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839524阅读:9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有关一种电连接器,尤指一种带有端口转换控制结构的多埠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USB(Universal Serial Bus,通用串行总线)连接器和IEEE 1394连接器(也称Firewire连接器)是两种可同时传输高速信号和电源的电连接器,当前广泛用于连接个人计算机的主机与外部设备。其中USB连接器更为普及,而IEEE 1394连接器速度更快,并被认为未来可以替代USB连接器。美国专利公告第5,738,544、D465,768及5,700,164号即分别揭示了几种典型的、可安装于个人计算机主板上的USB连接器和IEEE 1394连接器。事实上,由于USB连接器和IEEE 1394连接器体积小、传输速度快,尤其可同时供给电源,具有这两种接口的电子设备越来越多,这两种连接器的作用也不仅限于连接主机与外设,同样可以用于主机内部设备的连接,如连接主板与软盘驱动器、光盘驱动器及内置的闪存卡读写器等。目前这种用于连接内部设备的内置USB连接器及IEEE 1394连接器常见于各种扩展卡上,如美国贝尔金公司(Belkin Corporation)编号为Part#F5U220及Part#F5U508的产品。
现有个人计算机的主板通常都已整合有USB甚至IEEE 1394控制芯片、电路及连接器,不需通过额外插接扩展卡就可实现USB或IEEE 1394连接的功能,只是现有主板上却往往没有组装专门用来连接内部设备的USB或IEEE 1394连接器。而单纯在主板上增加组装一个或多个内置USB或IEEE1394连接器势必影响到原先主板的电路设计与元件布局,造成困扰。
综上所述,对现有的电连接器加以改良是满足技术及市场发展需要的最佳方案。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连接器,其具有多个端口及端口转换控制结构以转换控制各个端口的使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第一对接部及收容于该第一对接部内的若干第一导电端子、第二对接部及收容于该第二对接部内的若干第二导电端子、位于第一、第二导电端子之间的若干第三导电端子、可移动的驱动部、第三对接部及收容于该第三对接部内的若干第四导电端子,所述第一及第二导电端子分别设有延伸出对应对接部的弹性尾部,驱动部可以驱动第一及第二导电端子的弹性尾部分别与第三导电端子电性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该电连接器可用来同时连接电子产品的内外设备,且驱动部可以移动而转换控制第一对接部与第二对接部的使用,以满足不断发展的技术及市场需要。

图1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拆去挡板及遮蔽壳体的立体组合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电连接器另一角度的立体组合示意图,其中驱动部推压第一导电端子与第三导电端子电性连接。
图3是图2所示电连接器的立体组合示意图,其中驱动部推压第二导电端子与第三导电端子电性连接。
图4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驱动部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1是一种堆叠式USB连接器,其包括绝缘本体10、若干导电端子21、22、23、24、驱动部30、挡板(未图示)及遮蔽壳体(未图示)。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可以是其他类型的,比如IEEE 1394连接器。
绝缘本体10包括第一对接部11、第二对接部12及若干第三对接部13。第一对接部11及第三对接部13沿竖直方向并行堆叠排列并成型为一体,且第一对接部11位于最上方。第二对接部12组装于第一对接部11的后端。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一、第二及第三对接部11、12、13可通过任何现有生产加工技术组合起来。第一、第二及第三对接部11、12、13分别设有第一对接面111、第二对接面121及第三对接面131。其中第一及第三对接部11、13的对接面111、131面向前,第二对接部12的对接面121面向后。舌板112、122、132分别自第一、第二及第三对接面11、12、13延伸而出,第一、第二及第三对接部11、12、13内还分别设有若干端子收容通道14。第一对接部1 1水平两侧开设有收容槽15和止退部16。第二对接部12的下部还设有凸块17。
第一、第二及第四导电端子21、22、24分别收容于第一、第二及第三对接部11、12、13的端子收容通道14内,第三导电端子23收容于组装在电连接器1后部的挡板内。每一第一导电端子21的一端设有延伸出舌板111的对接端21以与对接连接器(未图示)的导电端子电性连接,其另一端设有第一弹性尾部212。第二导电端子22与第一导电端子21结构相似,也设有对接端221及第二弹性尾部222。第一导电端子21的第一弹性尾部212与第二导电端子22的第二弹性尾部222前后相对相向延伸后又向下延伸,且两者之间保留有空隙。第三导电端子23沿竖直方向延伸,其一端设有接触部231,另一端设有竖直尾部232。所述接触部231位于第一导电端子21的第一弹性尾部212与第二导电端子22的第二弹性尾部222之间。第四导电端子24分别收容于对应的第三对接部13内,每一第四导电端子24包括对接端241及竖直尾部242。第三导电端子23及第四导电端子24的竖直尾部232、242分别向下延伸以与安装该电连接器1的电路板(未图示)电性连接。
驱动部30组装于第一对接部21及第二对接部22之上,其前端收容于收容槽15内,后端由挡板支撑,整个驱动部30可沿前后方向移动。该驱动部30包括一对前后延伸的臂部31及连接该对臂部31的前后并列的“U”形第一肋部32和“U”形第二肋部33。第一肋部32位于第一弹性尾部212的前方,第二肋部33位于第二弹性尾部222的后方。臂部31上设有卡槽35以使臂部31与第一、第二对接部21、22配合更加稳定。臂部31的相对内侧还设有一对倒刺34。
请参阅图2所示,当电连接器1的第一对接部11与对接连接器对接时,对接连接器抵靠臂部31的前端而驱动驱动部30向后移动,进而第一肋部32推压第一导电端子21的第一弹性尾部212而使第一弹性尾部212与第三导电端子23的接触部231电性连接。驱动部30最终向后移动到抵靠第二对接部12的凸块17为止,此时臂部31后端延伸出第二对接面121,第二导电端子22的第二弹性尾部222与第三导电端子23的接触部232不形成电性连接。请进一步参阅图3所示,当第二对接部12与对接连接器对接而第一对接部111不与对接连接器对接时,对接连接器抵靠臂部31的后端而驱动驱动部30向前移动,进而第一肋部32释放对第一导电端子21的第一弹性尾部212的推压,第一弹性尾部212与第三导电端子23的接触部231断开电性连接。随着驱动部30继续向前移动,第二肋部33推压第二导电端子22的第二弹性尾部222而使该第二弹性尾部222与第三导电端子23的接触部231电性连接。驱动部30最终向前移动到抵靠第一对接部11的止推部16为止,此时臂部31的前端延伸出第一对接面111,倒刺34卡扣于第一对接面111上以防止因对接连接器误与第一对接部11对接造成驱动部30移动,进而顶开与第二对接部12对接的对接连接器。
遮蔽壳体包覆于电连接器1之外。
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1因设有第二对接部12,其可用来同时连接电子产品的内外设备,且驱动部30可以前后移动而转换控制第一对接部11与第二对接部12的使用。由此,该电连接器1可满足不断发展的技术及市场需要。
权利要求1.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对接部及收容于该第一对接部内的若干第一导电端子,每一第一导电端子一端设有第一弹性尾部,其特征在于该电连接器还包括第二对接部、收容于第二对接部内的若干第二导电端子、位于第一、第二导电端子之间的第三导电端子及可移动的驱动部,所述每一第二导电端子设有第二弹性尾部,当第一对接部与其对接连接器对接时,对接连接器驱动所述驱动部移动进而推动第一弹性尾部与第三导电端子电性连接,此时第二导电端子与第三导电端子不发生电性连接,当第二对接部与其对接连接器对接时,对接连接器驱动所述驱动部进而推动第二弹性尾部与第三导电端子接触,此时第一弹性尾部与第三导电端子的电性连接断开。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连接器是一种通用串行总线(USB)连接器或IEEE 1394连接器。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对接部与第二对接部的对接方向相反。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弹性尾部与第二弹性尾部前后相对相向延伸后又向下延伸,第三导电端子设有接触部位于第一弹性尾部与第二弹性尾部之间。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及第二对接部分别设有第一及第二对接面,驱动部设有一对前后延伸的臂部、连接该对臂部的一对前后设置的第一肋部及第二肋部,所述臂部前后分别延伸出第一对接面及第二对接面,第一肋部可推压第一弹性尾部与第三导电端子的接触部电性连接,第一肋部可推压第二弹性尾部与第三导电端子的接触部电性连接。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部设有倒刺,该倒刺可与第一对接部配合以使驱动部固定而不再可以移动。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连接器还包括第三对接部及收容于该第三对接部内的若干第四导电端子,该第三对接部与所述至少一个第一对接部堆叠成型于一体。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连接器还包括组装于其后部的挡板。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连接器设有收容槽和止退部,第二对接部设有凸块,驱动部前部收容于收容槽,驱动部后部由挡板支撑,驱动部的第一及第二肋部于止退部及凸块间运动。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连接器还包括包覆于其外的遮蔽壳体。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第一对接部及收容于该第一对接部内的若干第一导电端子、第二对接部及收容于该第二对接部内的若干第二导电端子、位于第一、第二导电端子之间的若干第三导电端子、组装于第一、第二对接部的可移动的驱动部、第三对接部及收容于该第三对接部内的若干第四导电端子。所述第一及第二导电端子分别设有延伸出对应对接部的弹性尾部。驱动部可以分别驱动第一及第二导电端子的弹性尾部与第三导电端子电性连接。该电连接器可用来同时连接电子产品的内外设备。
文档编号H01R31/00GK2728034SQ20042006255
公开日2005年9月21日 申请日期2004年7月6日 优先权日2004年7月6日
发明者朱自强, 张国华, 何文科 申请人: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