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燃气表中的阀芯驱动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235842阅读:268来源:国知局
一种燃气表中的阀芯驱动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燃气表附件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燃气表中的阀芯驱动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进步及我国城镇化进程的推进,我国智能燃气表得到了高速发展,普及率逐年大幅度提高,互联网+智能燃气管理系统已成为发展趋势。天然气公司在计量准确、使用安全的基础上对燃气表的提出了体积小、智能化等新的要求。新的燃气表标准势必要求表内的开关管理及数据分析需求越来越旺盛,管理精细化程度更高。

现有燃气表电控阀开关到位检测装置存在制造工艺复杂、精度要求高、造价贵且整个零部件都处于较大受力状态,直接导致整个阀门内受力不均衡,降低阀内齿轮等零部件的使用年限;同时因受力较大,摩擦力也增大,影响关阀速度。如在气体泄漏的情况下,关阀速度越慢,泄漏量越大,容易导致燃气事故发生,引起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

基于互联网管理的燃气表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而阀门品质是一个重要因素,设计出一种安装方便,结构简单,价格便宜、适用性广泛而且据有开关阀到位检测装置不影响开关阀速度的气阀,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所急需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提出的设计出一种安装方便,结构简单,价格便宜、适用性广泛而且据有开关阀到位检测装置不影响开关阀速度的气阀,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所急需解决的技术问题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燃气表中的阀芯驱动装置,本驱动装置不仅可检测燃气表开、关到位情况,同时相应的到位情况检查部件对燃气表内动力部件影响小、同时可提升启闭阀门的速度。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燃气表中的阀芯驱动装置通过以下技术要点来解决问题,一种燃气表中的阀芯驱动装置,包括电机、运动状态转换装置及移动座,所述运动状态转换装置安装在电机与移动座之间,所述运动状态转换装置用于将电机输出的旋转运动转换为移动座的直线运动;

还包括均导电的第一触片及第二触片;

沿着移动座的运动方向,第一触片与第二触片呈正对关系;

第一触片与第二触片两者中,至少有一者位于移动座的运动轨迹内,至少有一者为具有弹性的弹性片,且两者在自由状态下,两者之间具有间隙;在移动座运动过程中,移动座可为第一触片或第二触片提供压力,使两者接触。

以上电机作为驱动装置的动力源,电机输出的旋转运动通过运动状态转换机构转换为移动座的直线运动后再加载在阀芯上,使得阀芯能够在电机的驱动下完成开、合动作。

本方案中,所述第一触片及第二触片作为驱动装置中用于阀芯开关到位位置检测的检测部件:在使用时,将第一触片及第二触片串联于一个检测电路中,两者在自由状态下,两者之间具有间隙,电路呈断开状态,在移动座运动过程中,移动座可为第一触片或第二触片提供压力,两者接触后,电路导通。故本方案通过移动座在工作时是否能够挤压第一触片或第二触片,并使得移动座在运动至阀芯开位置或关位置时第一触片、第二触片两者接触,来达到反映燃气表的阀芯是否运动到特定位置的目的,达到检测阀芯开关到位情况的目的。由于以上实现阀芯开关到位检测时,燃气表内的动力部件只会受到来自第一触片或/和第二触片的弹性回复力,故本燃气表在使用过程中动力部件上所受的负载小,相应的到位情况检查部件对燃气表内动力部件影响小。

现有技术中,普遍使用的电动智能燃气表电机的轴线与移动座的直线运动方向平行,同时在阀芯沿着电机的轴线方向远离电机时,即移动座沿着电机的轴线方向远离电机时,燃气表逐渐关闭。本方案中,限定了第一触片及第二触片在移动座运动方向上呈正对关系,如两者均位于移动座与电机之间的空间内,这样,移动座向电机的一侧运动时挤压第一触片或/和第二触片,第一触片或/和第二触片对移动座的弹性回复力朝向使得移动座驱动阀芯关闭的一侧,这样,本驱动装置在需要驱动阀芯关闭时,由于第一触片及第二触片的特定位置,可使得以上弹性回复力为移动座提供关闭阀芯的力,以上力可加速移动座向远离电机的一侧运动,达到提升燃气表关阀速度的目的;同理,在第一触片与第二触片均位于移动座远离电机的一侧时,第一触片与第二触片在相互挤压时,所发生的弹性形变可使得阀芯具备额外的开启燃气表的力。作为本领域技术人员,以上第一触片与第二触片两者中,只需一者为弹性片即可,如为弹性片的一者更靠近移动座,在移动座向电机一侧运动时迫使为弹性片的一者发生弹性变形并与另一者接触即可实现发明目的。

综上,以上第一触片及第二触片的形式及安装位置可提升燃气表启、闭速度,同时以上驱动装置相较于现有技术,只需要在表内增加可导电第一触片、第二触片、相应导线即可,即本驱动装置还具有制造加工简单、装配便利、经济,易于推广,可复制性强的特点;同时本方案解决了现有阀门启、闭阀监测装置,利用与齿轮等部件受力方向不一致的销杆挤压弹片,导致销杆及小齿等部件处于受力状态且销杆和弹片有摩擦力,影响关阀速度的问题。

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为:

现有技术中,一般燃气表的结构特征均为:移动座向电机侧运动开阀,作为一种可提高关阀速度的具体实现方案,所述第一触片及第二触片均位于移动座与电机之间的空间内。

所述第一触片与第二触片两者中,至少有一者上设置有弯折部,且移动座在挤压第一触片或第二触片的过程中,所述弯折部可在移动座的轴线方向上产生弹性变形。本方案旨在进一步提高本驱动装置阀芯开关到位指示、提高关阀速度性能的可靠性:以上弯折部可与弹性片其他部分产生的弹性变形结合,使得弯折部被压缩后能够产生更大的弹力以保证第一触片和第二触片接触良好并能够为移动座提供更大的弹力,减少因长期在开阀状态,挤压弹性片导致弹性片轻微的塑性变形而使第一触片和第二触片之间无法正常接触,避免无监测信号和为移动座提供不足的弹性回复力。

作为所述第一触片与第二触片的具体实现方式,第一触片与第二触片均包括悬臂段,第一触片与第二触片两者中,各自上用于与对方接触的触点均位于悬臂段的自由端上。本方案可使得第一触片和/或第二触片在被移动座的挤压过程中触点位置发生更大的位移而使得移动座能够收到更大的弹性回复力。

为进一步增大所述弹性回复力,所述弯折部位于所述自由端上。本方案中,弯折部的位置选择可使得弯折部上能够发生更大的挤压变形。具体的,如第二触片相对于第一触片更靠近移动座,弯折部为第二触片自由端上的弧形弯折段,在移动座挤压第二触片与第一触片接触后,以上弯折段可进一步发生弹性变形而达到上述目的。

所述第一触片及第二触片的位置均相对于电机的位置固定。本方案旨在使得第一触片及第二触片均不固定于驱动装置的运动部件上,作为本领域技术人员,以上第一触片及第二触片两者中,实际上两者均固定于移动座上或其中一者固定于移动座上均能实现发明目的,但以上方式中第一触片和/或第二触片随时会成为电机运行过程中的负载。而采用本方案可消除上述问题。

所述运动状态转换装置包括螺旋杆及凸台,所述螺旋杆与电机的转子相连,所述螺旋杆与移动座通过螺纹连接,所述凸台上还设置有导向杆,所述移动座与导向杆间隙配合;

所述凸台与电机的壳体固定连接,第一触片及第二触片均固定于凸台上。本方案实际上提供了一种采用具体的运动状态转换装置的驱动装置实现形式,本实现形式中,当移动座不与第一触片及第二触片接触时,可使得第一触片及第二触片对电机驱动移动座运动无任何影响。作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本方案中所述的螺纹连接,可以设置为螺旋杆与移动座两者上均设置螺纹,两者上的螺纹相互配合,由于导向杆对移动座的运动具有导向作用,故在螺旋杆旋转时,移动座仅能沿着导向杆的长度方向滑动;亦可通过在移动座上安装销钉,螺旋杆上设置螺纹,以上销钉插入螺纹杆上的螺纹槽中,在螺纹杆旋转时,通过销钉驱动移动座沿着螺纹杆的轴线方向运动。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以上第一触片及第二触片的形式及安装位置可提升燃气表启、闭速度,同时以上驱动装置相较于现有技术,只需要在表内增加可导电第一触片、第二触片、相应导线即可,即本驱动装置还具有制造加工简单、装配便利、经济,易于推广,可复制性强的特点;同时本方案解决了现有阀门启、闭阀监测装置,利用与齿轮等部件受力方向不一致的销杆挤压弹片,导致销杆及小齿等部件处于受力状态且销杆和弹片有摩擦力,影响关阀速度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燃气表一个具体实施例的主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燃气表一个具体实施例的侧视图。

图中的附图标记依次为:1、第一触片,2、第二触片,3、凸台,4、电机,5、导向杆,6、移动座,7、螺旋杆,8、弯折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不仅限于以下实施例。

实施例1:

如图1和图2所示,一种燃气表中的阀芯驱动装置,包括电机4、运动状态转换装置及移动座6,所述运动状态转换装置安装在电机4与移动座6之间,所述运动状态转换装置用于将电机4输出的旋转运动转换为移动座6的直线运动;

还包括均导电的第一触片1及第二触片2;

沿着移动座6的运动方向,第一触片1与第二触片2呈正对关系;

第一触片1与第二触片2两者中,至少有一者位于移动座6的运动轨迹内,至少有一者为具有弹性的弹性片,且两者在自由状态下,两者之间具有间隙;在移动座6运动过程中,移动座6可为第一触片1或第二触片2提供压力,使两者接触。

以上电机4作为驱动装置的动力源,电机4输出的旋转运动通过运动状态转换机构转换为移动座6的直线运动后再加载在阀芯上,使得阀芯能够在电机4的驱动下完成开、合动作。

本方案中,所述第一触片1及第二触片2作为驱动装置中用于阀芯开关到位位置检测的检测部件:在使用时,将第一触片1及第二触片2串联于一个检测电路中,两者在自由状态下,两者之间具有间隙,电路呈断开状态,在移动座6运动过程中,移动座6可为第一触片1或第二触片2提供压力,两者接触后,电路导通。故本方案通过移动座6在工作时是否能够挤压第一触片1或第二触片2,并使得两者接触,来达到反映燃气表的阀芯是否运动到特定位置的目的,达到检测阀芯开关到位情况的目的。由于以上实现阀芯开关到位检测时,燃气表内的动力部件只会受到来自第一触片1或/和第二触片2的弹性回复力,故本燃气表在使用过程中动力部件上所受的负载小,相应的到位情况检查部件对燃气表内动力部件影响小。

现有技术中,普遍使用的电动智能燃气表电机4的轴线与移动座6的直线运动方向平行,同时在阀芯沿着电机4的轴线方向远离电机4时,即移动座6沿着电机4的轴线方向远离电机4时,燃气表逐渐关闭。本方案中,限定了第一触片1及第二触片2均位于移动座6与电机4之间的空间内,这样,移动座6向电机4的一侧运动时挤压第一触片1或/和第二触片2,第一触片1或/和第二触片2对移动座6的弹性回复力朝向使得移动座6驱动阀芯关闭的一侧,这样,本驱动装置在需要驱动阀芯关闭时,由于第一触片1及第二触片2的特定位置,可使得以上弹性回复力为移动座6提供关闭阀芯的力,以上力可加速移动座6向远离电机4的一侧运动,达到提升燃气表关阀速度的目的。作为本领域技术人员,以上第一触片1与第二触片2两者中,只需一者为弹性片即可,如为弹性片的一者更靠近移动座6,在移动座6向电机4一侧运动时迫使为弹性片的一者发生弹性变形并与另一者接触即可实现发明目的。

综上,以上第一触片1及第二触片2的形式及安装位置可提升燃气表启、闭速度,同时以上驱动装置相较于现有技术,只需要在表内增加可导电第一触片1、第二触片2、相应导线即可,即本驱动装置还具有制造加工简单、装配便利、经济,易于推广,可复制性强的特点;同时本方案解决了现有阀门启、闭阀监测装置,利用与齿轮等部件受力方向不一致的销杆挤压弹片,导致销杆及小齿等部件处于受力状态且销杆和弹片有摩擦力,影响关阀速度的问题。

实施例2:

如图1至图2所示,本实施例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作进一步限定:作为一种利于关阀速度的具体实现方案:所述第一触片1及第二触片2均位于移动座6与电机4之间的空间内;

所述第一触片1与第二触片2两者中,至少有一者上设置有弯折部8,且移动座6在挤压第一触片1或第二触片2的过程中,所述弯折部8可在移动座6的轴线方向上产生弹性变形。本方案旨在进一步提高本驱动装置阀芯开关到位指示、提高关阀速度性能的可靠性:以上弯折部8可与弹性片其他部分产生的弹性变形结合,使得弯折部8被压缩后能够产生更大的弹力以保证第一触片1和第二触片2接触良好并能够为移动座6提供更大的弹力,减少因长期在开阀状态,挤压弹性片导致弹性片轻微的塑性变形而使第一触片1和第二触片2之间无法正常接触,避免无监测信号和为移动座6提供不足的弹性回复力。

作为所述第一触片1与第二触片2的具体实现方式,第一触片1与第二触片2均包括悬臂段,第一触片1与第二触片2两者中,各自上用于与对方接触的触点均位于悬臂段的自由端上。本方案可使得第一触片1和/或第二触片2在被移动座6的挤压过程中触点位置发生更大的位移而使得移动座6能够收到更大的弹性回复力。

为进一步增大所述弹性回复力,所述弯折部8位于所述自由端上。本方案中,弯折部8的位置选择可使得弯折部8上能够发生更大的挤压变形。具体的,如第二触片2相对于第一触片1更靠近移动座6,弯折部8为第二触片2自由端上的弧形弯折段,在移动座6挤压第二触片2与第一触片1接触后,以上弯折段可进一步发生弹性变形而达到上述目的。

实施例3:

本实施例在实施例1提供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作进一步限定: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第一触片1及第二触片2的位置均相对于电机4的位置固定。本方案旨在使得第一触片1及第二触片2均不固定于驱动装置的运动部件上,作为本领域技术人员,以上第一触片1及第二触片2两者中,实际上两者均固定于移动座6上或其中一者固定于移动座6上均能实现发明目的,但以上方式中第一触片1和/或第二触片2随时会成为电机4运行过程中的负载。而采用本方案可消除上述问题。

所述运动状态转换装置包括螺旋杆7及凸台3,所述螺旋杆7与电机4的转子相连,所述螺旋杆7与移动座6通过螺纹连接,所述凸台3上还设置有导向杆5,所述移动座6与导向杆5间隙配合;

所述凸台3与电机4的壳体固定连接,第一触片1及第二触片2均固定于凸台3上。本方案实际上提供了一种采用具体的运动状态转换装置的驱动装置实现形式,本实现形式中,当移动座6不与第一触片1及第二触片2接触时,可使得第一触片1及第二触片2对电机4驱动移动座6运动无任何影响。

作为本领域技术人员,要实现将旋转运动转换为直线运动,除了上述提供的具体实现方案外,还可采用多连杆机构、齿轮带动齿板运动等实现形式,即以上齿板上设置有多条相互平行的齿条,以上齿条与齿轮齿啮合,本方案在直线气缸带动蝶阀或球阀开关领域有广泛运用。

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得出的其他实施方式,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