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965776阅读:10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有关一种电连接器,尤其是指一种可固持电路板的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按,业界通常在电连接器内设置若干电路板来传输高速及高密度信号。但是,虽然若干电路板能够改善信号传输的品质,但还有一些问题需要克服。美国专利第6,267,604号所揭示的电连接器包括有若干电路板13,这些电路板组装在前本体部20与支架30之间。每一电路板具有一对接侧缘42,支架上具有若干狭槽33,这些狭槽间隔地对应于前本体部上的开口22。组装时,电路板的安装侧缘收容在相应的狭槽内,且电路板延伸出相应的开口,以将电路板固持在电连接器内。
但是,随着电连接器尺寸的减小,电路板也朝向小型化发展,狭槽并不能对电路板进行精确定位。由于电路板不能得到精确定位,而使电路板的对接侧缘不能与对接连接器准确地对接。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改进的电连接器,以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对电路板进行精确定位的电连接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包括有绝缘本体、固持装置、间隔装置及若干电路板,其中绝缘本体上具有若干肋板,肋板间形成有若干平行的槽道,这些槽道沿电连接器的对接方向延伸,绝缘本体的顶壁上向下延伸有若干固持凸起,每一固持凸起与相应的槽道在垂直方向上对齐,固持装置与间隔装置均组装在绝缘本体上,间隔装置包括有若干隔板,每一隔板具有绝缘基体、若干固持在基体一侧的端子及固持在基体另一侧的接地元件,电路板安装在相邻隔板之间,每一电路板的顶面均抵接于绝缘本体的固持凸起上,且该电路板电性连接于端子与接地元件。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通过在绝缘本体的顶壁上设置固持凸起,并使这些固持凸起抵接于电路板的顶面,可将电路板精确地固持在绝缘本体内。

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电连接器安装在子板上的立体图。
图2为图1所示电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
图3为图1所示电连接器另一视角的立体分解图。
图4为电连接器隔板的立体图。
图5为电连接器隔板另一视角的立体图,图6为间隔装置的立体图。
图7为沿图1所示A-A方向的剖视图。
图8为图7所示A部分的结构放大图。
图9为沿图3所示B-B方向的剖视放大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电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
图11为图10所示电连接器的组装图。
图12为图10所示电连接器另一视角的组装图。
图13为沿图11所示C-C方向的剖视图。
图14为沿图12所示D-D方向的部分剖视图。
具体实施例请参照图1至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1包括有绝缘本体10、间隔装置20、若干固持在绝缘本体10与间隔装置20之间的电路板30及将间隔装置20固持在绝缘本体10上的固持装置40。电连接器1安装在子板50上。每一电路板30均包括有由业界常用的电路板材料(如FR4)所制成的基板,该基板的一侧面上具有若干信号及接地导电迹线,以提供电连接器内的导电路径,基板的另一侧面上则涂有一层导电材料,该导电涂层用作基板的接地面。
绝缘本体10呈矩形体,其具有用于与对接电连接器(未图示)对接的对接口12,对接连接器安装在背板(未图示)上,通过电连接器1与对接连接器可达成子板50与背板之间的电性连接。绝缘本体10具有底面100、后表面102、顶面103及一对侧面104。底面100上具有朝向顶面103延伸并贯穿后表面102的开口13,若干肋板14自后表面102朝向对接口12延伸,以形成若干平行的槽道15,每一槽道15均与开口13相连通。绝缘本体10两侧面104与顶面103之间的角落处具有一对凹口16,邻近后表面102处具有一贯穿侧面104的开孔17。
间隔装置20包括有若干隔板21,请参照图4、5所示,每一隔板21包括有一绝缘基体22、若干信号端子23及接地元件24,信号端子23与接地元件24分别安装在绝缘基体22的相对两侧。绝缘基体22包括有本体部220、前端部222及后端部223,后端部223的顶端向上延伸并超出主体部220的顶端224,以形成一肩部2220,后端部223的后侧进一步具有一凹部2222。
绝缘基体22的主体部220具有两侧面2200、2202及分别自两侧面2202、2200向外凸伸的第一、二凸块25、26,这些第一、二凸块25、26邻近于主体部220的底面2204且这些凸块的底表面与主体部的底面2204平齐,第一凸块25与第二凸块26以交错的方式设置。每一第二凸块26上具有一个或两个凸肋262及位于凸肋之间的凸部264,凸肋262与凸部264之间形成有凹槽268。侧面2200上具有若干延伸通过第二凸块26的沟槽27,从而使沟槽27贯穿于主体部220的整个高度,每两个沟槽27与另外两个沟槽27之间具有一凹槽28,这些凹槽28自主体部220的顶端224向下延伸但并未贯穿主体部220的整个高度。
组装时,若干隔板21组装在一起以形成间隔装置20,相邻隔板21之间形成有若干平行狭槽200,这些狭槽200用于收容电路板30。隔板21的肩部2220相互对齐,每一隔板21的第一凸块25与相邻隔板21的凹口266干涉配合,凹口266形成于该相邻隔板21的第二凸块26之间或第二凸块26与后端部223之间。
再将信号端子23及接地元件24组装到间隔装置20上,每一隔板21的侧面2200上的沟槽27内收容有信号端子23,该隔板21的另一侧面2202上固持有接地元件24,其中每一沟槽27内收容有一对信号端子23。信号端子23由金属片冲压而成,每一信号端子23包括有一弧形接触部230、一折弯尾部232及连接接触部230与尾部232的中间部234,接触部230突出于绝缘基体22的侧面2200,以抵接于电路板30的信号迹线上,尾部232朝向侧面2202的方向延伸且尾部232与绝缘基体22的底面2204之间具有间隙(未标号),当电连接器1安装在子板50上时,尾部232可弹性抵接于子板50。
每一接地元件24呈片体状,其接合在相应绝缘基体22的侧面2202上,每一接地元件24包括有一覆盖于主体部220的顶端224的顶缘240及若干自顶缘240向下延伸的接触部242,这些接触部242与绝缘基体22的凹槽28对齐,每一接触部242的顶端及与接触部242相对的顶缘240部分具有导引功能,以方便电路板30插入相应的狭槽200内。另外,每一接地元件24上具有若干压入式尾部246,这些尾部246接合于子板50上的镀金通孔502(图7所示),每一接地元件24的尾部246的总数量与每一隔板21的第一、二凸块25、26的总数量相等,相邻两尾部246之间具有若干垂片247及狭槽248,每一接地元件24的一部分尾部246延伸通过一隔板21的第一凸块25上的通孔250,该接地元件24的另一部分尾部246则延伸通过相邻隔板21的第二凸块26上的通孔2640,且这两部分尾部246均延伸超出绝缘基体22的底面2204,垂片247收容在该相邻隔板21的第二凸块26上的凹槽268内,因此,垂片247位于两相邻隔板21的信号端子23之间,具有遮蔽信号端子23的端部的功效。每一隔板21的第二凸块26上的凸肋262收容在其相邻隔板21上的狭槽248内。此外,每一接地元件24上进一步具有若干支撑垫249,这些支撑垫249突出于隔板21的侧面2202。
请参照图7至10所示,若干固持凸起106自绝缘本体10的顶壁108的底面107向下延伸并进入槽道15内,同一槽道15内的固持凸起106相互平行并与电连接器1的对接方向呈45度角。
当间隔装置20组装后,电路板30插入隔板21之间的狭槽200内,每一电路板30收容于一相应的狭槽200内并电性抵接于隔板21的信号端子23与接地元件24。信号端子23的接触部230电性抵接于电路板30上的信号迹线,接地元件24的接触部242则电性抵接于电路板30上的接地迹线。每一电路板30的后缘304抵接于相应绝缘基体22的肩部2220。
将收容有电路板30的间隔装置20自从后向前的方向组装至绝缘本体10上。间隔装置20收容在绝缘本体10的开口13内,绝缘本体10的槽道15导引电路板30进入绝缘本体10的对接口12。最后将绝缘本体40固持在绝缘本体10上,以将间隔装置20与绝缘本体10固持在一起。固持装置40包括有包覆于绝缘本体10后表面102的后壁400及一对自后壁400相对两侧边缘向前延伸的扣臂402。扣臂402收容在绝缘本体10的凹口16内。后壁400的内表面上具有一固持凸起406,该固持凸起406与隔板21的绝缘基体22的后端部223的凹部2222配合并抵接于后端部223,以将绝缘本体10与间隔装置20固持在一起。电路板30通过固持凸起106与支撑垫249而固持在垂直方向(即第一方向)的预定位置上,同一狭槽200内的支撑垫249以交替的方式位于相应隔板21的第一凸块25与相邻隔板21的第二凸块26上;同时,电路板30通过该相应隔板21的接地元件24与该相邻隔板21的信号端子23的接触部230固持在水平方向(即第二方向)的预定位置上。借助这种方式即可将电路板30稳固地固持在电连接器1内。
借助柱体60插入电路板30的通孔32内并贯穿绝缘本体10的开孔17,可防止电连接器1与对接连接器对接时电路板30向后移动。
另外,当电连接器1安装在子板50上时,借助一操作工具在电连接器1的顶面103上施加一向下的插入力。该插入力通过固持凸起106传递给电路板30及接地元件24的支撑垫249。接地元件24的尾部246在插入力的作用下与子板50的镀金通孔502配合;每一信号端子23的折弯尾部232产生弹性变形,以抵接于子板50上相应的信号迹线。
请参照图10至14所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电连接器5包括有绝缘本体51、组装在绝缘本体51上的一体成型的间隔装置52、若干固持在绝缘本体51与间隔装置52之间的电路板54及若干组装在间隔装置52上的接地元件55与信号端子53。绝缘本体51的内表面上具有若干向下延伸的固持凸起510,以将向下的作用力传递给电路板54。
权利要求1.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有绝缘本体、固持装置、间隔装置及若干电路板,其中绝缘本体上具有若干肋板,肋板间形成有若干平行的槽道,这些槽道沿电连接器的对接方向延伸,固持装置与间隔装置均组装在绝缘本体上,间隔装置包括有若干隔板,每一隔板具有绝缘基体、若干固持在基体一侧的端子及固持在基体另一侧的接地元件;其特征在于绝缘本体的顶壁上向下延伸有若干固持凸起,每一固持凸起与相应的槽道在垂直方向上对齐,电路板安装在相邻隔板之间,每一电路板的顶面抵接于绝缘本体一个相应的固持凸起,且该电路板电性连接于端子与接地元件。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每一槽道内的固持凸起与电连接器的对接方向呈一定角度。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固持凸起与电连接器的对接方向呈45度角。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接地元件的接触部延伸至端子所在的绝缘基体一侧。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每一接地元件上具有至少一支撑垫,该支撑垫在第一方向上面对于绝缘本体的固持凸起,电路板在第一方向上固定在固持凸起与支撑垫之间。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电路板借助相应隔板上的端子与另一隔板上的接地元件固定在第二方向上,第二方向垂直于第一方向。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隔板的接地元件上延伸有接触部,这些接触部抵接于电路板一侧,相邻隔板的接地元件则抵接于电路板的另一侧。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电连接器(1),其包括具有绝缘本体(10)、固持装置(40)、组装在绝缘本体底部的间隔装置(20)及若干电路板(30),绝缘本体上具有若干沿电连接器对接方向延伸的平行槽道(15),绝缘本体的顶壁向下延伸有若干固持凸起(106),这些固持凸起与槽道对齐以抵接于相应电路板的顶面,间隔装置包括有若干相同的隔板(21),每相邻两隔板之间具有一狭槽(200),以收容相应的电路板,每一隔板具有一绝缘基体(22)、若干固持在该基体第一侧以与相应电路板电性连接的端子及固持在绝缘基体第二侧的接地元件。
文档编号H01R12/16GK2613901SQ0229264
公开日2004年4月28日 申请日期2002年12月24日 优先权日2002年9月18日
发明者约瑟夫·R·考桑斯盖, 蒂莫西·B·比尔曼, 艾瑞克·D·钟瑞特 申请人: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