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压无级调速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633866阅读:34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液压无级调速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液压无级调速装置,涉及轧制设备中内模具无定速旋转装置,尤 其涉及辗扩设备中芯辊(内模具)自动匹配调速的旋转装置。
背景技术
冷辗扩机床(包含热辗扩机床,旋压设备)在加工产品时,内模具的旋转速度是从 静止到工件带动内模具旋转再到快速旋转,这个过程中内模具从静止到开始旋转,特别是 内模具的旋转到快速旋转在目前的设备中无法实现,因为此过程中速度的变化是在很短的 时间内完成,无法使用变频器(响应速度太慢)来实现。在全球的旋压或辗扩机床中一直 无法解决这技术难题,后来日本的辗扩机床中采用皮带传动解决了内模具从静止到开始旋 转的问题,但内模具从旋转到快速旋转的问题是让皮带在皮带轮上打滑来实现,故皮带的 使用寿命低下,经常出现电机烧毁,皮带磨损断裂,后来设备厂家经过好多次的设计试验, 均以失败告终。从而设备已经推出了好几代的产品,但困扰的核心问题一直沿用老的设计。 从而造成内模具的使用寿命低下。

发明内容
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针对现有的内模具的无法实现的无极调速,而提供一种全新的液压无极调速装置 来来实现内模具的无极调速并保证速度的自动匹配。技术方案液压无级调速装置包括液压马达1、电磁换向阀2、节流阀3、溢流阀4、电机5、液压 泵6、滤网7、油箱8 ;电机5带动液压泵6运转,液压泵6通过滤网7从油箱8吸油,泵出的 液压油进过节流阀3、电磁换向阀2向液压马达1供油,通过液压马达1的油进过电磁换向 阀2的回油口流向油箱8。在液压泵6的出口处并连接溢流阀4用来调节系统压力。有益效果本发明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实现了内模具的主动选装并自动匹配旋转,大幅度地 降低了内模具与工件的滑动摩擦,内模具的使用寿命已经提高到原设计方案的5倍以上。


图1为本发明的系统原理图;图2为节流阀特性曲线图;图3为本发明中内模具的速度变化曲线;图4为现有设备中内模具的速度变化曲线。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
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地说明。
如图1所示,液压无级调速装置是采用节流调速回路来实现,包括液压马达1、电 磁换向阀2、节流阀3、溢流阀4、电机5、液压泵6、滤网7、油箱8 ;电机5带动液压泵6运转, 液压泵6通过滤网7从油箱8吸油,泵出的液压油进过节流阀3、电磁换向阀2向液压马达 1供油,通过液压马达1的油进过电磁换向阀2的回油口流向油箱8。在液压泵6的出口处 并连接溢流阀4用来调节系统压力。我们将液压泵(6)的出口压力设为P0即为溢流阀⑷的设定的系统恒定压力,节 流阀(3)出口的压力为P1,忽略方向阀电磁换向阀(2)的压力降,忽略管路的压力损失,故 液压马达的压力降即为P1,作用在节流阀上的液压能降为AP = P0_P1。在工作循环开始 时(见图3本发明中内模具的速度变化2曲线),内模具的是以恒定的转速a旋转,故调节 节流阀(3)使液压马达以a或略大于a输出转速运转,随着工作进给,当内模具接触到工件 时,工件带动内模具从a向上提高时,工件就施加给内模具一定的选装力矩T,很显然作用 在液压马达上的液压能压降P1开始下降(即Pl\);而作用在节流阀上的液压能降AP = P0-P1开始上升(即厶(P0- PI) /);根据图2我们可以得出通过节流阀的流量q = KATAPm随AP的增大而变大(即q/),流量增大后则液压马达的输出转速a也随之增大 (即a/)。根据图3我们把速度自动匹配区用公式表示如下
...PI\
...AP= P0- PI /
...q=KArAPra /
...a/见图4,在现有设备中速度变化从0直接提升到a,这过程中内模具必然存在滑动 摩擦,从而损伤内模具,故内模具的使用寿命低下。本发明实施后内模具的速度变化曲线见图3,速度从a开始提升,滑动摩擦被降低 到最低,内模具的收到的摩擦损伤降到最低,内模具的使用寿命大幅度地提高。
权利要求
一种液压无级调速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液压马达(1)、电磁换向阀(2)、节流阀(3)、溢流阀(4)、电机(5)、液压泵(6)、滤网(7)、油箱(8);电机(5)带动液压泵(6)运转,液压泵(6)通过滤网(7)从油箱(8)吸油,泵出的液压油进过节流阀(3)、电磁换向阀(2)向液压马达(1)供油,通过液压马达(1)的油进过电磁换向阀(2)的回油口流向油箱(8),在液压泵(6)的出口处并连接溢流阀(4)用来调节系统压力。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液压无级调速装置,其电机(5)带动液压泵(6)运转,液压泵(6)通过滤网(7)从油箱(8)吸油,泵出的液压油进过节流阀(3)、电磁换向阀(2)向液压马达(1)供油,通过液压马达(1)的油进过电磁换向阀(2)的回油口流向油箱(8),在液压泵(6)的出口处并连接溢流阀(4)用来调节系统压力。本发明实现了内模具的主动选装并自动匹配旋转,大幅度地降低了内模具与工件的滑动摩擦,内模具的使用寿命已经提高到原设计方案的5倍以上。
文档编号F16H39/04GK101852283SQ20101018081
公开日2010年10月6日 申请日期2010年5月24日 优先权日2010年5月24日
发明者丁肇, 徐国勤, 蒋强富, 赵秀婷 申请人:镇江中浦冷辗科技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