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833197阅读:9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连接器,具体来说,本发明涉及采用下述接触器、所谓探头型接触器的电连接器的改进,该接触器按照可朝向前后方向移动,通过弹簧偏置的方式将管脚状触头接纳于导电性的筒状体的内部。
背景技术
首先,采用附图,对采用过去的探头型接头的电连接器进行描述。图8表示下述的专利文献1所描述的采用探头型接触器的电连接器,图8(a)为接触器的剖视图,图8(b)为表示与设备的连接状态的侧视图。
该探头型接触器2按照下述方式构成,该方式为象图8所示,在导电性管4的内部,按照可沿突出和后退的方向移动的方式设置导电性管脚3,在导电性管4的前端,设置狭窄部,导电性管脚3不沿突出方式抽出。另外,在该导电性管4的内部,按照将导电性管脚3沿突出方向弹性地偏置的方式压缩地设置有螺旋弹簧5。
象这样构成的探头型接触器2象图8所示,与便携式电话机等的电连接器主体1内的电路衬底6电连接。另一方面,在该电连接器主体1上,通过适合的机构,以可装卸的方式安装有电池7。另外,在电池7的安装状态,导电性管脚3弹性地与其端子7a接触,通过该端子7a和探头型接触器2,电连接器主体1和电池7实现电连接。
如果将电池7安装于电连接器主体1上,则电池的端子7a从箭头X(水平)方向,与接触器2的导电性管脚3的触头接触。此时,端子7a与导电性管脚3之间的接触位置为端子7a的表面的接触点xo,另外,如果电池沿箭头X方向移动,则导电性管脚3抵抗弹簧5的偏置力,退回到导电性管4的内部。伴随该导电性管脚3的移动,该导电性管脚3的前端部与电池端子7a弹性地接触,但是,其接触点x’o为与移动前相同的部位。
但是,具有在电池的端子面上附着有灰尘等,或形成氧化膜的情况,如果具有氧化膜等,则产生接触不良,不能够实现良好的电连接。
专利文献1日本第149954/1999号发明专利申请公开公报(参照图6,第3页右栏)发明内容本发明是为了解决已有技术所具有的课题而提出的,本发明的第1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连接器,在该电连接器中,采用探头型接触器的接触器不会产生接触不良。
另外,本发明的第2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连接器,该电连接器除了上述目的以外,还可牢固地固定于电路衬底上。
本发明的上述目的可通过下述的方案而实现。即,本申请所述的电连接器的发明包括外壳,该外壳具有至少1个通孔;探头型接触器,该探头型接触器插入上述通孔中;端子部,该端子部与上述探头型接触器连接,在上述探头型接触器中,管脚状触头按照通过弹簧偏置,可移动的方式接纳于导电性筒状体的内部,其中前端的管脚状触头按照相对水平方向,朝向上方以规定角度倾斜,并且从该外壳的前壁面突出的方式,安装于通孔中。
另外,本申请所述的发明涉及前述的电连接器,其中上述规定角度在6°~15°的范围内。
此外,本申请所述的发明涉及前述的电连接器,其中在上述端子部的一端,具有触点,在其另一端,具有端子,该端子部通过导电性金属板形成,该触点与上述探头型接触器的筒状体连接。
还有,本申请所述的发明涉及前述的电连接器,其中上述端子部基本呈L字形,在该L字形的顶部,具有触点,在垂直部,具有连结片,在底部,具有端子,该端子部通过导电性金属板形成。
再有,本申请所述的发明涉及前述的电连接器,其中上述端子部的触点以可装卸的方式与上述探头型接触器的筒状体连接。
另外,本申请所述的发明涉及前述的电连接器,其中上述端子部的触点由环状体形成,该环状体以嵌入方式与上述探头型接触器的筒状体连接。
此外,本申请所述的发明涉及前述的电连接器,其中上述端子部中的端子位于L字形的底边部,至少2个连接片在该底边部的前后左右,相互交错地呈锯齿状设置。
还有,本申请所述的发明涉及前述的电连接器,其中在上述外壳中,在上述管脚状触头突出的方向的内面侧的底部,多个支承突起向外方突出。
本发明因具有上述结构,所以具有下述这样的优良的效果。即,按照本发明的电连接器,如果在装配于便携式电话机等的电子设备中的电连接器中,安装电池等的部件,则探头型接触器的管脚触头与电池等的端子接触,或该管脚触头抵抗弹簧体的反力,后退到筒状体的内部,但是在此后退时,该管脚触头与电池等的端子的接触点移动,伴随该移动,实现该管脚触头与端子面在规定范围摩擦的、所谓的摩擦作用。于是,本发明的电连接器通过该摩擦作用,即使在于端子面上,附着比如污染物,或形成氧化膜等的情况下,它们之间实现摩擦,实现良好的电连接。
另外,按照本发明的还一形式的电连接器,在6°~15°的范围内选择上述规定角度,由此,可实现良好的摩擦作用,另外,由于在外壳的内面侧的底壁部,设置有多个支承突起,故通过电池等的端子,按压管脚触头,作用沿外壳与电路衬底离开的方向的力,即使在该情况下,支承突起与电路衬底面接触,由此,可防止外壳与电路衬底剥离开的情况。
此外,按照本发明的还一形式的电连接器,由于端子部为独立于探头型接触器的部件,故容易实现探头型接触器和端子部的设计和制作,另外,由于连接部是单独件,故可形成类型不同的各种连接部,由此,可沿外壳的任意方向,上下、左右或后方的任何方向,将端子引出,装载有该电连接器的设备的布置设计的自由度提高。
还有,按照本发明的又一形式的电连接器,由于触点以可装卸的方式与探头型接触器的筒状体连接,故装配简单,并且可实现部件更换,维修容易,另外,触点由环状体形成,由此,容易实现探头型接触器的装卸。
再有,按照本发明的另一形式的电连接器,由于多个连接片交错地呈锯齿状设置于L字形的底边部,故可通过多个连接片,实现与电路衬底的连接,由此,连接部位增加,即使在其中一个连接片上产生连接不良的情况下,其它的连接片仍连接,几乎不发生连接不良的故障,另外,由于通过该连接片的连接,同时用于连接器外壳的衬底的安装,故无需固定外壳的机构。
另外,按照本发明的还一形式的电连接器,由于端子部基本呈L字形,故可将端子朝向外壳的底壁面引出,另外,外壳的底壁面放置于电路衬底上,端子与衬底的电路布线焊接,由此,可在于外壳中,在不设置固定机构的情况下,将外壳固定于衬底上。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进行描述。但是,在下面给出的实施例中,给出具体体现本发明的技术构思的电连接器的实例,该实施例不是用于将本发明指定为该电连接器,本发明还可等同地用于包含在本发明范围内的其它的实施例中。


图1为表示本发明的电连接器的外观的立体图;图2为电连接器的仰视图;图3为将图1的电连接器分解的分解立体图;图4为沿图1中的A-A线的剖视图;图5表示图3的端子部,图5(a)为主视图,图5(b)为右侧视图,图5(c)为仰视图;图6为表示探头型接触器的侧视图;图7为表示电连接器与设备之间的连接状态的侧视图;图8表示采用已有技术的探头型接触器的电连接器,图8(a)为接触器的剖视图,图8(b)为表示与设备的连接状态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第1实施例图1为表示本发明的电连接器的外观的立体图,图2为电连接器的仰视图,图3为将图1的电连接器分解的分解立体图,图4为沿图1中的A-A线的剖视图,图5表示图3的端子部,图5(a)为左侧视图,图5(b)为主视图,图5(c)为仰视图,图6为表示探头型接触器的侧视图,图7为表示电连接器与设备之间的连接状态的侧视图。
该电连接器10象图1,图3所示,包括外壳11,该外壳11具有比如3个通孔13a~13c;插入到各通孔中的探头型接触器20a~20c;与各探头型接触器连接的端子部30a~30c,上述各探头型接触器20a~20c象这样构成,即,管脚状触头22a~22c按照通过弹簧体(在图3中,仅仅示出弹簧体23a)朝向前后方向偏置,可移动的方式接纳于导电性筒体21a~21c的内部,各探头型接触器20a~20c的前端部相对水平方向,朝向上方倾斜规定角度,并且该管脚状触头22a~22c按照从该外壳11的前壁12c的面突出的方式,安装于各通孔13a~13c中。
下面对构成该电连接器10的相应的部件进行具体描述。
外壳11由具有顶壁12a、底壁12b、前壁12c、内壁12d以及左右侧壁12e,12f的立方体构成,通过合成树脂形成。
底壁12b的面的一部分在内壁12d一侧,向后方延伸。该延伸的底壁面由与内壁成一体形成的多个支承突起12d1~12d4构成,这些支承突起12d1~12d4基本按照等间距而设置于内壁面上。
另外,在该外壳11中,从内壁12d,朝向前壁12c面穿过的3个通孔13a~13c按照相对水平方向,从内壁12d,朝向前壁12c面,向上方倾斜规定角度的方式设置。关于该倾斜角度,将在后面进行描述。
各通孔13a~13c分别基本呈圆形状,并且形成与这些通孔连通的细槽状的狭缝14a~14c,这些狭缝延伸到底壁12b。
在各通孔13a~13c中,其中一个通孔13a按照象图4所示,从内壁12d,朝向前壁12c,向左上升的方式,相对水平方向,以规定角度倾斜。最好,该倾斜角度θ在6°~15°的范围内。通过在该范围内选择倾斜角度,将探头型接触器安装于各通孔中,此时,在管脚状触头(在下面称为“管脚触头”)和另一端子(比如,电池的端子)接触的场合,管脚触头擦过另一端子的表面的长度在适合的范围内。
另外,各通孔13a~13c的内周壁的直径从内壁12d,朝向前壁12c逐渐变小。前壁12c的开口直径d2小于内壁12d的开口直径d1,稍大于管脚触头22a的直径,按照即使在该管脚触头22a与通孔的内周壁接触的情况下,仍不对管脚触头22a的移动造成妨碍的尺寸形成。
此外,在该通孔13a中,象图4和图6所示,在内周壁面,形成第1、第2、第3台阶部13a1、13a2、13a3,探头型接触器20a的筒状体的前台阶部21a1、中台阶部21a2和后台阶部21a3分别与各台阶部13a1,13a2,13a3卡合,实现定位而固定,探头型接触器20a无法从通孔13a抽出。其它的通孔13b、13c的结构也与图示的通孔13a相同,通过同样的方法,将各探头型接触器20b、20c实现定位而固定。
在与开孔连通的各狭槽14a~14c中,其中一个狭槽14a象图4所示,基本呈左右掉转的L字形,该狭槽宽度稍大于构成端子部30a的连结片32a的厚度。另外,L字形的狭槽的垂直部分的槽从内壁12d,朝向前壁12c的方向,到达外壳11的基本中间部附近,在接近底壁12b面的部分的槽14a1中,从内壁12d,连通到前壁12c。其它的狭槽14b、14c也具有相同的形状。此外,外壳11不限于立方体,可呈任意的形状。比如,也可为板状体。
各探头型接触器20a~20c由具有规定的直径的筒状体21a~21c、管脚触头22a~22c,与弹簧体23a~23c(图3中仅仅示出弹簧体23a,而23b,23c省略)构成,由具有良好导电性的金属形成,该管脚触头22a~22c以可移动的方式接纳于该筒状体的内部,其前端从筒状体的前面突出,上述弹簧体23a~23c接纳于筒状体的内部,按照将上述管脚触头朝向筒状体的前面突出的方式偏置。
对于上述筒状体21a~21c,在其中一个探头型接触器20a中,象图6所示,从前端,朝向后端,分别形成直径相互不同的前台阶部21a1,中台阶部21a2和后台阶部21a3,中台阶部21a2的直径小于后台阶部21a3的直径。其它的探头型接触器20b、20c也具有相同的形状。
在该探头型接触器中,如果通过电池等的端子,按压管脚触头,则该管脚触头抵抗弹簧的偏置力而退回,通过该弹簧,与端子弹性接触,保持良好的电连接状态。
各端子部30a~30c中的1个30a象图5(a)所示,基本呈左右掉转的L字形,通过其中一个导电性良好的板状体,通过弯曲加工而形成。
该端子部30a由环状触点31a、连结片32a与底部的端子片33a,33a’构成,该环状触点31a设置于L字形的顶部,由环状体形成,该连结片32a从环状体在垂直部垂下。环状触点31a的环状体的直径与探头型接触器的筒状体21a的直径基本相同,或比其稍小,使环状体与筒状体21a实现压配合,通过弹性力,实现良好的电连接。
此外,各连结片32a的底端部在L字形的底部,沿一个方向延伸,在该延伸部分的底部左右,产生错位,形成多个连接片33a,33a’。
在这些连接片33a,33a’中,在其底面上,形成规定尺寸的平坦面,当将该连接片放置于电路衬底上时,该平坦面与衬底面紧密接触。
由于这些连接片33a,33a’按照相应的位置分别错开的方式设置于连结片的左右前后处,另外,底面是平坦的,故如果与电路衬底上的布线进行焊接,则与布线的连接面积扩大,可实现良好的电连接,实现牢固的连接,还同时用于外壳的固定,无需将外壳11固定于衬底上的固定机构。
顺便说一下,该端子部30a~30c呈L字形,但是,也可改变该形状,不仅在底部,而且朝向上部、左右侧部或内面的任何方向,均引出端子片。另外,触点不仅为环状体,而且可按照任意的形状改变的情况是无需说明的任意的事项。通过象这样改变端子部,可在向电路衬底安装或向设备主体装配时,确保设计的自由度。
下面对相对外壳的接触器的装配方法进行描述。
3个探头型接触器20a~20c以管脚触头22a~22c为前头,从外壳11的内壁12d侧,插入到各通孔13a~13c中。通过该插入,象图4所示,在探头型接触器20a中,该筒状体的前台阶部21a1,中台阶部21a2和后台阶部21a3分别与各台阶部13a1、13a2、13a3卡扣,实现定位而固定。其它的探头型接触器20b、20c也相同,以插入方式固定于各通孔13b、13c中。
接着,在将各端子部30a~30c中的相应的环状体31a~31c,与探头型接触器的筒状体21a~21c的后端嵌合的同时,将其压入各通孔13a~13c中,与各筒状体电连接。此时,将各端子部30a~30c的连结片32a~32c以压入的方式固定于各狭槽14a~14c中。通过该固定,各连接片33a,33a’,33b,33b’,33c,33c’象图2所示,在外壳11的底壁面12b处,按照前后左右设置。
象这样设置的各连接片33a,33a’,33b,33b’,33c,33c’与电路衬底41的电路布线(图示省略)焊接。通过该焊接,各连接片33a,33a’,33b,33b’,33c,33c’与电路衬底41的电路布线电连接,但是,同时,还将外壳11也固定于电路衬底41上。
图7表示电连接器安装于电路衬底上,电池等的部件与该电连接器连接时的状态。将该电连接器10安装于电路衬底41上,通过该电连接器10,将电池等的部件40安装于该电路衬底41上。如果电池等的部件40与电连接器10连接,则电池端子40a从箭头X(水平)方向,与探头型接触器20的管脚触头22a接触。
此时,端子40a与管脚触头22a之间的接触位置为端子的表面中的接触点x1,但是,如果进一步使电池沿箭头X方向移动,则管脚触头22a抵抗弹簧的偏置力,退回到筒状体21a的内部,伴随该管脚触头22a的移动,该管脚触头22a与电池端子40a之间的接触点朝向x2移动,在此期间,通过管脚触点22a的接触点,摩擦端子表面,产生所谓的摩擦。即使在因该摩擦,在端子表面形成氧化膜等的情况下,该氧化膜等剥离,可实现良好的电连接。顺便说一下,对于其它的端子40b、40c也同样产生摩擦作用,可获得同样的效果。
另,电连接器10在安装电池等的部件时,即使从外壳的前壁方向施加强力,该电连接器10通过设在外壳的内面的支承突起12d1被支撑,可阻止从电路衬底41剥离。
权利要求
1.一种电连接器,该电连接器包括外壳,该外壳具有至少1个通孔;探头型接触器,该探头型接触器插入上述通孔中;端子部,该端子部与上述探头型接触器连接,在上述探头型接触器中,管脚状触头按照通过弹簧偏置,可移动的方式接纳于导电性筒状体的内部,其特征在于前端的管脚状触头按照相对水平方向,朝向上方以规定角度倾斜,并且从该外壳的前壁面突出的方式,安装于通孔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上述倾斜角度在6°~15°的范围内。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端子部的一端,具有触点,在其另一端,具有端子,该端子部通过导电性金属板形成,该触点与上述探头型接触器的筒状体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上述端子部基本呈L字形,在该L字形的顶部,具有触点,在垂直部,具有连结片,在底部,具有端子,该端子部通过导电性金属板形成。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上述端子部的触点以可装卸的方式与上述探头型接触器的筒状体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上述端子部的触点由环状体形成,该环状体以嵌入方式与上述探头型接触器的筒状体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上述端子部中的端子位于L字形的底边部,至少2个连接片在该底边部的前后左右,相互交错地呈锯齿状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外壳中,在上述管脚状触头突出的方向的内面侧的底部,多个支承突起向外方突出。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连接器。在采用探头型接触器的电连接器中,不产生接触不良。电连接器包括外壳(11),该外壳(11)具有至少1个通孔(13a~13c);探头型接触器(20a~20c),该探头型接触器(20a~20c)插入上述通孔中;端子部(30a~30c),该端子部(30a~30c)与上述探头型接触器连接,在上述探头型接触器中,管脚状触头(22a~22c)按照通过弹簧(23a)偏置,可移动的方式接纳于导电性筒状体(21a~21c)的内部,前端的管脚状触头(22a~22c)按照相对水平方向,朝向上方以规定角度倾斜,并且从该外壳的前壁面突出的方式,安装于通孔(13a~13c)中。
文档编号H01R12/71GK1581592SQ20041007108
公开日2005年2月16日 申请日期2004年7月28日 优先权日2003年7月31日
发明者折原昌幸 申请人:日本压着端子制造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