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变速器的摩擦联接元件的润滑构造_2

文档序号:8367236阅读:来源:国知局
具备花键611的轮毂部61自内径侧的旋转部件60延伸,与轮毂部61的花键611卡合的内侧摩擦板18和与第三周壁部323的花键324卡合的外侧摩擦板17在轴向上交替地重叠配置而构成摩擦联接元件CLz。
[0046]在摩擦联接元件CLz的图中右侧(变速箱20的后侧),将摩擦联接元件CLz向轴向推压的活塞70可沿着轴向进退移动地配置在形成于离合器鼓30的基部31的环状液压缸51内,且在活塞70与液压缸311之间形成油室76、77。
[0047]活塞70对应于液压缸311而具有环形,在其基部71的外周缘设有朝向摩擦联接元件CLx沿轴向延伸的环状腕部72。
[0048]图3是图2的活塞70周围的放大图,是在弹簧保持孔712的部分将活塞70切断的剖面图。
[0049]图4是在连通路79的部分将活塞70切断的剖面图,是说明活塞70位于非驱动位置的情况的图。
[0050]图5是在连通路79的部分将活塞70切断的剖面图,是说明活塞70位于驱动位置的情况的图。
[0051]腕部72具备:沿离合器鼓30的第一周壁部321在轴向上延伸的筒状部721、自筒状部721的前端向径向外侧延伸的扩径部722、自扩径部722的前端沿离合器鼓30的第三周壁部323延伸的环状部723,在环状部723的前端,在周向等间隔地设有多个朝向摩擦联接元件CLz (参照图2)沿轴向延伸的推压部723a。
[0052]在活塞70的基部71的摩擦联接元件CLz侧的面设有复位弹簧75的一端侧插入的弹簧保持孔712,该弹簧保持孔712在绕轴线X(参照图2)的周向等间隔地设有多个。
[0053]该复位弹簧75的另一端支承于弹簧挡板73的安装部74,活塞70通过复位弹簧75被向远离摩擦联接元件CLz的方向施力。
[0054]弹簧挡板73自轴向观察具有环形,该弹簧挡板73的内径侧由设于离合器鼓30的内筒部33的开口环78支承,弹簧挡板73由该开口环78在轴向上定位。
[0055]自固定于变速箱20的隔板50的内径侧向轴向延伸的轮毂部54位于离合器鼓30的基部31 (液压缸311)的内径侧,在该轮毂部54与内筒部33之间设有:内侧筒状部件80,其在外周沿轴向隔开间隔而设有凹槽81、82 ;外侧筒状部件85,其将该内侧筒状部件80的凹槽81闭塞并在其与内侧筒状部件80之间形成油路83、84。
[0056]在外侧筒状部件85的隔板50侧的一端设有在径向上延伸的凸缘部86,离合器鼓30的内径侧的抵接部312与该凸缘部86的活塞70侧的面抵接,隔板50的肩部53经由推力轴承B与隔板50侧的面抵接。
[0057]内侧筒状部件80的凹槽81经由设于隔板50内的未图示的油路而与绕过变速箱20的油盘侧的开口(未图示)的分支管10 (参照图1)连接,自安全阀9经过分支管10而供给的来自电动油泵6的动作油作为润滑油向内侧筒状部件80和外侧筒状部件85之间的油路83供给。
[0058]在外侧筒状部件85,在与凹槽81、82对应的位置设有在径向上贯通该外侧筒状部件85的贯通孔87、88,该贯通孔87、88在绕轴线X的周向上隔开间隔而设有多个。
[0059]内侧筒状部件80的凹槽82经由设于隔板50内的未图示的油路而与输出轴12的油路12a连接,从机械油泵5供给的动作油被向内侧筒状部件80与外侧筒状部件85之间的油路84供给。
[0060]位于外侧筒状部件85的径向外侧的离合器鼓30的内筒部33在与其内周面的凹槽81、82对应的位置形成有在径向上贯通内筒部33的贯通孔332、333。
[0061]因此,由电动油泵6供给至油路83内的润滑油经贯通孔87和贯通孔332被供给至离合器鼓30的液压缸311内,对活塞70进行润滑。
[0062]另外,在使活塞70向图5所示的驱动位置移动时,向油路84供给来自机械油泵5的润滑油,被供给的润滑油经贯通孔88和贯通孔333被供给至活塞70的油室77,使活塞70向驱动位置移动。
[0063]如上述,对活塞70施力,使摩擦联接元件CLz保持在成为非压缩状态的初始位置(非驱动位置)的复位弹簧75在绕轴线X的周向隔开间隔而设有多个。因此,设于活塞70的基部71的复位弹簧75的弹簧保持孔712也在绕轴线X的周向隔开间隔而设有多个。
[0064]在实施方式的活塞70的基部71中,在绕轴线X的周向的弹簧保持孔712和弹簧保持孔712之间的部分,沿径向贯通活塞70(基部71)而形成有连通路79 (参照图4)。
[0065]如图4所示,在将活塞70配置在初始位置(非驱动位置)时,连通路79的内径侧的开口 79a设于与上述的内筒部33的贯通孔332匹配的位置。
[0066]另外,连通路79的外径侧的开口 79b在将活塞70配置于初始位置(非驱动位置)时,在与离合器鼓30的周壁部32 (第一周壁部321)和腕部72 (筒状部721)之间的缝隙S匹配的位置开口。
[0067]在实施方式中,在活塞70处于初始位置(非驱动位置)时,在活塞70的腕部72 (筒状部721)的外侧、和自离合器鼓30的基部31至第一周壁部321的范围的内侧确保缝隙S,该缝隙S位于在活塞70设置的连通路79的延长线上。
[0068]因此,从活塞70的内径侧供给并在连通路79内向径向外侧移动的润滑油被供给至活塞70的腕部72与离合器鼓30之间的缝隙S。
[0069]在此,在离合器鼓30的第一周壁部321设有多个将该第一周壁部321在径向贯通的贯通孔321a,这些贯通孔321a在设于离合器鼓30的外周的花键300之间开口。
[0070]因此,在活塞70处于初始位置(非驱动位置)时,从活塞70的内径侧经连通路79供给至活塞70与离合器鼓30的缝隙S的润滑油从第一周壁部321的贯通孔321a向第一周壁部321的径向外侧排出,对位于第一周壁部321的外径侧的摩擦联接元件CLx进行润滑。
[0071]在此,在活塞70的腕部72的扩径部722设有向径向外侧突出的突出部722a,在离合器鼓30的第二周壁部322,在与腕部72的突出部722a对应的位置向径向内侧突出而设有抵接部322a。
[0072]而且,这些突出部722a在活塞70配置于初始位置(非驱动位置)时,从轴线X的轴向与抵接部322a抵接,将腕部72与周壁部32之间的缝隙S的外径侧(前端侧)密封。
[0073]因此,在将活塞70配置于初始位置(非驱动位置)时,缝隙S的前端侧成为被突出部722a和抵接部322a密封的状态,经活塞70的连通路79而供给至缝隙S内的润滑油不会向图中左侧的摩擦联接元件CLz侧的缝隙SI排出。
[0074]由此,由于供给至缝隙S内的润滑油经贯通孔321a而向第一周壁部321的径向外侧可靠地排出,故而能够可靠地进行位于第一周壁部321的径向外侧的摩擦联接元件CLx的润滑。
[0075]另外,如图5所示,若活塞70配置于驱动位置,则腕部72的突出部722a从周壁部32(第二周壁部322)的抵接部322a分离。于是,由于缝隙S的前端侧(图中左侧)的密封解除,故而经活塞70的连通路79供给至缝隙S内的润滑油也会向图中左侧的摩擦联接元件CLz侧的缝隙SI排出。此时,供给至缝隙S内的润滑油也经贯通孔321a向第一周壁部321的径向外侧排出,但由于缝隙SI位于流入缝隙S内的润滑油的进路上,故而比第一周壁部321的径向外侧多的润滑油向缝隙SI侧排出。
[0076]因此,在将活塞70配置于初始位置(非驱动位置)时,形成能够积极地润滑位于第一周壁部321的径向外侧的摩擦联接元件CLx的润滑构造。
[0077]如上述,在实施方式中,提供一种自动变速器的摩擦联接元件的润滑构造,在自动变速器I的变速箱20内,在自离合器鼓30的基部31至筒状的周壁部32的范围的外径侧设有通过可沿着轴线X方向进退移动的活塞40联接、释放的摩擦联接元件CLx,在内径侧可沿着轴向进退移动地设有联接、释放摩擦联接元件CLz的活塞70,在上述这样的自动变速器中,
[0078]在周壁部32的第一周壁部321设有多个连通该第一周壁部321的内径侧和外径侧的贯通孔321a,并且在活塞70的内径侧设有作为润滑油的供给口的贯通孔87,
[0079]在径向贯通活塞70并直线状地设置连通贯通孔87和贯通孔321a的连通路79,
[0080]在使摩擦联接元件CLz成为释放状态的活塞70的初始位置,润滑油经连通路79和贯通孔321a供给至离合器鼓30的外径侧。
[0081]通过这样构成,在使上述第二摩擦联接元件成为释放状态的第二活塞的初始位置,由于更大量的润滑油从连通孔向筒状壁的外径侧供给,故而能够可靠地润滑位于筒状壁的外径侧的第一摩擦联接元件。
[0082]另外,摩擦联接元件CLx和摩擦联接元件CLz不同时成为联接状态,在摩擦联接元件CLx成为联接状态时,摩擦联接元件CLz为非联接状态。
[0083]通过这样构成,在活塞40推压摩擦联接元件CLx时(由压缩的开始至结束),自活塞70的内径侧供给的润滑油被供给至第一周壁部321的外径侧。由此,能够可靠地润滑位于第一周壁部321的外径侧的摩擦联接元件CLx。
[0084]在此,由于摩擦联接元件CLx的发热在摩擦联接元件C
当前第2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