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变速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550610阅读:17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动力变速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动力变速器,更具体地,涉及手动及双离合器式变速器。
背景技术
数年来,机动车辆的动力变速器经历了重大的变革及演进。已经提供了手动选择齿轮传动比及自动选择齿轮传动比两者。已经采用了机械或同步器接合套及摩擦转矩传递装置两者。
大体上,自动变速器已经利用了液压致动摩擦装置,而手动变速器已经利用了机构同步器接合套。但是,许多目前的变速器具有自动换档功能并采用了同步器式设置。因此这些变速器可以被制成手动或手动选择传动比变速器或自动选择传动比变速器。这种装置既可以是单输入离合器式设置,也可以是又输入离合器式设置。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改进的动力变速器,该动力变速器包括用于齿轮选择的机械同步器,并采用双输入离合器或单输入离合器用于变速器操作。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变速器具有共轴输入轴、单个副轴以及输出轴。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输入轴包括至少一个变速齿轮而副轴包括啮合的变速齿轮。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动力变速器采用多个双同步器接合套以设置传动比选择。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变速器采用多个单同步器机构用于传动比选择。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变速器具有支撑变速齿轮的双副轴,而输出轴还支撑啮合的变速齿轮。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一个副轴支撑偶数变速齿轮而另一副轴支撑奇数变速齿轮。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一个传动比选择是输入轴与输出轴之间的直接驱动。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变速齿轮与同步器的基本组可以以提供单个离合器输入或双离合器输入的方式被组装在箱体内。


图1是包含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动力变速器的示意图。
图2是包含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动力变速器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5是示出了单个离合器输入的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6是类似于图5的实施例并示出了双离合器输入的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参考附图,其中在数个视图中相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相应的部件,如图1所示,动力变速器10具有输入轴12、输出轴14、第一输入离合器16、第二输入离合器18、以及多个变速齿轮20。输入离合器16驱动地连接至输入轴22而输入离合器18驱动地连接至输入轴24。
以平行于输入轴22及输入轴24的关系设置并布置副轴26。输入轴22已经驱动地与反向变速齿轮28、第二变速齿轮30、第四变速齿轮32、以及第六变速齿轮34相连接。输入轴22已经驱动地与第一变速齿轮36、第三变速齿轮38、以及第七变速齿轮40相连接。
副轴26已经在其上可旋转地支撑有反向变速齿轮42、第一变速齿轮44、第二变速齿轮46、第三变速齿轮48、第四变速齿轮50、第六变速齿轮52、以及第七变速齿轮54。第七变速齿轮54驱动地与副轴26连接而第七变速齿轮40可旋转地支撑在第一输入轴22上。一对输出齿轮56及58分别固定至副轴26及输出轴14。
第一同步器组件60布置在反向变速齿轮42与第二变速齿轮46之间。第二同步器组件64布置在第四变速齿轮50与第六变速齿轮52之间。第三同步器组件66布置在第三变速齿轮48与第一变速齿轮44之间。第四同步器组件68布置在第七变速齿轮40与输出轴14之间。虽然这里描述的实施例具有七个前进传动比以及一个反向传动比,但本发明并不限于如此设置的变速器。例如,变速器可以具有任意数量个前进档。但是,已知通过设置全部偶数个(前进及反向)传动比仅需要增加最少的硬件。如果采用了全部奇数个传动比,则为至少一个传动比使用单个同步器。增加一个传动比仅需要将单个同步器转化为双同步器,这需要很小的改变。
全部的同步器60、64、66、及68都是双动作同步器,即,在一个方向上的运动将提供对应轴与变速齿轮之间的驱动连接,而在另一方向上的运动将提供另一变速齿轮与对应轴之间的连接。例如,如图1所示,当同步器组件60向左侧移动时,会将反向变速齿轮42与副轴26相连接,而当向右移动时,会将第二变速齿轮46与副轴26相连接。
类似地,同步器组件64将分别完成第四变速齿轮50及第六变速齿轮52的驱动连接。同步器组件66将分别完成第三变速齿轮48及第一变速齿轮44与副轴26的驱动连接。同步器组件68可操作以完成第七变速齿轮40与输入轴22之间的连接以及输入轴22与输出轴14之间的连接。第五传动比是动力从输入轴12通过输入离合器16直接传递至输出轴14的直接驱动传动比。
通过所示的变速器设置,存在七个前进传动比以及一个反向传动比。为了方便说明,反向传动比被视为偶数传动比且因此存在四个偶数传动比,即反向、第二、第四、及第六传动比,以及四个奇数传动比,即第一、第三、第五、及第七传动比。将变速齿轮绕输入轴22及输入轴24以及副轴26布置不会使其成为传统“H”式换档模式,因此基本上将使用于自动换档操作。如所示出的,该布置还使其成为双离合器变速器,其中一个离合器为奇数传动比输入而另一离合器为偶数传动比啮合。
例如,为了建立第一前进传动比,啮合离合器16并通过传统导轨及拨叉系统操纵同步器66以将第一变速齿轮44与副轴26连接。在第一前进传动比期间,发动机动力传递通过离合器16、输入轴22、变速齿轮36及44、以及输出齿轮56及58并通过输出轴14。在采用双输入离合器设置情况下,在建立了第一传动比的同时,可以通过啮合同步器以将第二变速齿轮46与副轴26相连接来预选择第二传动比。
通过松开离合器16并啮合离合器18来将第一传动比改变为第二传动比。第二档中的动力将从输入轴12经由离合器18、轴24、变速齿轮30及46、副轴26、输出齿轮56及58传递至输出轴14。
如上所述,图1所示的变速器设置使用双动作同步器,因此利用四个导轨(未示出)以控制这些同步器的拨叉。一个导轨控制第一及第三同步器66,第二导轨控制第六及第四同步器64,第三导轨控制第五及第七同步器68,而第四导轨控制第二及反向同步器60。这种布置不会使其成为换档控制的传统“H”模式,因此更适合于自动式换档布置。这些导轨可以以本领域人员所熟知的传统方式来控制,其中输入控制选择将要操纵的导轨并相应建立所需的传动比。
在图2中,示出总体以标号100表示的动力变速器,其具有输入轴112、输出轴114、输入离合器116、以及多个变速齿轮120。离合器116驱动地与一对输入轴122及124相连接。在构建单个输入离合器变速器时,如果需要,单个输入轴可以取代两个输入轴122及124。
反向变速齿轮128固定至输入轴124,第七变速齿轮140固定至轴124,第四变速齿轮132固定至轴124,而第三变速齿轮138固定至轴124。代表第一齿轮136及第二齿轮130的一对变速齿轮被固定至输入轴122,如同同步器168。同步器168将选择性地将第六变速齿轮134与轴122相连接,或选择性地将输入轴122与输出轴114相连接以提供直接驱动。
副轴126可旋转地支撑通过空转齿轮143与变速齿轮128相啮合的反向变速齿轮142。第七变速齿轮154、第四变速齿轮150、第三变速齿轮148、第二变速齿轮146、以及第一变速齿轮144全部可旋转地支撑在副轴126上。第六变速齿轮152被固定并与副轴126一起旋转,如同输出齿轮156一样,输出齿轮156再与变速齿轮158啮合,该变速齿轮158再驱动地与输出轴114相连接。
四个同步器机构160、164、166、及168布置在变速器100中。同步器机构160可操作以将反向变速齿轮142或第七变速齿轮154与副轴126相连接。同步器机构164交替地选择副轴126与第四变速齿轮150或第三变速齿轮148的连接。同步器机构166交替地选择第一变速齿轮144或第二变速齿轮146与副轴126的连接。如上所述,同步器机构168交替地选择第六变速齿轮134或输出轴114与输入轴122相连接。
图2所示的齿轮传动布置使其成为手动式变速器,其中因为使得同步器进行手动或自动选择时,操作者可以手动或通过自动控制来操纵离合器,故仅需要单个输入离合器。在“H”模式控制中,需要注意同步器166在向右侧移动时将选择第一传动比,而在向左侧移动时将选择第二传动比,同步器164在向右侧移动时将选择第三传动比,而在向左侧移动时将选择第四传动比,同步器168在向右侧移动时将选择第五传动比,而在向左侧移动时将选择第六传动比,而同步器160在向右侧移动时将选择第七传动比,而在向左侧移动时将选择反向传动比。
如上所述,在奇数个传动比中,反向传动比在选择过程中被视为偶数传动比。因此,包括四个导轨及四个拨叉用于控制同步器的换档机构将以“H”模式移动,在沿中立位置向上移动时,其将为第一档向右移动并为第二档向左移动、为第三档向右移动并为第四档向左移动、为第五档向右移动并为第六档向左移动、为第七档向右移动并为反向档向左移动。图2中的变速齿轮及其齿数与图1中的变速齿轮及其齿数相同,在齿轮的位置上存在差异,其中图2中的变速器使其成为单个输入离合器手动变速器,而图1中的变速器使其成为具有自动换档控制的双离合器变速器。
通过在单个离合器输入及双离合器输入两者中设置相同的变速齿轮,可以带来很多的生产优点。例如,可以使用相同的变速齿轮、同步器、以及换档导轨(拨叉轴)。而且,可以使用相同的主变速器箱体。最大的改变在于输入离合器及控制机构。单个输入离合器使其对换档导轨进行手动换档控制而双输入离合器通常要求对换档导轨进行自动控制。自动控制通常涉及电子控制单元(ECU),其包括可编程数字计算机以启动换档程序。这些类型的自动控制系统是公知的,并被大量用于行星式变速器。
如图3所示,变速器200包括动力输入轴212、输出轴214、第一输入离合器216、第二输入离合器218、以及多个变速齿轮220。输入离合器216驱动地与输入轴222相连接而输入离合器218驱动地与输入轴224相连接。输入轴222已经驱动地与第一头齿轮226相连接,该第一头齿轮226接着与第二头齿轮228相啮合,而该第二头齿轮228接着驱动地与副轴230相连接。输入轴224已经驱动地与头齿轮组232相连接,该头齿轮组232啮合地与头齿轮组234相配合,而该头齿轮组234接着驱动地与副轴236连接。
以虚线示出的离合器238是离合器218的可替换物。如果采用双离合器变速器,则可以省去离合器216而离合器238可以直接与副轴236相连接。变速齿轮220包括反向变速齿轮240、齿轮242、以及空转齿轮244。齿轮240可旋转地安装在副轴230上而齿轮242驱动地与输出轴214相连接。
第一变速齿轮组包括与变速齿轮242啮合的变速齿轮246。变速齿轮246可旋转地支撑在副轴230上。第二变速齿轮组包括变速齿轮248以及变速齿轮242。变速齿轮248可旋转地支撑在副轴236上。第三变速齿轮组包括可旋转地支撑在副轴230上的变速齿轮250以及驱动地与输出轴214相连接的变速齿轮252。第四变速齿轮组包括可旋转地支撑在副轴236上的变速齿轮254以及变速齿轮252。通过将输入轴222经由同步器机构或组件256直接与输出轴214相连接来建立第五变速齿轮组。第六变速齿轮组包括可旋转地支撑在副轴236上的变速齿轮258以及驱动地与输出轴214相连接的变速齿轮260。第七变速齿轮包括可旋转地支撑在副轴230上的变速齿轮262以及驱动地与输出轴214相连接的变速齿轮264。
同步器组件266将反向变速齿轮240与副轴230相连接。同步器组件268将变速齿轮246与副轴230相连接。同步器组件270将变速齿轮248与副轴236相连接。同步器组件272将变速齿轮250与副轴230相连接。同步器组件274选择性地将变速齿轮258与副轴236相连接。同步器组件276选择性地将变速齿轮262与副轴230相连接。同步器组件270将变速齿轮254与副轴236相连接。
使用两个头齿轮组允许在变速器内采用各种传动比选择及齿轮尺寸。还允许为反向、第一、及第二档传动比使用与输出轴214相固定的单个变速齿轮,并允许为第三及第四变速齿轮使用与输出轴214相连接的单个变速齿轮252。所描述的第六及第七传动比具有驱动地与输出轴214相连接的分离的齿轮,这可允许为这些传动比进行较宽范围的各种齿轮选择。
将注意到动力变速器200采用八个单级同步器。将由换档导轨来控制这些同步器中的每一个,因此将采用八个换档导轨及八个同步器。换档机构被设计为选取所需的换档导轨以建立要采用的传动比。而且使用单动作同步器允许换档模式在较宽的范围内改变,并且当使用其中操作者控制输入离合器的松开及同步器的选择的手动换档变速器时,使其成为“H”换档模式。
图3所示的变速器提供了七个前进传动比以及一个反向传动比,而第五前进传动比是直接驱动,类似于在图1及图2中描述的变速器。操作者通过啮合反向同步器266使得动力传递模式为从输入轴212通过离合器216、头齿轮226及228、反向齿轮240、244及242传递至输出轴214来建立反向传动比。
通过同步器268来建立第一前进传动比,该同步器268将齿轮246连接至副轴230,使得动力从输入轴212传递至离合器216,经由头齿轮226及228、第一变速齿轮246及242传递至输出轴214。如果采用了双离合器变速器,则在第一传动比期间可以啮合第二传动比同步器270,而通过调换离合器216及218可以进行传动比互换,或如果采用替代离合器238可通过交换离合器216和238进行传动比互换。第二前进传动比期间的动力传递是经由头齿轮组232及234、变速齿轮248及242、并通过输出轴214来实现。
如果采用单个手动离合器系统,则输入离合器216将使输入轴222花键连接至输入轴224,使得当离合器216啮合时头齿轮226及232将协同于输入轴212旋转。如上所述,采用通过单导轨控制的单同步器将允许建立操作者所熟知的“H”式换档模式。如果需要,控制如图3所示变速器的换档机构可以采用三个换档导轨且控制机构将利用换档导轨来改变或建立所控制的同步器拨叉。虽然这样使控制设计更加复杂,但其的确减少所需换档导轨的数量。
图4所示的变速器300具有动力输入轴312、输出轴314、第一输入离合器316、第二输入离合器318、以及多个变速齿轮320。输入离合器316驱动地与输入轴322相连接,而输入离合器318驱动地与输入轴324相连接。输入轴322已经驱动地与第一变速齿轮326及第二变速齿轮328相连接。第一变速齿轮326与可旋转地支撑在副轴332上的另一个第一变速齿轮330相啮合。第二变速齿轮328啮合地与可旋转地安装在副轴332上的第二变速齿轮334相连接。
第六变速齿轮336可旋转地支撑在输入轴322上并与驱动地连接至副轴332的另一第六变速齿轮338相啮合。副轴332驱动地与输出齿轮340相连接,该输出齿轮340与输出齿轮342相啮合,而该输出齿轮342接着驱动地与输出轴214相连接。
反向变速齿轮344、第七变速齿轮346、第四变速齿轮348、以及第三变速齿轮350全部驱动地与输入轴324相连接。反向变速齿轮344通过空转齿轮345驱动地与反向变速齿轮352相啮合。反向变速齿轮352可旋转地支撑在副轴332上。第七变速齿轮346与可旋转地支撑在副轴332上的第七变速齿轮356相啮合。第四变速齿轮348与可旋转地支撑在副轴332上的第四变速齿轮358相啮合。第三变速齿轮350与可旋转地支撑在副轴332上的第三变速齿轮360相啮合。
反向变速齿轮352通过同步器组件362与副轴332可连接,而第七变速齿轮356通过同步器组件364与副轴332可连接。第四变速齿轮358通过可选择性地操作的同步器组件366与副轴332可连接。第三变速齿轮360通过可选择性地操作的同步器组件368与副轴332可连接。第二变速齿轮334通过可选择性地操作的同步器组件370与副轴332可连接。第一变速齿轮330通过可选择性地操作的同步器372与副轴332可连接。第六变速齿轮336通过可选择性地啮合的同步器374与输出轴314可选择性地连接。输入轴322通过可选择性地啮合的同步器376与输出轴314可直接连接。
变速器设置300使其具有单作用同步器或双作用同步器,并可为更传统的单个离合器手动变速器成为双离合器变速器。如果采用单个离合器手动变速器,则控制第一及第二同步器的拨叉将处于相同的换档导轨上,控制第三及第四同步器的拨叉将处于相同的换档导轨上,控制第五及第六同步器的拨叉将处于相同的换档导轨上,而控制第七及反向同步器的拨叉将处于相同的换档导轨上。
在图5中,示出总体由标号400表示的动力变速器,其具有输入轴412、输出轴414、输入离合器416、以及多个变速齿轮420。离合器416驱动地与一对的输入轴422及424相连接。在构建单个输入离合器变速器时,如果需要,单个输入轴可以替代两个输入轴422及424。
反向变速齿轮428固定至输入轴422,第七变速齿轮440固定至轴422,第四变速齿轮432固定至轴422,而第三变速齿轮438固定至轴422。表示第一齿轮436及第二齿轮430的一对变速齿轮被固定至输入轴424,如同同步器468。同步器468将选择性地将第六变速齿轮434与轴424相连接,或选择性地将输入轴424与输出轴414相连接以提供直接驱动。
副轴426可旋转地支撑通过空转齿轮443与变速齿轮428相啮合的反向变速齿轮442。第七变速齿轮454、第四变速齿轮450、第三变速齿轮448、第二变速齿轮446、以及第一变速齿轮444全部可旋转地支撑在副轴426上。第六变速齿轮452被固定并与副轴426一起旋转,如同输出齿轮456,输出齿轮456接着与变速齿轮458啮合,该变速齿轮458接着驱动地与输出轴414相连接。
四个同步器机构460、464、466、及468布置在变速器400中。同步器机构460可操作以将反向变速齿轮442或第七变速齿轮454与副轴426相连接。同步器机构464交替地选择副轴426与第四变速齿轮450或第三变速齿轮448的连接。同步器机构466交替地选择第一变速齿轮444或第二变速齿轮446与副轴426的连接。如上所述,同步器机构468交替地选择变速器输入轴422与第六变速齿轮434或输出轴414的连接。
图5所示的齿轮传动布置使其成为手动式变速器,其中因为使得同步器进行手动或自动选择时,操作者可以手动或通过自动控制来操纵离合器,故仅需要单个输入离合器。在“H”模式控制中,需要注意同步器466在向右侧移动时将选择第一传动比,而在向左侧移动时将选择第二传动比,同步器464在向右侧移动时将选择第三传动比,而在向左侧移动时将选择第四传动比,同步器468在向右侧移动时将选择第五传动比,而在向左侧移动时将选择第六传动比,而同步器460在向右侧移动时将选择第七传动比,而在向左侧移动时将选择反向传动比。
示意性地以标号470表示控制机构。控制机构包括“H”模式换档控制装置472、四个换档导轨474、476、478、及480、以及四个换档拨叉482、484、486、及488。换档控制装置472可以直接安装在换档导轨474、476、478、及480之上,而栓或臂490在它们之间延伸。栓490由换档控制装置472(在车舱的轴向上)移动以选择被操纵的换档导轨,然后在车舱内被移动以选择所需的传动比。换档拨叉482连接在导轨474与同步器466之间。换档拨叉484连接在导轨476与同步器464之间。换档拨叉486连接在导轨478与同步器468之间。换档拨叉488连接在导轨480与同步器460之间。
换档控制装置472由操作者以已知的方式操纵来选择所需的传动比。在传统布置中示出了换档控制的“H”模式,该传统布置具有换档导轨474上的第一及第二传动比,换档476上的第三及第四传动比,换档478上的第五及第六传动比,以及换档480上的第七及反向传动比。
在图6中示出的双离合器变速器布置总体上以标号500表示。变速器布置500的主要组件与变速器布置400的相同,相同组件由相同参考标号表示,而相似组件以相同参考标号加字母后缀来表示。因此,动力变速器500具有输入轴412、输出轴414、两个输入离合器416及418、以及多个变速齿轮420。离合器416驱动地连接在动力输入轴412与输入轴422之间。输入离合器418驱动地连接在动力输入轴412与变速器输入轴424之间。
反向变速齿轮428固定至变速器输入轴424,第二变速齿轮430固定至轴424,第四变速齿轮432固定至轴424,而第六变速齿轮434固定至轴424。第三变速齿轮438固定至输入轴422,第一变速齿轮436固定至输入轴422,而同步器组件468固定至输入轴422。同步器组件468将选择性地将第七变速齿轮440与输入轴422相连接,或选择性地将输入轴422与输出轴414相连接以提供直接驱动(第五档)。
副轴426可旋转地支撑通过空转齿轮443与反向变速齿轮428相啮合的反向变速齿轮442。第二变速齿轮446、第四变速齿轮450、第六变速齿轮452、第三变速齿轮448、以及第一变速齿轮444全部可旋转地支撑在副轴426上。第七变速齿轮454以及输出齿轮456两者均被固定至副轴426。输出齿轮456与输出齿轮458啮合,该输出齿轮458驱动地与输出轴414相连接。
四个同步器机构460、464、466、及468布置在变速器400中。同步器机构460可操作以将反向变速齿轮442或第二变速齿轮446与副轴426相连接。同步器机构464交替地选择副轴426与第四变速齿轮450或第六变速齿轮452的连接。同步器机构466交替地选择第一变速齿轮444或第三变速齿轮448与副轴426的连接。如上所述,同步器机构468交替地选择第七变速齿轮440与输入轴422连接或选择变速器输入轴422以与输出轴414直接连接。
图6所示的齿轮传动布置使其成为自动双离合器式变速器470A,其中控制将通过自动控制来操纵离合器且自动进行同步器选择。对传统ECU编程以设置换档程序。在“H”模式控制装置472A中,需要注意同步器466在向右侧移动时将选择第一传动比,而在向左侧移动时将选择第三传动比,同步器460在向右侧移动时将选择第二传动比,而在向左侧移动时将选择反向传动比,同步器468在向右侧移动时将选择第五传动比,而在向左侧移动时将选择第七传动比,而同步器466在向右侧移动时将选择第六传动比,而在向左侧移动时将选择第四传动比。
示意性地以标号470A表示控制机构。控制机构包括“H”模式换档控制装置472A、四个换档导轨474、476、478、及480、以及四个换档拨叉482、484、486、及488。换档控制472A可以直接安装在换档导轨474、476、478、及480之上,而多个栓或臂490A、B、C、及D分别在它们之间延伸。栓490A、B、C、及D被独立移动以选择所需传动比。在预测到交换时,也可以操纵栓490A、B、C、及D以选择下一传动比。例如,如果变速器处于第一档位,可以操纵同步器460以选择连接第二变速齿轮446。直到调换离合器416和418才完成交换至第二档位。换档拨叉482连接在导轨474与同步器466之间。换档拨叉484连接在导轨476与同步器464之间。换档拨叉486连接在导轨478与同步器468之间。换档拨叉488连接在导轨480与同步器460之间。
换档控制装置472A由ECU以已知的方式操纵来选择所需的传动比。在图5及图6中示出同步器处于相同位置,而一些变速齿轮沿轴重新布置以适应自动控制及双输入离合器允许的传动比的预选择。
当采用双离合器变速器时,第一及第三导轨将操纵相同的换档拨叉,第四及第六导轨将操纵相同的换档拨叉,第五及第七导轨将操纵相同的换档拨叉,而第四及第六导轨将操纵相同的换档拨叉。当然,这正是变速齿轮在变速器箱体402内重新布置的原因。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将会理解,本发明允许手动单离合器变速器以及自动双离合器变速器两者在相同的产线上组装。此外,本发明将允许使用通用组件来降低制造成本。上述变速器的最大差异在于输入离合器及变速齿轮对的位置。
权利要求
1.一种动力变速器,包括动力输入轴装置;动力输出轴装置;变速器输入轴装置;用于将所述第一及第二输入轴装置与所述动力输入轴装置连接的装置;多个变速齿轮构件,其以啮合关系布置以提供多个变速齿轮对,该多个变速齿轮对可选择性地操作以提供具有至少第二、第四及第六传动比的偶数齿轮传动比组,以及具有至少第一、第三及第五传动比的奇数齿轮传动比组;可旋转地支撑多个所述变速齿轮的副轴装置;同步器装置,用于选择性地将所述副轴装置与所述变速齿轮装置中的单个相连接以选择性地建立所述动力输入轴装置与所述动力输出轴装置之间的齿轮传动比;及至少一个同步器组件,其将所述输入轴装置直接与变速器输出轴相连接,且其中通用箱体将提供以下两者中的一者采用单个输入离合器,且所述输入轴装置可与该单个输入离合器相连接,所述第一及第二传动比纵向地相邻并由第一所述同步器装置控制,所述第三及第四传动比纵向地相邻并由第二所述同步器装置控制,所述第五及第六传动比纵向地相邻并由第三所述同步器装置控制,或者采用双输入离合器以独立地将所述动力输入轴装置与所述输入轴装置连接,成对的所述偶数传动比组被设置为纵向地相邻,而成对的所述奇数传动比组被设置为纵向地相邻,且所述第一及第三传动比具有相同的同步器装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变速器,还包括所述偶数传动比组包括反向传动比且所述奇数传动比组包括第七传动比,且其中,当采用单个输入离合器时,所述第七传动比与所述反向传动比相邻并由第四所述同步器装置控制,或者当采用双输入离合器时,所述第一传动比与所述第三传动比相邻并由所述第一同步器装置控制,所述第二传动比与所述反向传动比相邻并由所述第二同步器装置控制,所述第五传动比与所述第七传动比相邻并由所述第三同步器装置控制,所述第四传动比与所述第六传动比相邻并由所述第四同步器装置控制。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变速器,还包括所述副轴装置包括两个以非同心平行关系布置的副轴构件;且所述同步器装置包括每个所述变速齿轮对的同步器接合套以及在所述动力输入轴装置与所述动力输出轴装置之间选择性地建立直接连接的同步器接合套。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动力变速器,还包括所述奇数传动比布置在所述副轴构件之一上而所述偶数传动比布置在所述副轴构件的另一个上。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同步器控制的变速器,其具有多个输入轴,该多个输入轴选择性地可与变速器输入轴、至少一个可旋转地支撑多个变速齿轮的副轴、以及输出轴相连接。多个同步器沿副轴及至少一个输入轴布置以提供副轴与布置在其上的变速齿轮之间的动力传递连接。通过至少一个输入轴与输出轴之间的直接连接建立至少一个传动比。
文档编号F16H3/12GK1971087SQ20061014933
公开日2007年5月30日 申请日期2006年11月20日 优先权日2005年11月21日
发明者R·J·哈卡, H·瓦哈扎德 申请人: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