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扇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541571阅读:140来源:国知局
风扇组件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一种风扇组件。特别是,但不排它,本发明涉及一种可放置于地面或桌面上的风扇组件,如台扇,塔式风扇或落地风扇。



背景技术:

]传统的家用风扇通常包括绕转轴旋转的一组叶片和用于驱动该组叶片旋转以产生气流的马达。该组叶片通常位于笼子内,该笼子允许气流穿过,而阻止人体接触到该组旋转的叶片。

该种风扇可以是各种尺寸和形状。例如,吊扇可具有至少l000毫米的直径,且通常以悬挂的方式被安装在天花板上以提供向下的气流。又例如,台扇通常具有300毫米的直径,且通常自由地竖立且易于移动。其它类型的风扇组件可放置于地板上或安装在墙壁上。

该种风扇的缺点是旋转叶片所产生的气流通常是不均匀的或“涌动的”。这对于使用者来说是不舒服的。另一缺点是旋转叶片虽然位于笼子内,但是在某些情况下,人体还有触及到旋转叶片的危险。

2016年3月2日授权公告号为cn102465932b的中国专利(专利号:201110341059.3)公开了一种风扇组件。公开了一种风扇组件。所述风扇组件包括基座和与基座连接的喷嘴,基座包括上面部分和下面部分,基座的上面部分能相对于基座的下面部分从不倾斜位置倾斜到倾斜位置,在基座内设置有气流产生装置,气流产生装置所产生的气流被输送到喷嘴中,最后气流通过喷嘴的嘴部向前发射。

该种风扇组件由于没有外露的旋转叶片,其安全性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是位于基座内的气流产生装置所产生的气流被输送到喷嘴的过程中,其损耗较大,另外,当基座的上面部分相对于基座的下面部分处于倾斜位置时,其稳定性和外观都不佳,因此有待改进或优化。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要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种效率和稳定性都较高且整体外观较好的风扇组件。

为了实现本发明的目的,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为:一种风扇组件,所述风扇组件包括基座和与基座连接的喷嘴,喷嘴包括主体和进口部,主体能相对于进口部从不倾斜位置倾斜到倾斜位置,主体限定了具有孔轴线的孔,其特征在于,主体包括用于接收气流的内部通道、用于发射气流的嘴部和具有第一进气口的第一进气管,进口部包括具有第二进气口的第二进气管,第一进气管与第二进气管相接触,第一进气管的横截面面积随着与第一空气进口的距离的增加而逐渐减少,第二进气管的横截面面积随着与第二空气进口的距离的增加而逐渐减少,在主体相对于进口部从不倾斜位置倾斜到倾斜位置的过程中,第一进气口的朝向会发生变化。

该种风扇组件让气流进入到内部通道的进气通道逐渐变化且进气口较大,减少了气流的流动损耗和进气的阻力,有利于提高进气的效率;喷嘴的主体能相对于喷嘴的进口部进行倾斜操作,能方便改变风扇组件所输出的气流的前进方向,有利于满足不同使用者的需求;由于喷嘴的质量相对于基座的质量较小,因而进行倾斜操作时其风扇组件的稳定性较高;另外,喷嘴的主体处于倾斜位置和非倾斜位置时,其风扇组件的整体外观都较好。

喷嘴的主体可以相对于喷嘴的进口部从不倾斜位置滑动到倾斜位置;喷嘴的主体也可以相对于喷嘴的进口部从不倾斜位置转动到倾斜位置。

喷嘴的主体相对于喷嘴的进口部处于最大倾斜位置时的倾斜角优选地位于6°至30°之间,更优选地位于8°至15°之间。

优选地,第一进气管有部分位于第二进气管的内部。当喷嘴的主体相对于喷嘴的进口部进行倾斜操作时,第一进气管的外表面与第二进气管的内表面始终相接触,以保持气密性。

优选地,第二进气管有部分位于第一进气管的内部。当主体相对于进口部进行倾斜操作时,第二进气管的外表面与第一进气管的内表面始终相接触,以保持气密性。

第一进气管和第二进气管的横截面优选地都为圆形,这样容易在喷嘴的主体相对于喷嘴的进口部进行倾斜操作时,在第一进气管与第二进气管之间实现气密性。

在优选的实施例中,第一进气管的横截面部分为圆形,第二进气管的横截面也部分为圆形,这样也容易在主体相对于进口部进行倾斜操作时,在第一进气管与第二进气管之间实现气密性。

优选地,喷嘴的进口部包括外壳体,第二进气管至少有部分位于外壳体内,并且第一进气管也至少有部分位于外壳体内,这样其喷嘴的整体外观较好,容易吸引消费者。更优选地,进口部包括外壳体,第二进气管全部位于外壳体内,并且第一进气管有部分位于外壳体内。

优选地,喷嘴的进口部包括外壳体,第二进气管至少有部分位于外壳体内,第一进气管至少有部分位于外壳体与第二进气管之间,并且,第二进气管相对于外壳体的位置可以调节。调节第二进气管相对于外壳体的位置,实际上改变或调节了第二进气管与第一进气管相接触的松紧程度,这样不仅容易保持第二进气管与第一进气管之间的气密性,也有利于喷嘴的主体相对于喷嘴的进口部进行稳定的倾斜操作,能使喷嘴的主体相对于喷嘴的进口部稳定地处于任一倾斜位置和不倾斜位置。

在优选的实施例中,喷嘴的进口部包括外壳体和调节装置,第二进气管至少有部分位于外壳体内,第一进气管至少有部分位于外壳体与第二进气管之间,调节装置用于调节第二进气管相对于外壳体的位置,以改变第二进气管与第一进气管相接触的松紧程度。

优选地,喷嘴的进口部包括前面部分和后面部分,进口部的前面部分与进口部的后面部分可以通过固定件连接成整体,固定件包括螺丝和螺母。

调节装置通常包括弹性构件和螺丝,优选地包括弹性构件、螺丝和螺母。弹性构件包括弹簧件和橡胶构件。由于弹性构件具有弹性,当第二进气管相对于第一进气管有相对滑动时,应用具有弹性构件的调节装置容易实现第二进气管相对于外壳体的位置的变化,从而有利于实现第二进气管与第一进气管之间的紧密接触。

优选地,喷嘴的进口部还包括定位构件,定位构件用于使喷嘴的主体能稳定地处于相对于喷嘴的进口部倾斜的多个倾斜位置中的任一倾斜位置。由于风扇组件进行长时间使用后,喷嘴的主体与喷嘴的进口部之间的摩擦力可能减小,使用定位构件有利于喷嘴的主体能稳定地处于任一想设定的倾斜位置。

定位构件优选地包括卡件和弹性构件。

在优选的实施例中,第一进气管包括多个凹陷,定位构件包括具有凸出部分的卡件,该卡件的凸出部分与凹陷相匹配,该种结构有利于方便进行倾斜操作和定位。

喷嘴优选地包括环形喷嘴,其喷嘴的高度优选地介于200毫米至600毫米之间,更优选地介于250毫米至500毫米之间。

喷嘴的嘴部包括出口,其嘴部在出口处的宽度通常位于0.5毫米至6毫米之间,优选地位于1毫米至3.5毫米之间。

基座优选地包括用于产生气流的装置。用于产生气流的装置包括叶轮罩、位于叶轮罩内的叶轮和驱动叶轮旋转工作的马达。叶轮可以是离心叶轮,也可以是混流叶轮,优选地为混流叶轮;叶轮的转速通常位于800rpm至8000rpm之间,优选地位于1200rpm至7000rpm之间。马达可以是直流无刷马达,也可以是交流马达。

在优选的实施例中,基座包括基部和位于基部下面的底座,其中,基部可以相对于底座摆动。

附图说明

图l是本发明的风扇组件的第一个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2是图l所示的第一个实施例的侧视图。

图3是沿图1中a—a线截取的局部的放大截面图。

图4是沿图1中a—a线截取的喷嘴的放大截面图。

图5是沿图2中b—b线截取的喷嘴的放大截面图。

图6是图1所示的第一个实施例在主体向前倾斜至某一位置时的侧视图。

图7是图1所示的第一个实施例在主体向后倾斜至某一位置时的侧视图。

图8和图9展示了第二个实施例的喷嘴的结构。

图10和图11展示了第三个实施例的喷嘴的结构。

图12是图10中标出的z区域的放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l是从风扇组件前方观察的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正面示意图,图2是图l所示的风扇组件的侧视图。从图1和图2中可以看出,风扇组件100包括基座2和位于基座2上的喷嘴1。基座2包括底座10和位于底座10上的基本圆柱形的基部8。基部8包括进气口9和用户可操作的多个按钮11、12和13,进气口9为形成在基部8侧壁上的多个孔的形式。风扇组件外部的空气通过进气口9被吸入到基部8内。在本实施例中,基部8的高度为300毫米,基部8的直径为155毫米。

图3是沿图1中a—a线截取的局部的放大截面图。从图3可以看到,在基部8的筒状壳体21内设置有用于产生气流的装置,该装置包括叶轮罩22、叶轮23和驱动叶轮23旋转工作的马达24,叶轮23位于叶轮罩22内,叶轮罩22包括进气口34和出气口35。

马达24容纳在马达壳体25中。马达壳体25包括上面部分26和下面部分27,上面部分26通过螺丝与下面部分27固定并将马达24固定在其中。马达24的转轴38穿过形成在马达壳体25的下面部分27位于底部的孔,以允许叶轮23被连接到转轴38上。马达壳体25的上面部分26还包括多个杆31,马达24通过马达壳体25的多个杆31与叶轮罩22固定。

在本实施例中,叶轮23和叶轮罩22成形为当叶轮23和马达壳体25被叶轮罩22支撑时,叶轮23的叶片末梢极为接近叶轮罩22的内表面,但没有接触到该内表面,叶轮23与叶轮罩22大致同轴。

在叶轮罩22上设置有电缆穿孔(图中未画出),在马达壳体25的一个杆31上也设置有电缆穿孔(图中未画出),叶轮罩22上的电缆穿孔与杆31上的电缆穿孔对准使电缆可穿过,以方便电缆从电路装置37连接到马达24上。在本实施例中,马达壳体25、叶轮罩22和叶轮23优选地由塑料所形成。

在基部8的筒状壳体21内还设置有柔性的导流管47,导流管47的下端与马达壳体25连接,导流管47的上端与喷嘴1的第二进气管42相接触,并且导流管47的出气口与第二进气管42的进气口43连通。使用柔性的导流管47有利于衰减马达和叶轮的一些振动和噪音向喷嘴1传递。

叶轮罩22被多个支撑构件29所支撑。在图3中可以清楚地看到,支撑构件29为一弹簧元件。在本实施例中,支撑构件29的数量为4个,即弹簧元件的数量为4个,弹簧元件的上端与形成在叶轮罩22外表面上的凸块30固定,弹簧元件的下端被固定于与筒状壳体21连接的台座28上。由于支撑构件29为弹簧元件,弹簧元件能有效吸收来自马达24和叶轮23的一些振动和噪音,否则这些振动和噪音容易通过叶轮罩22直接传递给筒状壳体21并被放大。

底座10用于接合风扇组件100所在的表面。基座2还包括用于使基部8相对于底座10来回摆动的摆动机构,该摆动机构包括同步马达36,摆动机构的操作由电路装置37响应用户按下按钮13来控制。摆动范围优选地在60°和120°之间,且摆动机构被设置为每分钟执行3至6个摆动周期。用于供应电力到风扇组件的电缆穿过形成在底座10上的孔延伸。

在本实施例中,马达24是直流无刷马达,马达的转速可通过电路装置37响应用户操作按钮12来改变。

图4和图5展示了喷嘴的内部结构。从图4和图5中可以看到,喷嘴1为一环形的喷嘴,喷嘴1包括主体4和进口部3,其中,主体4能相对于进口部3从不倾斜位置倾斜到倾斜位置,主体4限定了具有孔轴线x的孔5。

主体4包括用于接收气流的内部通道14、用于发射气流的嘴部7和第一进气管39,第一进气管39包括第一进气口40和第一出气口41,第一进气管39位于主体的底部,用于将气流输送到内部通道14中。进口部3包括外壳体45和位于外壳体45内的第二进气管42,第二进气管42包括第二进气口43和第二出气口44,第二进气管42的上端与外壳体45连接,外壳体45包括让第一进气管39伸入的开口,使第一进气管39有部分位于外壳体45内。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进气管39的外表面与第二进气管42的内表面相接触,第一进气管39的横截面面积随着与第一空气进口40的距离的增加而逐渐减少,第二进气管42的横截面面积随着与第二空气进口43的距离增加而逐渐减少,该种结构的第一进气管39和第二进气管42有利于实现第一进气管39与第二进气管42之间的气密性并减少气流的流动损耗和进气的阻力以提高进气的效率。

在本实施例中,主体4还包括两个转轴46、该两个转轴分别与第一进气管39的两侧固定,该两个转轴46都位于外壳体45内。从图5中容易看出,主体4绕转轴46转动时,主体4可相对于进口部3从不倾斜位置倾斜到倾斜位置,在发生倾斜过程中,第一进气管39的第一进气口40的朝向会发生变化。

在本实施例中,主体的喷嘴1的嘴部7位于喷嘴的前部处。嘴部7包括出口65,出口65的宽度优选地位于0.5毫米至5毫米之间。在本实施例中,出口65的宽度约为1.2毫米。

为了操作风扇组件100,用户按下按钮11,响应该操作,电路装置37激活马达24以旋转叶轮23。叶轮23的旋转使空气通过进气口9进入基座2的筒状壳体21内。叶轮23所形成的气流经过柔性的导流管47后再通过第二进气管42和第一进气管39输送到喷嘴1的内部通道14中。

在喷嘴1内,气流被分成两股在喷嘴1的内部通道14中行进。在内部通道14中行进的气流被嘴部7所发射,喷嘴周围的部分空气被从嘴部7所发射的气流所卷吸,这样从嘴部7发射的气流与被卷吸的气流的结合构成从喷嘴1向前发射的总气流。

图6展示了图2所示的风扇组件向前倾斜至某一位置的侧视图,图7展示了图2所示的风扇组件向后倾斜至某一位置的侧视图。从图1至图7可以看出,当喷嘴1的主体4相对于喷嘴1的进口部3处于不倾斜位置时,风扇组件100在喷嘴1的嘴部7处所输出的气流是大致沿着孔轴线x的方向行进;当喷嘴1的主体4相对于喷嘴1的进口部3向前倾斜至某一倾斜位置时,风扇组件100在喷嘴1的嘴部7处所输出的气流是大致沿着与孔轴线x方向向下成一角度的方向行进;当喷嘴1的主体4相对于喷嘴1的进口部3向后倾斜至某一倾斜位置时,风扇组件100在喷嘴1的嘴部7处所输出的气流是大致沿着与孔轴线x方向向上成一角度的方向行进。因此喷嘴1的主体4相对于喷嘴1的进口部3的倾斜操作,可以改变风扇组件所输出的气流在竖直平面内的方位,以满足用户的不同需求。很显然,当主体4相对于进口部3从不倾斜位置倾斜到倾斜位置的过程中,第一进气管39的第一进气口40的朝向将发生变化。另外,该种风扇组件处于倾斜位置还是处于不倾斜位置,其整体外观都较好,这有利于吸引消费者。

图8和图9展示了第二个实施例的喷嘴的结构。从图8和图9中容易看出,本实施例的喷嘴与第一个实施例的喷嘴有所不同。在本实施例中,进口部3包括外壳体45、第二进气管42和调节装置,调节装置包括弹性构件53和螺丝52,弹性构件53为弹簧元件,第二进气管42位于外壳体45内,第二进气管42通过调节装置与外壳体45的凸块51连接;第一进气管39的内表面与第二进气管42的外表面相接触,第一进气管39的横截面面积随着与第一空气进口40的距离的增加而逐渐减少,第二进气管42的横截面面积随着与第二空气进口43的距离增加而逐渐减少,第一进气管39有部分位于外壳体45与第二进气管42之间,这样调节装置可以通过调节第二进气管42相对于外壳体45的位置,以达到改变第二进气管42与第一进气管39相接触的松紧程度。这样不仅容易保持第二进气管42与第一进气管39之间的气密性,也有利于主体4相对于进口部3进行稳定的倾斜操作,能使主体4相对于进口部3稳定地处于任一倾斜位置和不倾斜位置。

图10和图11展示了第三个实施例的喷嘴的结构,图12是图10中标出的z区域的放大视图。从图10至图12中容易看出,本实施例的喷嘴与第一个实施例的喷嘴也有所不同。在本实施例中,进口部3包括外壳体45、第二进气管42和定位构件,定位构件包括卡件48和弹性构件49,弹性构件49为弹簧元件,第二进气管42位于外壳体45内,第二进气管42与外壳体45的凸块51连接;第一进气管39的内表面与第二进气管42的外表面相接触,第一进气管39的横截面面积随着与第一空气进口40的距离的增加而逐渐减少,第二进气管42的横截面面积随着与第二空气进口43的距离增加而逐渐减少,第一进气管39有部分位于外壳体45与第二进气管42之间。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进气管39包括多个凹陷50,定位构件包括具有凸出部分的卡件48,该卡件的凸出部分与凹陷相匹配。当主体4相对于进口部3进行倾斜操作时,定位构件可以使主体4能稳定地处于多个倾斜位置中的任一倾斜位置。设置定位构件还有利于保持第二进气管42与第一进气管39之间的气密性。

尽管已经展示和描述了目前认为是优选的本发明的实施例,但显而易见,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进行各种改变和改进,而不背离由所附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本发明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