在阀体320的表面形成狭缝而形成连通路,也可以通过设置贯通阀体320内部的孔来形成连通路。另外,也可以省略第一节流孔301而使狭缝324具有第一节流孔301的功能。
[0090][其他实施例]
[0091]以上,基于实施例说明了用于实现本发明的方式,本发明的具体结构不限于这些实施例,在不脱离发明要旨范围内的设计变更等都包含在本发明内。
[0092]例如,泵装置I也可以用于制动控制装置以外的装置。
[0093]另外,液压控制单元105的液压回路结构、控制方法不限于实施例1的结构。例如,代替在主缸103与泵2之间的管路11上设置具有止回阀功能的储液箱8,也可以设置常闭型的入口阀和止回阀。
[0094]在实施例中,在连接泵2的排出部与轮缸106的管路12上,在管路12与主缸103的连接部(管路12、13的连接部)的下游侧(轮缸106侧)配置有脉动降低装置3,也可以在上述连接部的上游侧(连接泵2的排出部与主缸103的管路12上)配置脉动降低装置3,由此,在ABS控制时等,由于脉动而产生的振动不传递到踩下制动踏板101的操作人员而能够提高制动感受。
[0095]脉动降低装置3与图4、图10、图11、图15的液压回路等价即可,不限于实施例的结构,能够采用任意机械结构。例如,也可以使用现有液压控制单元所具有的(例如泵排出阀等的)结构、部件来构成上述液压回路。作为溢流机构32的阀体320,不限于橡胶密封件,也可以为滑阀、球。另外,作为弹簧元件31,不限于橡胶弹簧,也可以是压缩螺旋弹簧、板簧等。另外,在实施例中,节流孔301、302设置在流量孔板30上,也可以省略流量孔板30,在其他部件、结构体上设置节流孔301、302。例如,在脉动降低装置3中,代替由流量孔板30、弹簧元件31、阀体320构成的单元,也可以设置具有阀体(球)、复位弹簧(螺旋弹簧等)的止回阀,将第二节流孔302设置在上述止回阀的下游侧或者上游侧的通路。
[0096]以下,列举根据实施例把握的除了记载于权利要求范围以外的发明及其效果。
[0097](A6)如(A5)所述的泵装置,其特征在于,
[0098]空间为环状空间,排出通路形成在包括环状空间的中心的位置,流量孔板为环状,弹簧元件为配置在环状空间的下游侧的壁与流量孔板之间的环状的弹性体,
[0099]第二节流孔形成在比第一节流孔更靠近外周侧的位置,并且,
[0100]阀体为在环状空间的上游侧的壁与流量孔板之间设置在第一节流孔与第二节流孔之间的环状部件。
[0101]能够获得使流量孔板的动作顺利化、稳定化等的优点。
[0102](A7)如(A6)所述的泵装置,其特征在于,
[0103]在环状部件上形成有连通环状部件的内侧与外侧的连通路。
[0104]泵的流量特性变得平滑而能够实现平滑的升压特性。
[0105](A8)如(Al)所述的泵装置,其特征在于,
[0106]脉动降低装置具有多个第二节流孔。
[0107]能够适应更大流量化的要求,能够提高泵的排出性能。
[0108](A9)如(Al)所述的泵装置,其特征在于,
[0109]第一节流孔为固定节流孔,第二节流孔为可变节流孔。
[0110]泵的流量特性变得平滑而能够实现平滑的升压特性。
[0111](BI) 一种泵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吸收从泵排出的制动液的脉动的脉动吸收装置,
[0112]脉动吸收装置具有:设置在泵的排出通路并使从泵排出的制动液通过的第一节流孔、与第一节流孔并列并在所排出的制动液的流量比规定流量多时开阀的溢流机构。
[0113]在规定流量以下的小流量区域内利用第一节流孔降低脉压而能够提高肃静性,并且在比规定流量多的大流量区域内使溢流机构开阀来提高升压性,由此能够提高排出性倉泛。
[0114](B2)如(BI)所述的泵装置,其特征在于,
[0115]在溢流机构上串联设置有第二节流孔。
[0116]能够在从小流量区域到大流量区域的较大范围内降低脉压。
[0117](B3)如(B2)所述的泵装置,其特征在于,
[0118]第一节流孔和第二节流孔为固定节流孔。
[0119]能够获得与(A3)相同的效果。
[0120](B4)如(B3)所述的泵装置,其特征在于,
[0121 ] 泵具有仅允许制动液沿泵的排出方向的流动的排出阀,脉动吸收装置设置在排出阀的下游。
[0122]能够获得与(A2)相同的效果。
[0123](B5)如(B2)所述的泵装置,其特征在于,
[0124]脉动吸收装置设置在设置于排出通路的空间内,具有将空间内分隔为上游侧和下游侧两个室的流量孔板、在空间内用于弹性支承流量孔板的弹簧元件,
[0125]第一节流孔和第二节流孔贯通流量孔板形成,
[0126]溢流机构具有分离空间内的向第一节流孔的通路和向第二节流孔的通路的阀体,
[0127]在阀体比规定流量多时,允许从排出通路流向第二节流孔。
[0128]能够获得与(A5)相同的效果。
[0129](Cl) 一种泵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设置在泵的排出通路上的第一固定节流孔、在泵的制动液的排出流量比规定流量多时允许制动液通过的的第二固定节流孔。
[0130]能够获得与(Al)、(A3)相同的效果。
[0131](C2)如(Cl)所述的泵装置,其特征在于,
[0132]第一固定节流孔和第二固定节流孔相对于制动液的流向并列设置。
[0133]能够更可靠地获得(Cl)的效果。
[0134](C3)如(C2)所述的泵装置,其特征在于,
[0135]具有设置在排出通路的空间、设置在空间内并将空间内分隔为上游侧和下游侧两个室的流量孔板、在空间内用于弹性支承流量孔板的弹簧元件,
[0136]第一固定节流孔和第二固定节流孔贯通流量孔板形成,
[0137]具有分离空间内的向第一固定节流孔的通路和向第二固定节流孔的通路的阀体,
[0138]阀体在排出流量比规定流量多时允许从排出通路流向第二固定节流孔。
[0139]能够获得与(A5)相同的效果。
[0140](C4)如(C3)所述的泵装置,其特征在于,
[0141]所述泵具有仅允许制动液流向泵的排出方向的的排出阀,空间设置在排出阀的下游。
[0142]能够获得与(A2)相同的效果。
[0143](C5)如(C4)所述的泵装置,其特征在于,
[0144]空间为环状空间,排出通路形成在包括环状空间的中心的位置,流量孔板为环状,弹簧元件为配置在空间的下游侧的壁与流量孔板之间的环状的弹性体,
[0145]第二固定节流孔形成在比第一固定节流孔更靠近外周侧的位置,并且,
[0146]阀体为在环状空间的上游侧的壁与流量孔板之间设置在第一固定节流孔与第二固定节流孔之间的环状部件。
[0147]能够获得与(A6)相同的效果。
[0148](C6)如(C5)所述的泵装置,其特征在于,
[0149]在流量孔板上与第二固定节流孔并列设置有第三固定节流孔,该第三固定节流孔在排出流量比规定流量多时允许制动液通过。
[0150]能够获得与(A8)相同的效果。
[0151]附图标记说明
[0152]2 泵
[0153]3 脉动降低装置
[0154]30流量孔板
[0155]301第一节流孔
[0156]302第二节流孔
[0157]31弹簧元件
[0158]32溢流机构
[0159]320阀体
[0160]4止回阀(排出阀)
[0161]12管路(排出通路)
[0162]12c空间
【权利要求】
1.一种泵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有降低从泵排出的制动液的脉动的脉动降低装置, 所述脉动降低装置具有:设置在从泵排出的排出通路并使所排出的制动液通过的第一节流孔、与所述第一节流孔并列设置并在所述排出的制动液的流量比规定流量多时使制动液通过的第二节流孔。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泵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泵具有仅允许制动液在泵的排出方向流动的排出阀, 所述脉动吸收装置设置在所述排出阀的下游。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泵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节流孔和第二节流孔为固定节流孔。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泵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脉动吸收装置具有阀体,该阀体在所述第一节流孔与所述第二节流孔之间,在所述规定流量以上时开阀并允许制动液流向所述第二节流孔。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泵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脉动吸收装置设置在设置于所述排出通路的空间内,具有:将所述空间内分隔为上游侧和下游侧两个室的流量孔板、在所述空间内用于弹性支承所述流量孔板的弹簧元件, 所述第一节流孔和第二节流孔贯通所述流量孔板形成,具有分隔在所述空间内的向第一节流孔的通路和向所述第二节流孔的通路的阀体,所述阀体在流量比所述规定流量多时允许从所述排出通路流向所述第二节流孔。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泵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空间为环状空间,所述排出通路形成在包括环状空间的中心的位置,所述流量孔板为环状,所述弹簧元件为配置在所述空间的下游侧的壁与所述流量孔板之间的环状的弹性体,所述第二节流孔形成在比所述第一节流孔更靠近外周侧的位置,并且,所述阀体是在所述环状空间的上游侧的壁与所述流量孔板上的设置在所述第一节流孔与第二节流孔之间的环状部件。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泵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环状部件上形成有连通所述环状部件的内侧与外侧的连通路。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泵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脉动吸收装置具有与第二节流孔并列设置的第三节流孔,该第三节流孔在流量比所述规定流量多的第二规定流量时使制动液通过。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泵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节流孔为固定节流孔,所述第二节流孔为可变节流孔。
10.一种泵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有降低从泵排出的制动液的脉动的脉动降低装置, 所述脉动降低装置具有:设置在从泵排出的排出通路并使所排出的制动液通过的第一节流孔、与所述第一节流孔并列并在流量比规定流量多时开阀的溢流机构。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泵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有与所述溢流机构串联设置的第二节流孔。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泵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节流孔和第二节流孔为固定节流孔。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泵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泵具有仅允许制动液在泵的排出方向流动的排出阀, 所述脉动吸收装置设置在所述排出阀的下游。
14.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泵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脉动吸收装置设置在设置于所述排出通路的空间内,具有:将所述空间内分隔为上游侧和下游侧两个室的流量孔板、在所述空间内用于弹性支承所述流量孔板的弹簧元件, 所述第一节流孔和第二节流孔贯通所述流量孔板形成,所述溢流机构具有分隔在空间内的向第一节流孔的通路和向所述第二节流孔的通路的阀体,所述阀体在流量比所述规定流量多时允许从所述排出通路流向所述第二节流孔。
15.一种泵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有设置在泵的排出通路的第一固定节流孔、在所述泵的制动液的排出流量比规定流量多时允许所述制动液通过的第二固定节流孔。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泵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固定节流孔和第二固定节流孔相对于制动液的流向并列设置。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泵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有:设置在所述排出通路上的空间、设置在所述空间内将所述空间内分隔为上游侧和下游侧两个室的流量孔板、在所述空间内用于弹性支承所述流量孔板的弹簧元件, 所述第一固定节流孔和第二固定节流孔贯通所述流量孔板形成,具有分离所述空间内的向第一固定节流孔的通路和向所述第二固定节流孔的通路的阀体,所述阀体在流量比所述规定流量多时允许从所述排出通路流向所述第二节流孔。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泵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泵具有仅允许制动液在泵的排出方向流动的排出阀, 所述空间设置在所述排出阀的下游。
19.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泵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空间为环状空间,所述排出通路形成在包括环状空间的中心的位置,所述流量孔板为环状,所述弹簧元件为配置在所述空间的下游侧的壁与所述流量孔板之间的环状的弹性体,所述第二固定节流孔形成在比所述第一固定节流孔更靠近外周侧的位置,并且,所述阀体是在所述环状空间的上游侧的壁与所述流量孔板上的设置在所述第一固定节流孔与第二固定节流孔之间的环状部件。
20.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泵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流量孔板上设置有与第二固定节流孔并列设置的第三固定节流孔,该第三固定节流孔设置在比所述第二固定节流孔更靠近外周并在流量比所述规定流量多的第二规定流量时使制动液通过。
【文档编号】F04B23/00GK104379422SQ201380026757
【公开日】2015年2月25日 申请日期:2013年5月20日 优先权日:2012年5月22日
【发明者】齐藤将之, 中泽千春, 御簾纳雅记 申请人:日立汽车系统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