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行星齿轮传动的多输出轴驻车驱动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047616发布日期:2019-06-29 01:11阅读:257来源:国知局
有行星齿轮传动的多输出轴驻车驱动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双活塞卡钳用驱动器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有行星齿轮传动的多输出轴驻车驱动器。



背景技术:

传统的商用车车辆较重,驻车一般采用双活塞的卡钳,而双活塞用的驻车驱动器仍旧采用单活塞的驱动器,无相关应用。而且,随着电动和混动汽车的兴起,汽车需要携带较重的汽车电池,汽车重量也随之增加,有新能源车重量接近商用车,传统的电子驻车卡钳不能满足电动汽车的要求。这时需要应用双活塞的卡钳,由于电子驻车相对传统手刹,有空间、性能、安全的优势,电子驻车应用越来越广泛,设计新的双活塞卡钳的驱动器是市场需求。用单活塞的驱动器去驱动双卡钳的活塞,会面临诸多问题,由于单活塞夹紧,夹紧力不均衡。单活塞和单驻车执行机构,产生夹紧力不足。同时,将驻车驱动器布置在前卡钳上,有制动半径大、制动控制单元好布置优点,而前卡钳多采用双缸活塞,故现有单输出轴驻车驱动器限制了前卡钳的电子驻车的推广应用。故这时需要设计一种多缸用驻车驱动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供一种有行星齿轮传动的多输出轴驻车驱动器。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有行星齿轮传动的多输出轴驻车驱动器,其特点在于,其包括电机、第一齿轮、第二齿轮、第三齿轮、第四齿轮、第五齿轮、第六齿轮、第七齿轮、第八齿轮、第九齿轮和第十齿轮。

所述电机的输出轴作为第一传输轴固定连接有第一齿轮,所述第一齿轮与第二齿轮相啮合,所述第二齿轮与第三齿轮通过第二传输轴固定连接,所述第三齿轮与第四齿轮相啮合,所述第四齿轮与第五齿轮通过第三传输轴固定连接,所述第五齿轮与第六齿轮的一侧相啮合,所述第六齿轮连接有第四传输轴的一端,所述第四传输轴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第八齿轮,所述第六齿轮的另一侧与第七齿轮的内齿圈相啮合,所述第八齿轮的两侧分别啮合有第九齿轮和第十齿轮,所述第九齿轮和第十齿轮的轴心分别固定有第一输出轴和第二输出轴。

较佳地,所述第六齿轮可旋转地连接有第四传输轴的一端。

在符合本领域常识的基础上,上述各优选条件,可任意组合,即得本实用新型各较佳实例。

本实用新型的积极进步效果在于:

本实用新型相对于现有驱动器具有多轴输出,可解决单轴输出驱动器配多活塞卡钳的受力不均问题,本驻车驱动器可解决前卡钳电子驻车的驱动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多输出轴驻车驱动器的结构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有行星齿轮传动的多输出轴驻车驱动器,其包括电机20、第一齿轮1、第二齿轮2、第三齿轮3、第四齿轮4、第五齿轮5、第六齿轮6、第七齿轮7、第八齿轮8、第九齿轮9和第十齿轮10。

所述电机20的输出轴作为第一传输轴11固定连接有第一齿轮1,所述第一齿轮1与第二齿轮2相啮合,所述第二齿轮2与第三齿轮3通过第二传输轴12固定连接,所述第三齿轮3与第四齿轮4相啮合,所述第四齿轮4与第五齿轮5通过第三传输轴13固定连接,所述第五齿轮5与第六齿轮6的一侧相啮合,所述第六齿轮6上可旋转地连接有第四传输轴14的一端,所述第四传输轴14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第八齿轮8,所述第六齿轮6的另一侧与第七齿轮7的内齿圈相啮合,所述第八齿轮8的两侧分别啮合有第九齿轮9和第十齿轮10,所述第九齿轮9和第十齿轮10的轴心分别固定有第一输出轴15和第二输出轴16。

如图1,从电机(moter)输出扭矩到第一传输轴11;经过第一齿轮1到第二齿轮2传动,将第一传输轴11扭矩传递到第二传输轴12;经过第三齿轮3到第四齿轮4传动,将第二传输轴12扭矩传递到第三传输轴13;经过第五齿轮5和第六齿轮6传动,第四传输轴14随之传动,将第三传输轴13扭矩传递到第四传输轴14;经过第八齿轮8到第九齿轮9和第十齿轮10,将第四传输轴14扭矩传递到第一输出轴15和第二输出轴16。经第一输出轴15和第二输出轴16后,此驱动器可配双活塞用卡钳。此驱动器的核心在于,最后由齿轮传动转化为多轴输出。

虽然以上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这些仅是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是由所附权利要求书限定的。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实质的前提下,可以对这些实施方式做出多种变更或修改,但这些变更和修改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