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变速箱壳体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688958发布日期:2020-10-28 12:59阅读:102来源:国知局
一种变速箱壳体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属于变速箱结构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变速箱壳体。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行业的不断发展,变速箱及整个动力系统需要面对越来越复杂的工况,用户对变速箱的最高转速、温升情况及寿命的兼顾需求越来越迫切,采用传统散热结构的变速箱壳体已不能满足汽车行业对大功率、大扭矩与最高车速及最高寿命兼顾的车辆发展要求。

目前传统变速箱壳体液冷散热结构,具有散热面积小、存在冷却液盲区等缺点,导致变速箱壳体与冷却液热交换率较低,散热性能不佳。在一定程度上,对变速箱壳体及内部运转零件造成损害,影响变速箱系统的传动性能及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变速箱壳体,以克服上述问题或者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公开一种变速箱壳体,所述变速箱壳体底部或侧部设有若干个第一冷却液槽,所述第一冷却液槽底部上侧的所述变速箱壳体内设置有润滑液,所述第一冷却液槽用于对所述润滑液进行冷却;

所述第一冷却液槽内设有若干平行的分隔壁,通过所述分隔壁把所述第一冷却液槽分隔成至少两个连通的分槽,所述分槽两侧的分隔壁或所述第一冷却液槽内壁上分别伸出多个相互交错的第一固定导流筋,从而形成供所述冷却液流通的连续s形或迷宫形的通道;

所述第一冷却液槽上设有第一进液口和第一出液口,所述第一进液口和所述第一出液口设置在所述第一冷却液槽的一端或两端;两个相邻所述第一固定导流筋之间和所述第一固定导流筋与所述第一进液口之间和/或所述第一固定导流筋与所述第一出液口之间设有孤立的第一悬浮导流筋。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悬浮导流筋相对所述第一固定导流筋倾斜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悬浮导流筋两侧的所述第一冷却液槽底部的深度不同,使所述第一冷却液槽底部内侧面和外侧面呈波浪状设置,且所述第一冷却液槽底部的深度可根据所述变速箱壳体内部齿轮的位置进行调整。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冷却液槽四个侧壁的顶部设有环形凹槽,所述环形凹槽内设有密封垫圈,用于所述第一冷却液槽的密封。

进一步地,所述环形凹槽外侧设有若干螺纹孔,所述第一冷却液槽上还设有第一盖板,所述第一盖板通过所述螺纹孔和螺钉固定在所述第一冷却液槽上;所述第一盖板和所述螺钉下沉设置,所述第一盖板固定在所述第一冷却液槽上时,使所述变速箱壳体底部在一个平面上。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进液口与电机水套内部的冷却液通道连通,或所述第一进液口与电机冷却液通道出口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变速箱壳体底部或侧端面上还设有第二冷却液槽,实现对所述变速箱壳体侧边内部的冷却;所述第二冷却液槽上设有第二盖板,所述第二冷却液槽两端分别设置了第二进液口和第二出液口,所述第一出液口和所述第二进液口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冷却液槽内设置多个第二固定导流筋,相邻两个所述第二固定导流筋分别与所述第二冷却液槽的两个相对的内壁连接,使冷却液呈连续s形或迷宫形从多个所述第二固定导流筋间流过,在两个相邻所述第二固定导流筋之间和所述第二固定导流筋与所述第二进液口之间和/或所述第二固定导流筋与所述第二出液口之间孤立设置有第二悬浮导流筋。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固定导流筋与所述第二进液口之间的第二悬浮导流筋与所述第二冷却液槽的槽壁倾斜设置,其余的所述第二悬浮导流筋相对所述第二固定导流筋平行设置;所述第二悬浮导流筋两侧的所述第二冷却液槽底部的深度不同,使所第二述冷却液槽底部内侧面和外侧面均呈波浪状设置;所述第二冷却液槽底部的波浪状幅度从所述第二进液口到所述第二出液口梯次减小。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悬浮导流筋为锥形台,所述锥形台侧面由弧面和/或斜面构成,防止出现涡流。

本发明的优点及有益效果是:

本发明的变速箱壳体中,通过在变速箱壳体底部或侧部设有若干个冷却液槽,可实现对变速箱壳体内的润滑液进行冷却,在冷却液槽内设置引导循环冷却液流向的悬浮导流筋和固定导流筋,增大了冷却液与变速箱壳体的散热接触面积,避免了冷却液不流动或产生涡流的盲区;本发明的变速箱壳体热交换效率高,相对于其他散热结构制造成本较低。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下文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各种其他的优点和益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变得清楚明了。附图仅用于示出优选实施方式的目的,而并不认为是对本发明的限制。而且在整个附图中,用相同的参考符号表示相同的部件。在附图中:

图1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变速箱壳体的部分结构图;

图2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变速箱壳体a-a处的截面图。

图中:1、第一冷却液槽,2、分隔壁,3、第一固定导流筋,4、第一进液口,5、第一出液口,6、第一悬浮导流筋,7、环形凹槽,8、螺纹孔,9、第二冷却液槽,10、第二进液口,11、第二出液口,12、第二固定导流筋,13、第二悬浮导流筋。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具体实施例及相应的附图对本发明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以下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各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一个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变速箱壳体,如图1所示,所述变速箱壳体底部或侧部设有若干个第一冷却液槽1,所述第一冷却液槽1底部上侧的所述变速箱壳体内设置有润滑液,通过第一冷却液槽1与润滑液接触,以及第一冷却液槽1内通入冷却液,可实现所述第一冷却液槽1对所述润滑液进行冷却,进而降低变速箱壳体内部零件的温度。

所述第一冷却液槽1内设有若干平行的分隔壁2,通过所述分隔壁2把所述第一冷却液槽1分隔成至少两个连通的分槽,分隔出的分槽数量可根据变速箱壳体宽度决定,所述分槽两侧的分隔壁2或所述第一冷却液槽1内壁上分别伸出多个相互交错的第一固定导流筋3,从而形成供所述冷却液流通的连续s形或迷宫形的通道;第一固定导流筋3的设置增加了冷却液在第一冷却液槽1内的流动路径,进而增大了冷却液与第一冷却液槽1内壁的接触面积,促进热量交换。

具体地,第一固定导流筋3的一端与第一冷却液槽1内壁或分隔壁2成一定角度连接,另一端与第一冷却液槽1另一侧内壁或分隔壁2设置有一定间隙,其中角度和间隙可按照冷却液流动路径与流量进行调整。并且第一固定导流筋3的数量和厚度可根据分槽的尺寸与变速箱壳体壁厚进行调整。

所述第一冷却液槽1上设有第一进液口4和第一出液口5,所述第一进液口4和所述第一出液口5设置在所述第一冷却液槽1的一端或两端,当然,第一进液口4和第一出液口5的位置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调整;两个相邻所述第一固定导流筋3之间和所述第一固定导流筋3与所述第一进液口4之间和/或所述第一固定导流筋3与所述第一出液口5之间设有孤立的第一悬浮导流筋6,可防止冷却液流动盲区,避免涡流。所述第一固定导流筋3和所述第一悬浮导流筋6的设置用于增加散热面积,提高散热性能。

综上,本发明该实施例的变速箱壳体,通过在变速箱壳体底部或侧部设有若干个冷却液槽,可实现对变速箱壳体内的润滑液进行冷却,在冷却液槽内设置引导循环冷却液流向的悬浮导流筋和固定导流筋,增大了冷却液与变速箱壳体的散热接触面积,避免了冷却液不流动或产生涡流的盲区;本发明的变速箱壳体热交换效率高,相对于其他散热结构制造成本较低。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所述第一悬浮导流筋6相对所述第一固定导流筋3倾斜设置,进而增加冷却液的扰动,利于热量的传递。第一悬浮导流筋6与第一固定导流筋3成一定角度的位置关系,第一悬浮导流筋6的两端与第一冷却液槽1两侧内壁或分隔壁2分别有一定间隙,冷却液从间隙流过,其中角度和间隙可根据冷却液的流动路径与流量进行调整。同时,第一悬浮导流筋6的数量和厚度可根据分槽的尺寸与变速箱壳体壁厚进行调整。

在一个优选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所述第一悬浮导流筋6两侧的所述第一冷却液槽1底部的深度不同,使所述第一冷却液槽1底部内侧面和外侧面呈波浪状设置,且所述第一冷却液槽1底部的深度可根据所述变速箱壳体内部齿轮的位置进行调整,此结构的设置可以有效增加第一冷却液槽1与变速箱壳体内润滑液的接触面积,更好地进行散热。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所述第一冷却液槽1四个侧壁的顶部设有环形凹槽7,所述环形凹槽7内设有密封垫圈,用于第一冷却液槽1的密封。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所述环形凹槽7外侧设有若干螺纹孔8,所述第一冷却液槽1上还设有第一盖板,所述第一盖板通过所述螺纹孔8和螺钉固定在所述第一冷却液槽1上,其中,螺纹孔8的数量和位置可根据需要进行调整;所述第一盖板和所述螺钉下沉设置,所述第一盖板固定在所述第一冷却液槽1上时,使所述变速箱壳体底部在一个平面上,进而减小变速箱壳体的体积。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进液口4可设置在变速箱壳体与电机壳体连接的端面上,通过电机壳体上设置的通道实现所述第一进液口4与电机水套内部的冷却液通道连通,循环冷却液从电机冷却液通道直接经由结合面处设置于变速箱壳体上冷却液第一进液口4进入变速箱第一冷却液槽1内。

在第一进液口4可设置一个水嘴,然后通过冷却液管道实现所述第一进液口4与电机冷却液通道出口连接。循环冷却液从电机冷却液通道出口流出,经由外部冷却液管道,进入设置于变速箱第一冷却液槽1外壁处的第一进液口4,从而进入变速箱第一冷却液槽1内。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变速箱壳体底部或侧端面上还设有第二冷却液槽9,实现对所述变速箱壳体侧边内部如润滑液的冷却,当然,第二冷却液槽9的数量可以为多个,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设置;所述第二冷却液槽9上设有第二盖板,第二盖板和第二冷却液槽9间设有密封圈,并通过螺钉和螺纹孔进行固定,并且第二盖板也是下沉设置。所述第二冷却液槽9两端分别设置了第二进液口10和第二出液口11,所述第一出液口5和所述第二进液口10连接。第二出液口11的位置高度高于第一进液口4,便于热量在冷却液和变速箱壳体间更好地传递。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所述第二冷却液槽9内设置多个第二固定导流筋12,相邻两个所述第二固定导流筋12分别与所述第二冷却液槽9的两个相对的内壁连接,使冷却液呈连续s形或迷宫形从多个所述第二固定导流筋12间流过,第二固定导流筋12的一端与第二冷却液槽9内壁成一定角度连接,另一端与第二冷却液槽9另一侧内壁设置有一定间隙,第二固定导流筋12与第二冷却液槽9内壁的角度和间隙可按照冷却液流动路径与流量进行调整。并且第二固定导流筋12的数量和厚度可按照变速箱壳体的尺寸与壁厚进行调整。

另外,在两个相邻所述第二固定导流筋12之间和所述第二固定导流筋12与所述第二进液口10之间和/或所述第二固定导流筋12与所述第二出液口11之间孤立设置有第二悬浮导流筋13,可防止冷却液流动盲区,以及防止涡流。第二悬浮导流筋13仅底部与第二冷却液槽9底部连接,所述第二固定导流筋12和特别是所述第二悬浮导流筋13的设置可用于增加散热面积,避免在流道出现涡流,提高散热性能。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为了更好对冷却液进行分流,所述第二固定导流筋12与所述第二进液口10之间的第二悬浮导流筋13与所述第二冷却液槽9的槽壁倾斜设置,其余的所述第二悬浮导流筋13相对所述第二固定导流筋12平行设置,可以有效防止涡流产生,使冷却液顺利从第二固定导流筋12和第二悬浮导流筋13间通过;所述第二悬浮导流筋13两侧的所述第二冷却液槽9底部的深度不同,使所述第二冷却液槽9底部内侧面和外侧面均呈波浪状设置,进而增大冷却液和变速箱壳体内的润滑液与第二冷却液槽9底部接触面积,促进散热,其中波浪状的幅度可进行调整。

从图2可以看出,所述第二冷却液槽9底部的波浪状幅度从所述第二进液口10到所述第二出液口11梯次减小,可以避免冷却液流动盲区,增加散热效果。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悬浮导流筋13为锥形台,所述锥形台侧面由弧面和/或斜面构成,防止出现涡流。当然,第二悬浮导流筋13也可以为具有优异导流效果的其他结构。同样,第二固定导流筋12侧面也可由弧面和/或斜面构成,并且起到相同的效果。

综上,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变速箱壳体,变速箱壳体底部或侧部设有若干个第一冷却液槽,第一冷却液槽底部上侧的变速箱壳体内设置有润滑液,第一冷却液槽用于对润滑液进行冷却;第一冷却液槽内设有若干平行的分隔壁,通过分隔壁把第一冷却液槽分隔成至少两个连通的分槽,分槽两侧的分隔壁或第一冷却液槽内壁上分别伸出多个相互交错的第一固定导流筋,从而形成供冷却液流通的连续s形或迷宫形的通道;第一冷却液槽上设有第一进液口和第一出液口,第一进液口和第一出液口设置在第一冷却液槽的一端或两端;两个相邻第一固定导流筋之间和第一固定导流筋与第一进液口之间和/或第一固定导流筋与第一出液口之间设有孤立的第一悬浮导流筋。本发明的变速箱壳体中,通过在变速箱壳体底部或侧部设有若干个冷却液槽,可实现对变速箱壳体内的润滑液进行冷却,在冷却液槽内设置引导循环冷却液流向的悬浮导流筋和固定导流筋,增大了冷却液与变速箱壳体的散热接触面积,避免了冷却液不流动或产生涡流的盲区;本发明的变速箱壳体热交换效率高,相对于其他散热结构制造成本较低。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并非用于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扩展等,均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