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调整支撑装置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5653247阅读:127来源:国知局
可调整支撑装置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揭露一种可调整支撑装置,包含一枢接装置及分别与该枢接装置枢接的二支撑构件。该枢接装置包含一旋转限位机构,该旋转限位机构包含一驱动件及与该驱动件连接的一限位件,该限位件可被该驱动件驱动以相对于该支撑构件移动。其中,该限位件可同时进入该支撑构件的旋转限位结构的限位范围内以根据该旋转限位结构各别地限制该支撑构件相对于该枢接装置的旋转范围。因此,藉由设计前述旋转范围,该可调整支架装于该限位件完全脱离该支撑构件的旋转限位结构的限位范围前,可避免因意外叠合而造成对使用者可能的伤害。
【专利说明】可调整支撑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 本发明关于一种可调整支撑装置,尤指一种可收折的可调整支撑装置。
【背景技术】
[0002]许多装置多利用支撑装置固定或放置于其他物体上,例如将一萤幕固定于一支撑装置上,再放置于桌上。为了增加使用者使用上的方便性,该支撑装置通常采用高度、角度可调整的设计,实际操作上为兼顾收纳的方便性,多利用多根支架枢接形成。使用时,使用者可将支架展开至所需的高度、角度,以使设置其上的萤幕能满足使用者的需求;收纳时,使用者将支架收折以尽可能地缩小占用的空间,以便于收纳。为便于使用者调整支架的展开状态,相邻支架于其枢接处的相对旋转多未限制,然而,使用者实际于调整支架的展开状态(主要是旋转各支架)时,相当容易因不当旋转操作引起意外的收折,造成使用者手指不慎被支架夹伤。并且,当使用者因某些原因需以单手实施调整操作时,更易发生不当旋转的情形。针对此问题,目前虽已有可调整支撑装置于各支架枢接处增加具有定位功能的垫片组,但此具有定位功能的垫片组仅是利用干涉结构及紧密组合而增加的摩擦力来抑制使用者不当的旋转,并无法真正防止不当旋转的发生。因此,前述的可调整支撑装置难以有效防止意外的收折,使得因不当旋转引起意外的收折所造成的伤害难以避免。

【发明内容】

[0003]本发明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可调整支撑装置,利用于枢接处直接设计限位机构以真正地实现防止支架意外的旋转发生。
[0004]本发明的技术解决方案是:
[0005]一种可调整支撑装置,其中,包含:
[0006]一枢接装置,包含:
[0007]一本体;以及
[0008]一旋转限位机构,设置于该本体上,该旋转限位机构包含:
[0009]一驱动件;以及
[0010]一限位件,与该驱动件连接,该限位件能够被该驱动件驱动以相对于该本体移动;
[0011]一第一支撑构件,与该本体枢接并对应该限位件包含一第一旋转限位结构;以及
[0012]一第二支撑构件,与该本体枢接并对应该限位件包含一第二旋转限位结构;
[0013]其中,该限位件能够同时进入该第一旋转限位结构及该第二旋转限位结构的限位范围内,以限制该第一支撑构件及该第二支撑构件相对于该枢接装置的旋转。
[0014]换言之,当该限位件进入该第一旋转限位结构及该第二旋转限位结构的限位范围内,该第一支撑构件及该第二支撑构件仅能根据该第一旋转限位结构及该第二旋转限位结构相对于该枢接装置旋转。因此,藉由设计前述对旋转的限制,该可调整支架装于该限位件完全脱离该第一旋转限位结构及该第二旋转限位结构的限位范围前,可有效防止该第一支撑构件及该第二支撑构件意外的旋转并可避免该第一支撑构件及该第二支撑构件因意外叠合而造成对使用者可能的伤害。
[0015]关于本发明的优点与精神可以藉由以下的发明详述及所附图式得到进一步的了解。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6]图1为本发明根据一较佳具体实施例的可调整支撑装置的示意图。
[0017]图2为图1中可调整支撑装置的枢接装置的局部爆炸图。
[0018]图3为图1中可调整支撑装置的枢接装置的剖面图。
[0019]图4为图1中可调整支撑装置的第一支撑构件的局部爆炸图。
[0020]图5为图4中第一支撑构件部分的侧视图。
[0021]图6为图1中可调整支撑装置的侧视图。
[0022]图7为图2中第二支撑构件部分的侧视图。
[0023]图8为图1中可调整支撑装置的枢接装置的动作示意图。
[0024]图9为图1中可调整支 撑装置的枢接装置的另一动作示意图。
[0025]图10为图1中可调整支撑装置的枢接装置的旋转限位动作示意图。
[0026]图11为图1中可调整支撑装置的连续收折动作图。
[0027]图12为图1中可调整支撑装置的另一连续收折动作图。
[0028]主要元件标号说明:
[0029]I 可调整支撑装置
[0030]12 枢接装置14 第一支撑构件
[0031]16 第二支撑构件18 基座
[0032]122本体124 旋转限位机构
[0033]126 枢轴126a 轴向
[0034]142 架体144 固定架
[0035]146 致动件148 滑动机构
[0036]150 第一旋转限位结构162 是上支架
[0037]164 下支架166 第二旋转限位结构
[0038]1222 导引槽1242 驱动件
[0039]1242a 侧缘1-- 槽孔
[0040]1242c 凸轮面1244 限位件
[0041]1246 弹性复位件1248 固定板
[0042]1422 边缘1424 圆心角
[0043]1642 挡块1644 圆心角
[0044]Al 夹角PL 平面
[0045]Pl 进入位置P2 脱离位置
[0046]SI 非作动区域S2 非作动区域
【具体实施方式】[0047]为了对本发明的技术特征、目的和效果有更加清楚的理解,现对照【专利附图】
附图
【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
[0048]请参阅图1,其为本发明根据一较佳具体实施例的可调整支撑装置I的示意图。可调整支撑装置I包含一枢接装置12、一第一支撑构件14、一第二支撑构件16及一基座18。第一支撑构件14及第二支撑构件16经由该枢接装置12连接。第二支撑构件16并与基座18枢接。一物件(例如萤幕,以虚线绘示于图1中)可固定于第一支撑构件14上。藉此,使用者即可将基座18置于一桌面上使用并通过旋转第一支撑构件14及第二支撑构件16以获得所需萤幕所需的设置高度及角度。
[0049]请并参阅图2及图3,图2为枢接装置12的局部爆炸图,其中为简化图面,部分组件仍以组合状态绘示,并且常用零配件,例如螺丝等,亦予以省略,后续各图亦同,不再赘述。图3为枢接装置12的剖面图。枢接装置12包含一本体122、二旋转限位机构124及二枢轴126。旋转限位机构124及枢轴126均对称设置于本体122上,故以下仅就其一说明。旋转限位机构124包含一驱动件1242、一限位件1244、一弹性复位件1246及一固定板1248。限位件1244与驱动件1242连接以能一起移动,例如以螺丝锁固,但本发明不以此为限。本体122具有一对导引槽1222,驱动件1242利用其两侧缘1242a可滑动的设置于导引槽1222中,于本实施例中,侧缘1242a上形成有肋条,有助于减少侧缘1242a与导引槽1222的摩擦。驱动件1242包含一槽孔1242b,呈椭圆形轮廓,供枢轴126穿过并能相对于枢轴126以与限位件1244 —起上下移动。驱动件1242具有一凸轮面1242c,可供其他构件推抵。固定板1248自本体122下方固定于本体122,弹性复位件1246(例如弹簧)设置于限位件1244及固定板1248之间,使得弹性复位件1246保持抵持于限位件1244及本体122之间。当驱动件1242被推动时,限位件1244可被驱动件1242驱动以相对于本体122向下移动并压缩弹性复位件1246,如图3中虚线所示;当驱动件1242不再被推动时,藉由压缩的弹性复位件1246的回复力,限位件1244与驱动件1242可向上移动以回复至原位。第一支撑构件14及第二支撑构件16藉由枢轴126与枢接装置12枢接。
[0050]请参阅图2及图4,图4为第一支撑构件14的局部爆炸图。第一支撑构件14包含一架体142、一固定架144、一致动件146及一滑动机构148。架体142与枢接装置12的本体122枢接。固定架144藉由设置于架体142上的滑动机构148滑动设置于架体142上,固定架144并用以固定可调整支撑装置I支撑的物件,如图1中所示的萤幕。致动件146连接固定架144,于本实施例中,致动件146直接整合至固定架144结构中。第一支撑构件14对应限位件1244包含一第一旋转限位结构150。请并参阅图5,其为第一支撑构件14部分的侧视图,其中枢轴126、限位件1244以影线表示。如图5所示,第一支撑构件14的架体142的一边缘1422形成一弧形凹口轮廓,作为第一旋转限位结构150。此弧形凹口轮廓形成的区域(带影线的虚线框)即为第一旋转限位结构150的限位范围,限位件1244进入此限位范围后,第一旋转限位结构150相对于枢接装置12的旋转即受到限位件1244限制,仅能于一定相对角度范围内旋转。于本实施例中,该弧形凹口轮廓以一圆心角1424(约110度)围绕枢轴126,但本发明不以此为限。补充说明的是,由于限位件1244具有宽度(即相对于枢轴126具有一弧长),故实际上限位件1244于第一旋转限位结构150中可相对移动的圆心角将小于该弧形凹口轮廓对应的圆心角1424。关于限位件1244可进入第一旋转限位结构150的限位范围内以限制第一支撑构件14相对于枢接装置12的旋转的其他说明,请参见后文。
[0051]请参阅图2及图6,图6为可调整支撑装置I的侧视图。第二支撑构件16包含一上支架162及一下支架164,均与枢接装置12的本体122及基座18分别枢接,因此第二支撑构件16形成一四连杆机构。于本实施例中,此四连杆机构呈一平行四边形的架构,故于第二支撑构件16相对于基座18旋转时,第一支撑构件14的倾斜角度得以维持,亦即枢接装置12相对于基座18的旋转角度固定;但本发明不以此为限。第二支撑构件16对应限位件1244包含一第二旋转限位结构166,形成于下支架164上,此因本实施例中,下支架164邻近限位件1244设置,故于实际操作上,仅需配合旋转限位机构124的作动,第二旋转限位结构166亦可形成于上支架162。此外,请并参阅图7,其为第二支撑构件16部分的侧视图,其中为便于清楚观察第二旋转限位结构166的结构,图7所示下支架164为图2中左侧的下支架164,并且枢轴126、限位件1244以影线表示。如图7所示,第二支撑构件16的下支架164的一突出的挡块1642形成一弧形凹口轮廓,作为第二旋转限位结构166。此弧形凹口轮廓形成的区域(带影线的虚线框)即为第二旋转限位结构166的限位范围,限位件1244进入此限位范围后,第二旋转限位结构166相对于枢接装置12的旋转即受到限位件1244限制,仅能于一定相对角度范围内旋转。于本实施例中,该弧形凹口轮廓以一圆心角1644(约190度)围绕枢轴126,但本发明不以此为限。补充说明的是,由于限位件1244具有宽度(即相对于枢轴126具有一弧长),且上支架162亦有部分落于此限位范围内,甚至于旋转的过程中与下支架164碰撞,故实际上限位件1244于第一旋转限位结构150中可相对移动的圆心角将明显小于该弧形凹口轮廓对应的圆心角1424。关于限位件1244可进入第二旋转限位结构166的限位范围内以限制第二支撑构件16相对于枢接装置12的其他说明,请参见后文。
[0052]请参阅图3、图6及图8,图8为可调整支撑装置I于图6状态下,枢接装置12的旋转限位机构124与致动件146的动作示意图,其中枢接装置12剖面,枢轴126以圆形剖面表示,固定架144保持未剖并以箭头表示固定架144的滑动方向。如图6所示,基座18放置于一平面PL上,于本实施例中,平面PL可为一桌面,于一般情形,可视为一水平面。第一支撑构件14大致沿一延伸轴(以链线表示于图6中)延伸,此延伸轴垂直于枢轴126的旋转轴(以十字标记表示于图6中)。如图6所示的可调整支撑装置1,该延伸轴与垂直于平面PL的一垂直线(以链线表示于图6中)间的一夹角Al为30,即第一支撑构件14此时已倾斜约30度设置,此时定义为第一支撑构件14位于相对于枢接装置12的一解锁位置。于实作上,此夹角Al可视需求而设计为15度至45度之间。因此,如图8所示,当固定架144朝向枢接装置12移动至一触发位置时,致动件146接触并推抵驱动件1242的凸轮面1242c以移动驱动件1242以使限位件1244相对于本体122向下移动,亦即限位件1244自一进入位置Pl移动至一脱离位置P2 (请阅图10),进而实现限位件1244脱离第一旋转限位结构及第二旋转限位结构166的限位范围的效果,此于后文说明。于本实施例中,此触发位置即为固定架144相对于架体142移动的下死点,但本发明不以此为限。于实际操作上,使用者可以手抓持萤幕下滑以带动固定架144相对于架体142滑动。
[0053]补充说明的是,由于凸轮面1242c的特性,本实施例的致动件146无需在第一支撑构件14位于解锁位置时,始能移动驱动件1242。请参阅图9,其为枢接装置12的旋转限位机构124与致动件146的另一动作示意图。如图9所示,固定架144先垂直下移至触发位置(即下死点)以使致动件146接触驱动件1242 ;接着,固定架144(或谓第一支撑构件14)相对枢接装置12顺时针旋转,使得致动件146持续接触并移动驱动件1242,亦可使限位件1244相对于本体122向下移动。当固定架144旋转至图9中虚线所示处时,或谓当第一支撑构件14旋转至该解锁位置(如图6所示)时,限位件1244即自进入位置Pl移动至脱离位置P2(请阅图10),进而实现限位件1244脱离第一旋转限位结构150及第二旋转限位结构166的限位范围的效果,此于后文说明。
[0054]请参阅图10,其为旋转限位机构124的限位件1244限制第一支撑构件14的架体142及第二支撑构件16的下支架164相对于枢接装置12旋转的动作示意图,其中枢轴126及限位件1244以影线表示于图10中。补充说明的是,虽于本实施例中第一支撑构件14及第二支撑构件16分别于本体122侧壁的两侧与本体122枢接,但为便于说明,架体142及下支架164的轮廓重叠显示于图10中;其中,架体142及形成其上的第一旋转限位结构150的轮廓均以实线绘示,下支架164及形成其上的第二旋转限位结构166的轮廓均以虚线绘示,以兹区别,另外枢轴126圆形剖面表示。此外,图10的视角方向与图6相同。根据前述致动件146推抵驱动件1242的位置说明,限位件1244(以影线绘示于图10中)相对于本体122有二处停留位置,即致动件146未接触驱动件1242时的进入位置Pl及于固定架144位于下死点时第一支撑构件14可相对于枢接装置12朝向第二支撑构件16旋转的脱离位置P2。
[0055]由于第一支撑构件14及第二支撑构件16均以枢轴126与枢接装置12枢接,故第一支撑构件14及第二支撑构件16均平行于图10页面所示的平面旋转。如图10所示的状态,当限位件1244位于进入位置Pl时,限位件1244同时进入第一旋转限位结构150及第二旋转限位结构166的限位范围内,为简化图面限位范围不再以影线表示,请另参阅前述图5及图7。架体142 (或谓第一支撑构件14)仅能相对于枢接装置12逆时针旋转,下支架164(或谓第二支撑构件16)仅能相对于枢接装置12顺时针旋转。换言之,当限位件1244位于进入位置Pl时,第一支撑构件14及第二支撑构件16相对于枢接装置12的旋转均受到限制而仅能根据第一旋转限位结构150及第二旋转限位结构166的设计于一定旋转角度范围内旋转。但于实际操作上,本发明不以此为限,例如藉由变更第一旋转限位结构150及第二旋转限位结构166的轮廓,亦可达到使限位件1244同时卡住第一支撑构件14及第二支撑构件16的效果,使其无法转动。此外,藉由适当设计第一旋转限位结构150及第二旋转限位结构166的相对关,可避免不当旋转操作引起对使用者的伤害。如图10所示的状态,当限位件1244位于进入位置Pl时,因第一支撑构件14及第二支撑构件16已无法旋转靠近,故第一支撑构件14及第二支撑构件16间(即图10中右侧)始终存在一非作动区域SI (以影线表示于图10中),即第一支撑构件14及第二支撑构件16无法进一步收折的空间,可避免现有的支架意外收折而夹伤使用者的手(或手指)的问题。
[0056]另外,请并参阅图6,由于本实施例的第二支撑构件16 —四连杆结构,因此当第二支撑构件16相对于枢接装置12的旋转受到限制,第二支撑构件16相对于基座18的旋转亦受到限制。此外,当第二支撑构件16无法相对于枢接装置12逆时针旋转时,第二支撑构件16亦无法相对于基座18顺时针旋转,故第二支撑构件16及基座18间(即图10中左侧)始终存在一非作动区域S2 (以影线表示于图6中),即第一支撑构件14及第二支撑构件16无法进一步收折的空间,同样可避免习知支架意外收折而夹伤使用者的手(或手指)的问题。
[0057]请并参阅前述关于图8的说明及图10,当限位件1244位于脱离位置P2时,限位件1244同时脱离第一旋转限位结构150及第二旋转限位结构166的限位范围,使得第一支撑构件14及第二支撑构件16亦可相对于枢接装置12自由旋转。此时,可调整支撑装置I即可完全收折。
[0058]根据前述旋转限位机构124的解锁说明,配合使用者操作习惯,可调整支撑装置I实作上可有两种收折方式。其中一种如图11所示,可调整支撑装置I于使用时,基于产品规格设计,第一支撑构件14约呈垂直设置,但本发明不以此为限。收折时,使用者可利用抓持固定于固定架144的萤幕(为简化图式不予绘示于图11中)使固定架144下滑至触发位置,接着将萤幕后推,亦即使第一支撑构件14相对于枢接装置12顺时针旋转至解锁位置,使得旋转限位机构124解锁。再接着,使用者接续地将萤幕后推并下压,直至可调整支撑装置I完全收折。另一种如图12所示,使用者先将萤幕后推,亦即使第一支撑构件14相对于枢接装置12顺时针旋转至解锁位置,接着将固定架144下滑至触发位置,使得旋转限位机构124解锁。同样地,使用者即可接续地将萤幕后推并下压,直至可调整支撑装置I完全收折。
[0059]补充说明的是,于本实施例中,使用者欲解开本实施例的旋转限位机构124的卡锁功能,需相对于枢接装置12旋转至相对于枢接装置12的解锁位置(如本实施例的偏离垂直线30度)且将固定架144下滑至触发位置(如本实施例的下死点),此设计基于实际产品使用规格而定,本发明不以此为限。再补充说明的是,本实施例的旋转限位机构124的启动由连接固定架144的致动件146触发,方便使用者直接移动萤幕触发,并且萤幕亦能一并停于适当位置,使得可调整支撑装置I连同萤幕处于预定的收折状态,便于收纳;此尤其适用于单手收纳的情形。但本发明不以此为限。例如,旋转限位机构124的启动另以其他构件触发,例如外露于枢接装置12的按钮。另外,请参阅图3。第一支撑构件14及第二支撑构件16以同一轴向126a (即枢轴126的旋转轴方向)与本体122枢接,限位件1244可被驱动件1242驱动以相对于本体122于垂直轴向126a的方向移动,此有助于简化限位件1244卡锁第一支撑构件14及第二支撑构件16的机构,但本发明不以此为限。
[0060]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示意性的【具体实施方式】,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的范围。任何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构思和原则的前提下所作出的等同变化与修改,均应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权利要求】
1.一种可调整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包含: 一枢接装置,包含: 一本体;以及 一旋转限位机构,设置于该本体上,该旋转限位机构包含: 一驱动件;以及 一限位件,与该驱动件连接,该限位件能够被该驱动件驱动以相对于该本体移动; 一第一支撑构件,与该本体枢接并对应该限位件包含一第一旋转限位结构;以及 一第二支撑构件,与该本体枢接并对应该限位件包含一第二旋转限位结构; 其中,该限位件能够同时进入该第一旋转限位结构及该第二旋转限位结构的限位范围内,以限制该第一支撑构件及该第二支撑构件相对于该枢接装置的旋转。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调整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旋转限位机构更包含一弹性复位件,抵持于该限位件及该本体之间。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调整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枢接装置包含一枢轴,该第一支撑构件及该第二支撑构 件藉由该枢轴与该枢接装置枢接,该驱动件包含一槽孔,该枢轴穿过该槽孔,该驱动件能够相对于该枢轴连同该限位件一起移动。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可调整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本体具有一导引槽,该驱动件能够滑动的设置于该导引槽中。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调整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支撑构件包含一架体、一固定架及一致动件,该架体与该枢接装置的该本体枢接,该固定架滑动设置于该架体上并用以固定一物件于其上,该致动件连接该固定架,当该固定架朝向该枢接装置移动至一触发位置时,该致动件能够接触该驱动件。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可调整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支撑构件包含一滑动机构,该固定架藉由该滑动机构滑动设置于该架体上。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可调整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当该固定架位于该触发位置时,于该第一支撑构件相对于该枢接装置朝向该第二支撑构件旋转至一解锁位置时,该致动件接触并移动该驱动件以使该限位件相对于该本体移动以脱离该第一旋转限位结构及该第二旋转限位结构。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可调整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含一基座,该基座能够放置于一平面上,该第二支撑构件与该基座枢接使得该枢接装置相对于该基座的旋转角度固定,该第一支撑构件与该枢接装置以一旋转轴枢接,该第一支撑构件大致沿一延伸轴延伸,该延伸轴垂直于该旋转轴,当该第一支撑构件旋转至该解锁位置时,该延伸轴与垂直于该平面的一垂直线间的一夹角为15度至45度之间。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可调整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该驱动件其有一凸轮面,该致动件藉由接触该凸轮面以移动该驱动件。
10.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可调整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当该第一支撑构件位于相对于该枢接装置的一解锁位置时,该固定架可朝向该枢接装置移动至该触发位置,使得该致动件接触并移动该驱动件以使该限位件相对于该本体移动以脱离该第一旋转限位结构及该第二旋转限位结构的限位范围。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调整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含一基座,该第二支撑构件与该基座枢接,其中该第二支撑构件包含一上支架及一下支架,均与该枢接装置及该基座分别枢接,该第二旋转限位结构形成于该下支架或该上支架,当该限位件进入该第二旋转限位结构的限位范围时,该第二支撑构件相对于该基座的旋转受限制。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可调整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当该限位件进入该第二旋转限位结构的限位范围内时,该第二支撑构件及该基座间存在一第一非作动区域。
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调整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当该限位件进入该第一旋转限位结构及该第二旋转限位结构的限位范围内时,该第一支撑构件及该第二支撑构件间存在一第二非作动区域。
1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调整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旋转限位结构由该第一支撑构件的一边缘形成。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可调整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支撑构件以一枢轴与该枢接装置枢接,该边缘形成一弧形凹口轮廓以作为第一旋转限位结构,该弧形凹口轮廓围绕该枢轴。
1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调整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二旋转限位结构由该第二支撑构件的一突出的挡块形成。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可调整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二支撑构件以一枢轴与该枢接装置枢接,该挡块形成一弧形凹口轮廓以作为第二旋转限位结构,该弧形凹口轮廓围绕该枢轴。
1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调整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支撑构件及该第二支撑构件以一轴向与该本体枢接,该限位件可被该驱动件驱动以相对于该本体于垂直该轴向的方向移动。
【文档编号】F16M11/16GK103470929SQ201210204612
【公开日】2013年12月25日 申请日期:2012年6月20日 优先权日:2012年6月5日
【发明者】江俊仪 申请人:纬创资通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