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气缸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469010阅读:515来源:国知局
新型气缸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新型气缸。



背景技术:

单作用气缸仅一端进(排)气,结构简单,耗气量小;用弹簧力或膜片力等复位,压缩空气能量的一部分用于克服弹簧力或膜片张力,因而减小了活塞杆的输出力;缸内安装弹簧、膜片等,一般行程较短;与相同体积的双作用气缸相比,有效行程小一些;气缸复位弹簧、膜片的张力均随变形大小变化,因而活塞杆的输出力在行进过程中是变化的。由于以上特点,单作用活塞气缸多用于短行程。其推力及运动速度均要求不高场合,如气吊、定位和夹紧等装置上。目前的单作用气缸的密封性不是很好,不耐油、也不耐高温,不适用于恶劣环境;且体积较大,需要较大的空间来存放气缸。



技术实现要素:

为克服上述缺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起到较好密封、能够耐油耐高温、应用于恶劣环境中、体积小巧、能产生较大压强的新型气缸。

为了达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新型气缸,包括缸体、活塞、进气口,所述活塞设置在缸体内且能沿缸体的内壁前后移动,所述活塞的内侧端面与缸体形成作用腔,所述进气口设置位于作用腔的缸体上,所述活塞的外侧端面固定设置有顶杆,所述顶杆连接有控制活塞复位的复位结构,所述活塞的侧壁与缸体的内侧壁之间设置有两道密封圈,其中一道所述密封圈靠近活塞的外侧,另一道所述密封圈靠近活塞的内侧,所述两道密封圈均采用氟橡胶,所述缸体的缸径为150-170mm,所述缸体的高度为60-80mm。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当压缩气体从进气口进入作用腔后,压缩气体作用活塞向外推,最终作用顶杆外移,气缸处于工作状态;复位时,由外部的复位结构将活塞复位;在活塞上设置有两道密封圈,其中一道密封圈位于活塞外侧,另一道密封圈位于活塞内侧,起到了较好的密封,且采用氟橡胶作为两道密封圈的材质,使得该新型气缸能够耐油耐高温,可应用于恶劣的环境中;将缸体的缸体设置减小至150-170mm,在相同压力的情况下,能产生较大的压强,缸体的高度设置呈60-80mm,体积小巧。

优选地,所述缸体的缸径为160mm,所述缸体的高度为70mm。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是,所述复位结构包括弹簧、连接板,所述连接板与顶杆连接,所述弹簧设置有多个,多个所述弹簧设置在缸体与连接板之间。当气缸处于工作状态时,弹簧处于拉伸状态,当不再向进气口吹入压缩气体后,拉伸后的弹簧带动连接板复位,由于连接板通过顶杆连接活塞,连接板复位的过程中,活塞也随之复位。

优选地,所述连接板与顶杆螺纹连接,拆卸、安装均较为方便。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是,所述活塞内部设置有储油腔,所述储油腔与安装两道密封圈的密封圈槽通过管道连通。储油腔内的润滑油通过管道通向密封圈槽,润滑密封圈,避免出现因密封圈干涩而在滑动过程中掉落的现象,解决了因密封圈干涩而无法起到密封的问题。

优选地,由储油腔通向密封圈槽的管道的口径逐渐减小。可以逐步给润滑油,润滑油能持续给出。

优选地,所述活塞上设置有注油孔,所述注油孔上设置有橡胶盖,所述注油孔通过注油管路连接储油腔。注油孔用以注入润滑油,注完润滑油后,可以将橡胶盖盖住注油孔。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2为本实施例中缸体的立体图;

图3为本实施例的俯视图;

图4为图3中A-A处的剖视图;

图5为图3中B-B处的剖视图。

图中:

1-缸体;2-活塞;3-进气口;4-密封圈;5-弹簧;6-连接板;7-顶杆;8-储油腔;9-管道;10-密封圈槽;11-注油孔;12-注油管路。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进行详细阐述,以使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特征能更易于被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从而对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做出更为清楚明确的界定。

参见附图1-5所示,本实施例中的一种新型气缸,包括缸体1、活塞2、进气口3,活塞2设置在缸体1内且能沿缸体1的内壁前后移动,活塞2的内侧端面与缸体1形成作用腔,进气口3设置位于作用腔的缸体1上,活塞2的外侧端面固定设置有顶杆7,顶杆7连接有控制活塞2复位的复位结构,复位结构包括弹簧5、连接板6,连接板6与顶杆7连接,连接板6与顶杆7可以采用螺纹连接;弹簧5设置有多个,多个弹簧5设置在缸体1与连接板6之间。活塞2的侧壁与缸体1的内侧壁之间设置有两道密封圈4,其中一道密封圈4靠近活塞2的外侧,另一道密封圈4靠近活塞2的内侧,两道密封圈4均采用氟橡胶,缸体1的缸径为150-170mm,缸体1的高度为60-80mm,本实施例中的缸体1的缸径为160mm,缸体1的高度为70mm。体积小巧,且能产生较大的压强。

活塞2内部设置有储油腔8,储油腔8与安装两道密封圈4的密封圈槽10通过管道9连通,由储油腔8通向密封圈槽10的管道9的口径逐渐减小;活塞2上设置有注油孔11,注油孔11上设置有橡胶盖,注油孔11通过注油管路12连接储油腔8。

以上实施方式只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并加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实用新型精神实质所做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