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840677阅读:16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有关一种电连接器,尤指一种具有开关机构的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美国专利公告第6,062,889号揭示了一种电连接器,其收容用户认证模组(Subscriber Identification Module,SIM)并包括基体、若干收容于基体的导电端子、组装于基体并可翻转扣合于基体上的壳体及组装于基体上的一对开关端子。壳体上面向基体一侧设有导电条,当壳体扣合于基体上的时候,导电条可电性连接所述一对开关端子以侦测SIM是否正确收容于该电连接器。
然而,显然的,该专利所揭示的电连接器即使不插入SIM的时候扣合壳体,导电条同样会电性连接开关端子,在这一点上无法与插入SIM的情形区分。同时,为达成所述侦测SIM的功能,该电连接器的开关机构元件较多、结构较复杂。
综上所述,有必要对现有的电连接器加以改良以克服上述缺陷。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连接器,其可使用相对简单的开关机构侦测对接元件,例如SIM,是否正确收容于电连接器内。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绝缘本体、遮覆于绝缘本体上的金属壳体、收容于绝缘本体的若干信号端子及开关端子,绝缘本体与金属壳体间形成有收容空间,金属壳体设有弹性臂,随着对接元件插入及退出收容空间,对接元件抵压弹性臂使之与开关端子电性接触或断开,。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该电连接器的开关端子与金属壳体形成一个开关结构,该开关结构元件较少、机构较简单,且可准确稳定的侦测对接元件是否正确收容于电连接器。

图1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立体组合图。
图2是图1所示电连接器另一角度的立体组合图。
图3是图1所示电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
图4是图3所示电连接器另一角度的立体分解图。
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1及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是一种电性连及用户认证模组(Subscriber Identification Module,SIM,未图示)与印刷电路板(未图示)的电连接器1。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可以是其他类型的。该电连接器1包括绝缘本体10、若干导电端子20、金属壳体30及开关端子40。
请参阅图3及图4,绝缘本体10包括纵向延伸的板状基部11、自基部11一侧延伸而成的固定部14及自基部11相对另一侧延伸而成的定位部16。基部11设有若干贯穿其间的端子通道12及向下延伸而成的安装柱13。固定部14向外凸设有卡块15。定位部16一端设有纵向延伸的第一组装槽161、延伸入第一组装槽161的若干卡块162及与第一组装槽161相连通的脚部通孔163。定位部16另一端设有直角形的第二组装槽164及与第二组装槽164相连通的端子通道165。
导电端子20用镶埋成型(Insert-molding)的方式组装于绝缘本体10,并延伸穿过端子通道12。
金属壳体30组装于绝缘本体10上,其包括与绝缘本体10的基部11相对的盖体31、设于其两侧的第一侧壁32与第二侧壁33及设于其一端的止挡部39。盖体31与绝缘本体10围绕形成收容空间17以收容SIM。第一侧壁32包覆于固定部14,其上设有若干脚部33及若干卡孔34,该卡孔34与固定部14的卡块15配合将金属壳体30的一侧固定于绝缘本体10。第二侧壁35收容于定位部16的第一组装槽161内,其上也设有若干脚部36及若干卡孔37,脚部36延伸通过脚部通孔163,卡孔35与定位部16的卡块162配合将金属壳体30的另一侧固定于绝缘本体10。金属壳体30的上述结构统称为主体(未标号),除此之外,金属壳体30还设有自第二侧壁35延伸而成的弹性臂38。弹性臂38包括第一弯折部381、第二弯折部382及弹性部383。第一弯折部381自第二侧壁35向金属壳体30外侧弯折延伸,第二弯折部382自第一弯折部381向金属壳体30内侧弯折延伸,接触部383自第二弯折部382向金属壳体30内侧弯折延伸。在其他实施方式中,该弹性臂38也可自金属壳体30主体的其他部分延伸而成。
开关端子40是由金属板材经剪切弯折而成,其包括弹性头部41、脚部44及分别连接头部41及脚部44的第一固持部42与第二固持部43。第一固持部42与第二固持部43彼此相连并相互垂直以收容于绝缘本体10的第二组装槽164。第一固持部42边缘设有突刺45与绝缘本体10干涉配合,第二固持部43侧面设有凸点46与绝缘本体10干涉配合。
安装时,绝缘本体10的安装柱13将电连接器1固定于电路板,导电端子20、金属壳体30的脚部33、36及开关端子40的脚部44分别与电路板焊接。此时,弹性臂38与开关端子40不发生电性连接。
使用时,将SIM作为对接元件插入收容空间17至与金属壳体30的止档部39相抵靠。此时,SIM抵压弹性臂38使之偏转,则弹性臂38的接触部383与开关端子40的头部41电性连接,由此实现侦测SIM是否正确收容于电连接器1的功能。在本实用新型其他实施方式中,弹性臂38可与开关端子40在常态下电性接触,而受对接元件插入收容空间17后的驱动而断开电性接触,达成开关功效。
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开关端子与金属壳体形成一个开关结构,该开关结构元件较少、机构较简单,且可准确稳定的侦测对接元件是否正确收容于电连接器。
权利要求1.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绝缘本体、收容于绝缘本体的若干导电端子、组装于绝缘本体的金属壳体及组装于绝缘本体上的开关端子,绝缘本体与金属壳体间形成有收容空间,金属壳体包括主体及脚部,脚部与外部线路连接,其特征在于金属壳体还包括弹性臂,随着对接元件插入及退出收容空间,对接元件抵压弹性臂使之与开关端子电性接触或断开。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臂设有第一弯折部、第二弯折部及接触部,第一弯折部连接金属壳体的主体,第二弯折部连接第一弯折部与接触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弯折部是自金属壳体的主体向金属壳体外侧弯折延伸。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弯折部是自第一弯折部向金属壳体内侧弯折延伸。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臂的接触部自第二弯折部向金属壳体内侧弯折延伸。
6.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本体设有第一组装槽,金属壳体一侧壁收容于该组装槽,弹性臂自该收容于组装槽的侧壁延伸而成。
7.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绝缘本体、收容于绝缘本体的若干导电端子、组装于绝缘本体的金属壳体及组装于绝缘本体上的开关端子,绝缘本体与金属壳体间形成有收容空间,金属壳体包括主体及脚部,脚部与外部线路连接,其特征在于开关端子设有弹性头部,随着对接元件插入及退出收容空间,对接元件驱动金属壳体使之与开关端子的弹性头部电性接触或断开。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本体设有直角形第二组装槽,开关端子收容于该第二组装槽。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关端子还包括相连第一及第二固持部固持于第二组装槽,第一固持部边缘设有突刺与绝缘本体干涉配合,第二固持部侧面设有凸点与绝缘本体干涉配合。
10.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绝缘本体、收容于绝缘本体的若干导电端子、组装于绝缘本体的金属壳体及组装于绝缘本体上的开关端子,绝缘本体与金属壳体间形成有收容空间,其特征在于金属壳体与开关端子组成由收容于收容空间的对接元件驱动的开关结构,绝缘本体沿电连接器对接方向的垂直方向向收容空间外延伸出定位部,开关结构固持定位于该定位部。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电连接器,其安装于电路板上并包括绝缘本体、收容于绝缘本体内的若干导电端子及遮覆于绝缘本体外的金属壳体。所述电路板上设有安装孔,绝缘本体底部设有向下延伸入安装孔的一对定位柱,一定位柱前、后、左、右分别凸设有四条强化肋部,另一定位柱向前、向后分别凸设有两条强化肋部。该电连接器采用这种不对称的定位柱结构,在保证电连接器安装精密度的同时提高了电连接器与电路板间的配合公差,使电连接器安装更容易、更稳定。
文档编号H01R13/22GK2737003SQ20042008067
公开日2005年10月26日 申请日期2004年10月27日 优先权日2004年10月27日
发明者吕耀邦, 马文强 申请人: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