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连接器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文档序号:11733157阅读:244来源:国知局
快速连接器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连结具有环状突部的管的快速连接器。

背景技术:
日本特开2004-003588号公报(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174508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特表2008-512607号公报(专利文献3)以及日本特开2006-183833号公报(专利文献4)中记载的连接器为包括连接器主体和保持件(retainer)的结构,操作人员通过将保持件压入于连接器主体,从而使保持件卡定于管的环状突部并防止管脱落。为了能够进行对保持件的压入操作,管插入于连接器主体的标准位置是必要的。也就是说,上述连接器能够通过对保持件的压入操作来确认管是否插入于标准位置。在专利文献1、2所述的连接器中,在保持件位于初始位置(压入前的位置)的状态下,管位于标准位置,由此,保持件的腿部因管的环状突部而扩开变形。利用保持件的腿部的扩开变形,从而能够对保持件进行压入操作。就专利文献3、4所述的连接器而言,在保持件位于初始位置的状态下,管位于标准位置,由此,保持件的腿部被管的环状突部沿轴线方向按压从而沿轴线方向挠性变形。利用保持件的腿部的挠性变形,从而能够对保持件进行压入操作。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4-003588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1-174508号公报专利文献3:日本特表2008-512607号公报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2006-183833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但是,在上述连接器中,在管插入于标准位置之后,在对保持件进行压入操作之前,保持件的腿部成为发生了扩开变形的状态或沿轴线方向发生了挠性变形的状态。假设长时间持续上述状态的话,可能导致保持件的腿部的经时变化。这样的话,存在如下这样的隐患:即使在管没有位于标准位置的状态下,保持件也能够从初始位置向压入方向移动。通常,利用操作人员的迅速的操作能够避免上述问题的产生,但是为了进一步提高安全性,期望的是,在保持件位于初始位置的状态下,在管插入于标准位置时,保持件的腿部的变形量较小。另一方面,在保持件位于初始位置的状态且在管未插入于连接器主体的状态下,由于保持件卡定于连接器主体,因此需要限制保持件从初始位置向压入方向移动。于是,通过在管插入于标准位置时增大保持件的腿部的变形量,从而能够在管未插入的状态下可靠地限制保持件从初始位置起的移动。也就是说,为了在管插入于标准位置的状态下抑制保持件的腿部的经时变化,寻求减小该状态下的保持件的腿部的变形量。另一方面,为了在管还没有插入于标准位置的状态下可靠地限制保持件向压入方向的移动,寻求增大解除保持件与连接器彼此之间的限制所需的保持件的腿部的变形量。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快速连接器,其能够在管插入于标准位置的状态下抑制保持件的腿部的经时变化,并且能够在管未插入于标准位置的状态下可靠地限制保持件向压入方向的移动。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第一技术方案为了解决上述课题,在保持件位于初始位置且管插入于标准位置的状态下,对保持件施加压入负荷,由此,使保持件的一对防脱腿部扩开变形。即,第一技术方案的快速连接器包括:连接器主体,具有环状突部的管能够插入于该连接器主体;以及保持件,其为在上述管位于上述连接器主体的轴线方向上的标准位置的状态下,通过朝向与上述连接器主体的轴线方向相交叉的方向的压入操作从而相对于上述连接器主体从初始位置向确认位置移动的保持件,上述保持件包括一对防脱腿部,该一对防脱腿部在上述确认位置沿轴线方向卡定于上述环状突部从而防止上述管脱落。在上述保持件位于初始位置且没有扩开变形的状态下,上述一对防脱腿部沿压入方向卡定于上述连接器主体,从而限制上述保持件从上述初始位置向上述确认位置的移动。上述一对防脱腿部中的各防脱腿部包括引导突起,在上述保持件位于上述初始位置且上述管插入于上述连接器主体的标准位置的状态下,在对上述保持件施加压入负荷时,该引导突起被上述环状突部的外周面引导从而使上述一对防脱腿部扩开变形,同时,利用上述一对防脱腿部的扩开变形解除上述保持件的从上述初始位置向上述确认位置的移动限制。在上述保持件位于上述确认位置的状态下,上述引导突起被上述环状突部的外周面的引导消失,从而使上述一对防脱腿部自扩开变形后的形状复原。在对保持件施加压入负荷的情况下,通过保持件的一对防脱腿部的引导突起被环状突部引导,从而使一对防脱腿部扩开变形。因此,若在保持件位于初始位置且管插入于标准位置的状态下没有对保持件施加压入负荷,则一对防脱腿部处于扩开变形量减小、或者完全没有扩开变形量的状态。因而,能够抑制一对防脱腿部的经时变化。另外,通过在管位于标准位置的状态下对保持件施加压入负荷,从而使一对防脱腿部扩开变形,因此,解除一对防脱腿部的移动限制所需的变形量变得足够大。因而,在管未插入于标准位置的状态下,能够可靠地限制保持件向压入方向的移动。第二技术方案第二技术方案的快速连接器包括:连接器主体,具有环状突部的管能够插入于该连接器主体;以及保持件,其为在上述管位于上述连接器主体的轴线方向上的标准位置的状态下,通过朝向与上述连接器主体的轴线方向相交叉的方向的压入操作从而相对于上述连接器主体从初始位置向确认位置移动的保持件,上述保持件包括一对防脱腿部,该一对防脱腿部在上述确认位置沿轴线方向卡定于上述环状突部从而防止上述管脱落。上述一对防脱腿部中的各防脱腿部包括:临时防脱部,在上述保持件位于上述初始位置的状态下,随着该临时防脱部与上述环状突部之间的抵接而使上述一对防脱腿部扩开变形,从而容许上述管的穿过,当上述管到达上述标准位置时,使上述一对防脱腿部的扩开变形量减少,因而该临时防脱部沿轴线方向卡定于上述环状突部从而防止上述管脱落;主防脱部,在上述保持件位于上述确认位置的状态下,该主防脱部沿轴线方向卡定于上述环状突部从而防止上述管脱落;以及第一释放用引导部,在上述保持件位于上述初始位置且上述管插入于上述连接器主体的标准位置的状态下,在对上述保持件施加拔出负荷时,该第一释放用引导部被上述连接器主体引导从而使上述一对防脱腿部扩开变形,利用上述一对防脱腿部的扩开变形解除上述临时防脱部与上述环状突部之间的卡定,从而容许将上述管从上述连接器主体拔出。在上述结构中,利用对保持件的拔出操作使第一释放用引导部被连接器主体引导,从而可靠地解除临时防脱部与环状突部之间的卡定。也就是说,在利用保持件对管进行卡定时操作人员对保持件施加压入负荷,在为了使管成为拔出状态时操作人员对保持件施加拔出负荷。由此,操作人员能够容易把握操作。第三技术方案第三技术方案的快速连接器包括:连接器主体,具有环状突部的管能够插入于该连接器主体;以及保持件,其为在上述管位于上述连接器主体的轴线方向上的标准位置的状态下,通过朝向与上述连接器主体的轴线方向相交叉的方向的压入操作从而相对于上述连接器主体从初始位置向确认位置移动的保持件,上述保持件包括一对防脱腿部,该一对防脱腿部在上述确认位置沿轴线方向卡定于上述环状突部从而防止上述管脱落。上述一对防脱腿部中的各防脱腿部包括第二释放用引导部,在上述保持件位于上述确认位置的状态下,在对上述保持件施加拔出负荷时,该第二释放用引导部被上述连接器主体引导从而使上述一对防脱腿部扩开变形,且使上述保持件从上述确认位置向上述初始位置移动。仅根据这样的结构,利用对保持件的拔出操作使第二释放用引导部被连接器主体引导,从而能够可靠地使保持件从确认位置向初始位置移动。附图说明图1A是将快速连接器1和管3之间连结起来之前的状态且是保持件30位于初始位置的状态下的快速连接器1以及管3的立体图。图1B是图1A所示的快速连接器1和管3的轴线方向剖视图。图2A是将快速连接器1和管3之间连结起来之后的状态且是保持件30位于确认位置的状态下的快速连接器1和管3的立体图。图2B是图2A所示的快速连接器1和管3的轴线方向剖视图。图3A是连接器主体10的主视图。图3B是图3A中的“3B”方向的向视图。图3C是图3A中的“3C”方向的向视图。图3D是图3B中的“3D-3D”剖视图。图3E是图3A中的“3E-3E”剖视图。图3F是图3A中的“3F-3F”剖视图。图3G是图3A中的“3G-3G”剖视图。图4A是保持件30的主视图。图4B是图4A中的“4B”方向的向视图。图4C是图4A中的“4C”方向的向视图。图4D是图4A中的“4D”方向的向视图。图4E是图4A中的“4E”方向的向视图。图4F是图4B中的“4F-4F”剖视图。图4G是图4F中的“4G-4G”剖视图。图4H是图4F中的“4H-4H”剖视图。图5A表示(管插入前状态)将管3插入于快速连接器1之前的状态且表示保持件30位于初始位置的状态,是图1B中的快速连接器1的“5A-5A”剖视图。图5B表示与图5A相同的状态,是图1B中的“5B-5B”剖视图。图5C表示与图5A相同的状态,是图1B中的“5C-5C”剖视图。图6A表示(管插入完成状态)将管3插入于快速连接器1的标准位置的状态且表示保持件30位于初始位置的状态,是图1B中的快速连接器1和管3在相当于“5A-5A”的位置处的剖视图。图6B表示与图6A相同的状态,是在相当于图1B中的“5B-5B”的位置处的剖视图。图6C表示与图6A相同的状态,是在相当于图1B中的“5C-5C”的位置处的剖视图。图7A表示(确认状态)使保持件30从初始位置移动到确认位置的状态,是图2B中的快速连接器1和管3的“7A-7A”剖视图。图7B表示与图7A相同的状态,是图2B中的“7B-7B”剖视图。图7C表示与图7A相同的状态,是图2B中的“7C-7C”剖视图。图8A表示(释放状态)使保持件30从初始位置移动到释放位置的状态,是图2B中的快速连接器1和管3在相当于“7A-7A”的位置处的剖视图。图8B表示与图8A相同的状态,是在相当于图2B中的“7B-7B”的位置处的剖视图。图8C表示与图8A相同的状态,是在相当于图2B中的“7C-7C”的位置处的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第一实施方式(1.快速连接器1的概要)参照图1A、图1B、图2A以及图2B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快速连接器1的概要。快速连接器1例如用于构成汽车的燃料配管。也就是说,快速连接器1例如形成用于使燃料流通的流路。在快速连接器1的一端侧外装有树脂管(未图示)的端部,在快速连接器1的另一端侧插入有管3的端部。由此,将树脂管和管3之间连结起来。在此,如图1A和图1B所示,管3例如形成为金属制的筒状且包括环状突部3a(还称为凸缘部、加强筋),该环状突部3a在从顶端沿轴线方向隔开距离的位置向径向外侧突出地形成。在以下的说明中,管3的比环状突部3a靠顶端侧的小径部位被设定为顶端部3b。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轴线方向是指在将管3插入于快速连接器1的状态下管3的轴线方向。下方是指从管3的轴线方向观察的情况下的保持件30的压入方向,上方是指保持件30的拔出方向(压入相反方向)。左右方向是指在从管3的轴线方向观察的情况下与上下方向正交的方向。快速连接器1包括连接器主体10、保持件30以及密封单元70。连接器主体10例如为玻璃纤维增强聚酰胺制,成形为具有贯通的流路。图1所示的连接器主体10示出以字母L形贯通形成的形状,但是除此之外,还可以是以直线状贯通形成的。另外,连接器主体10并不限定于一体成形的情况,还可以通过将多个零件结合起来而形成。如图1A和图1B所示,连接器主体10包括管连接部11和管插入部12。管连接部11设于连接器主体10的一端侧(图1B的左下侧),在管连接部11外装树脂管(未图示)。为了使管连接部11在嵌套有树脂管的状态下不脱落,将管连接部11的外周面在沿着流路延伸的方向上形成为台阶状。管插入部12设于连接器主体10的另一端侧(图1B的右侧),如图2A和图2B所示,能够将管3的顶端部3b以及环状突部3a的部位插入于管插入部12。如图1B和图2B所示,在管插入部12的内周侧配置有密封单元70。密封单元70例如包括:氟橡胶制的环状密封构件71、72;树脂制的套环73,该套环73在轴线方向上隔在环状密封构件71、72之间;以及树脂制的衬套74,该衬套74将环状密封构件71、72以及套环73定位于连接器主体10。如图2B所示,管3的顶端部3b插入于密封单元70的内周侧。保持件30例如由玻璃纤维增强聚酰胺制成。保持件30以通过操作人员沿着径向(连接器主体10中的与管插入轴线方向交叉的方向)的压入操作以及拔出操作而能够移动的方式设于连接器主体10。在管3插入于连接器主体10的标准位置的情况下,保持件30能够从图1A和图1B所示的初始位置向图2A和图2B所示的确认位置移动。因而,操作人员在能够对保持件30进行压入操作的情况下,能够确认管3已经插入到标准位置。另外,在保持件30被压入到确认位置的状态下,保持件30在轴线方向上卡定于管3的环状突部3a,从而保持件30防止管3脱落。也就是说,操作人员通过对保持件30进行压入操作,从而能够确认管3插入到标准位置、且利用保持件30防止管3脱落。(2.连接器主体10的管插入部12的详细结构)主要参照图3A~图3G说明连接器主体10的管插入部12的详细结构。管插入部12包括筒部21、开口端座构件22、上部连结构件23、下部连结构件24、一对拔出被卡定部25、25、一对压入被卡定部26、26以及一对轨道槽27、27。如图3D和图3E所示,筒部21的内周面包括相对于管3的插入侧而言位于内侧的小径部21a和位于比小径部21a靠管3的插入侧的位置且直径大于小径部21a的直径的密封单元配置部21b。管3的顶端部3b能插入于小径部21a,如图2B所示,小径部21a以环状突部3a无法插入于小径部21a的直径形成。密封单元配置部21b形成为能够对密封单元70(图1B、图2B所示)进行定位。如图3A~图3E所示,开口端座构件22从筒部21沿轴线方向隔开距离并以同轴状设置。另外,如图3C~图3E所示,在开口端座构件22上形成有开口孔22a。如图2B所示,开口孔22a以管3的环状突部3a能够穿过开口孔22a的大小形成。如图3A~图3B、图3D所示,上部连结构件23将筒部21的上部和开口端座构件22的上部连结起来。如图3A、图3D~图3E所示,下部连结构件24是在轴线方向上将筒部21的下部和开口端座构件22的下部连结起来的部位。在此,上部连结构件23和下部连结构件24设于在轴线方向上与管3的环状突部3a不互相干扰的位置。如图3G所示,一对拔出被卡定部25、25以随着从上部连结构件23的左右端朝向下方去而彼此远离的方式呈圆弧状延伸。在各拔出被卡定部25、25的顶端(图3G的下端)的外周侧以越靠顶端侧而宽度越小的方式形成有坡状部25a、25a。如图3A~图3B、图3F~图3G所示,一对拔出被卡定部25、25设于上部连结构件23中比轴线方向中央靠筒部21侧的部位。也就是说,在一对拔出被卡定部25、25与开口端座构件22的轴线方向之间形成有间隙。如图3G所示,一对压入被卡定部26、26以随着从下部连结构件24的左右端朝向上方去而彼此远离的方式呈圆弧状延伸。一对压入被卡定部26、26设于在轴线方向上与一对拔出被卡定部25、25相同的位置。也就是说,在一对压入被卡定部26、26与开口端座构件22的轴线方向之间形成有间隙。如图3G所示,在压入被卡定部26、26的顶端(上端)与拔出被卡定部25、25的顶端(下端)之间形成有上下方向上的间隙。一对拔出被卡定部25、25以及一对压入被卡定部26、26设于在轴线方向上与管3的环状突部3a不互相干扰的位置。而且,在后述的保持件30位于初始位置时,各拔出被卡定部25、25的顶端沿拔出方向卡定于保持件30的一对防脱腿部32、32的压入限制突起45。在保持件30位于初始位置时,各压入被卡定部26、26的顶端沿压入方向卡定于保持件30的一对防脱腿部32、32的压入限制突起45。如图3A~图3B、图3E~图3F所示,一对轨道槽27、27从筒部21的端部外周向侧方伸出,且设于比一对拔出被卡定部25、25以及一对压入被卡定部26、26靠轴线方向内侧的位置。一对轨道槽27、27形成为沿着上下方向延伸。一对轨道槽27、27沿上下方向引导后述的保持件30的一对姿势用腿部33、33。(3.保持件30的详细结构)接着,参照图4A~图4H说明保持件30的详细结构。如图4B和图4C所示,保持件30形成为倒置的字母U形形状。保持件30包括基部31,一对防脱腿部32、32,一对姿势用腿部33、33以及一对释放用操作部34、34。如图4B、图4D所示,基部31位于倒置的字母U形的顶部,形成为大致平板状。如图4E~图4F所示,在基部31的轴线方向内侧的下表面形成有缺口31a。在保持件30位于确认位置的状态下,缺口31a在连接器主体10与基部31之间形成间隙。缺口31a例如用于供操作人员插入一字螺丝刀等治具从而将保持件30拔出。如图4B和图4C所示,一对防脱腿部32、32能够扩开变形地设置在基部31的左右两端。一对防脱腿部32、32中的各防脱腿部32包括腿部主体41、临时防脱部42、主防脱部43、引导突起44以及压入限制突起45。如图4A和图4C所示,腿部主体41、41从基部31的左右两侧向下方延伸,并在轴线方向上具有规定宽度。腿部主体41的轴线方向宽度与连接器主体10的轨道槽27和开口端座构件22之间的轴线方向间隙为大致相同程度的大小。如图4B、图4C、图4E、图4F所示,临时防脱部42、42被设置成位于各腿部主体41、41的轴线方向插入侧端(图4F的右侧)、且从腿部主体41、41的顶端侧向内侧(腿部主体41、41的相对侧)伸出。临时防脱部42、42的靠轴线方向内侧的面42b、42b(图4F中的左侧表面、图4C中示出的面)形成为平面状(与轴线正交的面状)。另一方面,临时防脱部42、42的靠轴线方向插入侧的面42a、42a(图4F中的右侧表面、图4B所示出的面)以随着朝向彼此相对的一侧去而变薄的方式倾斜。临时防脱部42、42在保持件30位于初始位置的状态下容许管3的环状突部3a的穿过,并且能够在轴线方向上卡定于穿过后的环状突部3a。如图4B、图4C、图4E、图4F所示,主防脱部43、43被设置成位于腿部主体41、41各自的轴线方向插入侧端(图4F中的右侧)、且从腿部主体41、41的基部31侧向内侧(腿部主体41、41彼此相对的一侧)伸出。主防脱部43、43和临时防脱部42、42构成在同一平面上连续的平板状的构件。在保持件30位于确认位置的状态下,主防脱部43、43能够在轴线方向上卡定于管3的环状突部3a。如图4C、图4F、图4G所示,引导突起44、44设于临时防脱部42、42以及主防脱部43、43的靠轴线方向内侧的面,且被设置成从腿部主体41、41向内侧伸出。引导突起44、44设于临时防脱部42、42与主防脱部43、43之间的交界位置,该引导突起44、44形成为越朝向内侧去而变得越尖的形状。更详细而言,引导突起44、44的下表面和上表面分别形成为与环状突部3a的外周面相对应的圆弧凹状。也就是说,利用引导突起44、44,在主防脱部43、43的靠轴线方向内侧的面形成有与管3的环状突部3a相对应的圆形的座面43a、43a。其中,在圆形的座面43a、43a的中央设有能够供管3的除环状突部3a以外的小径部位穿过的贯通孔。另外,利用引导突起44、44,在临时防脱部42、42的靠轴线方向内侧的面形成有与管3的环状突部3a相对应的座面42b、42b。其中,在该座面42b、42b的中央设有能够供管3的除环状突部3a以外的小径部位穿过的贯通孔。如图4C、图4E、图4F、图4H所示,压入限制突起45、45被设置成位于各腿部主体41、41的轴线方向内侧端(图4F的左侧),且从腿部主体41、41的顶端侧向内侧(腿部主体41、41彼此相对的一侧)伸出。压入限制突起45、45形成为爪形状。也就是说,压入限制突起45、45设于比引导突起44、44靠腿部主体41、41的顶端侧的位置。在压入限制突起45、45的上表面侧形成有能与在拔出被卡定部25、25的顶端的外周侧形成的坡状部25a、25a相卡合的坡状部45a、45a(第一释放用引导部)。压入限制突起45的坡状部45a的长度大于拔出被卡定部25的坡状部25a的长度。另外,在压入限制突起45、45的下端面设有小突起45b、45b,以卡在压入被卡定部26、26的顶端。如图4A和图4C所示,一对姿势用腿部33、33从基部31的左右两侧向下方延伸。一对姿势用腿部33、33以与一对防脱腿部32、32隔着略微的间隙的方式设于轴线方向内侧。也就是说,一对姿势用腿部33、33为相对于一对防脱腿部32、32独立的腿部。一对姿势用腿部33、33的轴线方向宽度小于一对防脱腿部32、32的轴线方向宽度。一对姿势用腿部33、33能插入于连接器主体10的管插入部12的一对轨道槽27、27从而限制保持件30相对于连接器主体10的姿势。如图4A~图4D所示,一对释放用操作部34、34被设置成从一对腿部主体41、41的上端向外侧(与腿部主体41、41彼此相对的一侧相反的那一侧)伸出。一对释放用操作部34、34形成为操作人员能够通过用手指勾住该释放用操作部从而拔出保持件30。(4.动作说明)接着,说明从将管3插入于快速连接器1起到利用保持件30实现完全卡定的状态为止的动作、以及从利用保持件30实现完全卡定的状态起到将管3拔出为止的动作。(4-1.管插入前状态)参照图1A~图1B、图5A~图5C说明管插入前状态。如图1A~图1B、图5A~图5C所示,管插入前状态是指保持件30相对于连接器主体10位于初始位置、且管3插入于连接器主体10之前的状态。从连接器主体10的筒部21与开口端座构件22的轴线方向之间的上方安装保持件30。也就是说,如图5A~图5C所示,以跨连接器主体10的上部连结构件23的方式将保持件30的一对防脱腿部32、32以及一对姿势用腿部33、33插入。如图1A所示,姿势用腿部33插入于连接器主体10的轨道槽27,防脱腿部32位于轨道槽27与开口端座构件22之间的轴线方向间隙内。也就是说,姿势用腿部33的扩开变形是受限制的,相对于此,防脱腿部32的扩开变形是容许的。在此,如图5A、图5B所示,在防脱腿部32中的临时防脱部42、主防脱部43以及引导突起44的轴线方向位置不存在拔出被卡定部25和压入被卡定部26。因而,临时防脱部42、主防脱部43以及引导突起44在压入方向和拔出方向上均未卡定于拔出被卡定部25和压入被卡定部26。另一方面,在防脱腿部32中的压入限制突起45的轴线方向位置存在拔出被卡定部25和压入被卡定部26。如图5C所示,在保持件30的初始位置,压入限制突起45处于从拔出被卡定部25的顶端(下端)与压入被卡定部26的顶端(上端)之间的上下方向间隙进入到内侧的状态。因而,在管插入前状态下,保持件30处于位于初始位置的状态、且处于不扩开变形的状态。在此,压入限制突起45沿拔出方向卡定于拔出被卡定部25。另一方面,压入限制突起45沿压入方向卡定于压入被卡定部26。其中,压入限制突起45的坡状部45a卡定于拔出被卡定部25的坡状部25a。因此,当操作人员对保持件30施加拔出负荷时,压入限制突起45的坡状部45a被拔出被卡定部25的坡状部25a引导,从而使一对防脱腿部32、32扩开变形。但是,由于压入限制突起45的最顶端卡定于拔出被卡定部25的顶端,因此,在对保持件30施加拔出负荷时,能够限制一对防脱腿部32、32进行规定量以上的扩开变形。另外,由于压入限制突起45的小突起45b卡定于压入被卡定部26的顶端,因此,在对保持件30施加压入负荷的情况下,能够限制一对防脱腿部32、32的扩开变形。在上述状态下,如图5A所示,一对防脱腿部32、32的临时防脱部42、42的较薄的部位位于管3的环状突部3a的进入位置。也就是说,临时防脱部42、42位于能够与管3的环状突部3a相抵接的位置。(4-2.从管的插入开始状态到管的插入完成状态)接着,参照图6A~图6C说明将管3插入于连接器主体10且管3到达标准位置为止的状态。在将管3的顶端部3b插入于连接器主体10且环状突部3a与临时防脱部42相抵接之前的过程中,保持件30不会扩开变形。通过管3进一步向轴线方向内侧插入,从而环状突部3a抵接并按压于临时防脱部42的靠轴线方向插入侧的面42a。一对防脱腿部32、32随着该按压而发生扩开变形。于是,临时防脱部42容许管3的环状突部3a穿过,因此,管3被进一步向轴线方向内侧插入。当管3的环状突部3a穿过临时防脱部42时,环状突部3a到达引导突起44所处的位置。环状突部3a位于临时防脱部42的靠轴线方向内侧的座面42b的部位。该位置为管3的标准位置。当管3到达标准位置时,利用由座面42b确保的空间,使一对防脱腿部32、32的扩开变形量立刻减少。在一对防脱腿部32、32的扩开变形量减少的过程中,保持件30不受管3和连接器主体10限制。因此,在管3开始被插入并到达标准位置时,伴随着一对防脱腿部32、32从扩开变形后形状的复原会产生声音。特别是,由于保持件30不受任何限制,因此,会因保持件30的振动而产生高频的声音(高频音)。操作人员能够通过该声音确认管3已经插入到标准位置。如上所述,当管3到达标准位置时,一对防脱腿部32、32的扩开变形量减少。也就是说,在该状态下,临时防脱部42沿轴线方向卡定于环状突部3a。因而,临时防脱部42防止管3脱落。如上所述,在管3位于标准位置的状态下,如图6B所示,在环状突部3a的轴线方向位置存在有引导突起44。因此,相比于将管3插入之前的状态(参照图5A~图5C),在将管3插入后的状态(参照图6A~图6C)时,保持件30位于上方的位置。因而,保持件30的压入限制突起45的小突起45b位于不卡定于压入被卡定部26的位置。(4-3.确认状态)接着,参照图2A~图2B、图6B、图7A~图7C说明保持件30从初始位置向确认位置移动的状态。如图6B所示,在管3位于标准位置的状态下,由于环状突部3a与引导突起44之间的位置关系,使得保持件30的压入限制突起45的小突起45b位于不卡定于压入被卡定部26的位置。在该状态下,在操作人员对保持件30施加按压负荷的情况下,由于引导突起44的下表面被环状突部3a的外周面引导,因此,一对防脱腿部32、32一边向下方移动一边扩开变形。同时,利用一对防脱腿部32、32的扩开变形能够解除保持件30的压入限制突起45与压入被卡定部26之间的卡定。因而,能够解除保持件30的从初始位置向确认位置的移动限制。通过操作人员持续对保持件30施加按压负荷,从而保持件30如图7A~图7C所示那样到达确认位置。此时,环状突部3a的外周面对引导突起44的引导消失,由此一对防脱腿部32、32从扩开变形后的形状复原。而且,环状突部3a位于主防脱部43的靠轴线方向内侧的座面43a的部位。也就是说,在保持件30位于确认位置的状态下,如图7B所示,引导突起44沿保持件30的拔出方向卡定于环状突部3a。因而,引导突起44限制保持件30的拔出方向上的动作。其结果,在保持件30位于确认位置的状态下,防止保持件30容易被拔出。在保持件30位于确认位置的状态下,管3的环状突部3a沿轴线方向卡定于主防脱部43。主防脱部43位于比临时防脱部42靠基部31侧的位置。因而,在一对防脱腿部32、32扩开变形了规定量的状态下,主防脱部43的部位的扩开变形量小于临时防脱部42的部位的扩开变形量。因此,在主防脱部43的扩开变形量成为最大的状态下,能够设计成主防脱部43沿轴线方向卡定于环状突部3a的状态。也就是说,通过环状突部3a沿轴线方向卡定于主防脱部43,能够可靠地防止管3的脱落。在此,在保持件30从初始位置向确认位置移动时,姿势用腿部33被轨道槽27引导。因此,保持件30的姿势相对于连接器主体10被限制。其结果,能够可靠地进行保持件30的确认动作。(4-4.释放状态)在维修等时,会存在需要从快速连接器1拔出管3的情形。如图7A~图7C所示,在保持件30位于确认位置的状态下,操作人员将手指勾住释放用操作部34,并对保持件30施加拔出负荷从而将保持件30拔出。在此,如图7B所示,引导突起44沿保持件30的拔出方向卡定于环状突部3a。因而,在保持件30位于确认位置的状态下,在对保持件30施加拔出负荷时,由于引导突起44的上表面被环状突部3a的外周面引导,因此,一对防脱腿部32、32一边向上方移动一边扩开变形。通过操作人员对保持件30持续施加拔出负荷,从而保持件30从确认位置(参照图7A~图7C)移动到初始位置(参照图6A~图6C)(一次释放)。也就是说,在保持件30从初始位置向确认位置移动时以及在保持件30从确认位置向初始位置时这两个情况下,引导突起44引导一对防脱腿部32、32的扩开变形。由此,防脱腿部32、32成为简单的结构。假设在操作人员仅通过勾住释放用操作部34难以拔出保持件30的情况下,操作人员能够通过将一字螺丝刀等治具插入于基部31的缺口31a(参照图2B、图4E、图4F),从而使保持件30从连接器主体10分离。即使保持件30移动到初始位置,临时防脱部42也沿轴线方向卡定于环状突部3a。因此,在该状态下,操作人员无法将管3从连接器主体10拔出。因此,在保持件30位于初始位置的状态下,操作人员将手指勾住释放用操作部34,并对保持件30进一步施加拔出负荷。这样一来,如图8B~图8C所示,连接器主体10的拔出被卡定部25的坡状部25a引导保持件30的压入限制突起45的坡状部45a,使得一对防脱腿部32、32扩开变形。如图8A所示,通过一对防脱腿部32、32的扩开变形,从而能够解除临时防脱部42对环状突部3a的卡定。在该状态下,操作人员能够将管3从连接器主体10拔出。在此,在保持件30从确认位置向初始位置移动时以及保持件30被施加从初始位置拔出该保持件30的负荷时,轨道槽27引导姿势用腿部33。因此,保持件30的姿势相对于连接器主体10被限制。其结果,能够可靠地进行保持件30的释放动作。(5.本实施方式的效果)在保持件30位于初始位置的状态且管3位于标准位置的状态下,在对保持件30施加压入负荷时,一对防脱腿部32、32通过保持件30的一对防脱腿部32、32的引导突起44被环状突部3a引导而扩开变形。因此,在保持件30位于初始位置且管3插入于标准位置的状态下,若不对保持件30施加压入负荷,则处于一对防脱腿部32、32的扩开变形量减小、或者完全没有扩开变形量的状态。因而,能够抑制一对防脱腿部32、32的经时变化。另外,通过在管3位于标准位置的状态下对保持件30施加压入负荷,使得一对防脱腿部32、32扩开变形,因此,解除一对防脱腿部32、32的移动限制所需的变形量变得足够大。因而,在管3未插入于标准位置的状态下,能够可靠地限制保持件30向压入方向的移动。另外,引导突起44和压入限制突起45设于各防脱腿部32。由此,能够容易且可靠地限制在管3未插入于连接器主体10的状态下保持件30向确认位置的移动、和容许在引导突起44被环状突部3a引导的状态下保持件30向确认位置的移动。另外,各防脱腿部32包括坡状部45a(第一释放用引导部),在保持件30位于初始位置、且管3插入于连接器主体10的标准位置的状态下,在对保持件30施加拔出负荷时,该坡状部45a被连接器主体10引导从而使一对防脱腿部32、32扩开变形,利用一对防脱腿部32、32的扩开变形解除临时防脱部42与环状突部3a之间的卡定,从而容许从连接器主体拔出管3。在上述结构中,在保持件30位于初始位置的状态下,利用保持件30的拔出操作,使坡状部45a(第一释放用引导部)被拔出被卡定部25的坡状部25a引导,由此,能够可靠地解除临时防脱部42与环状突部3a之间的卡定。也就是说,在利用保持件30对管3进行卡定的情况下操作人员对保持件30施加压入负荷,相对于此,在为了使管3成为拔出状态的情况下,操作人员对保持件30施加拔出负荷。由此,操作人员能够容易把握对保持件30的操作。另外,保持件30包括姿势用腿部33,该姿势用腿部33为相对于一对防脱腿部32、32独立的腿部,用于限制保持件30相对于连接器主体10的姿势。由此,在保持件30从初始位置向确认位置移动时、从确认位置向初始位置移动时以及从初始位置向释放状态移动时,能够维持保持件的姿势。因而,能够可靠地进行保持件30的确认动作以及释放动作。其他实施方式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各防脱腿部32包括引导突起44和压入限制突起45。此外,还能够采用引导突起44和压入限制突起45分别设于不同的腿部、且包括引导突起44的腿部和包括压入限制突起45的腿部能够连动地进行动作的结构。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保持件30从确认位置向初始位置移动时,引导突起44被环状突部3a引导,从而使一对防脱腿部32、32扩开变形。此外,还可以设定为:在保持件30从确认位置向初始位置移动时,通过保持件30的与引导突起44不同的部位(例如压入限制突起45)(第二释放用引导部)被连接器主体10的部位(例如压入被卡定部26)引导,从而使一对防脱腿部32、32扩开变形。即使是这样的结构,也能够通过利用对保持件30的拔出操作使保持件30的部位(例如压入限制突起45)(第二释放用引导部)被连接器主体10的部位(例如压入被卡定部26)引导,从而使保持件30可靠地从确认位置向初始位置移动。附图标记说明1、快速连接器;3、管;3a、环状突部;10、连接器主体;25、拔出被卡定部;25a、坡状部;26、压入被卡定部;27、轨道槽;30、保持件;31、基部;32、防脱腿部;33、姿势用腿部;34、释放用操作部;41、腿部主体;42、临时防脱部;42a、临时防脱部的靠轴线方向插入侧的面;42b、临时防脱部的靠轴线方向内侧的座面;43、主防脱部;43a、主防脱部的靠轴线方向内侧的圆形的座面;44、引导突起;45、压入限制突起;45a、坡状部;45b、小突起。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