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缩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031345阅读:245来源:国知局
压缩机的制作方法

本公开涉及一种压缩机,特别涉及回转式压缩机。



背景技术:

迄今为止,对制冷剂等流体进行压缩后将其喷出的压缩机已广为人知。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包括摆动活塞型压缩机构的压缩机。在该压缩机中,压缩机构的构成部件(气缸、气缸盖部件等)沿轴向层叠并由螺栓紧固起来。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公开专利公报特开2009-281325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在专利文献1的压缩机中,因用螺栓紧固而导致气缸中用螺栓紧固的位置(以下称为“螺栓紧固位置”)的附近部分被压缩并发生变形,并且伴随着该气缸的压缩变形,气缸盖部件的外周部(与气缸相向的部分)中螺栓紧固位置的附近部分以朝着与气缸的压缩变形方向相同的方向突出的方式变形。而且,该螺栓紧固位置处发生的变形会传到内周侧(靠近气缸的中心的那一侧),从而气缸盖部件的中央部位(与活塞相向的部分)沿轴向发生变形,其结果是,有可能导致气缸盖部件与活塞之间的间隙长度发生变化。因此,难以适当地确保气缸盖部件与活塞之间的间隙长度。

于是,本公开以提供下述压缩机为目的,该压缩机能够抑制因用螺栓紧固而导致的气缸盖部件与活塞之间的间隙长度的变化。

-用以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

本公开的第一方面为一种压缩机,其包括压缩机构40,该压缩机构40具有:形成为环状的第一气缸51;在该第一气缸51的内部进行偏心旋转运动的第一活塞52;布置在该第一气缸51的轴向一端侧的第一气缸盖部件61;布置在该第一气缸51的轴向另一端侧的第二气缸盖部件62;以及将该第一气缸盖部件61、该第一气缸51和该第二气缸盖部件62紧固起来的紧固螺栓70,所述压缩机的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气缸盖部件61的与所述第一气缸51接触的端面上设置有保护槽80,所述保护槽80形成在比所述紧固螺栓70更靠所述第一气缸51的中心的位置处,并且所述保护槽80的槽宽w小于该保护槽80的槽深d。

在上述第一方面中,通过将保护槽80设置在第一气缸盖部件61的与第一气缸51接触的端面上,从而能够让保护槽80吸收螺栓紧固位置处发生的变形,因此,能够使螺栓紧固位置处发生的变形难以传到比保护槽80更靠内周的一侧(靠近第一气缸51的中心的那一侧)。由此,能够抑制第一气缸盖部件61的中央部位(与第一活塞52相向的部分)处的变形。

此外,在第一方面中,通过使保护槽80的槽宽w小于槽深d,从而与保护槽80的槽宽w大于槽深d时相比,能够确保第一气缸51中位于比保护槽80更靠外周侧(远离第一气缸51的中心的那一侧)的部分的面积(即,伴随着螺栓紧固而发生的压缩力所作用到的面的面积)较大。由此,因为能够减少螺栓紧固位置处的变形量,所以能够减少第一气缸盖部件61的中央部位处的变形量。

本公开的第二方面是这样的,在上述第一方面中,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护槽80也设置在所述第一气缸51的轴向一端侧的端面上。

在上述第二方面中,通过将保护槽80设置在第一气缸盖部件61的与第一气缸51接触的端面上和第一气缸51的轴向一端侧的端面上,从而与将保护槽80仅设置在第一气缸盖部件61的与第一气缸51接触的端面和第一气缸51的轴向一端侧的端面中的任一端面上时相比,能够提高保护槽80对变形的吸收效果(能够吸收螺栓紧固位置处发生的变形的效果),因此,能够进一步使螺栓紧固位置处发生的变形难以传到内周侧(比保护槽80更靠内周的那一侧)。

本公开的第三方面是这样的,在上述第二方面中,其特征在于:设置在所述第一气缸盖部件61的与所述第一气缸51接触的端面上的保护槽80形成为:当俯视时与设置在所述第一气缸51的轴向一端侧的端面上的保护槽80重叠。

在上述第三方面中,通过使设置在第一气缸盖部件61的与第一气缸51接触的端面上的保护槽80(以下记为“第一保护槽81”)和设置在第一气缸51的轴向一端侧的端面上的保护槽80(以下记为“第二保护槽82”)当俯视时相互重叠,从而能够防止螺栓紧固位置处发生的变形经由第一保护槽81与第二保护槽82之间的部分而传到内周侧(靠近第一气缸51的中心的那一侧)。由此,因为能够让保护槽80适当地吸收螺栓紧固位置处发生的变形,所以能够适当地抑制第一气缸盖部件61的中央部位(与第一活塞52相向的部分)处的变形。

本公开的第四方面是这样的,在上述第一到第三方面的任一方面中,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护槽80也设置在所述第二气缸盖部件62的与所述第一气缸51接触的端面和该第一气缸51的轴向另一端侧的端面中的至少一个端面上。

在上述第四方面中,通过将保护槽80设置在第二气缸盖部件62的与第一气缸51接触的端面和第一气缸51的轴向另一端侧的端面中的至少一个端面上,从而能够让保护槽80吸收螺栓紧固位置处发生的变形,因此,能够使螺栓紧固位置处发生的变形难以传到内周侧(比保护槽80更靠内周的那一侧)。由此,能够抑制第二气缸盖部件62的中央部位(与第一活塞52相向的部分)处的变形。

本公开的第五方面是这样的,在上述第一到第三方面的任一方面中,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缩机构40还具有:布置在所述第一气缸51的轴向另一端侧的中板60;形成为环状且布置在该中板60与所述第二气缸盖部件62之间的第二气缸56;以及在该第二气缸56的内部进行偏心旋转运动的第二活塞57,所述紧固螺栓70将所述第一气缸盖部件61、所述第一气缸51、所述中板60、所述第二气缸56和所述第二气缸盖部件62紧固起来,所述保护槽80也设置在所述第二气缸盖部件62的与所述第二气缸56接触的端面和该第二气缸56的轴向另一端侧的端面中的至少一个端面上。

在上述第五方面中,通过将保护槽80设置在第二气缸盖部件62的与第二气缸56接触的端面和第二气缸56的轴向另一端侧的端面中的至少一个端面上,从而能够让保护槽80吸收螺栓紧固位置处发生的变形,因此,能够使螺栓紧固位置处发生的变形难以传到内周侧(比保护槽80更靠内周的一侧)。由此,能够抑制第二气缸盖部件62的中央部位(与第二活塞57相向的部分)处的变形。

本公开的第六方面是这样的,在上述第五方面中,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护槽80也设置在所述中板60的与所述第一气缸51接触的端面和该第一气缸51的轴向另一端侧的端面中的至少一个端面上、以及该中板60的与所述第二气缸56接触的端面和该第二气缸56的轴向一端侧的端面中的至少一个端面上。

在上述第六方面中,通过将保护槽80设置在第一气缸51的轴向另一端侧的端面和中板60的与第一气缸51接触的端面中的至少一个端面上,从而能够让保护槽80吸收螺栓紧固位置处发生的变形,因此,能够使螺栓紧固位置处发生的变形难以传到内周侧(比保护槽80更靠内周的那一侧)。由此,能够抑制中板60的中央部位(与第一活塞52相向的部分)处的变形。

此外,在上述第六方面中,通过将保护槽80设置在第二气缸56的轴向一端侧的端面和中板60的与第二气缸56接触的端面中的至少一个端面上,从而能够让保护槽80吸收螺栓紧固位置处发生的变形,因此,能够使螺栓紧固位置处发生的变形难以传到内周侧(比保护槽80更靠内周的那一侧)。由此,能够抑制中板60的中央部位(与第二活塞57相向的部分)处的变形。

本公开的第七方面是这样的,在上述第二方面中,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气缸51上形成有第一吸入口51a,该第一吸入口51a沿该第一气缸51的径向贯穿该第一气缸51,设置在所述第一气缸51的轴向一端侧的端面上的保护槽80形成为当俯视时不与所述第一吸入口51a重叠。

在上述第七方面中,通过将保护槽80以当俯视时不与第一气缸51的第一吸入口51a重叠的方式形成在第一气缸51的轴向一端侧的端面上,从而能够避开第一气缸51中形成有第一吸入口51a的部分(即,刚性降低的部分)形成保护槽80。由此,能够确保第一气缸51的强度。

本公开的第八方面是这样的,在上述第一方面中,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气缸盖部件61上形成有第一喷出口61a,该第一喷出口61a沿该第一气缸盖部件61的轴向贯穿该第一气缸盖部件61,设置在所述第一气缸盖部件61的与所述第一气缸51接触的端面上的保护槽80形成为当俯视时不与所述第一喷出口61a重叠。

在上述第八方面中,通过将保护槽80以当俯视时不与第一气缸盖部件61的第一喷出口61a重叠的方式形成在第一气缸盖部件61的与第一气缸51接触的端面上,从而能够避开第一气缸盖部件61中形成有第一喷出口61a的部分(即,刚性降低的部分)形成保护槽80。

本公开的第九方面是这样的,在上述第一到第八方面的任一方面中,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护槽80形成为随着接近该保护槽80的槽底,该保护槽80的槽宽w逐渐变小。

在上述第九方面中,能够容易地将保护槽80形成在压缩机构40的构成部件(气缸盖部件61、62、第一气缸51等)上。

本公开的第十方面是这样的,在上述第一到第九方面的任一方面中,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护槽80形成为沿圆周方向延伸,所述紧固螺栓70布置在俯视时的所述保护槽80和所述第一气缸51的外周缘之间的中心线上。

需要说明的是,有如下倾向,即:螺栓紧固位置越接近保护槽80,作用在保护槽80的附近部分上的压缩力(欲向与第一气缸51的压缩变形方向相同的方向产生变形的力)就越大。还有如下倾向,即:螺栓紧固位置越远离保护槽80(即,越接近第一气缸51的外周缘),在第一气缸51的外周缘的附近部分的压缩变形量与在第一气缸51的保护槽80的附近部分的压缩变形量之差就越大,而作用在保护槽80的附近部分上的分离力(欲向轴向外侧变形的力)越大。

另一方面,在上述第十方面中,因为紧固螺栓70布置在俯视时的保护槽80与第一气缸51的外周缘之间的中心线上,所以能够适当地减小作用在保护槽80的附近部分上的压缩力以及分离力,从而能够适当地减少在保护槽80的附近部分处的变形量。由此,能够适当地减小气缸盖部件61、62的中央部位处的变形量。

本公开的第十一方面是这样的,在上述第一方面中,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气缸盖部件61上形成有第一喷出口61a,该第一喷出口61a沿该第一气缸盖部件61的轴向贯穿该第一气缸盖部件61,所述保护槽80仅设置在高压侧区域rh,该高压侧区域rh为:从所述第一喷出口61a的位置起,沿着与所述第一活塞52的旋转方向相反的方向,延伸到以所述第一气缸51的中心为基准时的与该第一喷出口61a相反的一侧的位置处的区域。

在上述第十一方面中,由于保护槽80形成在高压侧区域rh,所以在高压侧区域rh能够抑制因用螺栓紧固而导致的第一气缸盖部件61与第一活塞52之间的间隙长度的变化。此外,由于保护槽80没有形成在低压侧区域(即,从第一喷出口61a的位置起,沿着第一活塞52的旋转方向,延伸到以第一气缸51的中心为基准时的与第一喷出口61a相反的一侧的位置处的区域)上,因而在低压侧区域能够抑制第一气缸盖部件61与第一活塞52之间的间隙长度随着保护槽80的形成而平均地增加。需要说明的是,高压侧区域rh有如下倾向,即:与低压侧区域相比,第一气缸盖部件61与第一活塞52更容易接触。此外,低压侧区域有如下倾向,即:与高压侧区域rh相比,润滑油(冷冻机油)更容易经由第一气缸盖部件61与第一活塞52之间的间隙从第一活塞52的内部向第一气缸51的内部漏出。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公开的第一方面,因为能够抑制第一气缸盖部件61的中央部位(与第一活塞52相向的部分)处的变形,所以能够抑制因用螺栓紧固而导致的第一气缸盖部件61与第一活塞52之间的间隙长度的变化。

此外,根据本公开的第一方面,因为能够减少在第一气缸盖部件61的中央部位处的变形量,所以能够减少第一气缸盖部件61与第一活塞52之间的间隙长度的变化量。

根据本公开的第二方面,与将保护槽80仅设置在第一气缸盖部件61的与第一气缸51接触的端面和第一气缸51的轴向一端侧的端面中的任一端面上时相比,能够使螺栓紧固位置处发生的变形更难以传到内周侧(比保护槽80更靠内周的那一侧),因此,能够进一步抑制因用螺栓紧固而导致的第一气缸盖部件61与第一活塞52之间的间隙长度的变化。

根据本公开的第三方面,因为能够适当地抑制第一气缸盖部件61的中央部位(与第一活塞52相向的部分)处的变形,所以能够适当地抑制因用螺栓紧固而导致的第一气缸盖部件61与第一活塞52之间的间隙长度的变化。

根据本公开的第四方面,因为能够抑制第二气缸盖部件62的中央部位(与第一活塞52相向的部分)处的变形,所以能够抑制因用螺栓紧固而导致的第二气缸盖部件62与第一活塞52之间的间隙长度的变化。

根据本公开的第五方面,因为能够抑制第二气缸盖部件62的中央部位(与第二活塞57相向的部分)处的变形,所以能够抑制因用螺栓紧固而导致的第二气缸盖部件62与第二活塞57之间的间隙长度的变化。

根据本公开的第六方面,因为能够抑制中板60的中央部位(与第一活塞52相向的部分)处的变形,所以能够抑制因用螺栓紧固而导致的中板60与第一活塞52之间的间隙长度的变化。

此外,根据本公开的第六方面,因为能够抑制中板60的中央部位(与第二活塞57相向的部分)处的变形,所以能够抑制因用螺栓紧固而导致的中板60与第二活塞57之间的间隙长度的变化。

根据本公开的第七方面,因为避开第一气缸51中形成有第一吸入口51a的部分(即,刚性降低的部分)来形成保护槽80,所以能够确保第一气缸51的强度。

根据本公开的第八方面,因为避开第一气缸盖部件61中形成有第一喷出口61a的部分(即,刚性降低的部分)来形成保护槽80,所以能够确保第一气缸盖部件61的强度。

根据本公开的第九方面,因为能够容易地将保护槽80形成在压缩机构40的构成部件(气缸盖部件61、62、第一气缸51等)上,所以能够容易地制造压缩机构40的构成部件。

根据本公开的第十方面,因为能够适当地减少气缸盖部件61、62的中央部位处的变形量,所以能够适当地减少气缸盖部件61、62与第一活塞52之间的间隙长度的变化量。

根据本公开的第十一方面,通过将保护槽80仅设置在高压侧区域rh,从而在高压侧区域rh能够抑制因用螺栓紧固而导致的第一气缸盖部件61与第一活塞52之间的间隙长度的变化,因此,能够有效地抑制在高压侧区域rh第一气缸盖部件61和第一活塞52相接触。此外,因为在低压侧区域能够抑制第一气缸盖部件61与第一活塞52之间的间隙长度随着保护槽80的形成而平均地增加,所以能够有效地抑制在低压侧区域中通过第一气缸盖部件61与第一活塞52之间的间隙的润滑油(冷冻机油)的漏出情况。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压缩机的结构例的纵向剖视图。

图2是用以对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压缩机的主要部分进行说明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示出气缸和活塞的结构例的俯视图。

图4是示出第一气缸盖部件的结构例的俯视图。

图5是示出第二气缸盖部件的结构例的俯视图。

图6是用以对压缩机构的间隙长度进行说明的俯视图。

图7是用以对压缩机构的比较例1中的部件的变形进行说明的简图。

图8是用以对压缩机构的比较例1中的间隙长度的变化进行说明的曲线图。

图9是用以对压缩机构的比较例2中的部件的变形进行说明的简图。

图10是用以对压缩机构的比较例2中的间隙长度的变化进行说明的曲线图。

图11是用以对第一实施方式的压缩机构的部件的变形进行说明的简图。

图12是用以对第一实施方式的压缩机构的间隙长度的变化进行说明的曲线图。

图13是曲线图,用以对第一实施方式的压缩机构的变形例1中的间隙长度的变化进行说明。

图14是曲线图,用以对第一实施方式的压缩机构的变形例2中的间隙长度的变化进行说明。

图15是用以对第二实施方式中的压缩机的主要部分进行说明的纵向剖视图。

图16是示出中板的结构例的俯视图。

图17是用以对细槽的变形例1进行说明的纵向剖视图。

图18是用以对细槽的变形例2进行说明的俯视图。

图19是用以对细槽的变形例2进行说明的俯视图。

图20是用以对细槽的变形例3进行说明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对于附图中的相同或相应的部分赋予相同的符号,并且省略对此的重复性说明。

(第一实施方式)

图1示出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压缩机10的结构例。压缩机10例如设置在进行制冷循环的制冷剂回路中,并且吸入在制冷剂回路内循环的制冷剂(流体)并将其压缩。压缩机10包括机壳20、驱动机构30和压缩机构40。

〔机壳〕

机壳20形成为纵向长度较长的圆筒形的密闭容器形状。在机壳20的内部收纳有驱动机构30和压缩机构40。润滑油(冷冻机油)贮存在机壳20的底部。第一吸入管21设置在机壳20的躯干部上。第一吸入管21贯穿机壳20的躯干部而连接到压缩机构40上。喷出管25设置在机壳20的上部。喷出管25贯穿机壳20的上端部,并且与机壳20的内部空间(具体而言,驱动机构30的上部空间)连通。

〔驱动机构〕

驱动机构30构成为驱动压缩机构40。驱动机构30包括电动机31和驱动轴35。在此示例中,电动机31在机壳20内布置在压缩机构40的上侧。具体而言,自上向下(自轴向一端侧向轴向另一端侧)依次布置有电动机31和压缩机构40。驱动轴35沿机壳20的轴向延伸且将电动机31和压缩机构40连结起来。

〈电动机〉

电动机31包括定子32和转子33。定子32形成为圆筒状,并固定在机壳20的躯干部上。转子33形成为圆筒状,并布置在定子32的内周侧。例如,定子32具有形成为圆筒状的定子铁芯、以及卷绕在定子铁芯上的线圈,转子33具有转子铁芯以及埋设在转子铁芯中的磁铁,其中该转子铁芯是由沿轴向层叠的多张电磁钢板构成的。而且,一旦电流在定子32的线圈上流通,转子33就因在定子32上所产生的电磁力而旋转。

〈驱动轴〉

驱动轴35具有主轴部36和第一偏心部37。主轴部36形成为沿机壳20的轴向(在此示例中为上下方向)延伸的圆柱形状。电动机31的转子33固定在主轴部36上。在上述构成方式下,驱动轴35和电动机31的转子33一体旋转。第一偏心部37设置在主轴部36中贯穿压缩机构40的部分上。第一偏心部37形成为其直径比主轴部36的直径大的圆柱形状,并且该第一偏心部37的轴心相对于主轴部36的轴心偏离。

〔压缩机构〕

压缩机构40构成为将从第一吸入管21吸入的流体(例如为制冷剂)压缩后喷出。在此示例中,压缩机构40包括:第一气缸51、第一活塞52、第一气缸盖部件61、第二气缸盖部件62以及多个紧固螺栓70。在该压缩机构40中,自上向下(自轴向一端侧向轴向另一端侧)依次布置有第一气缸盖部件61、第一气缸51和第二气缸盖部件62。

接着,参照图1~图5,对压缩机构40的构成部件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图2相当于压缩机构40的分解立体图,图3相当于气缸和活塞的俯视图,图4相当于第一气缸盖部件61的俯视图,图5相当于第二气缸盖部件62的俯视图。需要说明的是,在图2中,压缩机构40的半个圆周部分被切掉。

〈第一气缸和第一活塞〉

在第一气缸51的内部形成有第一气缸室s51。具体而言,第一气缸51形成为环状,其内部空间构成第一气缸室s51。第一气缸51的在轴向上的两个端面形成为平坦的面。在第一气缸室s51内布置有驱动轴35的第一偏心部37。在第一气缸51上形成有第一吸入口51a。第一吸入口51a沿第一气缸51的径向贯穿第一气缸51,并与第一气缸室s51连通。而且,第一吸入管21插入并固定在第一吸入口51a中。

第一活塞52布置在第一气缸51的第一气缸室s51内,并构成为在第一气缸51的内部(即,第一气缸室s51)进行偏心旋转运动。具体而言,第一活塞52形成为圆筒状,第一偏心部37可滑动地嵌合在该第一活塞52的内周。在上述构成方式下,驱动轴35一旋转,第一活塞52就在第一气缸室s51内进行偏心旋转运动,其结果是,被吸入到第一气缸室s51内的流体得到压缩。此外,第一活塞52的在轴向上的两个端面形成为平坦的面。

需要说明的是,如图3所示,第一滑片53,与第一活塞52一体地形成在第一活塞52上。第一滑片53从第一活塞52的外周起朝着径向外侧延伸,并将第一气缸室s51划分成低压侧和高压侧。在第一气缸51内形成有第一衬套槽51b。第一衬套槽51b形成为当俯视时呈圆形。一对第一衬套54收纳在第一衬套槽51b内。一对第一衬套54分别形成为当俯视时呈半月状,并以夹住第一滑片53的状态被收纳在第一衬套槽51b内。

〈第一气缸盖部件〉

第一气缸盖部件61布置在第一气缸51的上侧(轴向一端侧),并对第一气缸51的上端进行封闭。在第一气缸盖部件61上形成有第一喷出口61a。第一喷出口61a沿第一气缸盖部件61的轴向贯穿第一气缸盖部件61,并与第一气缸51的第一气缸室s51连通。在第一气缸盖部件61上还设置有打开、关闭第一喷出口61a的出口的第一喷出阀61b。第一喷出阀61b例如由簧片阀构成。

在此示例中,第一气缸盖部件61具有气缸盖主体和凸缘部,该气缸盖主体呈圆盘状,且在该气缸盖主体的中心部形成有供驱动轴35插入的轴承孔,该凸缘部呈圆筒状且以围绕轴承孔的方式从气缸盖主体的内周缘部起往上侧(轴向一端侧)突出。第一气缸盖部件61的气缸盖主体的在轴向上的两个端面形成为平坦的面。

〈第二气缸盖部件〉

第二气缸盖部件62布置在第一气缸51的下侧(轴向另一端侧),并对第一气缸51的下端进行封闭。在此示例中,第二气缸盖部件62具有气缸盖主体和凸缘部,该气缸盖主体呈圆盘状,且在所述气缸盖主体的中心部形成有供驱动轴35插入的轴承孔,该凸缘部呈圆筒状且以围绕轴承孔的方式从气缸盖主体的内周缘部起往下侧(轴向另一端侧)突出。第二气缸盖部件62的气缸盖主体的在轴向上的两个端面形成为平坦的面。

〈紧固螺栓〉

多个紧固螺栓70将第一气缸盖部件61、第一气缸51以及第二气缸盖部件62紧固起来。在此示例中,多个紧固螺栓70沿圆周方向排列。具体而言,多个(在此示例中为5个)紧固螺栓70沿圆周方向以规定间隔(在此示例中为72°间隔)排列。而且,多个紧固螺栓70依次贯穿设置在第一气缸盖部件61上的插入孔71、设置在第一气缸51的外周缘部的插入孔71以及设置在第二气缸盖部件62上的插入孔71,所述紧固螺栓70的前端部被紧固螺母75紧固。

〔压缩机构的固定〕

需要说明的是,在此示例中,第一气缸盖部件61通过焊接等方式固定在机壳20的躯干部上。第一气缸51和第二气缸盖部件62以与机壳20的躯干部之间保留间隙的方式布置。

〔压缩机的运转动作〕

接着,对图1中所示的压缩机10的运转动作进行说明。低压流体(例如,在制冷剂回路中的蒸发器内蒸发后的制冷剂)流入第一吸入管21内。流入到第一吸入管21内的低压流体通过第一气缸51的第一吸入口51a被吸入到第一气缸室s51内并压缩。在第一气缸室s51内压缩后的流体通过第一喷出口61a流入第一气缸盖部件61上侧的空间(也就是说,电动机31与第一气缸盖部件61之间的空间)内。流入到第一气缸盖部件61上侧的空间内的高压流体通过设置在电动机31上的流体通路(例如,定子32与转子33之间的间隙、设置在定子32上的铁芯切口(省略图示)等)而流入电动机31上侧的空间(即,电动机31与机壳20的上部之间的空间)内。流入到电动机31上侧的空间内的高压流体通过喷出管25被向机壳20的外部喷出。

〔细槽(保护槽)〕

如图2所示,在该压缩机构40中,在第一气缸盖部件61、第一气缸51以及第二气缸盖部件62上分别设置有细槽80(保护槽80的一例)。具体而言,在彼此相向的第一气缸盖部件61的下端面(轴向另一端侧的端面,即与第一气缸51接触的端面)和第一气缸51的上端面(轴向一端侧的端面,即与第一气缸盖部件61接触的端面)这两个端面上都设置有细槽80;在彼此相向的第二气缸盖部件62的上端面(轴向一端侧的端面,即与第一气缸51接触的端面)和第一气缸51的下端面(轴向另一端侧的端面,即与第二气缸盖部件62接触的端面)这两个端面上都设置有细槽80。

细槽80形成在比紧固螺栓70更靠内周的一侧(靠近第一气缸51的中心的那一侧)的位置处。在此示例中,细槽80在多个紧固螺栓70的内周侧沿圆周方向延伸。具体而言,细槽80形成为当俯视时呈圆弧形状,该圆弧形状的半径比沿多个紧固螺栓70的排列方向的假想圆(将多个紧固螺栓70连接起来的假想圆)的半径短。细槽80的槽宽w小于该细槽80的槽深d。需要说明的是,在此示例中,细槽80形成为:当俯视时多个紧固螺栓70布置在细槽80与第一气缸51的外周缘之间的中心线上。

在此示例中,第一细槽81设置在第一气缸盖部件61的下端面上,第二细槽82设置在第一气缸51的上端面上,第三细槽83设置在第二气缸盖部件62的上端面上,第四细槽84设置在第一气缸51的下端面上。

〈第一细槽和第二细槽〉

如图4所示,设置在第一气缸盖部件61的下端面上的第一细槽81形成为当俯视时不与第一气缸盖部件61的第一喷出口61a重叠。具体而言,第一细槽81形成为当俯视时呈c字形的圆弧形状。

如图3所示,设置在第一气缸51的上端面上的第二细槽82形成为当俯视时不与第一气缸51的第一吸入口51a及第一衬套槽51b重叠。具体而言,第二细槽82形成为当俯视时呈c字形的圆弧形状。

此外,如图2所示,第一细槽81和第二细槽82形成为当俯视时相互重叠。也就是说,第一细槽81和第二细槽82在轴向上彼此相向。具体而言,第一细槽81的圆弧形状的半径和第二细槽82的圆弧形状的半径大致相等。

〈第三细槽和第四细槽〉

如图5所示,设置在第二气缸盖部件62的上端面上的第三细槽83形成为当俯视时不与第一气缸51的第一衬套槽51b重叠。具体而言,第三细槽83形成为当俯视时呈c字形的圆弧形状。

如图3所示,设置在第一气缸51的下端面上的第四细槽84形成为当俯视时不与第一气缸51的第一吸入口51a及第一衬套槽51b重叠。具体而言,第四细槽84形成为当俯视时呈c字形的圆弧形状。

此外,如图2所示,第三细槽83和第四细槽84形成为当俯视时相互重叠。也就是说,第三细槽83和第四细槽84在轴向上彼此相向。具体而言,第三细槽83的圆弧形状的半径和第四细槽84的圆弧形状的半径大致相等。

〔因用螺栓紧固而导致的间隙长度的变化〕

如果用紧固螺栓70将第一气缸盖部件61、第一气缸51和第二气缸盖部件62紧固起来,则由于其紧固力,第一气缸51中的螺栓紧固位置的附近部分被压缩而发生变形,并且随着该第一气缸51的压缩变形,第一气缸盖部件61的外周部(与第一气缸51相向的部分)中螺栓紧固位置的附近部分以朝着与第一气缸51的压缩变形方向相同的方向突出的方式变形。而且,如果该螺栓紧固位置处发生的变形传到内周侧(靠近第一气缸51的中心的那一侧),则第一气缸盖部件61的中央部位(与第一活塞52相向的部分)沿轴向发生变形,其结果是,有可能导致第一气缸盖部件61与第一活塞52之间的间隙长度发生变化。同样地,因用螺栓紧固而会导致第二气缸盖部件62与第一活塞52之间的间隙长度发生变化。

在此,以压缩机构40的比较例(即,没有设置细槽80的压缩机构40)为例,对因用螺栓紧固而导致的、第一活塞52与第一气缸盖部件61之间以及第一活塞52与第二气缸盖部件62之间的间隙长度的变化进行详细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下面文中将第一气缸盖部件61及第二气缸盖部件62的总称记为“气缸盖部件61、62”。此外,将在第一气缸室s51中当俯视时沿主轴部36的外周缘延伸的部分(图6中沿箭头r1延伸的周围部分)的、气缸盖部件61、62与第一活塞52之间的间隙长度记为“气缸中心附近的间隙长度”;将在第一气缸室s51中当俯视时沿第一气缸51的内周缘延伸的部分(图6中沿箭头r2延伸的周围部分)的、气缸盖部件61、62与第一活塞52之间的间隙长度记为“气缸内周缘附近的间隙长度”;将在用螺栓紧固而气缸盖部件61、62和第一气缸51发生变形以前的间隙长度(气缸盖部件61、62与第一活塞52之间的间隙长度)记为“基准间隙长度”。

〈压缩机构的比较例1〉

首先,参照图7和图8,对压缩机构40的比较例1(以下记为“压缩机构91”)中的部件的变形进行说明。在压缩机构91中,在第一气缸盖部件61、第一气缸51以及第二气缸盖部件62上都没有设置细槽80。此外,在压缩机构91中,在第一气缸51的内周缘部存在有螺栓紧固位置(供紧固螺栓70插入的位置)。

如图7所示,在压缩机构91中,螺栓紧固位置处发生的变形传到内周侧(靠近第一气缸51的中心的那一侧),从而第一气缸51的内周缘部与气缸盖部件61、62的中央部位的周缘部分(与第一气缸51的内周缘部相向的部分)朝着与压缩方向相同的方向变形。而且,该变形传到内周侧,从而气缸盖部件61、62的中央部位(与第一活塞52相向的部分)朝着与压缩方向相同的方向(即,接近第一活塞52的方向)变形。由此,气缸盖部件61、62与第一活塞52之间的间隙长度整体上变小,如图8所示,在气缸中心附近的间隙长度c1及气缸内周缘附近的间隙长度c2比基准间隙长度c0小。

此外,由于螺栓紧固位置位于靠近第一气缸51的内周缘的位置上,因而在第一气缸的内周缘附近,气缸盖部件61、62的轴向端面(第一气缸51侧的端面)上会出现明显的凹凸。由此,如图8所示,在气缸内周缘附近的间隙长度c2在周向上发生很大的变化。也就是说,气缸盖部件61、62的在轴向端面上的凸部处的间隙长度c2比凹部处的间隙长度c2小很多。

如上所述,如果因用螺栓紧固而导致气缸盖部件61、62与第一活塞52之间的间隙长度变得过小,则有可能气缸盖部件61、62和第一活塞52相接触。

〈压缩机构的比较例2〉

接着,参照图9和图10,对压缩机构40的比较例2(以下记为“压缩机构92”)中的部件的变形进行说明。在压缩机构92中,在第一气缸盖部件61、第一气缸51以及第二气缸盖部件62上都没有设置细槽80。此外,在压缩机构92中,在第一气缸51的外周缘部存在有螺栓紧固位置(供紧固螺栓70插入的位置)。

如图9所示,在压缩机构92中,因为螺栓紧固位置位于远离第一气缸51的内周缘的位置处,所以能够抑制在第一气缸51的内周缘附近的、气缸盖部件61、62的轴向端面上的凹凸变形。由此,如图10所示,能够抑制在气缸内周缘附近的间隙长度c4的变化。然而,由于第一气缸51以第一气缸51的轴向端面从螺栓紧固位置起朝着内周侧(靠近第一气缸51的中心的那一侧)向轴向外侧倾斜的方式发生压缩变形,因而气缸盖部件61、62的外周部(与第一气缸51相向的部分)会从螺栓紧固位置起朝着内周侧向轴向外侧倾斜,在上述气缸盖部件61、62的外周部发生的变形传到内周侧,从而气缸盖部件61、62的中央部位(与第一活塞52相向的部分)向轴向外侧(即,远离第一活塞52的方向)弯曲。由此,在第一气缸51的中心附近,气缸盖部件61、62与第一活塞52之间的间隙长度变大,如图10所示,在气缸中心附近的间隙长度c3比基准间隙长度c0大。

如上所述,如果因用螺栓紧固而导致气缸盖部件61、62与第一活塞52之间的间隙长度变得过大,则有可能从气缸盖部件61、62与第一活塞52之间的间隙漏出的流体(作为压缩机构92的压缩动作对象的流体)的流量增加而导致压缩机构92的压缩效率降低。

〈实施方式中的压缩机构〉

接着,参照图11和图12,对第一实施方式的压缩机构40的部件的变形进行说明。

如图11所示,在第一实施方式的压缩机构40中,第一细槽81设置在第一气缸盖部件61的下端面上,第二细槽82设置在第一气缸51的上端面上,第三细槽83设置在第二气缸盖部件62的上端面上,第四细槽84设置在第一气缸51的下端面上。在上述构成方式下,因为螺栓紧固位置处发生的变形被细槽80吸收,所以螺栓紧固位置处发生的变形难以传到比细槽80更靠内周的一侧(靠近第一气缸51的中心的那一侧)。由此,气缸盖部件61、62的中央部位(与第一活塞52相向的部分)处的变形得到抑制,从而气缸盖部件61、62与第一活塞52之间的间隙长度的变化得到抑制。由此,如图12所示,能够使在气缸中心附近的间隙长度c5的变化量和在气缸内周缘附近的间隙长度c6的变化量少于比较例1中的变化量(图8)和比较例2中的变化量(图10)。

〔压缩机构的变形例〕

需要说明的是,虽然作为示例而举出了在第一气缸盖部件61的下端面(轴向另一端侧的端面)上和第一气缸51的上端面(轴向一端侧的端面)上都设置有细槽80的情况,不过,也可以仅在第一气缸盖部件61的下端面和第一气缸51的上端面中的任一端面上设置细槽80。

同样地,虽然作为示例而举出了在第二气缸盖部件62的上端面(轴向一端侧的端面)上和第一气缸51的下端面(轴向另一端侧的端面)上都设置有细槽80的情况,不过,也可以仅在第二气缸盖部件62的上端面和第一气缸51的下端面中的任一端面上设置细槽80。

〔压缩机构的变形例1〕

图13示出仅在气缸盖部件61、62上设置有细槽80的压缩机构(以下记为“压缩机构40的变形例1”)的间隙长度的变化。如图13所示,压缩机构40的变形例1中的间隙长度c5、c6的变化量少于比较例1中的间隙长度(图8)和比较例2中的间隙长度(图10)。

〔压缩机构的变形例2〕

图14示出仅在第一气缸51上形成有细槽80的压缩机构(以下记为“压缩机构40的变形例2”)的间隙长度的变化。如图14所示,压缩机构40的变形例2中的间隙长度c5、c6的变化量少于比较例1中的间隙长度(图8)和比较例2中的间隙长度(图10)。

〔压缩机构的变形例1和变形例2的比较〕

比较压缩机构40的变形例1和变形例2,压缩机构40在变形例1中的间隙长度c5、c6的变化量(图13)比压缩机构40在变形例2中的间隙长度c5、c6的变化量(图14)少。也就是说,与将细槽80仅设置在第一气缸51上时相比,将细槽80仅设置在气缸盖部件61、62上时能够更有效地抑制气缸盖部件61、62与第一活塞52之间的间隙长度的变化。

〔第一实施方式的效果〕

如上所述,通过将细槽80设置在第一气缸盖部件61的下端面(轴向另一端侧的端面)和第一气缸51的上端面(轴向一端侧的端面)中的至少一个端面(特别是第一气缸盖部件61的下端面)上,从而能够让细槽80吸收螺栓紧固位置处发生的变形,因此,能够使螺栓紧固位置处发生的变形难以传到比细槽80更靠内周的一侧(靠近第一气缸51的中心的那一侧)。由此,能够抑制第一气缸盖部件61的中央部位(与第一活塞52相向的部分)处的变形,从而能够抑制因用螺栓紧固而导致的第一气缸盖部件61与第一活塞52之间的间隙长度的变化。

此外,通过将细槽80设置在第一气缸盖部件61的下端面上和第一气缸51的上端面上,从而与将细槽80仅设置在第一气缸盖部件61的下端面和第一气缸51的上端面中的任一端面上时相比,能够进一步提高细槽80对变形的吸收效果(能够吸收螺栓紧固位置处发生的变形的效果),因此,能够进一步使螺栓紧固位置处发生的变形难以传到内周侧(比细槽80更靠内周的那一侧)。由此,能够进一步抑制因用螺栓紧固而导致的第一气缸盖部件61与第一活塞52之间的间隙长度的变化。

此外,通过使第一细槽81和第二细槽82当俯视时相互重叠,从而能够防止螺栓紧固位置处发生的变形经由第一细槽81和第二细槽82之间的部分而传到内周侧。由此,因为能够让细槽80适当地吸收螺栓紧固位置处发生的变形,所以能够适当地抑制第一气缸盖部件61的中央部位(与第一活塞52相向的部分)处的变形,其结果是,能够适当地抑制因用螺栓紧固而导致的第一气缸盖部件61与第一活塞52之间的间隙长度的变化。需要说明的是,第一细槽81也可以没有形成为当俯视时与第二细槽82重叠。

需要说明的是,第二气缸盖部件62和第一气缸51的情况也与第一气缸盖部件61和第一气缸51的情况相同。也就是说,通过将细槽80设置在第二气缸盖部件62的上端面(轴向一端侧的端面)和第一气缸51的下端面(轴向另一端侧的端面)中的至少一个端面(特别是第二气缸盖部件62的上端面)上,从而能够抑制因用螺栓紧固而导致的第二气缸盖部件62与第一活塞52之间的间隙长度的变化。此外,通过将细槽80设置在第二气缸盖部件62的上端面上和第一气缸51的下端面上,从而与将细槽80仅设置在第二气缸盖部件62的上端面和第一气缸51的下端面中的任一端面上时相比,能够进一步抑制因用螺栓紧固而导致的第二气缸盖部件62与第一活塞52之间的间隙长度的变化。此外,通过使第三细槽83和第四细槽84当俯视时相互重叠,从而能够适当地抑制因用螺栓紧固而导致的第二气缸盖部件62与第一活塞52之间的间隙长度的变化。需要说明的是,第三细槽83也可以没有形成为当俯视时与第四细槽84重叠。

如上所述,因为能够抑制因用螺栓紧固而导致的气缸盖部件61、62与第一活塞52之间的间隙长度的变化,所以能够适当地确保气缸盖部件61、62与第一活塞52之间的间隙长度。

如图2所示,通过使细槽80的槽宽w小于槽深d,从而能够确保第一气缸51中位于比细槽80更靠外周侧的部分的面积(即,伴随着螺栓紧固而发生的压缩力所作用到的面的面积)比细槽80的槽宽w大于槽深d时的面积大。由此,因为能够减少螺栓紧固位置处的变形量,所以能够减少气缸盖部件61、62的中央部位处的变形量,其结果是,能够减少气缸盖部件61、62与第一活塞52之间的间隙长度的变化量。

如图3所示,通过将细槽80以当俯视时不与第一气缸51的第一吸入口51a重叠的方式形成在第一气缸51的上端面(轴向一端侧的端面)上,从而能够避开第一气缸51中形成有第一吸入口51a的部分(即,刚性降低的部分)来形成细槽80。由此,能够确保第一气缸51的强度。同样地,通过将细槽80以当俯视时不与第一气缸51的第一吸入口51a重叠的方式形成在第一气缸51的下端面(轴向另一端侧的端面)上,从而能够确保第一气缸51的强度。

如图4所示,通过将细槽80以当俯视时不与第一气缸盖部件61的第一喷出口61a重叠的方式形成在第一气缸盖部件61的下端面(轴向另一端侧的端面)上,从而能够避开第一气缸盖部件61中形成有第一喷出口61a的部分(即,刚性降低的部分)来形成细槽80。由此,能够确保第一气缸盖部件61的强度。

需要说明的是,有如下倾向,即:随着螺栓紧固位置接近细槽80,作用在细槽80的附近部分上的压缩力(欲向与第一气缸51的压缩变形方向相同的方向产生变形的力)变大。还有如下倾向,即:随着螺栓紧固位置远离细槽80(即,随着接近第一气缸51的外周缘),在第一气缸51的外周缘的附近部分的压缩变形量与在第一气缸51的细槽80的附近部分的压缩变形量之差变大,而作用在细槽80的附近部分上的分离力(欲向轴向外侧变形的力)变大。

另一方面,在第一实施方式的压缩机构40中,因为多个紧固螺栓70布置在俯视时的细槽80与第一气缸51的外周缘之间的中心线上,所以能够适当地减小作用在细槽80的附近部分上的压缩力以及分离力,从而能够适当地减少在细槽80的附近部分处的变形量。由此,能够适当地减少气缸盖部件61、62的中央部位处的变形量,从而能够适当地减少气缸盖部件61、62与第一活塞52之间的间隙长度的变化量。需要说明的是,细槽80也可以没有形成为:当俯视时在细槽80与第一气缸51的外周缘之间的中心线上布置有多个紧固螺栓70。

(第二实施方式)

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压缩机10包括在图15中示出的压缩机构40,以代替在图1中示出的压缩机构40。在此示例中,在机壳20的躯干部上,除了设置有第一吸入管21以外,还设置有第二吸入管22。第二吸入管22贯穿机壳20的躯干部而连接到压缩机构40上。在此示例中,驱动轴35还具有主轴部36、第一偏心部37和第二偏心部38。第二偏心部38与第一偏心部37沿轴向排列且设置在主轴部36中的贯穿压缩机构40的部分上。在此示例中,第二偏心部38布置在比第一偏心部37更靠下侧的位置处。第二偏心部38形成为其直径比主轴部36的直径大的圆柱形状,并且该第二偏心部38的轴心相对于主轴部36的轴心偏离。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偏心部37的偏离方向和第二偏心部38的偏离方向以主轴部36的轴心为中心彼此错开180°。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压缩机10的其它结构与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压缩机10的结构相同。

〔压缩机构〕

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压缩机构40构成为对从第一吸入管21和第二吸入管22吸入的流体分别进行压缩。具体而言,压缩机构40包括:第一气缸51、第一活塞52、第二气缸56、第二活塞57、中板60、第一气缸盖部件61、第二气缸盖部件62以及多个紧固螺栓70。在该压缩机构40中,自上向下(自轴向一端侧向轴向另一端侧)依次布置有第一气缸盖部件61、第一气缸51、中板60、第二气缸56和第二气缸盖部件62。也就是说,中板60布置在第一气缸51与第二气缸盖部件62之间,第二气缸56布置在中板60与第二气缸盖部件62之间。

此外,在该压缩机构40中,由第一气缸51、第一活塞52、第一气缸盖部件61以及中板60构成一个压缩机构;由第二气缸56、第二活塞57、第二气缸盖部件62以及中板60构成另一个压缩机构。

〈中板〉

中板60布置在第一气缸51与第二气缸56之间,并对第一气缸51的下端面(轴向另一端侧的端面)和第二气缸56的上端面(轴向一端侧的端面)进行封闭。具体而言,中板60形成为对第一气缸51的下端和第二气缸56的上端进行封闭的圆盘状。中板60的在轴向上的两个端面形成为平坦的面。

〈第二气缸和第二活塞〉

与第一气缸51一样,在第二气缸56的内部形成有第二气缸室s56。具体而言,第二气缸56形成为环状,其内部空间构成第二气缸室s56。第二气缸56的在轴向上的两个端面形成为平坦的面。在第二气缸室s56内布置有驱动轴35的第二偏心部38。在第二气缸56上形成有第二吸入口56a。第二吸入口56a沿第二气缸56的径向贯穿第二气缸56,并与第二气缸室s56连通。而且,第二吸入管22插入并固定在第二吸入口56a中。

与第一活塞52一样,第二活塞57布置在第二气缸56的第二气缸室s56内,并构成为在第二气缸56的内部(即,第二气缸室s56)进行偏心旋转运动。具体而言,第二活塞57形成为圆筒状,第二偏心部38可滑动地嵌合在该第二活塞57的内周。在上述构成方式下,驱动轴35一旋转,第二活塞57就在第二气缸室s56内进行偏心旋转运动,其结果是,被吸入到第二气缸室s56内的流体得到压缩。第二活塞57的在轴向上的两个端面形成为平坦的面。

需要说明的是,如图3所示,第二滑片58,与第二活塞57一体地形成在第二活塞57上。第二滑片58从第二活塞57的外周起朝着径向外侧延伸,并将第二气缸室s56划分成低压侧和高压侧。在第二气缸56内形成有第二衬套槽56b。第二衬套槽56b形成为当俯视时呈圆形。一对第二衬套59收纳在第二衬套槽56b内。一对第二衬套59分别形成为当俯视时呈半月状,并以夹住第二滑片58的状态被收纳在第二衬套槽56b内。

〈第二气缸盖部件〉

第二气缸盖部件62布置在第二气缸56的下端侧(轴向另一端侧),并对第二气缸56的下端进行封闭。在此示例中,第二气缸盖部件62形成为圆筒状,且在该第二气缸盖部件62的中心部位形成有供驱动轴35插入的轴承孔。在第二气缸盖部件62上形成有第二喷出口62a。第二喷出口62a沿第二气缸盖部件62的轴向贯穿第二气缸盖部件62,并与第二气缸56的第二气缸室s56连通。在第二气缸盖部件62上还设置有打开、关闭第二喷出口62a的出口的第二喷出阀62b。第二喷出阀62b例如由簧片阀构成。

〈紧固螺栓〉

多个紧固螺栓70将第一气缸盖部件61、第一气缸51、中板60、第二气缸56和第二气缸盖部件62紧固起来。在此示例中,多个紧固螺栓70沿圆周方向排列。具体而言,多个紧固螺栓70沿圆周方向以彼此之间保持规定间隔而设,并依次插入至设置在第一气缸盖部件61上的插入孔71、设置在第一气缸51的外周缘部上的插入孔71、设置在中板60上的插入孔71、设置在第二气缸56的外周缘部的插入孔71以及设置在第二气缸盖部件62上的插入孔71,所述紧固螺栓70的前端部被紧固螺母75紧固。

〔压缩机的运转动作〕

接着,对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压缩机10的运转动作进行说明。低压流体(例如,在制冷剂回路中的蒸发器内蒸发后的制冷剂)流入第一吸入管21和第二吸入管22内。流入到第一吸入管21内的低压流体通过第一气缸51的第一吸入口51a被吸入到第一气缸室s51内并压缩。在第一气缸室s51内压缩后的流体通过第一喷出口61a流入第一气缸盖部件61上侧的空间内。另一方面,流入到第二吸入管22内的低压流体通过第二气缸56的第二吸入口56a被吸入到第二气缸室s56内并压缩。在第二气缸室s56内压缩后的流体通过第二喷出口62a,然后通过设置在压缩机构40上的连通路(省略图示)而流入第一气缸盖部件61上侧的空间内。流入到第一气缸盖部件61上侧的空间内的高压流体通过设置在电动机31上的流体通路流入电动机31上侧的空间内,然后通过喷出管25被向机壳20的外部喷出。

〔细槽(保护槽)〕

如图15所示,在该压缩机构40中,在第一气缸盖部件61、第一气缸51、中板60、第二气缸56以及第二气缸盖部件62上分别设置有细槽80。具体而言,在彼此相向的第一气缸盖部件61的下端面(轴向另一端侧的端面,即与第一气缸51接触的端面)和第一气缸51的上端面(轴向一端侧的端面,即与第一气缸盖部件61接触的端面)这两个端面上都设置有细槽80;在彼此相向的第二气缸盖部件62的上端面(轴向一端侧的端面,即与第二气缸56接触的端面)和第二气缸56的下端面(轴向另一端侧的端面,即与第二气缸盖部件62接触的端面)这两个端面上都设置有细槽80。此外,在彼此相向的第一气缸51的下端面(轴向另一端侧的端面,即与中板60接触的端面)和中板60的上端面(轴向一端侧的端面,即与第一气缸51接触的端面)这两个端面上都设置有细槽80;在彼此相向的第二气缸56的上端面(轴向一端侧的端面,即与中板60接触的端面)和中板60的下端面(轴向另一端侧的端面,即与第二气缸56接触的端面)这两个端面上都设置有细槽80。细槽80形成在比紧固螺栓70更靠内周的一侧(靠近第一气缸51的中心的那一侧)的位置处。在此示例中,细槽80在多个紧固螺栓的70的内周侧沿圆周方向延伸。细槽80的槽宽w小于该细槽80的槽深d。

在此示例中,第一细槽81设置在第一气缸盖部件61的下端面上,第二细槽82设置在第一气缸51的上端面上,第三细槽83设置在第二气缸盖部件62的上端面上,第四细槽84设置在第二气缸56的下端面上。而且,第五细槽85设置在第一气缸51的下端面上,第六细槽86设置在中板60的上端面上,第七细槽87设置在第二气缸56的上端面上,第八细槽88设置在中板60的下端面上。

〈第一细槽和第二细槽〉

与第一实施方式一样,设置在第一气缸盖部件61的下端面上的第一细槽81形成为当俯视时不与第一气缸盖部件61的第一喷出口61a重叠(参照图4)。设置在第一气缸51的上端面上的第二细槽82形成为当俯视时不与第一气缸51的第一吸入口51a及第一衬套槽51b重叠(参照图3)。第一细槽81和第二细槽82形成为当俯视时相互重叠。

〈第三细槽和第四细槽〉

与第一实施方式一样,设置在第二气缸盖部件62的上端面上的第三细槽83形成为当俯视时不与第二气缸56的第二衬套槽56b重叠(参照图5)。设置在第二气缸56的下端面上的第四细槽84形成为当俯视时不与第二气缸56的第二吸入口56a及第二衬套槽56b重叠(参照图3)。第三细槽83和第四细槽84形成为当俯视时相互重叠。

〈第五细槽和第六细槽〉

与设置在第一气缸51的上端面上的第二细槽82一样,设置在第一气缸51的下端面上的第五细槽85形成为当俯视时不与第一气缸51的第一吸入口51a及第一衬套槽51b重叠。具体而言,第五细槽85形成为当俯视时呈c字形的圆弧形状。

如图16所示,设置在中板60的上端面上的第六细槽86形成为当俯视时不与第一气缸51的第一衬套槽51b重叠。具体而言,第六细槽86形成为当俯视时呈c字形的圆弧形状。

第五细槽85和第六细槽86形成为当俯视时相互重叠。也就是说,第五细槽85和第六细槽86在轴向上彼此相向。具体而言,第五细槽85的圆弧形状的半径和第六细槽86的圆弧形状的半径大致相等。

〈第七细槽和第八细槽〉

与设置在第二气缸56的下端面上的第四细槽84一样,设置在第二气缸56的上端面上的第七细槽87形成为当俯视时不与第二气缸56的第二吸入口56a及第二衬套槽56b重叠。具体而言,第七细槽87形成为当俯视时呈c字形的圆弧形状。

如图16所示,设置在中板60的下端面上的第八细槽88形成为当俯视时不与第二气缸56的第二衬套槽56b重叠。具体而言,第八细槽88形成为当俯视时呈c字形的圆弧形状。

第七细槽87和第八细槽88形成为当俯视时相互重叠。也就是说,第七细槽87和第八细槽88在轴向上彼此相向。具体而言,第七细槽87的圆弧形状的半径和第八细槽88的圆弧形状的半径大致相等。

〔压缩机构的变形例〕

需要说明的是,虽然作为示例而举出了在第一气缸盖部件61的下端面(轴向另一端侧的端面)和第一气缸51的上端面(轴向一端侧的端面)上都设置有细槽80的情况,不过,也可以仅在第一气缸盖部件61的下端面和第一气缸51的上端面中的任一端面上设置细槽80。

同样地,虽然作为示例而举出了在第二气缸盖部件62的上端面(轴向一端侧的端面)和第二气缸56的下端面(轴向另一端侧的端面)上都设置有细槽80的情况,不过,也可以仅在第二气缸盖部件62的上端面和第二气缸56的下端面中的任一端面上设置细槽80。

此外,虽然作为示例而举出了在第一气缸51的下端面(轴向另一端侧的端面)和中板60的上端面(轴向一端侧的端面)上都设置有细槽80的情况,不过,也可以仅在第一气缸51的下端面和中板60的上端面中的任一端面上设置细槽80。

同样地,虽然作为示例而举出了在第二气缸56的上端面(轴向一端侧的端面)和中板60的下端面(轴向另一端侧的端面)上都设置有细槽80的情况,不过,也可以仅在第二气缸56的上端面和中板60的下端面中的任一端面上设置细槽80。

〔第二实施方式的效果〕

如上所述,通过将细槽80设置在第一气缸盖部件61的下端面(轴向另一端侧的端面)和第一气缸51的上端面(轴向一端侧的端面)中的至少一个端面(特别是第一气缸盖部件61的下端面)上,从而能够抑制因用螺栓紧固而导致的第一气缸盖部件61与第一活塞52之间的间隙长度的变化。

通过将细槽80设置在第一气缸盖部件61的下端面上和第一气缸51的上端面上,从而与将细槽80仅设置在第一气缸盖部件61的下端面和第一气缸51的上端面中的任一端面上时相比,能够进一步抑制因用螺栓紧固而导致的第一气缸盖部件61与第一活塞52之间的间隙长度的变化。

通过使第一细槽81和第二细槽82当俯视时相互重叠,从而能够适当地抑制因用螺栓紧固而导致的第一气缸盖部件61与第一活塞52之间的间隙长度的变化。

第二气缸盖部件62和第二气缸56的情况也与第一气缸盖部件61和第一气缸51的情况相同。也就是说,通过将细槽80设置在第二气缸盖部件62的上端面(轴向一端侧的端面)和第二气缸56的下端面(轴向另一端侧的端面)中的至少一个端面(特别是第二气缸盖部件62的上端面)上,从而能够抑制因用螺栓紧固而导致的第二气缸盖部件62与第二活塞57之间的间隙长度的变化。通过将细槽80设置在第二气缸盖部件62的上端面上和第二气缸56的下端面上,从而与将细槽80仅设置在第二气缸盖部件62的上端面和第二气缸56的下端面中的任一端面上时相比,能够进一步抑制因用螺栓紧固而导致的第二气缸盖部件62与第二活塞57之间的间隙长度的变化。通过使第三细槽83和第四细槽84当俯视时相互重叠,从而能够适当地抑制因用螺栓紧固而导致的第二气缸盖部件62与第二活塞57之间的间隙长度的变化。需要说明的是,第三细槽83也可以没有形成为当俯视时与第四细槽84重叠。

通过将细槽80设置在第一气缸51的下端面(轴向另一端侧的端面)和中板60的上端面(轴向一端侧的端面)中的至少一个端面上,从而能够让细槽80吸收螺栓紧固位置处发生的变形,因此,能够使螺栓紧固位置处发生的变形难以传到内周侧(比细槽80更靠内周的那一侧)。由此,能够抑制中板60的中央部位(与第一活塞52相向的部分)处的变形,从而能够抑制因用螺栓紧固而导致的中板60与第一活塞52之间的间隙长度的变化。

通过将细槽80设置在第一气缸51的下端面上和中板60的上端面上,从而与将细槽80仅设置在第一气缸51的下端面和中板60的上端面中的任一端面上时相比,能够进一步提高细槽80对变形的吸收效果,从而能够进一步抑制因用螺栓紧固而导致的中板60与第一活塞52之间的间隙长度的变化。

通过使第五细槽85和第六细槽86当俯视时相互重叠,从而能够防止螺栓紧固位置处发生的变形经由第五细槽85和第六细槽86之间的部分而传到内周侧。由此,因为能够让细槽80适当地吸收螺栓紧固位置处发生的变形,所以能够适当地抑制中板60的中央部位(与第一活塞52相向的部分)处的变形,其结果是,能够适当地抑制因用螺栓紧固而导致的中板60与第一活塞52之间的间隙长度的变化。需要说明的是,第五细槽85也可以没有形成为当俯视时与第六细槽86重叠。

第二气缸56和中板60的情况也与第一气缸盖部件51和中板60的情况相同。也就是说,通过将细槽80设置在第二气缸56的上端面(轴向一端侧的端面)和中板60的下端面(轴向另一端侧的端面)中的至少一个端面上,从而能够抑制因用螺栓紧固而导致的中板60与第二活塞57之间的间隙长度的变化。通过将细槽80设置在第二气缸56的上端面上和中板60的下端面上,从而与将细槽80仅设置在第二气缸56的上端面和中板60的下端面中的任一端面上时相比,能够进一步抑制因用螺栓紧固而导致的中板60与第二活塞57之间的间隙长度的变化。通过使第七细槽87和第八细槽88当俯视时相互重叠,从而能够适当地抑制因用螺栓紧固而导致的中板60与第二活塞57之间的间隙长度的变化。需要说明的是,第七细槽87也可以没有形成为当俯视时与第八细槽88重叠。

(细槽的变形例1)

如图17所示,细槽80也可以形成为:随着接近其槽底,其槽宽w逐渐变小。需要说明的是,槽宽w的最大宽度(在开口端处的槽宽w)小于槽深d。

按照以上所述的构成方式,就能够容易地将细槽80形成在压缩机构40的构成部件(气缸盖部件61、62、第一气缸51等)上。例如,能够容易地将形成有细槽80的构成部件从成型模具上拆下来。由此,能够使压缩机构40的构成部件的制造变得容易。

(细槽的变形例2)

如图18和图19所示,细槽80也可以仅形成在高压侧区域rh。高压侧区域rh是如下区域,即:从第一或第二喷出口61a、62a的位置起,沿着与第一或第二活塞52、57的旋转方向相反的方向(在图18和图19中为逆时针方向),延伸到以第一或第二气缸51、56的中心为基准时的与第一或第二喷出口61a、62a相反的一侧的位置处(以第一或第二气缸51、56的中心为轴,从第一或第二喷出口61a、62a前进180°后的位置)的区域。

具体而言,在第一实施方式的压缩机构40中,设置在第一气缸51的轴向端面上、以及第一和第二气缸盖部件61、62的与第一气缸51接触的端面上的细槽80也可以仅形成在高压侧区域rh,其中,该高压侧区域rh为:从第一喷出口61a的位置起,沿着与第一活塞52的旋转方向相反的方向,延伸到以第一气缸51的中心为基准时的与第一喷出口61a相反的一侧的位置处的区域。此外,在第二实施方式的压缩机构40中,设置在第一气缸51的轴向端面上、以及第一气缸盖部件61的与第一气缸51接触的端面上的细槽80也可以仅形成在高压侧区域rh,其中,该高压侧区域rh为从第一喷出口61a的位置起,沿着与第一活塞52的旋转方向相反的方向,延伸到以第一气缸51的中心为基准时的与第一喷出口61a相反的一侧的位置处的区域;设置在第二气缸56的轴向端面上、以及第二气缸盖部件62的与第二气缸56接触的端面上的细槽80也可以仅设置在高压侧区域rh,其中,该高压侧区域rh为从第二喷出口62a的位置起,沿着与第二活塞57的旋转方向相反的方向,延伸到以第二气缸56的中心为基准时的与第二喷出口62a相反的一侧的位置处的区域。

按照以上所述的构成方式,由于细槽80形成在高压侧区域rh,所以在高压侧区域rh能够抑制因用螺栓紧固而导致的第一气缸盖部件61与第一活塞52之间的间隙长度的变化。此外,由于细槽80没有形成在低压侧区域(也就是说,从第一或第二喷出口61a、62a的位置起,沿着第一或第二活塞52、57的旋转方向,延伸到以第一或第二气缸51、56的中心为基准时的与第一或第二喷出口61a、62a相反的一侧的位置处的区域)上,因而在低压侧区域能够抑制第一气缸盖部件61与第一活塞52之间的间隙长度随着细槽80的形成而平均地增加。需要说明的是,高压侧区域rh有如下倾向,即:与低压侧区域相比,第一气缸盖部件61与第一活塞52更容易接触。此外,低压侧区域有如下倾向,即:与高压侧区域rh相比,润滑油(冷冻机油)更容易经由第一气缸盖部件61与第一活塞52之间的间隙,从第一活塞52的内部向第一气缸51的内部漏出。

因此,通过将细槽80仅设置在高压侧区域rh,从而在高压侧区域rh能够抑制因用螺栓紧固而导致的第一气缸盖部件61与第一活塞52之间的间隙长度的变化,这样一来,能够有效地抑制在高压侧区域rh第一气缸盖部件61和第一活塞52相接触。此外,因为在低压侧区域能够抑制第一气缸盖部件61与第一活塞52之间的间隙长度随着细槽80的形成而平均地增加,所以能够有效地抑制在低压侧区域中通过第一气缸盖部件61与第一活塞52之间的间隙的润滑油(冷冻机油)的漏出情况。

需要说明的是,在第一实施方式的压缩机构40中,第二气缸盖部件62和第一气缸51的情况也与第一气缸盖部件61和第一气缸51的情况相同。也就是说,通过将细槽80仅设置在高压侧区域rh,从而能够抑制在高压侧区域rh第二气缸盖部件62与第一活塞52相接触,并且能够有效地抑制在低压侧区域中通过第二气缸盖部件62与第一活塞52之间的间隙的润滑油(冷冻机油)的漏出情况。

此外,在第二实施方式的压缩机构40中,第二气缸盖部件62和第二气缸56的情况也与第一气缸盖部件61和第一气缸51的情况相同。也就是说,通过将细槽80仅设置在高压侧区域rh,从而能够抑制在高压侧区域rh第二气缸盖部件62与第二活塞57相接触,并且能够有效地抑制在低压侧区域中通过第二气缸盖部件62与第二活塞57之间的间隙的润滑油(冷冻机油)的漏出情况。

(细槽的变形例3)

细槽80可以如图3、图4、图5和图16所示那样连续地延伸,也可以如图20所示那样断续地延伸。在图20中,细槽80仅设置在紧固螺栓的70的附近。在按照图20那样构成的情况下,也能够让细槽80吸收螺栓紧固位置处发生的变形,所以能够使螺栓紧固位置处发生的变形难以传到比细槽80更靠内周的一侧(靠近第一气缸51的中心的那一侧)。

(其它实施方式)

在以上说明中,将靠近电动机31的那一侧的气缸盖部件作为第一气缸盖部件61,并将远离电动机31的那一侧的气缸盖部件作为第二气缸盖部件62,但也可以将靠近电动机31的那一侧的气缸盖部件作为第二气缸盖部件62,并将远离电动机31的那一侧的气缸盖部件作为第一气缸盖部件61。

此外,虽然作为示例而举出了将压缩机10设置为机壳20的轴沿铅直方向(上下方向)延伸的情况,但压缩机10也可以设置为机壳20的轴沿水平方向延伸。

此外,多个紧固螺栓70可以如图3所示那样当俯视时排列在一个假想圆(例如,以第一气缸51的中心为轴的假想圆)上,也可以如图18所示那样当俯视时没有排列在一个假想圆上。也就是说,就多个紧固螺栓70而言,从各个紧固螺栓70到第一气缸51的中心的长度可以相等,也可以不相等。

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将上述实施方式和变形例适当地组合起来实施。以上实施方式和变形例是本质上优选的示例,并没有对本公开、其应用对象、或其用途的范围加以限制的意图。

-产业实用性-

综上所述,上述压缩机作为设置在进行制冷循环的制冷剂回路中的压缩机等很有用。

-符号说明-

10压缩机

20机壳

21第一吸入管

22第二吸入管

25喷出管

30驱动机构

31电动机

35驱动轴

36主轴部

37第一偏心部

38第二偏心部

40压缩机构

51第一气缸

51a第一吸入口

s51第一气缸室

52第一活塞

56第二气缸

56a第二吸入口

s56第二气缸室

57第二活塞

60中板

61第一气缸盖部件

61a第一喷出口

62第二气缸盖部件

62a第二喷出口

70紧固螺栓

71插入孔

80细槽(保护槽)

81第一细槽

82第二细槽

83第三细槽

84第四细槽

85第五细槽

86第六细槽

87第七细槽

88第八细槽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