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挡器换挡杆组件及直排换挡器和汽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857585阅读:366来源:国知局
换挡器换挡杆组件及直排换挡器和汽车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换挡器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换挡器换挡杆组件。本实用新型还涉及一种设置有该换挡器换挡杆组件的直排换挡器,以及一种设置有该直排换挡器的汽车。



背景技术:

直排换挡器即挡位直排分布的换挡器,该类型换挡器的优点是换挡比较直接,适于操作,但其在盲操作时也存在容易出现挡位误挂,也即由N挡直接挂入M挡的问题。为避免误挂,现有的直排换挡器多是通过齿形板挡位槽和子弹头结构的配合来进行限位,以达到防止挡位误入的情况发生。不过,单纯依靠齿形板的挡位槽结构进行限位,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仍难以避免的会出现因驾驶者换挡力过大,而造成N挡直接挂入M挡的情况出现。而且出于对换挡手感的控制,现有齿形板上的挡位槽也不可能设计的很深,而较浅的挡位槽就更容易导致N挡直接挂入M挡的情况发生。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旨在提出一种换挡器换挡杆组件,以能够避免N挡直接挂入M挡的情况发生。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换挡器换挡杆组件,包括通过球连接副插设于换挡器壳体上的换挡杆本体,所述换挡杆本体可相对于所述换挡器壳体摆动,以于各挡位间执行换挡操作,还包括:

导向机构,设于所述换挡杆本体与所述换挡器壳体之间,且所述导向机构具有固连于所述换挡杆本体上的第一导向部,以及形成于所述换挡器壳体上的第二导向部,所述第二导向部分为使所述第一导向部沿所述第二导向部定向滑动的第一部分、和可使所述第一导向部脱离沿所述第二导向部的定向滑动的第二部分。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导向部为固连于所述换挡杆本体上的导向杆,所述第二导向部为形成于所述换挡器壳体上的导向槽。

进一步的,所述导向槽包括与所述导向杆滑动抵接的限位段,以及与所述限位段的一端相贯通、并可供所述导向杆穿过的缺口段。

进一步的,对应于所述换挡杆本体的插入端,在所述换挡器壳体内设有具有换挡槽的齿形板,且于所述换挡杆本体上设有弹性抵置于所述换挡槽内的子弹头。

进一步的,所述子弹头插设于所述换挡杆本体内,于所述子弹头插入所述换挡杆本体内的一端与所述换挡杆本体间抵置有弹簧。

进一步的,在所述换挡杆本体的插入端插装有芯杆,所述子弹头和所述弹簧插设于所述芯杆内。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势:

(1)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换挡器换挡杆组件通过导向机构的设置,因换挡器壳体上的第二导向部由使第一导向部定向滑动的第一部分,以及使第一导向部脱离定向滑动的第二部分构成,从而在D挡对应于第一部分布置,M挡对应于第二部分布置下,便可于换挡操作时,使得从N挡只有经过D挡处的换向才能够进入M挡,以此即可避免由N挡直接挂入M挡的情况发生。

(2)采用导向杆与导向槽结构,制造及装配简单,且成本低。

(3)设置齿形板与子弹头的配合结构可进一步避免挡位误挂的情况发生。

(4)子弹头插入换挡杆本体中,其结构简单,便于设计制造。

(5)设置芯杆,可使换挡杆本体采用空芯结构,从而能够利于轻量化设计。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直排换挡器,其包括换挡器壳体,在所述换挡器壳体上设置有如上所述的换挡器换挡杆组件。

同时,本实用新型也提出了一种汽车,在所述汽车上设置有如上所述的直排换挡器。

本实用新型的直排换挡器和汽车与换挡器换挡杆组件相对于现有技术具有的有益效果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述的直排换挡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述的直排换挡器内部结构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述的直排换挡器内部结构的另一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述的换挡杆本体与齿形板的配合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述的芯杆及子弹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述的导向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换挡器壳体,2-换挡杆本体,21-插入端,3-球连接副,4-齿形板,5-换挡槽,6-导向杆,7-凸起,8-导向槽,81-限位段,82-缺口段,9-子弹头,10-芯杆,11-左半壳体,12-右半壳体,13-导向柱。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一

本实施例涉及一种换挡器换挡杆组件,其应用于不带拉索而为纯电子式的直排换挡器,如图1至图4中所示,该换挡器换挡杆组件包括插设于换挡器壳体1内的换挡杆本体2,其中换挡器壳体1具有由扣合于一起的左半壳体11和右半壳体12组成,而换挡杆本体2则通过设置于其上部的球连接副3装设于换挡器壳体1上。通过该球连接副3的设置,换挡杆本体2可在外力的驱使下而相对于换挡器壳体1进行摆动,以于各挡位间执行换挡操作。

本实施例的直排换挡器,其挡位具体包括R挡位、N挡位、D挡位以及M挡位,在M挡位处也设置有加减档位,其中R挡位、N挡位、D挡位成一列排列,而M挡位则与D挡位间横向并排布置,以此使得各挡位间的位置排布整体上为一直角状。在执行换挡操作时,换挡杆本体2置于换挡器壳体1内的执行端沿该直角状的路线于各挡位间顺次移动,而达到换挡效果。

本实施例中,受限于换挡器的尺寸,各挡位间的移动空间被设计的较小,而通过球连接副3装设的换挡杆本体2也难以实现精准的运动精度,故在实际换挡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因换挡力的过大,而发生由N挡直接挂入M挡的误挂情况。为避免误挂的发生,本实施例中通过于换挡器壳体1内设置与换挡杆本体2的插入端21相配合的齿形板4,来达到防误挂的目的。

如图5中所示,齿形板4通过位于其两侧的安装销固定于换挡器壳体1内,在齿形板4正对于换挡杆本体2的一侧端面上形成有换挡槽5,换挡槽5在构形上对应于各挡位间的位置排布,而于换挡杆本体2上也设置有弹性抵置于换挡槽5中,以使得换挡杆本体2沿换挡槽5移动的子弹头。本实施例中子弹头具体为插设于换挡杆本体2内,并与子弹头插入换挡杆本体2内的一端和换挡杆本体2之间抵置有弹簧,且如图6中所示,在换挡杆本体2的插入端21也插装有芯杆10,子弹头9及上述的弹簧即位于该芯杆10中。

通过芯杆10的设置一方面可使换挡杆本体2采用中空的管状结构,以利于轻量化设计,另一方面其也可便于子弹头9和弹簧的布置及装配操作。本实施例中为在子弹头9于芯杆10中伸缩时利于弹簧的弹性变形,于子弹头9插入芯杆10中的一端也固连有沿芯杆10轴向布置的导向柱13,导向柱13的自由端可由芯杆10的顶部穿出,而弹簧套设于该导向柱13上便可。

本实施例中为进一步避免误挂情况的出现,在换挡杆本体2与换挡器壳体1上还设置有对换挡杆本体2的摆动进行导向的导向机构,且该导向机构在结构上有固连于换挡杆本体2上的第一导向部,以及对应于该第一导向部设置于换挡器壳体1上的第二导向部构成。其中,第一导向部可随换挡杆本体2的摆动而沿第二导向部滑动,第二导向部则分为使第一导向部沿该第二导向部定向滑动的第一部分,以及可使第一导向部脱离沿该第二导向部的定向滑动的第二部分。

具体来讲,本实施例中第一导向部为固连于换挡杆本体2一侧的导向杆6,而第二导向部则为形成于换挡器壳体1上的导向槽8,该导向槽8由位于换挡器壳体1上靠近于换挡杆本体2一侧布置的凸起7形成,凸起7具有沿成列排布R挡位、N挡位、D挡位连线方向上的延伸长度,且在对应于D挡位和M挡位的位置,于凸起7的端部也设置有缺口,导向槽8即由位于凸起7内侧的可与导向杆6滑动抵接的限位段81,以及位于凸起7端部的与限位段81贯通的缺口段82组成,导向杆6可穿过缺口段82移动,且限位段81与缺口段82整体上呈直角状,而也与各挡位间的位置排布对应。

在换挡杆本体2移动时,导向杆6在导向槽8中滑动,从而在对应于D挡位的位置,因凸起7的阻挡而使得换挡杆本体2无法越过,由此实现N挡位至M挡位的误挂。本实施例中直排换挡器以呈直角状排布的R挡位、N挡位、D挡位及M挡位进行说明,当然,除此之外,在有选择性的增加或改变某一挡位时,同样也可通过上述的导向机构及齿形板结构实现挡位间的误挂,其具体结构在此不再赘述。

本实施例的换挡器换挡杆组件通过导向机构的设置,因换挡器壳体1上构成第二导向部的导向槽8由使构成第一导向部的导向杆6定向滑动的限位段81,以及使导向杆6脱离定向滑动的缺口段82构成,从而在D挡对应于限位段81布置,M挡对应于缺口段82布置下,便可于换挡操作时,使得从N挡只有经过D挡处的换向才能够进入M挡,以此可避免由N挡直接挂入M挡的情况发生。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涉及一种直排换挡器,其包括换挡器壳体,在该换挡器壳体上设置有如实施例一所述的换挡器换挡杆组件。同时,本实施例还涉及一种汽车,在该汽车上设置有如上所述的直排换挡器。

本实施例的直排换挡器及汽车通过设置实施例一中的换挡器换挡杆组件,可避免由N挡直接挂入M挡的情况发生,而有着较好的使用效果。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