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837730阅读:9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有关一种电连接器,尤指一种安装于电路板上的具有弹性端子的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现有的电连接器与对接元件电性连接的方式有很多种,其中有一种如美国专利公告第6,315,621号揭示的电连接器,其端子与对接元件通过弹性抵靠而实现电性连接。该电连接器中的弹性导电端子包括固定于绝缘本体的固定部、与固定部一端相连接的尾部、与固定部另一端相连接的弹性臂部及与弹性臂部相连接的弹性接触部。弹性臂部包括与固定部相连接的第一弯曲部、与弹性接触部相连接的第二弯曲部及位于第一、第二弯曲部之间的第三弯曲部。一条狭缝自弹性接触部的自由端延伸到弹性臂部的第三弯曲部而将端子分成两个弹性指部。该弹性导电端子可提供与对接端子的较佳弹性接触。
然而,随着电子产品的发展,业界需要电连接器的体积持续减小而连接性能不断提高。对于安装于电路板上且使用弹性端子的电连接器,就要求不断的改进其中的导电端子及电连接器的其他相关结构。例如,前述美国专利中的弹性导电端子的固定部沿电连接器对接方向延伸,所述弹性臂部与及部分弹性接触部的位于固定部所在平面的相对一侧,即主要受力变形部位处于端子固定部的一侧,而与电路板焊接固持的尾部则位于固定部的另一侧。这种结构显然对端子乃至电连接器的稳定使用存在不良影响,尤其是在导电端子收容于纵长的绝缘本体的时候。
由此,确有必要对现有电连接器的各相关部件与结构加以改良,以克服现有技术中的前述缺陷。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连接器,其能稳固安装于电路板上并与对接元件保持良好的电性接触。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安装在电路板上的电连接器,其包括绝缘本体及收容于绝缘本体内的弹性导电端子。绝缘本体设有对接面、安装面及位于对接面与安装面之间的相对两侧壁。导电端子包括固定于绝缘本体内的基部、自基部一端延伸暴露出安装面的尾部、自基部另一端延伸而成的弹性部及自弹性部延伸暴露出对接面的对接部。其中弹性部包括至少三个弯曲部。该电连接器还设有固持脚,该固持脚延伸暴露出安装面并与导电端子的弹性部位于基部的相同一侧。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由于弹性部至少三个弯曲部的作用,该电连接器的导电端子可提供与对接元件的稳定的弹性接触,同时由于还设有固持脚,且该固持脚与导电端子的尾部在平行于安装面的平面内沿相反的方向延伸,保证了电连接器在电路板上的安装及使用时的受力平衡以稳固安装于电路板上。

图1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立体组合图。
图2是图1所示电连接器另一角度的立体组合图。
图3是图1所示电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
图4是图3所示电连接器另一角度的立体分解图。
图5是图1所示电连接器的沿线A-A的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1及图2,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1为一种安装在电路板(未图示)上的电连接器,该电连接器1包括有绝缘本体10、一对弹性导电端子20、固持脚30及一对锁扣装置40。
请进一步参阅图3、图4及图5,绝缘本体10为纵长的可拆解结构,其包括相对的安装面11与对接面12、分别位于安装面11与对接面12之间的相对两侧壁13、14。其中,侧壁14可以自绝缘本体10上拆解下来,绝缘本体10拆解下侧壁14的剩余部分为绝缘本体10的主体部100。侧壁14及主体部100间形成有两个并列的、延伸贯穿整个绝缘本体10端子收容通道16。每一端子收容通道16靠近对接面12的位置设有两个收容空腔160,每一收容空腔160分别延伸穿过对接面12以形成对接孔120及侧壁13以形成窗口130。绝缘本体10的主体部100设有两对沿垂直于电连接器1的对接方向延伸的定位槽17,该两对定位槽17并列排布于收容空腔160与安装面11之间。绝缘本体10的主体部100还设有两对贯穿其中的通孔18,每对通孔18位于对应的每对定位槽17之间。可拆解侧壁14设有三对卡持臂141、142。其中靠近对接面12一侧的一对卡持臂141延伸入收容空腔160并与对应的收容空腔160侧面上的卡槽161相卡扣;另两对卡持臂142结构一致,分别延伸入对应的通孔18中并与同样延伸入对应通孔18的卡块180相卡扣。由此,可拆解侧壁14安装于主体部100之上。
弹性导电端子20是由金属板材冲压剪裁弯折而成,收容于绝缘本体10的端子收容槽16。每一导电端子包括基部21、自基部21一端延伸而成的尾部22、自基部21另一端延伸而成的弹性部23及自弹性部23延伸而成的对接部24。其中,所述基部21为平板状、沿电连接器1的对接方向延伸而成并固定于绝缘本体10的主体部100上,其受冲压形成一对定位部210及一对开口211。每一定位部210延伸入对应绝缘本体10的定位槽17,每一开口211收容对应绝缘本体10的卡持臂142延伸通过。所述尾部22延伸暴露出绝缘本体10的安装面11及可拆解面14并通过表面焊接技术(SurfaceMounting Technology,SMT)焊接于电路板上。所述弹性部23延伸入所述绝缘本体10的收容空腔160,其包括与基部21相连接之第一弯曲部231、与对接部相连之第二弯曲部232及位于第一与第二弯曲部231、232间的第三弯曲部233。其中基部21的定位部210与弹性部23的第三弯曲部233及对接部24的接触部241位于基部21所在平面的相同一侧,而尾部22与第三弯曲部233及接触部241位于基部21所在平面的相对两侧。第三弯曲部233延伸入绝缘本体10的窗口130。一狭缝230自第一弯曲部231延伸通过第三弯曲部233。如图5所示,所述对接部24先后通过绝缘本体10的对接孔120向外延伸形成接触部241,向内延伸入绝缘本体10形成止退片242,且导电端子20的宽度自弹性部23的第二弯曲部232向接触部241逐渐渐小。接触部241与对接元件接触,其上设有凸条240。止退片242受绝缘本体10的遮挡防止对接部24的自由端脱出对接口120。
固持脚30包括基板31及焊脚32。其中基板31组装于绝缘本体10的主体部100上,其上还设有若干突刺33以增强固定效果。焊脚32自基板31延伸暴露出绝缘本体10的安装面11及侧壁13并通过表面焊接技术焊接于电路板上。固持脚30与所述导电端自20的第三弯曲部233及接触部241位于基部21所在平面的相同一侧。
锁扣装置40其包括基板41及锁扣臂42。其中,基板41固定于绝缘本体10,其上还设有若干突刺43以增强固定效果。锁扣臂42自基板41延伸通过安装面11及电路板,其上还设有弹片44以与电路板或电路板相对另一侧的电子元件卡扣而将电连接器1安装于电路板上。
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1,由于该电连接器1的导电端子20的弹性部23具有三个弯曲部231、232、233,导电端子20可提供与对接元件的稳定的弹性接触,且该电连接器1设有固持脚30,导电端子20的主要受力变形部分与该固持脚30位于基部21所在平面的相同一侧,保证了电连接器1在电路板上的安装及使用时的稳定安装。此外,导电端子20上所设的定位部210与导电端子20的主要受力变形部分位于基部21所在平面的相同一侧,对保证电连接器1稳定安装其到辅助作用。锁扣装置40也同样起到了保证电连接器1稳定安装的辅助作用。
权利要求1.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绝缘本体及收容于绝缘本体内的至少一个弹性导电端子,所述绝缘本体设有对接面、安装面及位于对接面与安装面之间的相对两侧壁,所述至少一个弹性导电端子包括固定于绝缘本体内的基部、自基部一端延伸暴露出安装面的尾部、自基部另一端延伸而成的弹性部及自弹性部延伸暴露出对接面的对接部,所述弹性部包括与基部相连接的第一弯曲部、与对接部相连的第二弯曲部及至少一个位于第一与第二弯曲部之间的第三弯曲部,其特征在于该电连接器还设有至少一个组装于绝缘本体的固持脚,该固持脚延伸暴露出所述安装面且与所述弹性部的至少一个第三弯曲部位于基部的相同一侧。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端子的至少一个第三弯曲部与尾部位于基部相对两侧。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端子的基部具有沿与电连接器对接方向延伸而成并与绝缘本体紧密配合的至少一个定位部。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端子的至少一个第三弯曲部与所述至少一个定位部位于基部的相同一侧。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本体内设有至少一个收容空腔以收容所述至少一个导电端子的弹性部,该收容空腔延伸通过侧壁以形成至少一个窗口,所述弹性部的至少一个第三弯曲部延伸入该窗口。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端子的弹性部设有一狭缝,该狭缝自弹性部的第一弯曲部延伸通过至少一个第三弯曲部。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端子的对接部设有与对接元件相接触的接触部,导电端子自第二弯曲部向接触部宽度逐渐减小。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连接器具有一对延伸出安装面的锁扣装置。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本体的相对两侧壁之一可以自绝缘本体拆解下来。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将可拆解的侧壁拆解后,绝缘本体其余部分设为主体部,可拆解侧壁设有若干卡扣臂与主体部对应结构配合以进行安装固定。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安装在电路板上的电连接器,其包括绝缘本体及收容于绝缘本体内的弹性导电端子。绝缘本体设有对接面、安装面及位于对接面与安装面之间的相对两侧壁。导电端子包括固定于绝缘本体内的基部、自基部一端延伸暴露出安装面的尾部、自基部另一端延伸而成的弹性部及自弹性部延伸而成的对接部。其中弹性部包括至少三个弯曲部。该电连接器还设有固持脚,该固持脚延伸暴露出安装面并与弹性部位于基部的相同一侧。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可稳定安装于电路板上并提供与对接元件更稳定的弹性接触。
文档编号H01R12/16GK2706895SQ20042002732
公开日2005年6月29日 申请日期2004年5月21日 优先权日2004年5月21日
发明者朱云龙, 张国华, 胡金奎 申请人: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