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直线移动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961906阅读:319来源:国知局
一种直线移动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直线移动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的直线移动装置由于导轨基座与滑块在移动过程中存在滑动摩擦,频繁来回移动容易造成导轨基座和滑块磨损,磨损后还会造成移动精度误差,而且当滑块承受垂直轴向的压力较大时,导轨基座和滑块之间的摩擦力会增大,能量损失也相应增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负载能力大,能量损失小,而且能够使整个运行过程更加流畅、精确、稳定的直线移动装置。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直线移动装置,其包括导轨组件、移动支架和驱动组件,所述导轨组件包括主导轨和设于所述主导轨两侧的副导轨,所述驱动组件设置在所述主导轨内;所述驱动组件的动力输出端与所述移动支架连接,并驱动所述移动支架在所述导轨组件上移动;

所述副导轨包括导轨基座、滑块本体、第一回球器、第二回球器、第一滚珠组件和第二滚珠组件,所述第一回球器和第二回球器对称地连接在所述滑块本体的前后两端,所述滑块本体的底部设有与所述导轨基座滑动配合的滑槽;

所述导轨基座呈长条状,其左侧侧壁设有沿其长度方向延伸的第一C形槽,其右侧侧壁设有沿其长度方向延伸的第二C形槽;

所述滑槽的左侧侧壁设有与所述第一C形槽围合形成第一直线孔道的第三C形槽,所述滑块本体的左侧设有与所述第一直线孔道平行的第二直线孔道,所述第一回球器的左侧设有分别连通于所述第一直线孔道的前端和所述第二直线孔道的前端的第一前回转孔道,所述第二回球器的左侧设有分别连通于所述第一直线孔道的后端和所述第二直线孔道的后端的第一后回转孔道,所述第一直线孔道、第一前回转孔道、第二直线孔道、第一后回转孔道依次连接形成可供所述第一滚珠组件通过的第一循环通道;

所述滑槽的右侧侧壁设有与所述第二C形槽围合形成第三直线孔道的第四C形槽,所述滑块本体的右侧设有与所述第三直线孔道平行的第四直线孔道,所述第一回球器的右侧设有分别连通于所述第三直线孔道的前端和所述第四直线孔道的前端的第二前回转孔道,所述第二回球器的右侧设有分别连通于所述第三直线孔道的后端和所述第四直线孔道的后端的第二后回转孔道,所述第三直线孔道、第二前回转孔道、第四直线孔道、第二后回转孔道依次连接形成可供所述第二滚珠组件通过的第二循环通道。

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回球器与所述滑块本体的前端可拆卸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二回球器与所述滑块本体的后端可拆卸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滑块本体的顶部与所述移动支架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滑块本体的顶部设有与所述移动支架连接的安装孔。

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驱动组件包括伺服电机和滚珠丝杆,所述滚珠丝杆的两端可转动地连接到所述主导轨的两端,所述伺服电机的驱动轴与所述滚珠丝杆连接,所述移动支架与所述滚珠丝杆的螺母座连接。

实用新型实施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直线移动装置,与现有技术相比较,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将滚珠均匀分布在由导轨基座、滑块本体和回球器形成的循环通道内,通过循环通道与滚珠的相互作用,决定了移动支架只能沿导轨组件轴向运动,同时均匀布置的滚珠使得滑块能承受更大垂直轴向的压力,滑块沿导轨基座轴向运动时,内部的滚珠即自转,又发生滚动动作,摩擦力大大降低,滚珠不停的在循环通道内循环运行,这种特有的滚珠回路能减少驱动组件输出动力时的能量损失,使整个运行过程更加流畅;此外,本实用新型采用一个主导轨和两个副导轨的设计,提高导轨组件的负载能力,能够使整个运行过程更加精确、稳定。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直线移动装置的爆炸图;

图2是副导轨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副导轨的爆炸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参见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一种直线移动装置,其包括导轨组件、移动支架1和驱动组件,所述导轨组件包括主导轨2和设于所述主导轨2两侧的副导轨3。

所述驱动组件设置在所述主导轨2内;所述驱动组件的动力输出端与所述移动支架1连接,并驱动所述移动支架1在所述导轨组件上移动。其中,所述驱动组件包括伺服电机4和滚珠丝杆5,所述滚珠丝杆5的两端可转动地连接到所述主导轨2的两端,所述伺服电机4的驱动轴与所述滚珠丝杆5连接,所述移动支架1与所述滚珠丝杆5的螺母座连接。

参见图3所示,所述副导轨3包括导轨基座31、滑块本体32、第一回球器33、第二回球器34、第一滚珠组件35和第二滚珠组件36,所述第一回球器33和第二回球器34对称地连接在所述滑块本体32的前后两端,所述滑块本体32的底部设有与所述导轨基座31滑动配合的滑槽321;所述导轨基座31呈长条状,其左侧侧壁设有沿其长度方向延伸的第一C形槽311,其右侧侧壁设有沿其长度方向延伸的第二C形槽312;所述滑槽321的左侧侧壁设有与所述第一C形槽311围合形成第一直线孔道的第三C形槽322,所述滑块本体32的左侧设有与所述第一直线孔道平行的第二直线孔道323,所述第一回球器33的左侧设有分别连通于所述第一直线孔道的前端和所述第二直线孔道323的前端的第一前回转孔道331,所述第二回球器34的左侧设有分别连通于所述第一直线孔道的后端和所述第二直线孔道323的后端的第一后回转孔道(图中未指示,与第一前回转孔道331前后对称),所述第一直线孔道、第一前回转孔道331、第二直线孔道323、第一后回转孔道依次连接形成可供所述第一滚珠组件35通过的第一循环通道;所述滑槽321的右侧侧壁设有与所述第二C形槽312围合形成第三直线孔道的第四C形槽324,所述滑块本体32的右侧设有与所述第三直线孔道平行的第四直线孔道325,所述第一回球器33的右侧设有分别连通于所述第三直线孔道的前端和所述第四直线孔道325的前端的第二前回转孔道332,所述第二回球器34的右侧设有分别连通于所述第三直线孔道的后端和所述第四直线孔道325的后端的第二后回转孔道(图中未指示,与第二前回转孔道332前后对称),所述第三直线孔道、第二前回转孔道332、第四直线孔道325、第二后回转孔道依次连接形成可供所述第二滚珠组件36通过的第二循环通道。进一步,所述滑块本体32的顶部设有与所述移动支架1连接的安装孔326,例如通过螺丝可以将所述滑块本体32与所述移动支架1连接在一起,当所述驱动组件驱动所述移动支架1在所述主导轨2上移动时,移动支架1同时带动两侧副导轨3上的滑块一起移动。

由此可见,本实用新型将滚珠均匀分布在由导轨基座31、滑块本体32和回球器33、34形成的循环通道内,通过循环通道与滚珠的相互作用,决定了移动支架1只能沿导轨组件轴向运动,同时均匀布置的滚珠使得滑块能承受更大垂直轴向的压力,滑块沿导轨基座31轴向运动时,内部的滚珠即自转,又发生滚动动作,摩擦力大大降低,滚珠不停的在循环通道内循环运行,这种特有的滚珠回路能减少驱动组件输出动力时的能量损失,使整个运行过程更加流畅;此外,本实用新型采用一个主导轨2和两个副导轨3的设计,提高导轨组件的负载能力,能够使整个运行过程更加精确、稳定。

为了方便安装及维修,所述第一回球器33与所述滑块本体32的前端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二回球器34与所述滑块本体32的后端可拆卸连接。而该可拆卸连接方式优选为螺丝连接。

以上所揭露的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当然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实用新型之权利范围,因此依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所作的等同变化,仍属本实用新型所涵盖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