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便捷取油的回转式压缩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634861阅读:359来源:国知局
一种可便捷取油的回转式压缩机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压缩机,具体涉及一种可便捷取油的回转式压缩机。



背景技术:

压缩机开发阶段需要对机油量进行验证,即在测试压缩机过程中需要对压缩机加油或者减油来对比压缩机的表现来确定压缩机最佳油量;另外压缩机在进行寿命试验过程中,需要采取压缩机内部油样进行分析确认,并进行补充采取油样的油量。在上述的验证过程中,压缩机需要在空调系统或者卡路里测试系统上连续运行,取油或加油时需要将压缩机拆下(空调系统上需要烧焊铜管)后将压缩机注油或倒置控油,浪费工时。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便捷取油的回转式压缩机,通过在压缩机上增加取油管,可使压缩机能够便捷的添加冷冻机油或者采取压缩机中油的样本。

本实用新型为了实现上述目的,采用的技术解决方案是:

一种可便捷取油的回转式压缩机,包括壳体、泵浦和取油管,泵浦安装在壳体内,壳体上连接有取油管,取油管包括空心管体、管帽和管栓,空心管体的上端套接管帽,管帽的上端与管栓连接,管栓的下端与空心管体的上端口相接,所述管体的下部穿过泵浦下方的壳体并与壳体连接。

优选的,所述管栓包括螺栓部和连接在螺栓部下端的管塞部,所述螺栓部呈螺栓状,管帽内设置管帽通孔,螺栓部的外壁和管帽通孔壁上均设有螺纹,螺栓部螺纹连接在管帽通孔内。

优选的,所述管塞部呈半球状,空心管体的上端口呈喇叭口状,所述管帽与空心管体的上端口的外端卡位连接后,管塞部塞入到空心管体的上端口内。

优选的,所述空心管体包括第一竖管、横管和第二竖管,第一竖管的上端外侧套接管帽,第一竖管的下端与横管的一端连接,横管的另一端穿过壳体并与设置在壳体内的第二竖管连接。

优选的,所述取油管采用金属材料制成,所述横管的外壁与壳体焊接,横管的另一端位于泵浦的下方。

优选的,所述壳体的上下两端分别连接有顶盖和底盖,取油管位于底盖的上方。

优选的,所述壳体的左侧设置有过滤瓶,所述取油管位于壳体的右侧。

优选的,所述取油管采用铜材料制成。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上述回转式压缩机,不需要从制冷系统上拆除就可以取油或注油,本实用新型回转式压缩机结构,在正常的回转式压缩机上增加取油管,使压缩机取油或注油时不需要再通过顶盖的出气管,即与系统管路连接的出气管,直接在取油管进行。取油管位于泵浦缸体下方,贴近底盖。取油或注油时,将取油管上端的管栓打开,将压缩机用的油顺着管路注入或导出,操作完成后将管栓闭合,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使用,适合压缩机使用的大面积推广。

附图说明

图1是可便捷取油的回转式压缩机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可便捷取油的回转式压缩机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取油管整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结合图1至图3,一种可便捷取油的回转式压缩机,包括壳体1、泵浦2和取油管3,泵浦2安装在壳体1内,泵浦2包括转轴21、上支座22、气缸23和下支座24,上支座22下端通过气缸23连接下支座24,转轴21穿过上支座22于气缸23内的环连接。所述壳体1的左侧端设置有过滤瓶4,壳体4的右侧端设置取油管3,壳体1的上下两端分别连接有顶盖5和底盖6。

取油管3包括空心管体31、管帽32和管栓33,空心管体31的上端套接管帽32,管帽32的上端与管栓33连接,管栓33的下端与空心管体31的上端口相接。所述管体31的下部穿过泵浦2下方的壳体1并与壳体1连接。所述管栓33包括螺栓部331和连接在螺栓部331下端的管塞部332,所述螺栓部331呈现有技术中的螺栓状,管帽32内设置管帽通孔,螺栓部331的外壁和管帽通孔壁上均设有螺纹,螺栓部331螺纹连接在管帽通孔内。

所述管塞部332呈半球状,空心管体31的上端口呈喇叭口状,管帽32通过管帽通孔与空心管体31的上端口的外端卡位连接,管塞部332塞入到空心管体31的上端口内。组合安装管帽32和管栓33时,管帽32由于管帽通孔的作用,管帽32通过管帽通孔卡位在喇叭口状的空心管体31上端口上,螺栓部331与管帽32内的管帽通孔螺纹连接后,官塞部322塞入到喇叭口状的空心管体的上端口内,管栓33实现对空心管体31的更好的紧密结合。

所述空心管体31包括第一竖管311、横管312和第二竖管313,第一竖管311的上端外侧套接管帽32,第一竖管311的下端与横管312的一端连接,横管312的另一端穿过壳体1并与设置在壳体1内的第二竖管313连接,横管312穿过壳体1后,横管312的外壁通过焊接固连。所述取油管3一般采用金属材料制成,本实用新型中的取油管3采用铜材料制成,铜材料的使用效果较好。横管312与壳体1焊接,横管312的另一端位于泵浦2的下方。本实用新型中第二竖管313位于气缸23的下方。

本实用新型中未述及的部分采用或借鉴已有技术即可实现。

当然,上述说明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实用新型也并不仅限于上述举例,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实质范围内所做出的变化、改型、添加或替换,也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