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导体器件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6867961阅读:8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半导体器件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半导体器件的制造方法,特别是涉及用去引线缩小封装外形减少安装面积,能够大幅度降低成本的半导体器件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在半导体器件的制造中,进行以下的工艺,把从晶片切割分离了的半导体芯片固定在引线框上,通过模具和树脂注入进行的传递模塑把固定在引线框上的半导体芯片密封,把被密封了的半导体芯片分离为一个个半导体器件。该引线框使用矩形或者环形的框,在每一种情况下都是在一次密封工艺中同时密封多个半导体器件。
图12示出传递模塑工艺。在传递模塑工艺中,把通过塑模粘合,线粘合固定了半导体芯片1的引线框2设置在由上下模具3A、3B形成的空腔4的内部,通过在空腔4内注入环氧树脂,进行半导体芯片1的密封。在这样的传递模塑工艺以后,把引线框2按照各个半导体芯片1切断,制造单独的半导体器件(例如特开平05-129473号)。
这时,如图13所示,在模具3B的表面设置多个空腔4a~4f,用于输入树脂的树脂源5,横浇口6以及用于从横浇口6向各个空腔4a~4f流入树脂的浇口7。这些全部是设置在模具3B表面上的槽。如果是长方形的引线框,则在一个引线框上例如搭载10个半导体芯片1,对应于一个引线框,设置10个空腔4和10个浇口7以及1个横浇口6。而且,在模具3表面上例如设置与20个引线框相当的空腔4。
图14示出通过上述的传递模塑制造的半导体器件。形成了晶体管等元件的半导体芯片1在引线框的岛8上由焊锡等焊料9固定安装,用线11连接半导体芯片1的电极焊盘与引线10。半导体芯片1的周边部分由与上述空腔形状一致的树脂12覆盖,在树脂12的外部导出引线端子10的前端部分。
在以往的封装中,由于外部连接用的引线端子10从树脂12突出,因此必须把引线端子10至顶端部分的距离考虑安装面积,存在着安装面积远大于树脂12的外形尺寸这样的缺点。
另外,在以往的传递模塑技术中,由于在持续加入压力的状态下进行硬化,因此在横浇口6和浇口7中树脂硬化,残存在该横浇口6等中的树脂成为废弃处理部分。因此,在使用上述引线框的方法中,由于在要制作的半导体器件的每一个中设置浇口7,因此存在着树脂的利用效率差,相对于树脂的数量能够制造的半导体器件的个数少这样的缺点。
进而,在传递模塑以后从引线框分离为微小封装的单独的半导体器件,因此存在着在测定或者捆扎时正反面的判断或者引线位置等极其难以处理,作业性大幅度恶化这样的缺点。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以上的问题而产生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节约原材料、缩小安装面积、降低成本并可提高作业效率的半导体器件的制造方法。
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在具有多个搭载部分的基板的该搭载部分的每一个上固定半导体芯片,用共同的树脂层把搭载在上述各搭载部分的上述半导体芯片的每一个覆盖了以后,使上述基板与上述树脂层搭接粘贴在粘合片上,在粘贴在上述粘合片上的状态下进行切割以及测定,由此不分离为单独的半导体器件而在用粘合片支撑为一体的状态下进行测定。
另外,在本发明中,特征在于在具有多个搭载部分的基板的该搭载部分的每一个上固定半导体芯片,用共同的树脂层把固定在上述各搭载部分的上述半导体芯片的每一个覆盖了以后,使上述基板与上述树脂层搭接粘贴在粘合片上,在粘贴在上述粘合片的状态下进行切割以及测定,进而,把粘贴在上述粘合片上的半导体器件直接收容在承载带上,由此直到收容在承载带上之前不分离为单独的半导体器件而可以在用粘合片支撑为一体状态下进行作业。


图1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制造方法的透视图。
图2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制造方法的(A)平面图(B)剖面图。
图3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制造方法的平面图。
图4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制造方法的剖面图。
图5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制造方法的(A)剖面图(B)平面图。
图6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制造方法的(A)剖面图(B)平面图。
图7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制造方法的(A)剖面图(B)平面图。
图8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制造方法的(A)剖面图(B)平面图。
图9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制造方法的(A)剖面图(B)平面图。
图10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制造方法的(A)平面图(B)剖面图(C)剖面图。
图11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制造方法的(A)透视图(B)透视12是用于说明以往例的剖面图。
图13是用于说明以往例的平面图。
图14是用于说明以往例的剖面图。
发明的
具体实施例方式
以下详细地说明本发明的实施形态。
本发明的第1工艺如从图1至图3所示,准备具有多个搭载部分的基板。
首先,如图1所示,准备排列了多个对应于1个半导体器件的搭载部分20的,例如,以10行10列纵横排列了100个的大块基板21。基板21是由陶瓷或玻璃环氧等制成的绝缘基板,它们把一片或者多片重叠起来,具有总计板厚200~350μm可以维持制造工艺中的机械强度的板厚。
在基板21的各个搭载部分20的表面上,形成钨等金属胶的印刷和通过金的电镀形成的导电图形。另外,在基板21的背面一侧,形成作为外部连接电极的电极图形。
图2(A)是示出形成在基板21的表面的导电图形的平面图,图2(B)是基板21的剖面图。
用虚线包围的各个搭载部分20例如具有长边×短边1.0mm×0.8mm的矩形形状,它们相互隔开20~50μm的间隔纵横地排列。上述间隔成为后述工艺中的切割线24。导电图形在各个搭载部分20内形成岛形部分25和引线部分26,这些图形在各个搭载部分20内是相同形状。岛形部分25是搭载半导体芯片的位置,引线部分26是与半导体芯片的电极焊盘线连接的位置。从岛形部分25以2条第1连接部分27连接了的图形延长。它们的线宽比岛形部分25窄,例如以0.1mm线宽延长。第1连接部分27跨过切割线24与相邻的搭载部分20的引线部分26连接。进而,从引线部分26各个第2连接部分28沿着与第1连接部分27垂直的方向延伸,跨过切割线24与相邻的搭载部分20的引线部分26连接。第2连接部分28进而连接包围搭载部分20群的周围的共同连接部分29。这样通过第1和第2连接部分27,28延伸,把各个搭载部分20的岛形部分25与引线部分26电气地共同连接起来。这是为了在进行金等电镀时作为共同电极。
参照图2(B),在绝缘基板21上,在每个搭载部分20中设置通孔30。通孔30的内部埋设钨等导电材料。而且,对应于各个通孔30,在背面一侧形成外部电极31。
图3是示出了从背面一侧观测基板21时外部电极31a~31d的图形的平面图。这些外部电极31a、31b、31c、31d从搭载部分20的边缘后退0.05~0.1mm左右,而且以各自独立的图形形成。尽管如此,在电气上经过各个通孔30连接到共同连接部分29。由此,在把导电图形作为一个电极的电镀法中,能够在所有的导电图形上形成镀金层。另外,横断切割线24能够只作成线宽窄的第1和第2连接部分27,28。
本发明的第2工艺如图4所示,是在搭载部分的每一个上固定半导体芯片,进行线连接。
形成了镀金层的基板21的各个搭载部分20,把半导体芯片33进行线粘合或者塑模粘合。半导体芯片33在岛形部分25的表面上由Ag胶等粘接剂固定,用各条线34连接半导体芯片33的电极焊盘与引线部分32a,32b。作为半导体芯片33,形成双极型晶体管,功率MOSFET等3端子的有源元件。搭载了双极型元件的情况下,连接在岛形部分25的外部电极31a,31b是集电极端子,连接在引线部分26的外部电极31c,31d成为基极·发射极电极。
其次,本发明的第3工艺如图5所示,用树脂层覆盖基板表面,用共同的树脂层覆盖固定在各个搭载部分的半导体芯片的每一个。
如图5(A)所示,从移动到基板21上方的调合器(未图示)滴下一定量的环氧系列液体树脂(浇注封装),用共同的树脂层35覆盖所有的半导体芯片33。例如,在一片基板21上搭载了100个半导体芯片33的情况下,把所有的100个半导体芯片33一起覆盖。作为上述液体树脂,使用例如CV576AN(松下电工制)。滴下的液体树脂由于粘度比较高,具有表面张力,因此其表面弯曲。
接着,如图5(B)所示,把滴下的树脂层35通过100~200℃,数小时的热处理(热化)使其硬化以后,通过磨削弯曲面把树脂层35的表面加工为平坦面。磨削使用切割装置,由切割刀片36切削树脂层35的表面使树脂层35的表面取齐并且从基板21高出一定的高度。在该工艺中,把树脂层35的膜厚形成为0.3~1.0mm。平坦面扩张到其端部,使得在至少把位于最外侧的半导体芯片33分离为单独的半导体器件时,可以构成为标准化的封装尺寸的树脂外形。上述刀片中准备多种板厚的刀片,使用比较厚的刀片,通过反复进行切削,把总体形成平坦面。
另外,也可以考虑在把滴下的树脂层35硬化之前,在树脂层35的表面按压平坦的成形材料形成平坦而且水平的面,然后进行硬化的方法。
其次,本发明的第4工艺如图6所示,使树脂层35搭接到基板21上,粘贴粘合片50。
如图6(A)所示,把基板21反转,在树脂层35的表面上粘贴粘合片50(例如,商品名称UV片,リンテツク株式会社制)。通过在前面的工艺中把树脂层35表面加工成平坦而且对于基板21的表面为水平的面,因此即使粘贴在树脂层35一侧也能够使基板21不倾斜,维持其水平垂直的精度。
如图6(B)所示,在去引线制环形金属框51上粘贴粘合片50的周边,在粘合片50的中央部分设置间隔粘贴6个基板21。
其次,本发明的第5工艺如图7所示,从基板的背面一侧,在每个搭载部分,切割基板和树脂层,分离为一个个半导体器件。
如图7(A)所示,在每个搭接部分20切断基板以及树脂层35分离为各个半导体器件。切割使用切割装置的切割刀片36,沿着切割线24同时切割树脂层35和基板21,由此在每个搭载部分20形成分割了的半导体器件。在切割工艺中上述切割刀片36以达到粘合片50的表面的切削深度进行切割。这时,在切割装置一侧能够从基板21的背面一侧自动识别能够观测的标记(例如,形成在基板21的周边部分的贯通孔或者镀金层的一部分),以其作为基准进行切割。另外,电极图形31a,31b,31c,31d或者岛形部分25采用不接触切割刀片36的图形设计。其目的是因为镀金层的切断性比较差,因而尽量防止产生镀金层毛边。从而,切割刀片36与镀金层接触的部分仅是以导电为控制目的的第1和第2连接部分27,28。
如图7(B)所示,周边粘贴在金属框51上的粘合片50上所粘贴的多片基板21按照每一片识别切割线24,用切割装置沿着纵方向的各条切割线24进行分离,接着把金属框51旋转90度沿着行方向的各条切割线24进行分离。通过切割被分离了的各个半导体器件用粘接剂以其原来的状态粘贴到粘合片50上,而不是被单个散乱地分离。
其次,本发明第6工艺如图8所示,进行被一体地支撑在粘合片50上的各个半导体器件特性的测定。
如图8(A)所示,在从被一体地支撑在粘合片50上的各个半导体器件的基板21露出到背面一侧的外部电极31a~31d上接触探针的针52,单个测定各个半导体器件的特性参数进行优良与不良的判断,在不良品上用磁性墨水作标记。
如图8(B)所示,在金属框51上粘贴着多片基板21,由于在切割工艺的状态下支撑着单个的半导体器件,因此通过把金属框51沿着纵方向和横方向仅送出1个半导体器件的尺寸,就能够极其容易地大量地进行。即,可以不需要半导体器件正反面的判断以及外部电极的发射极,基极,集电极等的类别的判断。
进而,本发明的第7工艺如图9所示,直接把一体地支撑在粘合片50上的各个半导体器件40收容在承载带41上。
如图9(A)所示,一体地支撑在粘合片50上的测试完毕的各个半导体器件40仅识别优良品,通过吸附筒夹53从粘合片50脱离而收容到承载带41的收容孔内。
如图9(B)所示,由于在金属框51上粘贴着多片基板21,在切割的状态下支撑单个半导体器件40,因此在向承载带41收容时可以使金属框51仅移动到所需要的半导体器件40的位置,能够以所需要的最小限度的动作进行,因此能够极其容易地而且大量地进行。
图10示出在本工艺中使用的承载带的(A)平面图(B)AA线剖面图(C)BB线剖面图。带本体41是膜厚0.5~1.0mm,宽度6~15mm,长度数十m的带形的部件,材料是瓦楞纸板那样的纸。在带本体41上以一定的间隔穿设贯通孔42。另外,形成用于以一定的间隔送出带本体41的送进孔43。该贯通孔42和送进孔43通过模具冲压加工形成。带本体41的膜厚与贯通孔42的尺寸设计成能够收容要捆扎的电子部件40的大小。
在带本体41的背面一侧,粘贴透明薄膜形的第1条带44并且填塞贯通孔42的底部。在带本体41的表面一侧,同样粘贴透明薄膜形的第2条带45并且填塞贯通孔43的上部。第2条带45以侧面部分附近的粘贴部分46与带本体41粘贴。另外,第1条带44也在与第2条带45相同的位置与带本体41粘贴。这些粘贴从薄膜上部通过用具有对应于粘贴部分46的加热部分的加热部件热压进行,这是通过两者都拉引薄膜而能够剥离的状态下的粘贴。
最后,图11是示出根据上述的工艺完成的各半导体器件的透视图。在封装周围4侧面由树脂层35和基板21的剖面形成,封装的上面由平坦化的树脂层35的表面形成,封装的下面由绝缘基板21的背面一侧形成。
该半导体器件的长×宽×高具有例如1.0mm×0.6mm×0.5mm这样的大小。在基板21上面覆盖0.5mm左右的树脂层35密封半导体芯片33。半导体芯片33具有大约150μm左右的厚度。岛形部分25与引线部分26从封装的端面后退,仅第1与第2连接部分27、28的切断部分露出到封装侧面。
外部电极31a~31d在基板21的4个角,以0.2×0.3mm左右的大小排列,对于封装外形的中心线以成为左右(上下)相对的图形排列。这种对称排列由于难以进行电极的极性判断,因此最好是在树脂层35的表面一侧形成或者印刷凹部等,刻印表示极性的标记。
由上述制造方法形成的半导体器件由于汇集多个元件用树脂封装,因此与一个个封装的情况相比较,能够减少无用的树脂材料,降低材料费。另外,由于不使用引线框,因此与以往的传递模塑方法相比较,能够大幅度减小封装外形。进而,由于外部连接用的端子形成在基板21的背面,并且不从封装外形突出,因此能够大幅度减小装置的安装面积。
进而,上述制造方法不是在基板21一侧而是在树脂层35一侧粘贴粘合片50进行切割。例如粘贴在基板21一侧的情况下,在剥离元件时粘合片50的粘接剂附着在电极图形31a~31d的表面。如果在这种粘接剂残留的状态下把元件投入到自动安装装置中,则具有使安装时的电极图形31a~31d的焊接特性恶化的危险。另外,还有在电极图形31a~31d表面粘附灰尘的危险。而如果依据本发明,通过粘贴在树脂层35一侧能够消除这些弊端。
进而,在树脂层35一侧粘贴粘合片50时,通过把树脂层35的表面加工成水平而且平坦的面,能够维持与在基板21一侧粘贴粘合片50时相同的垂直水平精度。
另外,在上述实施例中说明了密封3端子元件形成4个外部电极的例子,而例如在密封2个半导体芯片或者密封集成电路的情况下也同样能够加以实施。
发明效果如果依据本发明,则第1,由于在用树脂层覆盖了以后,把周边粘贴在金属框上的粘合片上粘贴多片基板以后,能够在其状态下进行从切割工艺以及测定工艺,因此能够实现尽管是微小的封装构造但仍然极富有大量生产性的半导体器件的制造方法。
第2,由于在把周边粘贴在金属框的粘贴片上所粘贴的多个基板的状态下直接进行向承载带的收容,因此即使各个半导体器件是微小封装也能够进行基板状态下的处理,能够实现极其富有大量生产性的半导体器件的制造方法。
第3,由上述制造方法形成的半导体器件由于汇集多个元件用树脂进行封装,因此与一个个进行封装的情况相比较,能够减少无用的树脂材料,降低材料费。另外,由于不使用引线框,因此与以往的传递模塑方法比较,能够大幅度减小封装外形。进而,由于在基板的背面形成外部连接用的端子,不从封装的外形突出,因此能够大幅度地减小装置的安装面积。因而能够提供充分考虑了环境的产品。
第4,如果依据本发明则由于不使用引线框,因此能够实现不需要传递模塑装置,进而不需要在该装置中使用的每个封装形状的模具这样的节省资源型的生产线。
第5,由于从切割工艺到测定工艺、捆扎工艺能够以固定在金属框上的粘合片进行处理,因此在该期间的制造中所使用的夹具类仅金属框就可以满足,能够实现生产线的缩短,并且还能够用一个制造装置连续地进行从切割到捆扎。
权利要求
1.一种半导体器件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具有多个搭载部分的基板的该搭载部分的每一个上固定半导体芯片,用共同的树脂层把固定在上述各搭载部分的上述半导体芯片的每一个覆盖以后,使上述基板与上述树脂层搭接粘贴在粘合片上,在粘贴在上述粘合片上的状态下进行切割以及测定。
2.如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半导体器件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上述粘合片把周边固定在金属框上。
3.如权利要求2中所述的半导体器件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粘合片上粘贴多个上述基板。
4.一种半导体器件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具有多个搭载部分的基板的该搭载部分的每一个上固定半导体芯片,用共同的树脂层把固定在上述各搭载部分的上述半导体芯片的每一个覆盖以后,使上述基板与上述树脂层搭接粘贴在粘合片上,在粘贴在上述粘合片上的状态下进行切割以及测定,进而把粘贴在上述粘合片上的半导体元件直接收容在承载带内。
5.如权利要求4中所述的半导体器件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上述粘合片把周边固定在金属框上。
6.如权利要求5中所述的半导体器件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粘合片上粘贴着多个上述基板。
全文摘要
一种半导体器件的制造方法,可消除由于在传递模塑后从引线框分离为微小封装的单独的半导体器件,而在测定和捆扎时正反面的判断或者引线的位置等极其难以处理,作业性大幅度恶化这样的缺点。本发明在具有多个搭载部分的基板的该搭载部分的每一个上固定半导体芯片,用共同的树脂层把固定在上述各搭载部分的上述半导体的每一个覆盖了以后,使上述基板与上述树脂层搭接粘贴在粘合片上,通过在粘贴在上述粘合片上的状态下进行切割以及测定,具有在不分离为单独的半导体器件而被粘合片支撑为一体的状态下进行测定的特征。
文档编号H01L21/301GK1332471SQ01122829
公开日2002年1月23日 申请日期2001年7月9日 优先权日2000年7月7日
发明者池谷浩司, 谷孝行, 涩谷隆生, 兵藤治雄 申请人: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