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压控制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746102阅读:12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液压控制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在内部油路具有节流元件(特别是一般被称为节流通道油路的节流元件)的液压控制装置。
本发明涉及使用上述节流元件获得用于进行变速器的作动控制的信号压力的液压控制装置,更为详细地说,涉及用于获得变速器的起步离合器的控制等所使用的与发动机回转对应的信号的液压控制装置。
在这样的液压控制装置中,将各种节流元件(节流孔、节流通道等那样的节流元件)设置于内部油路内的场合较多。例如,在日本特开平4-254057号公报中,公开了一种液压控制装置,该液压控制装置在变速器壳体的侧端面夹住隔板地接合配置液压控制阀,由穿设于隔板的小孔构成节流元件(节流孔)。
虽可通过这样在隔板穿设的小孔构成节流孔,但不能构成例如日本实公平7-20437号公报所公开的那样的“节流通道长度比节流孔径大的粘性高敏感型节流元件(节流通道)。可在阀体内形成节流通道。但是,节流通道的直径较小,所以,难以由铸造成形,需要钻孔加工等机械加工,为此,存在加工难而且加工费用高的问题。
另外,为了将形成于隔板的小孔用作节流孔,需要使油从设于隔板一侧的油路通过隔板的小孔流到设于相反侧的油路的构成。为此在将节流孔形成于仅设于隔板一侧的阀体内的流路内的场合,存在难以将形成于隔板的小孔用作节流孔的问题。
另外,一般在车辆用变速器中,在由原动机(发动机)驱动的输入侧构件与连接于车轮的输出侧构件之间设置用于控制车辆的起步和停止时的动力传递的起步离合器,在起步和停止等时进行其接合控制。由液压控制进行该接合控制虽然为人们所知,但在这样的起步离合器的作动控制中,由传感器等检测原动机的转速,利用其转速检测信号控制电控阀的作动,产生控制液压,通过利用该控制液压,进行与原动机的回转对应的接合控制。
在使用这样的电控阀的液压控制中,当出现电气方面的故障(例如控制系统故障)和开启粘结(阀柱粘结成为保持开放的状态)时,不能对液压进行电控。为此,在大多数场合下,另行设置用于产生与原动机的转速对应的信号压力的阀等,并设置利用该信号压力进行接合控制的备用装置。其中,已知有例如使用皮托管产生信号压力并利用该信号压力进行接合控制的情形(例如参照日本实开昭63-30662号公报、特开平6-26565号公报等),但存在需要设置皮托凸缘的空间而导致变速器变大的问题。
因此,本申请人提出有公开于日本特开平11-257445号公报那样的变速器的液压控制装置。在该装置中,由发动机驱动,使得排出与发动机回转对应的油量的油泵的排出油流到具有节流口的油路,利用该节流孔的前后差压产生信号压力,利用该信号压力进行接合控制。
只要油温一定、油的粘性不变化,节流孔的前后差压就与油量对应地变化,可获得与油量即驱动油泵的发动机回转对应的信号压力,但如油温变化、粘性变化,则存在即使流量相同前后差压也相应于油温变化的问题。为此,在上述装置中,例如在流过节流孔的油温度较低时节流孔前后差压比高温时大,信号压力变得过高,如在这样的状态下利用该信号压力进行接合控制,则存在不能进行良好的接合控制的问题。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液压控制装置,该液压控制装置可在隔板内形成节流元件,该节流元件设在仅位于隔板单侧的阀体内的流路。
本发明的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液压控制装置,该液压控制装置可与油温的变动无关地利用节流孔的前后差压产生时常与发动机回转对应的信号压力。
在本发明中,液压控制装置具有第1阀体、第2阀体、及夹持于这些第1和第2阀体间的隔板,并具有上游侧控制元件(例如实施形式中的SC换档油阀92)、下游侧液压控制元件(例如实施形式中的SC备用阀94)、连接上游侧液压控制元件和下游侧液压控制元件的连通油路(例如实施形式的油路103)、及设于该连通油路内的节流元件(例如实施形式中的节流通道75);该上游侧液压控制元件配置在第1和第2阀体中的任一个上,在上游侧进行液压控制;该下游侧液压控制元件配置在第1和第2阀体中的任一个上,在下游侧进行液压控制。此外,在隔板形成槽状开口(例如实施形式中的节流通道开口75a),在由第1和第2阀体夹持该隔板的状态下,将连通油路的与上游侧液压控制元件相连的部分连通到槽状开口的一端,将连通油路的与下游侧液压控制元件相连的部分连通到槽状开口的另一端。这样,由将槽状开口夹在第1和第2阀体之间形成的细长空间形成节流元件。
在上述构成的液压控制装置中,从上游侧液压控制元件流到与其相连的连通油路的工作油从隔板的槽状开口的一端通过该槽状开口流到另一端侧,从与该另一端侧相连的连通油路流到下游侧液压控制元件。此时,槽状开口由夹于第1和第2阀体形成的细长空间构成,形成所谓的节流流路长度较长的节流通道。即,在本发明液压控制装置中,可由形成于隔板的槽状开口构成节流通道。
在上述液压控制装置中,如上游侧液压控制元件和下游侧液压控制元件配置在第1阀体内,连通油路也形成于第1阀体内,则最好在第1阀体内形成连通油路的与上游侧液压控制元件相连的部分并使其在与槽状开口的一端相向的位置开口,将连通油路的与下游侧液压控制元件相连的部分形成于第1阀体内并在与槽状开口的另一端相向的位置开口。
按照这样的构成,即使在隔板的单侧仅在第1阀体内设置上游侧和下游侧液压控制元件及连通油路,也可将形成于隔板的槽状开口用作位于该连通油路内的节流通道。
另外,在本发明中,液压控制装置由调节阀、控制阀群、及排出油路(例如实施形式的油路102)构成;该调节阀对由原动机驱动的油泵的排出油进行调压后产生管路压力PL;该控制阀群至少包含电控阀,利用管路压力进行变速器的作动(动作)控制;该排出油路在其中流过由调节阀调整管路压力后获得的剩余油;排出油路分支成第1分支排出油路(例如实施形式的油路102a、105)和第2分支排出油路(例如实施形式油路103)。在第1分支排出油路设置接受电控阀出现故障时发生的液压将第1分支排出油路闭塞的开闭阀(例如实施形式的SC换档油阀92),在第2分支排出油路设置第1节流孔(例如实施形式的第1节流孔66)。另外,具有接受第2分支排出油路的第1节流孔的前后差压产生与前后差压对应的信号压力的信号压力发生阀(例如实施形式的SC备用阀94),在第2分支排出油路的第1节流孔的上游设置节流通道(例如实施形式的节流通道75)。
在该构成中,上述调节阀、控制阀、及排出油路的至少一部分使用由上述第1阀体和第2阀体夹持隔板的构造构成,上述节流通道由上述节流元件(即由第1和第2阀体夹住槽状的开口形成的细长空间)构成。
在这样构成的液压控制装置中,在正常时(没有电故障、电控阀正常动作时),可由电控阀产生与发动机回转对应的信号压力,将该信号用于起步离合器的接合控制。此时,开闭阀开放第1分支排出油路,来自调节阀的剩余油通过第1分支排出油路供给到润滑部等。虽可通过第2分支排出油路排油,但在这里设置第1节流孔使得流路阻力大,所以,主要通过第1分支排出油路将油排出。
另一方面,当出现电故障时,不能由电控阀产生与发动机回转对应的信号压力。但是,此时开闭阀关闭第1分支排出油路,来自调节阀的剩余油流到第2分支排出油路。结果,在第2分支排出油路中于第1节流孔的前后产生与其流量相应的差压,从信号发生阀产生与该前后差压对应的信号压力。该流量即来自调节阀的剩余油流量对应于由发动机驱动的油泵的排出量,与发动机转速对应,所以,可将该信号压力用作与发动机回转对应的回转对应液压,例如,可用于起步离合器的接合控制。
但是,在该状态下,如油温变动使其粘性变化,则存在第1节流孔的前后差压变动的问题,所以,在第2分支排出油路的第1节流孔的上游设置节流通道,相对油温的变动由节流通道使在第1节流孔中流动的量变化。这样,可抑制油温变动的影响,可时常获得与发动机回转对应的信号压力。
在第2分支排出油路中设置了连通节流通道的上游部和第1节流孔的下游部的旁通油路(例如实施形式的油路104a),在该旁通油路配置第2节流孔(例如实施形式的第2节流孔67)。另外,最好具有这样的构成,该构成使得在接受电控阀出现故障时产生的液压由开闭阀闭塞第1分支排出油路的状态下,当第2分支排出油路的节流通道的上游部的液压达到规定压力以上时开闭阀接受节流通道上游部的液压而开放。这样,当油温变动使油的粘性变动时,该粘性变动使液压在节流通道上游侧变动,改变流过旁通油路的油量,或开放开闭阀使油流到第1分支排出油路。结果,可进一步抑制油温变动对第1节流孔的前后差压的影响,使从信号压力发生阀产生的信号压力不受油温变动地时常成为与发动机转速对应的压力。
图2为示出上述无级变速器的动力传递路径构成的示意图。
图3为在上述无级变速器中放大示出油泵安装部的断面图。
图4为示出上述油泵单体的构成的侧面图和断面图。
图5为示出第1箱体的第1液压控制阀接合配置的端面S1的端面图。
图6为示出与第1液压控制阀的第1箱体接合的端面S2的侧面图。
图7为示出与第1液压控制阀的隔板接合的端面S3的侧面图。
图8为隔板的侧面图。
图9为示出与第2液压控制阀的隔板接合的端面S4的侧面图。


图10为在拆下第1箱体的状态下示出上述无级变速器的侧面图。
图11为示出上述液压控制装置的内部构成的液压回路图。
图12为示出由上述液压控制装置产生的回转对应液压Pr与发动机回转的关系的图。
图13为示出上述液压控制装置的节流通道部分的构成的断面图。
图14为示出形成于隔板的节流通道开口的不同例子的侧面图。
变速箱体通过由螺栓接合第1-第4箱体H1-H4构成,在第1箱体H1内配置连接机构CP,在由第1和第2箱体H1、H2围住的空间内配置起步离合器40、输出传递齿轮列6a、6b、7a、7b、及差速机构8等,在由第2和第3箱体H2、H3围成的空间内配置金属V形皮带机构10,在由第3和第4箱体H3、H4围成的空间内配置前进后退切换机构20。
金属V形皮带机构10由配置在变速器输入轴1上的驱动侧皮带轮11、配置在变速器中间轴2上的从动侧皮带轮16、卷挂于两皮带轮11、16的金属V形皮带15构成。驱动侧皮带轮11由可自由回转地配置于变速器输入轴1的固定皮带轮半体12和可相对该固定皮带轮半体12朝轴向移动地一体回转的可动皮带轮半体13构成,由供给到驱动侧缸室14的液压进行使可动皮带轮半体13朝轴向移动的控制。另一方面,从动侧皮带轮16由固定于变速器中间轴2的固定皮带轮半体17和可相对该固定皮带轮半体17朝轴向移动地一体回转的可动皮带轮半体18构成,由供给到从动侧缸室19的液压进行使可动皮带轮半体18朝轴向移动的控制。
为此,通过对朝上述两缸室14、19的供给液压进行适当控制,可控制作用于可动皮带轮半体13、18的轴向移动力,改变两皮带轮11、16的皮带轮宽度。这样,可进行改变金属V形皮带15相对两皮带轮11、16的卷挂半径使变速比无级变化的控制。
前进后退切换机构20由单级小齿轮型的行星齿轮机构构成,该行星齿轮机构具有与变速器输入轴1相连的太阳齿轮21、可自由回转地保持与太阳齿轮21啮合的多个小齿轮22a并与太阳齿轮21同轴地自由回转的托架22、及与小齿轮22a啮合并与太阳齿轮21同轴地自由回转的齿圈23,该前进后退切换机构20具有可固定保持托架22的后退制动器25和可自由接离地连接太阳齿轮21和齿圈23的前进离合器30。虽然省略了后退制动器25和前进离合器30的详细构造说明,但实际上由工作液压的给排控制进行接离控制。
在这样构成的前进后退切换机构20中,如在后退制动器25释放的状态下接合前进离合器30,则太阳齿轮21和齿圈23接合成为一体回转状态,太阳齿轮21、托架22、及齿圈23都与变速器输入轴1一体回转,驱动侧皮带轮11成为与变速器输入轴1朝相同方向(前进方向)驱动回转的状态。另一方面,如前进离合器30释放、使后退制动器25接合,则固定托架22,齿圈23朝与太阳齿轮21相反的方向回转,驱动侧皮带轮11成为朝与变速器输入轴1相反方向(后退方向)驱动回转的状态。
如以上那样,变速器输入轴1的回转由前进后退切换机构20切换,使驱动侧皮带轮11朝前进方向或后退方向驱动回转,则该回转由金属V形皮带机构10进行无级变速,传递到变速器中间轴2。在变速器中间轴2配置起步离合机构40,由该起步离合机构40进行向输出传递齿轮6a的驱动传递控制。这样,由起步离合机构40控制并传递到输出传递齿轮6a的回转驱动力通过具有该输出传递齿轮6a的输出齿轮列6a、6b、7a、7b、及差速机构8传递到左右的车轮(图中未示出)。为此,如由起步离合机构40进行接合控制,则传递到车轮的回转驱动力控制成为可能,例如,可由起步离合机构40进行车辆起步控制。
该起步离合机构40的接合控制相应于发动机的回转进行,如后述那样接受与发动机回转速度对应的回转对应液压Pr进行接合控制。该回转对应液压Pr在正常时和出现电故障时利用不同的液压发生装置产生,这将在后面详细说明。
在如以上那样构成的无级变速器中,如上述那样,进行向构成金属V形皮带机构10的驱动侧缸室14和从动侧缸室19的工作油的给排控制,从而进行无级变速控制,由向构成前进后退切换机构20的前进离合器30和后退制动器25的工作油给排控制进行前进后退切换控制,由对起步离合机构40的工作液压给排控制进行起步控制。为了进行这样的控制,设置进行工作油的供给的油泵50和进行从油泵50的油的给排控制的液压控制阀(由第1液压控制阀60、隔板70、及第2液压控制阀80构成)。该液压控制阀还具有第3液压控制阀85,该第3液压控制阀85如后述的那样具有螺线管作动类型的电控阀类。
油泵50如图1所示那样安装于变速器输入轴1上,在图3中放大地示出该部分。另外,图4示出将油泵50组装到变速器输入轴1上之前的状态即作为泵单体的构成。在构成变速器箱体的第1箱体H1的侧端面(图1和图3的左侧端面)S1接合配置第1液压控制阀60,在该第1液压控制阀60的侧端面(图1和图3的右侧端面)S2接合配置油泵50。图5示出第1箱体H1的侧端面S1,图6示了第1液压控制阀60的侧端面S2。由图5可以看出,在第1箱体H1的侧端面S1形成多个油路槽,构成液压控制阀的一部分,该部分也与权利要求范围的阀体相当。在这些图中,变速器输入轴1的轴线位置由符号○1示出。
在上述第1液压控制阀60上如图所示那样重叠接合配置隔板70和第2液压控制阀80。图7示出这样重叠隔板70的第1液压控制阀60的左侧端面S3,图8示出隔板70,图9示出第2液压控制阀80的右侧端面S4。在这些图中,也由符号○1示出变速器输入轴1的轴线位置。第1液压控制阀60在其阀体60a内配置多个阀柱等,设置多个液压控制阀(液压控制元件),但第2液压控制阀80仅在其阀体80a内形成油路槽,未配置阀柱。
在将油泵50接合配置到这样接合配置于第1箱体H1的侧端面S1上的第1液压控制阀60的侧端面的状态下,油泵50从第1箱体H1的侧端面S1凸出到内侧(图1和图3的右侧)。为此,用于收容油泵50的泵收容凹部D1形成于第1箱体H1。该泵收容凹部D1形成在图5中的影线部分。这样,可紧凑地将油泵50配置到变速器箱体内。
油泵50由泵壳51、外转子52、内转子53、及泵盖54构成,该泵壳51具有转子收容凹部51a,该外转子52在由转子收容凹部51a形成的空间内可自由回转地收容保持外周部,该内转子53配置在由这样收容保持的外转子52的内次摆线齿52a围成的空间内,该泵盖54在将外转子52和内转子53配置于转子收容凹部51a内的状态下将其覆盖并由螺栓56安装于泵壳51。在泵壳51形成具有环状支承部51c地沿轴向贯通形成的插入孔51b,在该插入孔51b内插入配置轴承55。
轴承55的轴向外侧端面接触在环状支承部51c而定位,在该状态下,轴承55的轴向内侧端部55a凸出到转子收容凹部51a内。收容这样凸出的轴向内侧端部55a的环状的嵌入凹部53b形成于内转子53的侧端面。结果,油泵50如图4所示那样,在以单体组装的状态下,内转子53由轴承55的轴向内侧端部55a的外周引导,与轴承55同心地对中并可自由回转地受到保持。另一方面,可自由回转地收容保持的外转子52的转子收容凹部51a相对轴承55的中心偏心,外转子52由泵壳51产生偏心地对中。结果,外转子52的内次摆线齿52a与内转子53的外周侧外次摆线齿53a在偏心的状态下啮合。
在泵盖54如图4(B)所示那样形成吸入孔开口54a、54b和排出孔开口54c、54d。另外,在泵壳51形成与吸入孔开口54a、54b连通的吸入孔空间51d和与排出孔开口54c、54d相连的排出孔空间51e。这些吸入孔空间51d和排出孔空间51e设置在轴承55的插入孔51b的外周侧。这样,通过利用由于轴承55的插入孔51b而朝轴向变厚的部分设置吸入孔空间51d和排出孔空间51e,可提高油泵50的吸入和排出效率,同时可防止宽度方向尺寸的变大。
在泵盖54朝轴向贯通地形成与轴承55同心地配置的贯通孔54e,变速器输入轴1通过贯通孔54e插入到轴承55内地将油泵50安装于变速器输入轴1上。此时,如上述那样,内转子53由轴承55对中地保持,所以,可简单地进行油泵50在变速器输入轴1上的安装作业。在该状态下,泵壳51和泵盖54由螺栓接合于第1液压控制阀60的侧端面S2地安装,变速器输入轴1由轴承55可自由回转地支承。另外,形成于变速器输入轴1的外花键1a与形成于内转子53的内径部的内花键53c配合,变速器输入轴1和内转子53成为一体回转的状态。
在泵壳51和泵盖54由螺栓接合于第1液压控制阀60的侧端面S2进行安装的状态下,如图6所示那样将分别与吸入孔开口54a、54b和排出孔开口54c、54d相向的吸入油路61和排出油路62形成于第1液压控制阀60的阀体60a。吸入油路61在一端侧61a与吸入孔开口54a、54b相向,在另一端侧61b连接滤油器ST(参照图1)。滤油器ST位于形成在变速器箱体的底部的油箱空间内,从滤油器ST通过吸入油路61吸入油箱空间内的工作油。另外,排出油路62在一端侧62a与排出孔开口54c、54d相向,在另一端侧62b与阀体60a内的内部油路相连。为此,来自油泵50的排出油通过油路62供给到阀体60a内。
在如以上那样构成的皮带式无级变速器CVT中,如由发动机ENG驱动变速器输入轴1回转,则内转子53与变速器输入轴1一起回转,内转子53的外周侧外次摆线齿53a与外转子52的内周侧内次摆线齿52a在偏心的状态下啮合,在该状态下外转子52一起回转。结果,通过滤油器ST和吸入油路61从吸入孔开口54a、54b和吸入孔空间51d吸入工作油,将工作油排出到排出孔开口54c、54d和排出孔空间51e,该排出油通过排出油路62供给到第1液压控制阀60。另外,由第1液压控制阀60、隔板70、及第2液压控制阀80形成进行金属V形皮带机构10的变速控制、前进后退切换机构20的作动控制、及起步离合机构40的作动控制的控制液压。
在皮带式无级变速器CVT中,如图10所示那样,在第2箱体H2的上面配置第3液压控制阀85,除上述第1液压控制阀60和第2液压控制阀80外还由第3液压控制阀85产生上述控制液压,进行上述各控制。由于第3液压控制阀85配置在变速器的外面,所以,主要将电磁阀等那样的电控部件、需要作动检修和部件更换等较多的液压控制阀元件及其部件等搭载于该第3液压控制阀85。
图10以拆下第1箱体H1和安装于其上的部件的状态从发动机侧观看地示出皮带式无级变速器CVT,由符号○1示出变速器输入轴1的轴线位置,由符号○2示出变速器中间轴2的轴线位置,由符号○3示出设置输出传递齿轮6b、7a的轴的轴线位置,由符号○4示出差速机构8的轴线位置。
由上述第1-第3液压控制阀60、80、85进行的各控制如图11所示那样使用由调节阀90对工作油进行调压后产生的管路压力PL进行,该工作油由油泵50从形成于变速器箱体底面的油箱OT吸入后排出供给。在调节阀90从管路101作用第1控制压力Pc1,管路压力PL相应于第1控制压力Pc1进行设定。该管路压力PL通过油路100供给,但在说明中省略了利用该管路压力PL进行控制的各液压控制阀元件(其中包含电控阀)。
另一方面,如图11所示,由调节阀90调压后的剩余油被送到油路102,产生回转对应液压Pr,或作为润滑油供给变速器内部机构,返回到油箱OT。此时,如图11所示那样设置进行回转对应液压控制和润滑油压力控制等的液压控制阀元件,下面对其进行说明。
从调节阀90供给剩余油的油路102分支成油路102a和油路103(该油路103如图所示那样由节流通道75的上游侧油路103a和下游侧油路103b构成),分支油路102a连到SC换档油阀92的孔92b。SC换档油阀92由可朝轴向自由移动地配置的阀柱93a和朝右方对其施加弹性力的弹簧93b构成,在右端部设置作用第2控制压力Pc2的孔92a,在左端部设置接受油路103a的液压的孔92d,在中间部设置与油路105相连的孔92c。
第2控制压力Pc2为由电控阀产生的液压,正常时接受电控信号设定零液压,发生电故障时成为规定的液压。为此,正常时阀柱93a受到弹簧93b的弹性力作用,如图示那样处于右动后的位置,分支油路102a通过孔92b和92c连通到油路105。
另一方面,油路103通过节流通道75和第1节流孔66连到油路106,油路106连到变速器内部机构的润滑部。另外,上述油路105也依原样连到油路106。为此,正常时流到油路102的工作油由于节流通道75和第1节流孔66成为流路阻力而不太流到油路103,主要从油路102a通过SC换档油阀92流到油路105,从油路106作为内部机构的润滑油供给。该油路105从油路107连到润滑阀96,由该润滑阀96使得润滑压力成为与通过油路116作用的第3控制压力Pc3对应的规定压力地进行调整。由该润滑阀96调压时的剩余油由油路108从油冷却器98和过滤器99返回到油箱OT,从油路109返回到油泵50的吸入侧。
从油路103b的第1节流孔66的前后分别分支油路113、114,这些油路113、114与SC备用阀94相连。SC备用阀94具有可朝轴向自由移动的阀柱95a和朝左方向施加弹性力作用的弹簧95b,设置有与油路113、114连接的孔94a、94b和与第2控制压力Pc2作用的油路112相连的孔94c、及与用于输出回转对应液压Pr的油路115相连的孔94d、94e。SC备用阀94用于在出现故障的场合当从油路112供给成为规定液压的第2控制压力Pc2时相应于第1节流孔66的前后差压将回转对应液压Pr输出到油路115,在第2控制压力Pc2成为零的正常时回转对应液压Pr为零,不使用SC备用阀94。
回转对应液压Pr为如上述那样用于起步离合机构40的接合控制的液压,为与发动机ENG的转速Ne(或变速器输入轴1的转速)对应的液压。正常时如上述那样输出到油路115的回转对应液压Pr为零,但设置有这之外的由电控阀(例如电磁比例控制阀)构成的起步离合器控制阀(图中未示出),由该起步离合器控制阀产生回转对应液压Pr,利用该回转对应液压Pr进行起步离合机构40的接合控制。
可是,在出现电故障时(例如系统故障时那样向电控阀的电力供给用尽时)由电磁比例阀构成的起步离合器控制阀不能作动,所以,由SC备用阀94产生回转对应液压Pr进行起步离合机构40的接合控制。下面说明故障时SC备用阀94的作动。
如上述那样出现故障时,使第2控制压力Pc2成为规定液压地构成,该规定液压的第2控制压力Pc2从油路111作用于SC换档油阀92的孔92a,使其阀柱93a左动。结果,由阀柱93a将孔92b关闭,流到油路102的工作油被送到油路103。该工作油通过节流通道75和第1节流孔66流到油路106。
在这里,由调节阀90调压后送到油路100的具有管路压力PL的工作油仅在控制时需要,流到油路102的剩余油量与油泵50的排出油量大体对应。该油泵50如上述那样由变速器输入轴1驱动回转,流到油路102的油量与发动机ENG的转速对应。为此,第1节流孔66的前后差压与发动机转速对应,通过油路113、114接受该前后差压进行工作的SC备用阀94相应于该前后差压对来自油路112的第2控制压力Pc2进行调压,作为回转对应液压Pr输出到油路115。由此可知,从油路115输出的回转对应液压Pr为与发动机转速对应的液压,如使用该回转对应液压Pr进行起步离合机构40的接合控制,则即使在故障时也可对应于发动机转速进行起步离合机构40的接合控制。
但是,作为第1节流孔66的前后差压,即使流过这里的流量相同,也会因油温不同、工作油的粘度具有差别而产生变化。为此,如保持原有状态,则例如在低温时前后差压变得过大,回转对应液压Pr变得过高,不能良好地进行起步离合机构40的接合控制。由于这一原因,在节流通道75上游侧的油路103a中,设置从油路103a分支后连到SC换档油阀92的孔92d的油路104b,而且,设置从油路103a分支后旁通到油路106并具有第2节流孔67的油路104a。
对于节流通道75,与其节流流路断面积相比节流流路长度较长,相应于流过这里的油的粘性变化,流路阻力变大。为此,当流过油路103的油温低而使粘性高时,节流通道75的流路阻力变大,通过具有第2节流孔67的油路104a使一部分工作油旁通到油路106。节流通道75的上游侧的油路103a的液压变高,从油路104b作用于SC换档油阀92的孔92d的液压如比规定值高,则使SC换档油阀92右动,将一部分工作油从油路102a旁通到油路105,确保润滑油量。
结果,当油温低、其粘性高时,与该粘性增加相应,流过第1节流孔66的油量减少,抑制了其前后差压变大。这样,如图12所示,第1节流孔66的前后差压不受到油温影响,时常成为与发动机转速对应的液压,与油温无关地向油路115输出与发动机回转对应的回转对应液压Pr。在图12中,横轴表示发动机转速Ne,纵轴表示回转对应液压Pr,实线表示从图11的构成的油路115获得的回转对应液压Pr的变化,虚线表示在油温T=-20℃、80℃、及120℃的场合下当没有节流通道75和油路104a时从油路115获得的回转对应液压Pr的变化。为此,如利用从图11的构成的油路115获得的回转对应液压Pr,则在油温高时和低时都可进行良好的起步离合机构40的接合控制。
在以上那样构成的液压控制阀中,节流通道75形成在由第1液压控制阀60与第2液压控制阀80夹住的隔板70,下面对此进行说明。首先,如在图6和图7中由虚线所示那样,在第1液压控制阀60的阀体60a内配置SC换档油阀92和SC备用阀94。
另一方面,作为构成位于节流通道75的上游侧的油路103a的油路,在第2液压控制阀80的阀体80a如图9所示那样形成上游侧油路槽81。另外,作为构成位于节流通道75的下游侧的油路103b的油路,在第1液压控制阀60的阀体60a如图7所示那样形成油路槽63,而且,在第2液压控制阀80的阀体80a如图9所示那样形成油路槽82。另外,如图8所示那样,在隔板70贯通形成由槽状开口构成的节流通道开口75a。
在第1和第2液压控制阀60、80之间夹持隔板70时,如在图7和图9中由虚线所示那样,配置节流通道开口75a。该部分的断面如图13(A)所示,上游侧油路槽81与节流通道开口75a的一端侧连通,油路槽82与63相向并连通到节流通道开口75a的另一端侧。为此,从上游侧油路槽81通过节流通道开口75a使油流到油路槽63、82。在这里,节流通道开口75a的中间部分夹在阀体60a、80a,形成仅有隔板70的厚度×宽度断面积的狭窄而且长的节流流路。结果,与节流流路断面积相比,节流流路长,可获得流路阻力与流过其中的油的粘性变化相应地大幅度变化的构成的节流通道75。
节流通道75也可如图13(B)所示那样,在阀体60a′形成上游侧油路槽62′和下游侧油路槽63′,由没有槽的阀体80a′对其进行夹持。这样,可仅在阀体60a侧形成油路槽,在此基础上由隔板70的节流通道开口75a构成节流通道75。同样,也可如图13(C)所示那样,在阀体60a″形成上游侧油路槽62′,在阀体80a″形成下游侧油路槽82′,构成节流通道75。
节流通道开口的形状也可如图14所示那样,为中间部缩小变细的那样形状的节流通道开口75a′。
如上述说明的那样,按照本发明,来自调节阀的剩余油流过的排出油路分支成第1分支排出油路和第2分支排出油路,在第1分支排出油路设置接受电控阀出现故障时产生的液压将第1分支排出油路闭塞的开闭阀,在第2分支排出油路设置第1节流孔,具有接受第2分支排出油路的第1节流孔的前后差压产生与前后差压对应的信号压力的信号压力发生阀,在第2分支排出油路的第1节流孔的上游设置节流通道构成液压控制装置。
在这样构成的液压控制装置中,正常时(没有电故障、电控阀正常工作时),可根据由电控阀产生的与发动机回转对应的信号压力进行起步离合器的接合控制等,此时,开闭阀开放第1分支排出油路,来自调节阀的剩余油通过第1分支排出油路供给到润滑部等。另一方面,当出现电故障时,不能由电控阀产生与发动机回转对应的信号压力,但此时开闭阀关闭第1分支排出油路,来自调节阀的剩余油流到第2分支排出油路,在第2分支排出油路于第1节流孔的前后产生与其流量相应的差压,从信号压力发生阀产生与该前后差压对应的信号压力。该信号压力与来自调节阀的剩余油的流量对应,该剩余油流量对应于发动机转速,所以,将该信号压力用作与发动机回转对应的回转对应液压,例如,可进行起步离合器的接合控制等。
但是,在该状态下,如油温变动使其粘性变化,则存在第1节流孔的前后差压变动的问题,所以,在本发明的液压控制装置中,在第2分支排出油路的第1节流孔的上游设置节流通道,相对油温的变动由节流通道使在第1节流孔中流动的量变化。这样,可抑制油温变动的影响,可时常获得与发动机回转对应的信号压力。
最好在第2分支排出油路中设置连通节流通道的上游部和第1节流孔的下游部的旁通油路,在该旁通油路配置与节流通道75温度特性不同的第2节流孔。另外,最好具有这样的构成,该构成使得在接受电控阀出现故障时产生的液压由开闭阀闭塞第1分支排出油路的状态下,当第2分支排出油路的节流通道的上游部的液压达到规定压力以上时开闭阀接受节流通道上游部的液压而开放。这样,当油温变动使油的粘性变动时,该粘性变动使液压在节流通道上游侧变动,改变流过旁通油路的油量,或开放开闭阀使油流到第1分支排出油路。结果,可进一步抑制油温变动对第1节流孔的前后差压的影响,使从信号压力发生阀产生的信号压力不受油温变动影响地时常成为与发动机转速对应的压力。
另外,按照本发明,由第1和第2阀体夹持形成槽状开口的隔板,由将槽状开口夹于第1和第2阀体之间形成的细长空间构成节流元件。为此,在本发明的液压控制装置中,从上游侧液压控制元件流到与其相连的连通油路的工作油从隔板的槽状开口的一端通过该槽状开口流到另一端侧,从与该另一端侧相连的连通油路流到下游侧液压控制元件,而槽状开口由夹于第1和第2阀体形成的细长空间构成,形成所谓的节流流路长度较长的节流通道。即,在本发明液压控制装置中,可由形成于隔板的槽状开口构成节流通道。
在上述液压控制装置中,在将上游侧液压控制元件和下游侧液压控制元件配置在第1阀体内、将连通油路也形成于第1阀体内的场合,最好将连通油路的与上游侧液压控制元件相连的部分形成于第1阀体内,使其在与槽状开口的一端相向的位置开口,在第1阀体内形成连通油路的与上游侧液压控制元件相连的部分,使其在与槽状开口的另一端相向的位置开口。这样,即使在隔板的单侧仅在第1阀体内设置上游侧和下游侧液压控制元件和连通油路,也可将形成于隔板的槽状开口用作位于该连通油路内的节流通道。
另外,下游侧液压控制元件不限于液压阀,也可为液压缸,或润滑对象部。
权利要求
1.一种液压控制装置,具有第1阀体、第2阀体、及夹持于这些第1和第2阀体间的隔板,并具有上游侧控制部件、下游侧液压控制元件、连接上述上游侧液压控制元件和上述下游侧液压控制元件的连通油路、及设于上述连通油路内的节流元件;该上游侧液压控制元件配置在上述第1和第2阀体中的任一个,在上游侧进行液压控制;该下游侧液压控制元件配置在第1和第2阀体中的任一个,在下游侧进行液压控制;其特征在于在上述隔板形成槽状开口;在由上述第1和第2阀体夹持上述隔板的状态下,将上述连通油路的与上游侧液压控制元件相连的部分连通到槽状开口的一端,将上述连通油路的与上述下游侧液压控制元件相连的部分连通到上述槽状开口的另一端,由将上述槽状开口夹在上述第1和第2阀体之间形成的细长空间形成上述节流元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压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上游侧液压控制元件和上述下游侧液压控制元件配置在上述第1阀体内,在上述第1阀体内形成上述连通油路的与上述上游侧液压控制元件相连的部分,使其在与上述槽状开口的一端相向的位置开口,将上述连通油路的与上述下游侧液压控制元件相连的部分形成于上述第1阀体内,在与上述槽状开口的另一端相向的位置开口。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压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上游侧液压控制元件配置在上述第1阀体内,上述下游侧液压控制元件配置在上述第2阀体内,在上述第1阀体内形成上述连通油路的与上述上游侧液压控制元件相连的部分,使其在与上述槽状开口的一端相向的位置开口,将上述连通油路的与上述下游侧液压控制元件相连的部分形成于上述第2阀体内,使其在与上述槽状开口的另一端相向的位置开口。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何一项所述的液压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为了形成上述节流元件,将形成于上述隔板的上述槽状开口形成为中间部变细的形状。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何一项所述的液压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调节阀、控制阀群、及排出油路;该调节阀对由原动机驱动的油泵的排出油进行调压后产生管路压力;该控制阀群至少包含电控阀,并利用上述管路压力进行变速器的作动控制;该排出油路在其中流过由上述调节阀调整上述管路压力后获得的剩余油;上述调节阀、上述控制阀、及上述排出油路的至少一部分使用在上述第1阀体和第2阀体之间夹持隔板的构造构成;上述排出油路分支成第1分支排出油路和第2分支排出油路;在上述第1分支排出油路设置接受上述电控阀出现故障时发生的液压、将上述第1分支排出油路闭塞的开闭阀;在上述第2分支排出油路设置第1节流孔,具有接受上述第2分支排出油路的上述第1节流孔的前后差压、产生与上述前后差压对应的信号压力的信号压力发生阀;在上述第2分支排出油路的第1节流孔的上游设置节流通道;上述节流通道由上述节流元件构成。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液压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第2分支排出油路中设置有连通上述节流通道的上游部和上述第1节流孔的下游部的旁通油路,在上述旁通油路配置第2节流孔。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液压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接受上述电控阀出现故障时产生的液压、由开闭阀闭塞上述第1分支排出油路的状态下,当上述第2分支排出油路的上述节流通道的上游部的液压达到规定压力以上时,上述开闭阀接受上述节流通道上游部的液压而开放。
全文摘要
一种液压控制装置,在第1和第2阀体60a、80a之间夹持隔板70,在连接上游侧的SC换档油阀92和下游侧的SC备用阀94的连通油路103设置节流通道75,构成液压控制装置。在隔板70形成节流通道开口75a,在由第1和第2阀体夹持隔板70的状态下,将连通油路103的上游侧部分连通到节流通道开口75a,将下游侧部分连通到其另一端。这样,可用夹于第1和第2阀体形成节流通道开口75a的细长空间形成节流通道75。
文档编号F16H61/662GK1385637SQ0211991
公开日2002年12月18日 申请日期2002年5月15日 优先权日2001年5月15日
发明者韮泽英夫, 梄井胜行, 山口明洋, 浦野纯司, 国井久史 申请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