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油缸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469014阅读:261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注塑设备领域,尤其涉及到一种用于开合模装置的油缸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塑料工业的发展,塑料制品在各行各业中都有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生产塑料制品通常需要用到注塑设备,而注塑设备中的开合模装置对塑料制品成功与否起到关键的作用,其中油缸结构是开模和合模工序中常用的动力设备。

现有的用于开合模装置中的油缸结构一般包括缸体、前盖、后盖和活塞杆,缸体内设置有油腔,前盖固定设置在缸体的一端,前盖上设置有与油腔连通的第一油口,后盖固定设置在缸体的另一端,后盖上设置有与油腔连通的第二油口,其中活塞杆上固定设置有动模板,后盖上固定设置有定模板,当第二油口进油时,推动活塞杆向前移动,使动模板和定模板分离,实现开模;反之,当第一油口进油时,推动活塞杆向后移动,使动模板和定模板靠近,实现合模。

但是在加工体积较大的塑料制品时,需要用到行程较大的油缸,这类油缸的活塞杆往往细而长,与之相适配的油缸的内径同样细而长,因此整体的长径比较大,缸体加工精度难以控制,加工成本较高,另外这种油缸结构占用空间也较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加工简单、成本较低且占用空间较小的油缸结构。

为达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油缸结构,包括第一缸体、第二缸体和活塞杆,所述的第一缸体和所述的第二缸体相对设置,所述的活塞杆的第一端伸入设置在所述的第一缸体内,所述的活塞杆的第二端伸入设置在所述的第二缸体内,所述的第一缸体上设置有动模板,所述的第二缸体上设置有与所述的动模板配合的定模板。

所述的第一缸体内设置有第一油腔,所述的第一缸体的第一端设置有第一后盖,所述的第一后盖上设置有与所述的第一油腔连通的第一油口,所述的活塞杆的第一端伸入设置在所述的第一油腔内。该结构中,第一油口的设置利于向第一一油腔进油,从而第一缸体可以相对活塞杆运动,使第一缸体向左移动,实现快速开模。

所述的第一缸体的第二端设置有第一前盖,所述的第一前盖上设置有与所述的第一油腔连通的第二油口,所述的第一前盖上还设置有第一伸入腔,所述的第一伸入腔与所述的第一油腔连通,所述的活塞杆的第一端穿过所述的第一伸入腔后伸入设置在所述的第一油腔内。该结构中,第二油口的设置利于向第一油腔进油,使第一缸体相对活塞杆向右移动,实现快速合模。

所述的第一后盖与所述的第一缸体之间设置有第一密封件,所述的第一前盖与所述的第一缸体之间设置有第二密封件。第一密封件防止从第一后盖与第一缸体的交接处漏油,第二密封件的设置防止从第一前盖与第一缸体的交接处漏油。

所述的活塞杆的第一端连接有第一活塞,所述的第一活塞位于所述的第一油腔内,所述的第一活塞与所述的第一缸体之间设置有第三密封件,所述的活塞杆与所述的第一前盖之间设置有第四密封件。该结构中,第一活塞为现有技术,采用的第三密封件和第四密封件能防止漏油。

所述的第二缸体内设置有第二油腔,所述的第二缸体的第一端设置有第二后盖,所述的第二后盖上设置有与所述的第二油腔连通的第三油口,所述的活塞杆的第二端伸入设置在所述的第二油腔内。该结构中,第三油口的设置利于向第二油腔注油,然后推动活塞杆向左移动,第一油口和第三油口同时注油,一方面推动活塞杆向左移动,另一方面第一缸体相对活塞杆也向左移动,使动模板远离定模板,实现快速开模的目的。

所述的第二缸体的第二端设置有第二前盖,所述的第二前盖上设置有与所述的第二油腔连通的第四油口,所述的第二前盖上还设置有第二伸入腔,所述的第二伸入腔与所述的第二油腔连通,所述的活塞杆的第二端穿过所述的第二伸入腔后伸入设置在所述的第二油腔内。该结构中,第四油口的设置利于向第二油腔注油,然后推动活塞杆向右移动,第二油口和第四油口同时注油,一方面推动活塞杆向右移动,另一方面第一缸体相对活塞杆向右移动,使动模板靠近定模板,实现快速合模的目的。

所述的第二后盖与所述的第二缸体之间设置有第五密封件26,所述的第二前盖与所述的第二缸体之间设置有第六密封件。第五密封件26防止从第二后盖与第二缸体的交接处漏油,第六密封件的设置防止从第二前盖与第二缸体的交接处漏油。

所述的活塞杆的第二端连接有第二活塞,所述的第二活塞位于所述的第二油腔内,所述的第二活塞与所述的第二缸体之间设置有第七密封件,所述的活塞杆与所述的第二前盖之间设置有第八密封件。该结构中,第二活塞为现有技术,采用的第七密封件和第八密封件能防止漏油。

所述的定模板固定设置在所述的第二前盖上。其好处在于使定模扳安装更稳定。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通过设置第一缸体和第二缸体,克服了原本长径比较大的油缸结构加工困难的问题,第二缸体为固定设置,定模板设置在第二缸体上,第一缸体相对第二缸体设置,动模板设置在第一缸体上,并且第一缸体在活塞杆的作用下可以相对第二缸体远离或者靠近,从而实现开模和合模的工序;当第二缸体和第一缸体注油时,推动活塞杆运动,一方面能推动第一油缸运动,另一方面第一油缸能够相对活塞杆进行运动,从而比之前的油缸行程减少了一半,占用空间也无需太大;本实用新型加工简单、成本较低且占用空间较小。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发明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实施例一:如图所示,一种油缸结构,包括第一缸体1、第二缸体2和活塞杆3,第一缸体1和第二缸体2相对设置,活塞杆3的第一端伸入设置在第一缸体1内,活塞杆3的第二端伸入设置在第二缸体2内,第一缸体1上设置有动模板4,第二缸体2上设置有与动模板4配合的定模板5。

实施例二:如图所示,一种油缸结构,包括第一缸体1、第二缸体2和活塞杆3,第一缸体1和第二缸体2相对设置,活塞杆3的第一端伸入设置在第一缸体1内,活塞杆3的第二端伸入设置在第二缸体2内,第一缸体1上设置有动模板4,第二缸体2上设置有与动模板4配合的定模板5。

本实施例中,第一缸体1内设置有第一油腔11,第一缸体1的第一端设置有第一后盖12,第一后盖12上设置有与第一油腔11连通的第一油口13,活塞杆3的第一端伸入设置在第一油腔11内。

本实施例中,第一缸体1的第二端设置有第一前盖14,第一前盖14上设置有与第一油腔11连通的第二油口15,第一前盖14上还设置有第一伸入腔141,第一伸入腔141与第一油腔11连通,活塞杆3的第一端穿过第一伸入腔141后伸入设置在第一油腔11内。

本实施例中,第一后盖12与第一缸体1之间设置有第一密封件16,第一前盖14与第一缸体1之间设置有第二密封件17。

本实施例中,活塞杆3的第一端连接有第一活塞18,第一活塞18位于第一油腔11内,第一活塞18与第一缸体1之间设置有第三密封件19,活塞杆3与第一前盖14之间设置有第四密封件10。

实施例三:如图所示,一种油缸结构,包括第一缸体1、第二缸体2和活塞杆3,第一缸体1和第二缸体2相对设置,活塞杆3的第一端伸入设置在第一缸体1内,活塞杆3的第二端伸入设置在第二缸体2内,第一缸体1上设置有动模板4,第二缸体2上设置有与动模板4配合的定模板5。

本实施例中,第一缸体1内设置有第一油腔11,第一缸体1的第一端设置有第一后盖12,第一后盖12上设置有与第一油腔11连通的第一油口13,活塞杆3的第一端伸入设置在第一油腔11内。

本实施例中,第一缸体1的第二端设置有第一前盖14,第一前盖14上设置有与第一油腔11连通的第二油口15,第一前盖14上还设置有第一伸入腔141,第一伸入腔141与第一油腔11连通,活塞杆3的第一端穿过第一伸入腔141后伸入设置在第一油腔11内。

本实施例中,第一后盖12与第一缸体1之间设置有第一密封件16,第一前盖14与第一缸体1之间设置有第二密封件17。

本实施例中,活塞杆3的第一端连接有第一活塞18,第一活塞18位于第一油腔11内,第一活塞18与第一缸体1之间设置有第三密封件19,活塞杆3与第一前盖14之间设置有第四密封件10。

本实施例中,第二缸体2内设置有第二油腔21,第二缸体2的第一端设置有第二后盖22,第二后盖22上设置有与第二油腔21连通的第三油口23,活塞杆3的第二端伸入设置在第二油腔21内。

本实施例中,第二缸体2的第二端设置有第二前盖24,第二前盖24上设置有与第二油腔21连通的第四油口25,第二前盖24上还设置有第二伸入腔241,第二伸入腔241与第二油腔21连通,活塞杆3的第二端穿过第二伸入腔241后伸入设置在第二油腔21内。

本实施例中,第二后盖22与第二缸体2之间设置有第五密封件26,第二前盖24与第二缸体2之间设置有第六密封件27。

本实施例中,活塞杆3的第二端连接有第二活塞28,第二活塞28位于第二油腔21内,第二活塞28与第二缸体2之间设置有第七密封件29,活塞杆3与第二前盖24之间设置有第八密封件20。

本实施例中,定模板5固定设置在第二前盖24上。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