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857468阅读:11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连接器,尤其是指一种绝缘本体容易成型的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美国专利公告第5567171号揭示了一种电连接器,该电连接器包括本体、若干上排端子、若干下排端子以及从本体两纵长末端延伸而出的扣持件,该本体朝前的一侧形成有供电子卡插置的纵长收容槽。该上排端子和下排端子均从本体的后壁一侧向前插入至本体上,其端子接触部分别从上向下和从下向上延伸进入收容槽空间与电子卡的垫片达成机械和电性连接。然而,由于该上排端子和下排端子均从后壁一侧向前插入至本体,而上、下排端子有部分结构具有相同的高度位置,当下排端子按从后向前安装并固定至电连接器后,上排端子若从后向前或从前向后向电连接器安装时,为使与上排端子上与下排端子有相同的高度位置的结构能顺利插入,必须在下排端子之间的塑胶壁开槽,在该下排端子间的塑胶壁上开槽对绝缘本体的成型而言很难,尤其在要求高传输速率的情况下,电连接器的端子密度增加,在该高密度的电连接器上,端子间塑胶壁的厚度仅稍大于上排端子本身的厚度时,在该下排端子间的塑胶壁上开槽对绝缘本体的成型而言很难实现,故,该设计很难有效的增加端子密度而增加端子数目。
美国专利公告第6726499号揭示了一种电连接器,该电连接器包括本体、若干上排信号端子、若干下排信号端子以及金属扣持件。本体包括纵长型基体及设于基体两端向外延伸的塑料扣持臂,基体于侧面沿纵长方向设有收容相应电子卡的插槽,插槽的上、下壁面上设有若干收容槽。该若干上排及下排信号端子分别以从后向前和从前向后的方向插入至本体中,并收容于插槽的上、下壁面的若干收容槽内,其焊接部伸出基体底部以SMT(Surface MountingTechnology,表面安装技术)焊接至印刷电路板上,每一上、下排信号端子分别设有扣持臂,且每一扣持臂在面朝基体的内侧设有突起,组装时,这些突起与基体干涉配合,以使上、下排信号端子固持在基体中,在该电连接器上的端子数将较美国专利公告第5567171号中的电连接器端子数大大提高而不需要增加本体的成型难度。随着BGA(Ball-Grid Array,球栅阵列封装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电连接器上应用该项技术将焊锡球预设于端子焊接末端以实现与电路板之间的良好的电性连接,然而,在电连接器上排端子排列密度较大时,该焊锡球在进行加热焊接时容易造成端子间焊锡流通引起两端子互相导通。美国专利公告第6575763号揭示了一种具有改进端子设计的电连接器,该电连接器于基体侧面沿纵长方向设有收容相应电子卡的插槽,每一上连接端子和下连接端子分别以从后向前和从前向后的方向插入至本体中,并分别收容在上层端子收容通道与下层端子收容通道内,且上层端子收容通道与下层端子收容通道错位排布,且各端子的焊接部也沿端子接触端延伸方向前后错位排布,该设计使焊接部之间具有比较合适的间距,从而较好的消除了焊接时的焊锡流通的问题,同时,在该电连接器上的端子数将较美国专利公告第5567171号中的电连接器端子数大大提高而不需要增加本体的成型难度。
然而,当确有必要使电连接器的上、下排端子的焊接部均从靠近本体后壁一侧延伸连接至电路板(如电路板上的布线要求),同时在电连接器中收容高密度的上、下排端子以满足高传输速率时,美国专利公告第5567171号揭示的电连接器很难收容高密度的上、下排端子又使绝缘本体容易成型。而上述其他专利中揭示的电连接器,虽然可在保持电连接器大小不变的情况下使端子数较多,却又不能使电连接器的上、下排端子的焊接部均从靠近本体后壁一侧延伸连接至电路板。另外,上述各种设计中的电连接器均占用了电路板上较大的高度空间,在现今电子设备趋向于轻、薄、短、小的要求下,确有必要对现有的电连接器进行改进,减少其占用电路板上的高度空间。可采取的方法是在电路板上开槽,并将电连接器的靠近电路板的部分结构收容至该开槽内,从而使电连接器占用电路板上的高度空间降低,然而,由于该类电连接器位于插槽靠近电路板一侧的底壁上设有连接至电路板的导电端子,故,该结构的电连接器难于实现既将其底壁收容至电路板上的开槽又使从其底壁延伸出的端子方便的连接至电路板。
基于所述的现有技术,确有必要对现有的电连接器进行改进。

发明内容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为提供一种电连接器,其使电连接器的绝缘本体容易成型。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电连接器,可电性连接至电路板上,其包括绝缘本体及固持于绝缘本体内的若干上排端子和下排端子,该绝缘本体具有一上壁、与该上壁相对的下壁及连接该上、下壁的后壁,该上壁和下壁之间设有向前开口的对接槽,所述上、下壁上分别设有与该对接槽相通的上、下排端子收容槽,该上、下排端子分别收容于该上、下排端子收容槽且该上、下排端子的接触部分别延伸进入该对接槽内,而该上排端子的焊接部设置于靠近后壁的一侧,该上排端子的接触部和焊接部通过主体部连接,其中所述上排端子收容槽向上开放设置,该上排端子从上向下安装至所述绝缘本体上。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向上开放设置的上排端子收容槽使上排端子可从上向下安装至绝缘本体,而在绝缘本体上成型该向上开放设置的上排端子收容槽时不受限于下排端子是否从后向前安装,也不受限于下排端子之间的间距,从而使绝缘本体成型变得容易。
对本发明的一种改进为,所述下排端子包括设置于靠近后壁一侧的焊接部,所述上、下排端子的焊接部在前后方向上分列排布,且下排端子的焊接部相对上排端子的焊接部更靠前,其使电连接器的上、下排端子的焊接部均从靠近绝缘本体后壁的一侧延伸并连接至电路板,从而可满足电路板上的布线等要求,而分列排布的端子焊接部与相邻的端子焊接部之间的连线距离大于相应的左右间距,在焊接至电路板时可确保焊接时焊锡不会互相流通,有利于电连接器收容高密度的端子。
对本发明的另一种改进为,所述下排端子还包括从上述接触部靠后的一端向上壁一侧延伸的连接部,所述焊接部设置于该连接部向上的一端且位于该连接部与接触部相对的一侧,通过对该下排端子连接部及焊接部的设置,使该下排端子焊接部可在高于下壁的高度位置连接至电路板上,从而实现使电连接器下沉至电路板上表面的下方,达到降低电连接器在电路板上高度的目的。
对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为,所述后壁向上述对接槽相反侧凸设一置放部,该置放部位置较下壁高且安装至电路板后可承靠于电路板上表面,所述上、下排端子靠近焊接部一端通过该置放部定位,如此设计将上、下排端子固定至置放部而使上、下排端子具有更好的位置度,而置放部承靠于电路板上,更加强了电连接器与电路板的连接强度,使该电连接器在受力时能与电路板之间保持稳定的电性连接。

图1是本发明电连接器(不包括端子)与跨设于其上的上层电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
图2A是本发明电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2B是本发明电连接器的部分放大图。
图3是本发明电连接器于另一角度的立体图。
图4是本发明电连接器于另一角度的立体分解图(仅示出部分端子)。
图5是本发明电连接器上、下排端子的侧视图。
图6是本发明电连接器上、下排端子安装至电连接器后焊接部的示意图。
图7为图2B中沿A-A线的剖视图(端子已被移除)。
图8为图2B中沿B-B线的剖视图(端子已被移除)。
图9是跨设于本发明电连接器上的上层电连接器立体图。
图10是跨设于本发明电连接器上的上层电连接器于另一角度的立体分解图。
图11是本发明电连接器与跨设于其上的上层电连接器安装于电路板上的立体组合图。
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1和图11所示,本发明为一种电连接器1,其可将插置于其上的电子卡(未图示)电性连接至一电路板2上,该电连接器上还可跨设一上层电连接器3。
电路板2在一个边缘上设有切槽(未标号),在该切槽附近设有两对定位孔(未图示)及若干固定孔(未图示),在此先定义一从后向前的方向为电路板上切槽的内侧边向切槽外的延伸方向,在电路板上邻近切槽后边缘设有四排端子焊接孔(未图示)及四排焊接垫片(未图示)。
请参阅图2A、2B至图4,电连接器1包括绝缘本体10及收容于该绝缘本体的上排端子11及下排端子12,该绝缘本体由纵长主体13及从该纵长主体两相对末端延伸而出侧架14。其中该纵长的主体具有邻近所述电路板2的下壁131、与该下壁相对的上壁132及连接上、下壁的后壁134,该上、下壁及后壁之间围设有一对接槽135,下壁邻近对接槽设有与该对接槽相连通的下排端子通道136,该下排端子收容于该下排端子通道且其接触部121突入该对接槽内,同样的,在上壁132邻近对接槽也设有与该对接槽相连通的上排端子通道137,该上排端子通道在上壁132上向上开放设置,上排端子收容于该上排端子通道且其接触部111突入该对接槽内。当电子卡插入该对接槽后,其上的导电片(未图示)分别与上、下排端子的接触部电性连接。为将电子卡保持至与电路板2基本平行的工作位置,从上述主体13两相对末端分别延伸而出的侧架14包括与主体相连接的端部141、及上下间隔的上方弹臂142和下方定位臂143,该弹臂142一端与端部141连接而另一端设有限位块144及具倾斜导引面的扣持块145,该扣持块可导引电子卡旋转下压并扣持至工作位置,而限位块可与电子卡上的凹槽(未图示)配合限制工作状态的电子卡前后移动。一金属臂146(见图4)以加强弹臂142的强度,该金属臂包括连接至侧架14上的连接部147、与扣持块145的倾斜导引面配合的包覆片148及竖直向上延伸的操作部149,相应的,侧架14上设有供连接部147插置的连接槽(未标号)。当解除连接器对电子卡的扣持时,向外扳动两操作部以解除扣持块对电子卡的扣持,为防止弹臂142移动过度而折损,上述金属臂向下延伸形成有一定位片151,该定位片与其下方定位臂143上相应设置的形成定位槽152的侧壁(未标号)配合防止弹臂过度外张。
请参阅图4、图5,下排端子12包括一主体部122,一连接部125从该主体部一末端向下延伸而出,而前述的接触部121是从该连接部的最下端向前向上倾斜延伸而成,一固持部123从主体部上与接触部相同的末端向前延伸形成,在主体部的另一端向下形成一焊接部124。上排端子11也包括一主体部112,前述的接触部111是从该主体部的一末端继续向前延伸并弯折而形成,一固持部113从主体部上与接触部相同的末端向下延伸形成,在该主体部的另一端向下形成一焊接部114。
请参阅图3,主体13的后壁134上邻近上壁的一侧向后凸设一悬空于所述下壁面的置放部138,该置放部138悬空的部分形成置放空间139,该置放部包括置放空间139一侧的平板形固持台171及位于该固持台两端凸出该固持台的一对支撑台172,且每一支撑台各向下凸伸出一定位柱178,该固持台上凹设若干下固持槽173。结合图7和图8所示,将下排端子12以从后向前的方向安装至电连接器时,其主体部122收容至上述下固持槽,接触部121收容至贯穿后壁134的下排通道136内,为收容固持部123,在后壁134上相应的位置设有下卡持槽174,后壁上设置连接槽175分别将每一下排通道136与下固持槽173连通,并将端子连接部收容于其内。上述的下排端子通道136、下固持槽173、连接槽175及下卡持槽174共同形成了下排端子的收容槽。安装后的下排端子其焊接部124延伸进入置放空间内,而接触部向上凸伸进入对接槽135内。而置放部138位于置放空间相对的一侧设有若干向上开放的上固持槽176,该上固持槽贯穿其上壁(未标号)且延续至主体13上壁132并与上排端子通道137相通,将上排端子11以从上向下的方向安装至电连接器时,其主体部112收容至上述上固持槽,接触部111从上向下穿过上排端子通道137并延伸进入对接槽135内,为收容固持部113,在后壁134上相应的位置设有上卡持槽177,上述的上排端子通道137、上固持槽176及上卡持槽177共同形成了上排端子的收容槽。安装后的上排端子其焊接部114穿过置放部上的穿孔(未标号)而延伸进入置放空间内,而接触部向下凸伸进入对接槽135内。参图2B所示,其相邻的下排端子11之间的间距很小,设置于其间的塑胶壁的厚度仅稍大于端子的本身厚度,上排端子12也采用相同密度设置于电连接器上。结合图5所示,安装至绝缘本体后的上、下排端子有部分结构具有相同的高度位置。所以,当下排端子12按上述方式从后向前安装并固定至电连接器后,上排端子11若从后向前或从前向后向电连接器安装时,为使上排端子12上与下排端子有相同高度位置的结构能顺利插入,必须在下排端子之间的塑胶壁上开槽,在仅稍大于下排端子本身厚度的下排端子间塑胶壁上开槽,对绝缘本体的成型而言很难实现。本实施例向上开放的上排端子通道137及上固持槽176使上排端子12从上向下安装至电连接器上,从而使该上、下排端子能方便的安装至电连接器,而在绝缘本体上成型该向上开放设置的上排端子收容槽时不受限于下排端子是否从后向前安装,也不受限于下排端子之间的间距,从而使绝缘本体成型变得容易,这在排列高密度上、下排端子的电连接器上优点尤其明显。由于上排端子11安装在上壁向上开放设置上排端子通道137内,该上排端子通道使上排端子向上一侧裸露,本实施例采用一层绝缘膜(未图示)覆盖在该绝缘本体上壁及置放部的上表面,该绝缘膜可防止外界的灰尘等杂物粘附在该上排端子上,同时可使裸露的上排端子的一侧与外界电性隔绝。
请参阅图1及图11,将电连接器1安装至电路板2上时,首先通过定位柱178与电路板上的定位孔配合,将从置放部向下延伸的上、下排端子焊接部分别对应插入电路板焊接孔内,下压电连接器使置放部138承靠至电路板上,由于支撑台172凸出固持台171,因此,焊接后的电连接器其固持台与电路板形成一间距,该间距使焊接过程中焊锡难于从焊接孔内爬至固持台,使端子间不会在固持台上形成焊锡互相流通。为使电连接器1更稳固的与电路板2连接,并保持电子卡下压旋转插入电连接器时端子焊接部与电路板的电性连接不被破坏,从绝缘本体10每一侧架14分别向外侧凸伸有搭接块153,该搭接块下壁面与前述支撑台172的下壁面基本共面,从而该搭接块也支撑于电路板上,并通过其上的定位金属片154与电路板上相应的定位孔配合并固定焊接至电路板上。该搭接块当然还可以为其他结构形式,如连接在绝缘本体上的金属片体等,其目的是承受电连接器作用在电路板上的力。
由于电连接器传输速率要求的提高,端子间密度很大,为确保端子之间具有良好的电气性能,参阅图3至图5所示,本实施例中上排端子11与下排端子12在前后方向上分列排部,而相邻的上排端子11对应的焊接部114设计略有不同,其端子焊接部分别从主体部112的末端处及从末端偏前一段距离处延伸而出,该设计使相邻的上排端子其焊接部114在前后方向上分列交错排布,从而使相邻两端子焊接部之间的连线距离大于其左右间距,相应的,在电路板上相邻的焊接孔之间的间距加大,如此有利于保持端子间焊接时焊锡不会互相流通,下排端子12的焊接部124也采用相同的分列交错排布设计。另外,由于现有技术中使用的电子卡上排垫片(未图示)与下排垫片(未图示)之间存在一定偏移,该偏移距离通常为0.3mm,因此,电连接器上相邻的上、下排端子的接触部之间具有一0.3mm的间距。结合图2A、2B和图6所示,本实施例中有两排上排端子焊接部A、B和两排下排端子焊接部C、D,每排端子相邻端子之间的间距为1.2mm,若采用现有技术中的端子结构(现有端子在垂直于端子延伸方向上为平面结构)而不对上排端子或下排端子进行结构调整,则A、B排端子焊接部124与C、D排端子的焊接部114之间的左右间距将出现不规则的排列,其中C、D排端子的焊接部如图6虚线所示,以B、C排端子为例,则某序号(如序号为c3’)的C排端子焊接部与其前一序号(序号为b2’)及相同序号(如序号为b3’)的B排端子焊接部的间距分别为0.9mm和0.3mm,相应的,电路板上焊接孔之间的间距也不同,如此不均匀间距使电路板的结构强度变弱。为调整端子焊接部之间的间距及加强电路板的结构强度,本实施例的上排端子11主体部112具有一弯折部115(参图4),该弯折部使主体部连接焊接部的一端与连接接触部的一端形成一0.3mm的偏移,偏移后C、D排端子的焊接部如图6中实线所示,从而使端子焊接部之间的间距更均匀且排布较为规则,该均匀的间距使电路板上的焊接孔间距更合理,电路板的结构强度也更好。相应的,为收容该上排端子的弯折部,在上固持槽176上相应的位置处挖设一凹槽179(参图2B),该凹槽179向左右方向延伸贯穿所有固持槽176并将固持槽分割成前后两段,收容同一上排端子的前后两段固持槽176在凹槽179处相互偏移一段距离,该距离大小与上排端子11的弯折部相应,在该凹槽内,所有上排端子的弯折部115相互平行间隔设置。当然,当端子之间的间距发生变化,或者上排端子与下排端子之间的偏移距离发生变化时,只需调整弯折部即可使端子的焊接部与其前后排的相邻端子焊接部之间的间距均匀,从而使电路板上的焊接孔间距更合理,而电路板的结构强度也更好。
请参阅图9、图10,跨设于电连接器1上的上层连接器3包括本体30及收容于该本体的下排端子31及上排端子32,该本体由上层主体33及从该上层主体两相对末端延伸而出的扣持装置34组成,并包括由该上层主体下壁(未标号)向下一体延伸而出的垫高本体35,在扣持装置34及上层主体33下方与垫高装置之间形成一凹室36。其中该纵长的主体上设有一开口向前的上对接槽331供另一电子卡插置,在该上对接槽的两侧具有两列端子通道332,该端子通道均向下贯穿本体30(包括上层主体33及垫高本体35),下排端子从前方插入端子通道332中、上排端子从后方插入端子通道中,且上述端子均具有接触部(未标号)延伸进入上对接槽331中以与插入其中的电子卡的相应垫片电性接触。该扣持装置34具有与电连接器1相同的上端部341、上弹臂342及类似的金属臂343,该金属臂343分别向下延伸出两定位片344,该两定位片在上弹臂342的活动方向具有一预定间距,相应的,电连接器1的每一金属臂146向上延伸出一定片155与上述两定位片配合从而防止该上弹臂342在活动时过度弯折。
请参阅图1和图10,将上层电连接器3跨设于电连接器1上,首先通过其定位柱(未标号)与电路板上的定位孔配合,同时凹室36收容电连接器1的部分结构(包括置放部138及主体13的一部分),而凹室36的上壁(未标号)承靠于电连接器1相应的置放部138及主体13的纵长两末端及侧架14的端部141顶壁(未标号)上。为使电连接器3更稳固的与电路板2连接,从本体30纵长两末端向后延伸有上搭接块345,其扣持装置34也分别向外侧凸伸有上搭接块345,该上搭接块345下壁面与电连接器1搭接块153的下壁面基本共面,从而该上搭接块也支撑于电路板上,并通过其上的上定位金属片346与电路板上相应的定位孔配合而固定焊接至电路板上。
诚然,本实施例中的电连接器1也可安装在电路板的边缘上,置放部138咬合于电路板边缘,而电连接器位于置放部下方的结构设于电路板之外,其上的搭接块即可移除,为增强抓板力,可在支撑台相应位置处增加几个焊接至电路板的板固元件。
权利要求
1.一种电连接器,可电性连接至电路板上,其包括绝缘本体及固持于绝缘本体内的若干上排端子和下排端子,该绝缘本体具有一上壁、与该上壁相对的下壁及连接该上、下壁的后壁,该上壁和下壁之间设有向前开口的对接槽,所述上、下壁上分别设有与该对接槽相通的上、下排端子收容槽,该上、下排端子分别收容于该上、下排端子收容槽且该上、下排端子的接触部分别延伸进入该对接槽内,而该上排端子的焊接部设置于靠近后壁的一侧,该上排端子的接触部和焊接部通过主体部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排端子收容槽向上开放设置,该上排端子从上向下安装至所述绝缘本体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排端子的主体部靠近接触部的一端向下延伸有固持部,所述向上开放的上排端子收容槽包括上卡持槽,该固持部卡持于该上卡持槽内。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向上开放的上排端子收容槽包括端子通道及延伸出该后壁的第一固持槽,该第一固持槽连通上述端子通道和卡持槽,所述上排端子主体部收容于该第一固持槽内,所述上排端子接触部从该端子通道延伸进入所述对接槽。
4.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排端子包括设置于靠近后壁一侧的焊接部,所述上、下排端子的焊接部在前后方向上分列排布,且下排端子的焊接部相对上排端子的焊接部更靠前。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排端子收容槽包括向后贯穿所述后壁的端子通道,所述下排端子从后向前安装至所述绝缘本体,该下排端子接触部穿过后壁从该下排端子通道延伸至对接槽内。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排端子还包括从上述接触部靠后的一端向上壁一侧延伸的连接部,所述焊接部设置于该连接部向上的一端且位于该连接部与接触部相对的一侧。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壁向上述对接槽相反侧凸设一置放部,该置放部位置较下壁高且安装至电路板后可承靠于电路板上表面,所述上、下排端子靠近焊接部一端通过该置放部定位。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本体还包括从其两相对末端向外固定连接的搭接块,该搭接块设置于所述后壁的前方并与之间隔一定距离,该搭接块可连接至电路板并承受电连接器对电路板的作用力。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排端子收容槽包括第二固持槽,该第二固持槽设置于置放部上与所述上壁同侧的顶面,该每一第二固持槽分别与上述第一固持槽连通,所述上排端子主体部固定于该第一和第二固持槽内。
10.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排端子从该连接部向上的一端向前延伸有固持部、向后延伸有一主体部,上述焊接部通过该主体部连接至所述连接部,所述下排端子收容槽包括向后开放的下卡持槽,该固持部卡持于该下卡持槽内,所述下排端子收容槽还包括第三固持槽,该第三固持槽设置于置放部上与所述下壁同侧的底面,该主体部固定于该第三固持槽内。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绝缘本体及固持于绝缘本体内的若干上排端子和下排端子,该绝缘本体具有一上壁、与该上壁相对的下壁及连接该上、下壁的后壁,该上壁和下壁之间设有向前开口的对接槽,所述上、下壁上分别设有与该对接槽相通的上、下排端子收容槽,该上、下排端子分别收容于该上、下排端子收容槽且该上、下排端子的接触部分别延伸进入该对接槽内,而该上排端子的焊接部设置于靠近后壁的一侧,该上排端子的接触部和焊接部通过主体部连接,其中所述上排端子收容槽向上开放设置,该上排端子从上向下安装至所述绝缘本体上,器中上排端子通道从该上壁向上开放设置使电连接器的绝缘本体较现有技术更容易成型。
文档编号H01R13/639GK1992436SQ20051013498
公开日2007年7月4日 申请日期2005年12月28日 优先权日2005年12月28日
发明者张国辉, 解奎 申请人: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