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压顶油装置及应用该装置的轴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349718阅读:465来源:国知局
一种高压顶油装置及应用该装置的轴瓦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轴瓦保护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高压顶油装置及应用该装置的轴瓦。



背景技术:

柴油加氢改质装置(以下简称该装置)设置2台往复式新氢压缩机组,采用高压电机驱动,是装置生产运行的关键设备,运行条件一开一备,主要为加氢反应提供反应氢气。但是,驱动新氢压缩机的高压电机在正常运行过程中陆续发生了多次轴瓦烧毁事故,不仅影响到了装置生产的顺利进行,而且还造成过因机组轴瓦烧毁温度联锁停机装置紧急停工的事故。通过研究发现,根据这几次轴瓦烧毁现场拆检情况和温度变化趋势分析认为,轴瓦频繁烧毁的机理基本一致,原因有如下几方面:(1)高压电机启机过程中,刚启动时由于转速较低在轴颈与轴瓦之间形成不了有效的油膜,导致刚启机时轴颈与轴瓦表面干摩擦将瓦面研伤,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损伤逐渐扩大,导致轴瓦温度逐渐升高,当轴瓦表面研伤到一定程度时,轴瓦温度突然上升至联锁停机温度,机组联锁停机,轴瓦表面烧损,巴氏合金损坏。(2)轴瓦设计负荷承载余量太小,抗负荷波动能力差,机组本身负荷较大。(3)轴瓦与轴的设计接触面偏小,轴瓦局部承载力过大,加之轴瓦材质偏软,负荷稍微波动轴瓦就易磨损超温。

在弄清楚轴瓦烧毁机理后,核心问题是围绕如何启机前低转速时能够在轴瓦和轴颈之间尽可能形成油膜的原理来对轴瓦进行改造,前期改造方案为:在轴瓦甩油环间隔均匀的距离上开上一些带凹面的小孔(小孔深度不能穿透甩油环壁厚)以便可以储存定量的润滑油,当其运转时能尽可能多的将油池里的润滑油和小孔内储存的润滑油带入轴瓦底部形成油膜,同时要求每次启机前机组盘车至少3圈以上,盘车的同时打开轴瓦视窗往甩油环上人工浇油,确保甩油环上的油在启机前能被带入轴瓦底部,该技术改进方案临时解决了轴瓦烧毁的问题,确保机组可以正常运行,但每次开机前均需要进行人工长时间的盘车和打开轴瓦视窗人工往甩油环上浇油,且浇油次数多了轴承箱内油位容易过高,又需要放油操作,此技术改造方案给现场操作人员带来很大的劳动强度,不适合长期使用,为此,迫切需要研发一种更具有可操作性、简单方便高效的技术改进方案代替。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高压顶油装置及应用该装置的轴瓦,可以向轴瓦注入高压油,防止轴瓦在运行中频繁烧毁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高压顶油装置,包括吸油管、供油管、高压油泵、高压过滤器以及节流阀,所述吸油管与供油管之间顺序连接有所述高压油泵、高压过滤器以及节流阀,所述供油管的供油末端连接有软管。

通过设置吸油管和供油管,吸油管用于与轴承箱油路连接,供油管用于给轴瓦供油,其中高压油泵用于将油从轴承箱油路中抽出,并给油增加压力,这里的油为常用的机械润滑油,高压油泵包括防爆电机、油泵以及溢流阀,高压油泵将油从吸油管输送至供油管,高压过滤器用于过滤油中的污染物或者杂质,保证油质清洁干净,防止轴瓦被损坏,节流阀用于控制管路中的流量和压力。

设置的软管为非金属软管,由于轴瓦是安装在轴承箱内,供油管一般选用不锈钢材质,难以直接伸入到轴承箱内并与轴瓦接触,因此,在供油管的供油末端接软管可以与轴瓦更加顺利的安装。

在电机启机前,开启本实用新型,电机盘车,启动电机,电机达到额定转速后10min关闭高压顶油系统,采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创新改造后,操作人员开机前只需要在现场启停一次高压顶油装置即可代替前期技术改造方案的人工拆轴瓦视窗、人工浇油和人工放油操作,非常简单方便高效。

优选的技术方案,其附加技术特征在于:所述吸油管与高压油泵之间设有球阀。

通过在泵入口设置球阀可以实时对管路进行开启或者关闭,方便切断油路,维修泵时切断流程介质。

优选的技术方案,其附加技术特征在于:所述高压过滤器与节流阀之间设有第一单向阀。

通过在高压过滤器与节流阀设置单向阀可以防止过滤后的油逆流回高压过滤器中,损害高压过滤器以及高压过滤器上游侧的管路元件。

优选的技术方案,其附加技术特征在于:所述单向阀与节流阀之间并联有压力开关。

通过在单向阀与节流阀之间并联有压力开关,压力开关用于监测管路中油的压力大小,当油的压力达到额定值时,压力开关可发出警报或控制信号,保护管路安全。

优选的技术方案,其附加技术特征在于:所述压力开关与节流阀之间并联有压力表,所述压力表上设有压力表开关。

通过设置压力表与压力表开关,压力表用于实时测试管路中油的压力大小,压力表的开启或者关闭通过压力表开关完成。

优选的技术方案,其附加技术特征在于:所述吸油管的管径大于供油管的管径。

吸油管管径大于供油管管径可以有利于吸收油量,同时,可以快速将增压后的油输送至轴瓦处。

优选的技术方案,其附加技术特征在于:还包括底座,所述高压油泵、高压过滤器以及节流阀均设置在底座上。

底座用于集成和保护高压油泵、高压过滤器以及节流阀。

一种应用上述高压顶油装置的轴瓦,包括轴瓦本体,所述轴瓦本体的底部设有与软管连接的注油孔。

通过在轴瓦本体上设置注油孔,将高压顶油装置的软管与注油孔相配合设置,开启高压顶油装置,高压顶油装置将油输送至注油孔处,由于油具有高压,高压油能从轴颈的下方的轴瓦送入,将轴颈浮起0.06mm以上且形成2.5-3.5MPa油膜压力、使轴颈与轴瓦之间强制形成一定厚度的油膜,解决转子最初转动时轴颈与轴瓦不能够形成油膜、造成轴瓦烧毁的问题,消除了转子与轴瓦的干摩擦的过程。

优选的技术方案,其附加技术特征在于:所述注油孔内设有第二单向阀。

注油孔内的第二单向阀可以防止轴瓦本体底部内的油从注油孔中泄出,确保高压油泵停用后轴瓦依靠自身甩油环也能形成有效的油膜。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本实用新型通过对一种高压顶油装置及应用该装置的轴瓦进行技术创新改造后,有效地保护了大功率高压电机滑动轴承不被干研烧毁,其实质是保证电机在启动与停机过程中,油能从轴承的下瓦底部送入,将轴颈浮起0.06mm以上且形成2.5-3.5MPa油膜压力、使轴颈与轴瓦之间强制形成一定厚度的油膜,解决转子最初转动时轴颈与轴瓦不能够形成油膜、造成轴瓦烧毁的问题,消除了轴颈与轴瓦的干摩擦的过程,从本质上保护了轴瓦不被烧毁。本实用新型成功解决了轴瓦频繁烧毁问题,经改造后的大机组高压电机已连续安稳运行长时间无类似事故出现,为同行业处理类似大功率轴瓦问题提供借鉴和参考。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在所有附图中,类似的元件或部分一般由类似的附图标记标识。附图中,各元件或部分并不一定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

图1为实施例一各元件连接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1表示球阀;2表示节流阀;3表示压力开关;4表示压力表;5表示第一单向阀;6表示高压过滤器;7表示高压油泵;8表示底座;9表示轴瓦本体;10表示注油孔(这里无需指明位置);11表示第二单向阀。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实施例进行详细的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因此只作为示例,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实施例一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高压顶油装置,包括吸油管、供油管、高压油泵7、高压过滤器6以及节流阀2,所述吸油管与供油管之间顺序连接有所述高压油泵7、高压过滤器6以及节流阀2,所述供油管的供油末端连接有软管。

通过设置吸油管和供油管,吸油管用于与轴承箱油路连接,供油管用于给轴瓦供油,其中高压油泵7用于将油从轴承箱油路中抽出,并给油增加压力,这里的油为常用的机械润滑油,高压油泵7包括防爆电机、油泵以及溢流阀,高压油泵7将油从吸油管输送至供油管,高压过滤器6用于过滤油中的污染物或者杂质,保证油质清洁干净,防止轴瓦被损坏,节流阀2用于控制管路中的流量和压力。

设置的软管为非金属软管,由于轴瓦是安装在轴承箱内,供油管一般选用不锈钢材质,难以直接伸入到轴承箱内并与轴瓦接触,因此,在供油管的供油末端接软管可以与轴瓦更加顺利的安装。

在电机启机前,开启本实施例,电机盘车,启动电机,电机达到额定转速后10min关闭高压顶油系统,采用本实施例的技术创新改造后,操作人员开机前只需要在现场启停一次高压顶油装置即可代替前期技术改造方案的人工拆轴瓦视窗、人工浇油和人工放油操作,非常简单方便高效。

如图1,所述吸油管与高压油泵7之间设有球阀1。

通过设置球阀1可以实时对管路进行开启或者关闭,方便切断油路,维修泵时切断流程介质。

如图1,所述高压过滤器6与节流阀2之间设有第一单向阀5。

通过在高压过滤器6与节流阀2设置单向阀可以防止过滤后的油逆流回高压过滤器6中,损害高压过滤器6以及高压过滤器6上游侧的管路元件。

如图1,所述单向阀与节流阀2之间并联有压力开关3。

通过在单向阀与节流阀2之间并联有压力开关3,压力开关3用于监测管路中油的压力大小,当油的压力达到额定值时,压力开关3可发出警报或控制信号,保护管路安全。

如图1,所述压力开关3与节流阀2之间并联有压力表4,所述压力表4上设有压力表4开关。

通过设置压力表4与压力表4开关,压力表4用于实时测试管路中油的压力大小,压力表4的开启或者关闭通过压力表4开关完成。

如图1,所述吸油管的管径大于供油管的管径。

吸油管管径大于供油管管径可以有利于吸收油量,同时,可以快速将增压后的油输送至轴瓦处。

如图1,还包括底座8,所述高压油泵7、高压过滤器6以及节流阀2均设置在底座8上。

底座8用于集成和保护高压油泵7、高压过滤器6以及节流阀2。

实施例二

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应用上述高压顶油装置的轴瓦,包括轴瓦本体9,所述轴瓦本体9的底部设有注油孔10。

通过在轴瓦本体9上设置注油孔10,将高压顶油装置的软管与注油孔10相配合设置,开启高压顶油装置,高压顶油装置将油输送至注油孔10处,由于油具有高压,高压油能从轴颈的下方的轴瓦送入,将轴颈浮起0.06mm以上且形成2.5-3.5MPa油膜压力、使轴颈与轴瓦之间强制形成一定厚度的油膜,解决转子最初转动时轴颈与轴瓦不能够形成油膜、造成轴瓦烧毁的问题,消除了转子与轴瓦的干摩擦的过程。

如图2,所述注油孔10内设有第二单向阀11。

注油孔10内的第二单向阀11可以防止轴瓦本体9底部内的油从注油孔10中泄出,确保高压油泵停用后轴瓦依靠自身甩油环也能形成有效的油膜。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和说明书的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