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880671阅读:8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有关一种电连接器,尤其是指一种用于两印刷电路板之间连接的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两个端子之间的电性连接一般是通过其中之一端子对另一端子所施加的力来实现的,然而,由于端子的表面容易受到灰尘或氧化物污染,因此较理想的解决方法是在两端子配合时两者间产生一移动擦拭的动作,通过两者间的移动擦拭,端子上的灰尘或氧化物就可被清除,从而确保两配合端子之间的电性连接可靠。
美国专利第5,244,396号(以下简称’396专利),揭露一种用于电连接器的装置,其中端子9倾斜安置并可在端子9与组件4之间进行偏移擦拭,但是该装置结构复杂,不易实现。
在’396专利中,组件11一体成型于组件1中,但端子9可移动地安置在组件11内,端子9包括一对手臂8,当端子9被组件4向下推时,该对手臂8可产生变形。如上所述,由于’396专利中的装置太复杂而不能被用于计算机中连接CPU。
美国专利第5,820,389号(以下简称’389专利),揭露一种用于印刷电路板和揭露于日本实用新型专利公开第13191/1995(以下简称’191公开专利)号中的LSI(Large Scale Integration)电路之间的电连接器,由于’191专利中的装置没有在接触端和相应的导电垫板之间产生足够的移动擦拭量,因此’389专利便提供一对端子安置方式的改良设计,使得其接触端可对相应的导电垫板进行有效的移动擦拭动作,来获得一有效的电性连接。
如’389专利中第9A,9B及9C图所示,端子20安置在垂直形成于本体10内的端子通道中,端子20包括有一具有自由端24b的延展部24。理论上,当接触端23a被组件200压缩时,自由端24b将偏离其最初位置。很明显’389的装置比’191的装置要好,因为其延展部24替代了’191装置的很多组件。但是由于端子20是垂直安置在端子通道内,接触端23a可对组件200进行擦拭。易于理解,’389专利仅解决了’191专利所遇到的一部分问题。
另一方面,即使延展部24为倾斜安置,由自由端24b引导的移动擦拭仍不充分,因为在自由端24b移动的前段23a垂直向下移动,将在段21a处产生一变形。因此,’389专利存在有缺点而需要进一步改进。又由于仅自由端24b在导电垫板上偏移了一小段距离,而接触端23a在其接触的相应导电垫板并未偏移,所以’389专利并未真正满足要求。
有鉴于此,确有必要对此类电连接器的现有结构加以改进。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连接器,其端子倾斜设置于本体的端子通道内并可移动,借助端子的两端可对导电垫板提供有效的擦拭作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电连接器,其至少包括本体及导电端子,其中本体具有第一、二表面,在第一和第二表面之间延伸设有收容导电端子的端子通道,导电端子具有分别延伸出第一、二表面并与电子装置电性相连的第一、二接触端,当其中之一接触端与电子装置相接触时,导电端子被电子装置的接触压力所驱动,从而该导电端子的接触端与电子装置之间的接触面移动。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电子装置组件,其至少包括第一电子装置、第二电子装置及连接装置,其中第一电子装置,至少包括有第一垫板;第二电子装置,至少包括有第二垫板;安置在第一、二电子装置之间、连接第一和第二垫板的连接装置,该装置包括本体,本体具有第一、二表面,在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之间延伸设有至少一端子通道,其中导电端子具有延伸出第一、二表面并与第一、二电子装置相连的第一、二接触端,当其中之一接触端与电子装置相接触时,其被电子装置所驱动,从而该导电端子的接触端相对移动而擦拭设在电子装置上的垫板。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借助端子的两端可对导电垫板提供有效的擦拭作用,具有结构简单,擦拭充分且易于安装等优点。
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使用状态的剖视示意图。
图2是图1中的端子与上、下两印刷电路板的导电垫板相配合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中电连接器应用状态的剖面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中电连接器应用状态的剖面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连接器装置的第三实施例,安置在两平行基板之间,且在本体端子通道内的端子处于第一位置的示意图。
图6是图5中的端子处于第二位置的示意图。
图7是连接CPU与母板的电连接器装置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装置的又一实施例,该装置被安置在两相互成垂直的基板间,在本体的端子通道内的端子处于第一位置的示意图。
图9是图8中的端子处于第二位置的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装置的另一实施例,该装置用于卡缘连接器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请同时参照图1至图4,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400包括本体410,该本体设有若干个在第一表面410a与第二表面410b之间延伸的端子通道411,端子支架413安置在端子通道411内,导电端子412可动地遮覆在支架413上。
电连接器400安置在第一、第二基板420、430之间,其中第一基板是设有导电垫板420a的母板,而第二基板为表面具有若干个导电垫板430a的CPU。
端子412包括一固持臂412a,及通过一弯曲部412c连接至固持臂412a上的连接臂412b,其中固持臂412a可沿支架413的第一侧413a移动,固持臂412a进一步具有一可与支架413第一侧413a的肩状部413c相配合的固持脚412d。因此,当端子412遮覆于支架413上时,通过肩状部413c与固持脚412d的配合可防止端子412从支架413上脱落。
连接臂412b具有一可电性连接至母板420的导电垫板420a上的接触端412e。连接臂412b一般比固持臂412a和支架413长,因此弯曲部412c与接触端412e分别延伸出第一表面410a与第二表面410b,其中弯曲部412c可与CPU430a或类似组件的导电垫板430a相接触而提供电性相连的作用。
参照图2,当上基板430向下移动时,弯曲部412c被迫向下移动,此时端子412沿着支架413移动。因此,连接臂412b的接触端412e沿着第一基板420的导电垫板420a滑动,如此实现可靠的移动擦拭而确保有效的电性连接;与此同时,弯曲部412c也在导电垫板430上进行移动擦拭,从而在接触端412e和弯曲部412c之间均可获得良好的连接。
图3揭示若干个端子支架513安置在电连接器500的本体510的端子通道511内。电连接器500位于第一印刷电路板520与第二印刷电路板530或如图1和图2所示的CPU之间。每个印刷电路板520、530都具有导电垫板520a、530a。由图3可知,接地总线550一体成型于端子支架513内。在其中一实施例中,部分接地总线550’是裸露的,其可电性连接至固持臂412a的固持尾部412f上。因此,与该接地总线550’相连的端子412’接地,而其它端子412则不接地。
然而,对于被端子支架413完全包覆接地总线550,可在高速讯号传输系统中作为电耦合以减小噪音和提高性能。因此,本实用新型揭示的电子装置尤其适用于高速讯号传输系统。
图4揭示若干端子支架安置在电连接器600的本体的空腔612c内。电连接器600位于第一印刷电路板620与第二印刷电路板630或如图1和图2所示的CPU之间,每个印刷电路板620、630都具有导电垫板620a、630a。由于省去端子通道,端子支架的密度便可提高,且并未影响到本实用新型所揭装置的优点。
与图3类似,接地总线550一体成型于端子支架613内,并提供与相对应的端子412的电耦合。在其中的一实施例中,部分接地总线650’是裸露的,并用于电性连接固持臂412a的固持尾部412f。所以,与该接地总线650’相连的端子412’接地,而其它端子412不接地,由此提供良好的遮蔽噪音的作用。
请同时参阅图5、图6及图7,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电连接器装置1包括具有第一、二表面10a、10b的本体10,其均分别组装于第一基板20与支撑第二基板30。在该实施例中,第一基板20为一具有至少一导电垫板20a的母板,同时第二基板30为其有若干个导电垫板的CPU31(如图7所示)。为了简化图示,仅有一个导电垫板30a被表示出来。
本体10具有至少一倾斜安置在第一与第二表面10a、10b之间的端子通道11。端子通道11包括一具有肩状部11c的第一侧11a,及一与第一侧对齐的第二侧11b。总之,第一、第二侧11a、11b相互平行。
端子12安置在端子通道11内并可移动,其包括一固持臂12a,及通过一弯曲部12c连接至固持臂12a上的连接臂12b,其中固持臂12a可沿第一侧11a移动,固持臂12a进一步具有可与第一侧11a的肩状部11c配合的固持脚12d。因此,当端子12插入到由第二表面10b到第一表面10a的端子通道11时,通过肩状部11c与固持脚12d的配合可防止端子12从端子通道11中脱落。
连接臂12b具有一可电性连接至母板20的导电垫板上的接触端12e。连接臂12b一般要比固持臂12a和端子通道11长,因此弯曲部12c与接触端12e分别延伸到第一、第二表面10a、10b,其中弯曲部12c可与CPU30导电垫板30a电性相连。
正如图5所示,端子的连接臂12b竖直安装于端子通道中,从而使弯曲部12c以一定高度(h)延伸出第二表面10b。在CPU30贴靠于连接器装置1的第二表面10b之前,弯曲部12c位于第一位置T1,而接触端12e也位于第一位置B1。当CPU30贴靠于第二表面10b时,连接臂12b被弯曲部12c向下推,从而使接触端12e从B1移动至B2进行擦拭。此外,在弯曲部向下移动的过程中,弯曲部12c也从T1到T2进行擦拭。因此,接触端12e和弯曲部12c分别擦拭与其对应的导电垫板20a、30a,通过这种结构,在接触端12e与第一基板的导电垫板20a、弯曲部12c与第二基板30的导电垫板之间均可获得可靠连接。
弯曲部12c和接触端12e可顺利移动由于两者分别延伸出第一与第二表面10a、10b,且第二侧11b为一倾斜面,所以弯曲部的垂直移动可有效地转换为水平移动,而进行擦拭,借此达到可靠有效的电性连接。
图7为本实用新型CPU31与母板20通过连接器装置1电性相连的示意图。CPU31可通过盖体40贴靠在连接器装置10上。
请同时参阅图8至图10,本实用新型另外两种实施例的电连接器装置100包括一本体110,设有相互垂直的第一、第二表面110a、110b。端子通道111在第一与第二表面之间延伸。端子通道111包括一有肩状部111c的第一侧,及与第一侧对齐的第二侧111b。
端子112安置在端子通道111内并可动,其包括一固持臂112a,及通过一弯曲部112c连接至固持臂112a上的连接臂112b,其中固持臂112a可沿第一侧111a移动,固持臂112a进一步具有一可与第一侧111a的肩状部111c配合的固持脚112d。因此,当端子112插入到由第二表面110b延伸到第一表面110a的端子通道111时,通过肩状部111c与固持脚112d配合可防止端子112从端子通道111上脱落。
连接臂112b具有一可电性连接至母板的导电垫板上的接触端112e。连接臂112b一般要比固持臂112a和端子通道111长,因此弯曲部112c与接触端112e分别延伸到第一、第二表面110a、110b,其中弯曲部112c可与子板130导电垫板130a相接触而提供电性相连的作用。
正如图8所示,端子的连接臂112b竖直安装于端子通道中,从而使弯曲部112c以一定距离延伸出第二表面110b。在子板130贴靠于连接器装置100中的第二表面110b之前,弯曲部112c位于第一位置V1,而接触端112e也位于第一位置B1。当子板130贴靠于第二表面110b时,连接臂112b被弯曲部112c向下推,从而使接触端112e从B1移动至B2进行擦拭。此外,在弯曲部向下移动的过程中,弯曲部112c也从V1移动至V2进行擦拭。因此,接触端112e和弯曲部112c分别擦拭与其对应的导电垫板120a、130a。如此,在接触端112e与第一基板的导电垫板120a之间、弯曲部112c与第二基板130的导电垫板之间均可获得可靠的连接。
弯曲部112c和接触端112e可顺利移动由于两者延伸出第一与第二表面110a、110b,且第二侧111b为一倾斜面,所以弯曲部的垂直移动可有效地转换为水平移动,而进行擦拭,由此达到可靠有效的电性连接。
图8揭示本体110包括一对端子通道对称地安置其中。一接收槽113被设在本体110内并与端子通道111相连。如此安装,端子112的弯曲部112c延伸进入到接收槽113。当子板130插入到接收槽113时,端子112被向下推,可使接触端112e在母板的导电垫板120a上进行擦拭,与此同时,弯曲部112c在子板130的导电垫板上进行擦拭。因此,弯曲部112c和接触端112e均可获得可靠有效的电性连接。
权利要求1.一种电连接器,其至少包括本体及导电端子,其中本体具有第一、二表面,在第一和第二表面之间延伸设有收容导电端子的端子通道,其特征在于导电端子具有分别延伸出第一、二表面并与电子装置电性相连的第一、二接触端,当其中之一接触端与电子装置相接触时,导电端子被电子装置的接触压力所驱动,从而该导电端子的接触端与电子装置之间的接触面移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端子通道内安装有若干端子支架,导电端子可动地安装在端子支架上。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端子通道倾斜设置在第一和第二表面之间。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端子支架相对于端子通道平行安置。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在端子与端子支架之间安置防止端子从端子支架中脱落的配合装置。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配合装置包括设在端子支架的凹口和延伸到此凹口的固持尾部。
7.如权利要求2或6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端子支架内具有集成于其内的接地总线。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端子支架内设有至少一足够深的凹口以裸露接地总线,且固持尾部可与该裸露的接地总线电性连接。
9.一种电子装置组件,其至少包括第一电子装置、第二电子装置及连接装置,其中第一电子装置至少包括有第一垫板;第二电子装置至少包括有第二垫板;安置在第一、二电子装置之间、连接第一和第二垫板的连接装置包括本体,本体具有第一、二表面,在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之间延伸设有至少一端子通道,其特征在于导电端子具有分别延伸出第一、二表面并与第一、二电子装置相连的第一、二接触端,当其中之一接触端与电子装置相接触时,导电端子被电子装置的接触压力所驱动,从而该导电端子的接触端与电子装置之间的接触面移动。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子装置组件,其特征在于端子通道内设置有若干端子支架,导电端子可动地安装在端子支架上。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子装置组件,其特征在于端子支架设有集成于其内的接地总线。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子装置组件,其特征在于端子支架内设有至少一足够深的凹口以裸露接地总线,且固持尾部可与该裸露的接地总线电性连接。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电连接器,用于连接两平行电路板间的信号,包括具有第一、第二表面的本体,贯穿第一、二表面设有若干个端子通道,在端子通道中设置有若干个支架,导电端子抵靠在相应的支架上并可活动,其中每一端子均具有延伸出第一表面的第一接触端以及延伸出第二表面的第二接触端,所述第一、二接触端分别与电路板相接触,并借助电路板的压力而变形、活动,其与电路板之间的接触面发生移动,从而达到擦拭的效果以确保接触良好。
文档编号H01R13/24GK2513238SQ0126548
公开日2002年9月25日 申请日期2001年11月3日 优先权日2001年5月15日
发明者易斯夫R·侯尔孙斯基, 西尼·卢, 凯撒·陈 申请人: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