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863064阅读:14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连接器,特别涉及一种微小型的板对板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在电子产业的电连接器的连接应用中,为了因应不同的实际需求,进而衍生出各式各样的电连接器,在种类繁多的电连接器中,包括一种微小型的板对板电连接器总成。该种板对板电连接器总成包含一对电连接器,其一为装设于一电路板上的插头电连接器(plug connector),另一则为装设于另一电路板上的插座电连接器(receptacle connector),而通过插头电连接器与插座电连接器互相插接,可使两电路板形成电连接。
参阅图1、图2,在此列举一种板对板电连接器总成中的插头电连接器11。该电连接器11是安装固定于一第一电路板12上,用以与一装设于一第二电路板13上的对接电连接器14插接。
电连接器11包括一绝缘壳体111,及多个导电端子112。其中,绝缘壳体111具有一位于中央处的平台110、一沿平台110的周缘设置并与平台110相间隔的侧墙120、一形成在平台110与侧墙120之间且用以供对接电连接器14的一部分插置的环形插置槽114,以及多个间隔地自绝缘壳体111的顶面朝下延伸成并相对设置为两列,用以供所述导电端子112对应插设固定的端子容置槽113。
而各该导电端子112依序间隔地装设于相对应的端子容置槽113内,并包括一本体119,本体119的一端朝外延伸形成一大致呈L字形状的接触支臂115,本体119的顶面间隔地向上垂直延伸形成的一干涉支臂116,及一介于接触支臂115与干涉支臂116之间的卡制支臂117,本体119另一端则朝外延伸形成的一焊接支臂118。
其中,各该接触支臂115的顶端形成一凸露于环形插置槽114的接触部1151,用以与插接后的对接电连接器14的对应端子接触;各该卡制支臂117的顶端则形成一卡制部1171,用以与对接电连接器14产生干涉;各该干涉支臂116与相对应的端子容置槽113壁面产生干涉,由此定位于绝缘壳体111;各该焊接支臂118可穿伸出绝缘壳体111外用以与第一电路板12焊接。
对接电连接器14包括一绝缘壳体141,及多个收容于绝缘壳体141的导电端子142。其中,绝缘壳体141具有一底座149、一设于底座149上的矩形环框140、多个间隔地自绝缘壳体141的顶面朝下延伸形成且设置为两列用以分别供对应的导电端子142插设的端子容置槽143,及多个形成于矩形环框140的外壁面并对应电连接器11卡制支臂117的卡制部1171的咬合孔145,且底座149与矩形环框140二者相配合限定一供电连接器11的平台110容设的矩形插置槽144。
配合参阅图2,各该导电端子142分别具有一与对应的端子容置槽143壁面产生干涉的本体146,本体146的一端朝外延伸形成一焊接支臂147,焊接支臂147是凸露于对应的端子容置槽143外以与第二电路板13固定,而本体146另一端则朝外延伸形成一与本体146成近乎垂直的接触支臂148。
参阅图3,当电连接器11与对接电连接器14插接在一起时,每一导电端子112卡制支臂117的卡制部1171与对接电连接器14绝缘壳体141咬合孔145相互干涉;而其接触支臂115的接触部1151则与对接导电端子142的接触支臂148电性接触。
然而,当两电连接器11、14插接或分离时,由于插拔时会使导电端子112产生离开绝缘壳体111的移动力量,在此情况之下,大部分的应力将会集中绝缘壳体111的侧墙120;但是,由于电连接器11尺寸极为微小,且绝缘壳体111乃由塑料材质所制成,因此如插拔力量过度,将导致绝缘壳体111因应力破坏而断裂,使导电端子112无法稳固地容置于绝缘壳体111,进而影响电连接器11与对接电连接器14的电性接触,甚者造成电连接器11的损坏。
因此,如何分散因插拔力量而使导电端子112产生移动力量,进而避免绝缘壳体111遭受应力破坏,以提高产品使用寿命,即为一待解决的课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即在提供一种可有效避免因受插拔力量而产生的应力破坏,并增加产品使用寿命的电连接器。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即在提供一种降低传输阻抗并提高传输速率的电连接器。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连接器,该电连接器设置于一第一电路板上,用以与一设置于一第二电路板上的对接电连接器互相插接,而使该第一电路板与该第二电路板形成电连接。该电连接器包含一绝缘壳体及多个导电端子。该绝缘壳体包括一供该对接电连接器插置并具有一槽口的插置槽、多个平行设置于该绝缘壳体顶面且连通该插置槽的端子容置槽,及多个通槽,每一通槽的一端连通相应的端子容置槽,另一端往该第一电路板的方向贯穿该绝缘壳体。每一导电端子包括一本体、一接触支臂、一第一支臂,及一第二支臂,其中,该本体设于相应的端子容置槽;该接触支臂的一端连接该本体,另一端延伸至该插置槽形成一弹性接触部,用以与该插置后的对接电连接器电性接触;该第一支臂的一端连接该本体,另一端沿该绝缘壳体外部往该第一电路板延伸,并焊接于该第一电路板;该第二支臂的一端连接该本体,另一端穿过该通槽,并焊接于该第一电路板。
根据上述构思,每一接触支臂包括一位于该插置槽内的基段,该基段的一端连接该本体,另一端往该槽口延伸且于自由端形成一该弹性接触部。
根据上述构思,每一接触支臂呈勺状。
根据上述构思,每一第二支臂皆设有与该通槽的内壁产生干涉的干涉部。
根据上述构思,还包含至少一装设于该绝缘壳体的一侧且用以将该电连接器与该第一电路板牢固地结合在一起的固定件。
根据上述构思,该绝缘壳体还具有至少一由该侧墙的四角朝下延伸形成的补强定位槽,该固定件插设固定于该补强定位槽,并部分突伸出该补强定位槽外与该第一电路板固接。
根据上述构思,该插置槽内还设有一凸出的平台。
根据上述构思,该插置槽底部的至少一个角设有套接槽。
根据上述构思,该对接连接器的侧墙的与该套接槽相对应的至少一个角设有定位凸柱。
本实施例的电连接器不仅可以牢固地焊接在第一电路板上,且可分散插拔力量,避免绝缘壳体遭受应力破坏,而增加电连接器使用的寿命,还可使传输阻抗降低,提升传输速率,并更为适用于高频率传输。


图1是一立体分解图,说明公知的一电连接器与一对接电连接器;图2是一剖视图,说明该公知的对接电连接器与电连接器的组装前的相对位置;图3是一类似于图2的视图,说明该公知的电连接器具有多个导电端子,而所述导电端子仅具有一接触支臂;图4是一立体分解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较佳实施例安装于一第一电路板上,及一安装于一第二电路板上的对接电连接器;图5是进一步的立体分解图,说明该较佳实施例的多个导电端子,及四固定件的详细结构;图6是一俯视图,说明该较佳实施例的一绝缘壳体、所述导电端子,及所述固定件的组配关系;图7是一沿图6剖面线VII的剖视图,说明该较佳实施例的导电端子插装于该绝缘壳体内的情形;图8是一类似于图5的视图,说明该对接电连接器的多个导电端子,及两固定件的配置位置;图9是一类似于图6的视图,说明该对接电连接器的一绝缘壳体、所述导电端子,及所述固定件的组配关系;图10是一沿图9剖面线X的剖视图,说明该对接电连接器的导电端子插装于该绝缘壳体内的情形;图11是侧视图,说明该较佳实施例与该对接电连接器组接前的相对位置;及图12是一剖视图,说明该较佳实施例与该对接电连接器彼此插接在一起的情形。
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2-电连接器;21-绝缘壳体;211-平台;2111-顶面;2112-左侧面;
2113-右侧面;212-侧墙;2121-内壁面;2122-外壁面;2123-顶壁面;213-插置槽;214-槽口;215-补强定位槽;2151-定位块;216-套接槽;22-端子容置槽;220-通槽;221-止挡块;23-导电端子;231-第一支臂;2311-支承段;2312-第一焊接部;232-第二支臂;2321-插接段;2322-第二焊接部;2323-干涉部;233-接触支臂;2331-基段;2332-自由段;2334-弹性接触部;234-本体;24-固定件;241-直立板;242-水平板;243-挡止片;244-挡止片;3-第一电路板;4-第二电路板;5-对接电连接器;51-绝缘壳体;510-开口;511-矩形凹槽;512-侧墙;513-定位凸柱;514-补强定位槽;52-端子容置槽;53-导电端子;531-水平基段;534-抵接部;535-焊接部;54-固定件;541-直立部;542-水平部。
具体实施方式
有关本实用新型的前述及其它技术内容、特点与功效,在以下配合参考附图的一个较佳实施例的详细说明中,将可清楚的呈现。
参阅图4,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2的较佳实施例是装设于一第一电路板3上,用以与一安装于一第二电路板4上的对接电连接器5相插接,以使第一电路板3与第二电路板4形成电连接。
电连接器2包含一绝缘壳体21、多个导电端子23,及四固定件24。
配合参阅图5,是电连接器2的立体分解图。绝缘壳体21具有一位于中央且大致呈矩形的平台211、一沿平台211的周缘设置并与平台211相间隔且具有一定厚度的侧墙212,及一形成在平台211与侧墙212之间并具有一槽口214的插置槽213,用以供插接后的对接电连接器5插置。
平台211具有一顶而2111,及分别与顶面2111的两长边侧缘连接的一左侧面2112和一右侧面2113。侧墙212具有一邻近平台211的内壁面2121、一远离平台211的外壁面2122,及一介于内壁面2121及外壁面2122之间且连接内壁面2121及外壁面2122的顶壁面2123。
绝缘壳体21的侧墙212四角处还分别形成一上下贯穿且大致呈T字形状的补强定位槽215,其具有一朝向侧墙212外侧边的开口及一位于内壁面左右两侧的定位块2151。此外,在插置槽213的四个角还分别形成一供对接电连接器5的一部分插合固定的套接槽216。
配合参考图6及图7,绝缘壳体21还具有多个平行间隔地自绝缘壳体21的顶面朝下延伸形成且连通插置槽213的端子容置槽22,用以供所述导电端子23插设。且由图5及图6可明显看出,所述端子容置槽22是分别由平台211的两长边侧向下垂直延伸至插置槽213,再由插置槽213水平延伸至侧墙212内壁面2121、顶壁面2123,及外壁面2122,进而呈两列设置的沟槽。然而,熟悉该项技术者亦可以轻易明了,端子容置槽22也可仅形成于平台211的两长边侧与侧墙212上,而并不以此形成方式为限。
其中,如图7所示,绝缘壳体21还包括多个通槽220,每一通槽220的一端连通相应的端子容置槽22,另一端往该第一电路板3的方向贯穿该绝缘壳体21,各该通槽220是用以与导电端子23产生相互干涉。另外,在端子容置槽22位于平台的一端内壁面还朝外凸伸一止挡块221。
如图5所示,所述导电端子23是以金属冲压成型,并对应地且间隔地容置于所述端子容置槽22中。每一导电端子23具有一接触支臂233、一第一支臂231、一第二支臂232,及一本体234。
接触支臂233大致呈勺状,并包括一水平延伸的基段2331,基段2331的一端与本体234的一端连接,另一端向上延伸形成一自由段2332,并在自由段2332顶端形成一弹性接触部2334。
第一支臂231与本体234另一端连接,并由本体234向下延伸一支承段2311,且在支承段2311自由端向外延伸一用以与第一电路板3固接的第一焊接部2312。
第二支臂232由本体234向下延伸一位于第一支臂231与接触支臂233之间的插接段2321,且于插接段2321的中间形成一用以与端子容置槽22中的通槽220相互干涉的干涉部2323,而插接段2321的末端则形成一用以与第一电路板3焊接的第二焊接部2322。
如图7所示,当导电端子23由端子容置槽22上方置入端子容置槽22时,本体234位于侧墙212顶壁面2123的端子容置槽22,第一支臂231容置在端子容置槽22靠近侧墙212的一端且外露,并使第一焊接部2312可与第一电路板3焊接;第二支臂232进入通槽220中,并通过干涉部2323与通槽220的相互干涉而定位,使得第二焊接部2322可与第一电路板3焊接,并使导电端子23可固定于绝缘壳体21中。
同时,接触支臂233的基段2331抵靠于位于插置槽213中的端子容置槽22内,其自由段2332容置在位于平台211长边侧的端子容置槽22一端中,而使弹性接触部2334部分外露于端子容置槽22外。所以,通过第一焊接部2312及第二焊接部2322与第一电路板3相焊接,可将导电端子23牢固地定固定在第一电路板3上。在本实施例中,是通过所述焊接部2312、2322以表面黏着技术(surface mount technology;SMT)型式而与第一电路板3固定,然而,熟悉该项技术者亦可以轻易明了,亦可以将所述焊接部2312、2322以穿孔(through hole)型式而插设固定于第一电路板3上,并不以此为限。
此外,电连接器2还包括多个固定件24(在本实施例以四个为例),所述固定件24概呈L字形状,并包括一直立板241、一由直立板241底缘朝外水平延伸的水平板242,及分别形成于直立板241左右两侧的挡止片243、244。
当将所述固定件24装设于相对应的补强定位槽215中时,通过直立板241两侧的挡止片243、244与补强定位槽215的定位块2151相互干涉,可使所述固定件24牢固地定位于绝缘壳体21上,而水平板242则是供焊接固定于第一电路板3上,由此可更稳固的将绝缘壳体21固定在第一电路板3上。
在本实施例中,虽是以固定件24为例,但并不以此为限,只要是能将绝缘壳体21与第一电路板3相固定的固定方式皆可。另外,所述挡止片243、244亦非必要组件,并不应以此为限,然而,利用所述挡止片243、244与补强定位槽215的定位块2151产生干涉作用,可以更稳固地将绝缘壳体21固定于第一电路板3上。
再参阅图8,是对接电连接器5的立体分解图,并包括一绝缘壳体51、多个导电端子53,及两固定件54。
配合参阅图9与图4,绝缘壳体51的尺寸大小设计是与电连接器2的绝缘壳体21相配合,并具有一形成于中央且与电连接器21的平台211对应的矩形凹槽511,及一围绕矩形凹槽511周缘形成的侧墙512,其可对应地容置于电连接器2的插置槽213中,且在侧墙512的四角处分别形成一可对应插入电连接器2的套接槽216的定位凸柱513,侧墙512的两短边侧中央处还分别形成一上下贯穿且大致呈T字形状的补强定位槽514。
在绝缘壳体51的侧墙512的两长边侧间隔形成多个供所述导电端子53容设的端子容置槽52,并分别具有一由其顶面延伸至其面向矩形凹槽511的侧面形成且与矩形凹槽511相连通的开口510。
如图8所示,导电端子53包括一水平基段531,其一端向外延伸形成一焊接部535,另一端向上延伸形成一呈倒U字形状的抵接部534。
此外,对接电连接器5还包括多个固定件54(在本实施例以两个为例),所述固定件54大致呈L字形状,并包括一卡设于相对应的补强定位槽部514的直立板541、一由直立板541底缘朝外水平延伸且外露于相对应的补强定位槽部514外以与第二电路板4焊接固定的水平板542,由此将绝缘壳体51更稳固地安装于第二电路板4上。
如图10所示,当导电端子53被由开口510上方置入对应的端子容置槽52中时,其水平基段531位于端子容置槽52底部并使焊接部535外露,以与第二电路板4接触并焊接。而抵接部534则干涉地容置在端子容置槽52中,并朝矩形凹槽511凸露。
接着,参阅图11及图12,当对接电连接器5与电连接器2相插接时,电连接器2的平台211与对接电连接器5的矩形凹槽511靠近,对接电连接器5的侧墙512连带导电端子53插入电连接器2的插置槽213中。
使导电端子53的抵接部534抵触导电端子23的弹性接触部2334而形成电连接,同时,受到抵接部534抵推而朝平台211方向位移的弹性接触部2334会受到端子容置槽22内止挡块221的挡止,可避免弹性接触部2334产生过大位移,确保两者有效抵接并对抵接部534产生卡制作用。
当对接电连接器5插入或拔离电连接器2时,由于导电端子23是通过第一焊接部2312与第二焊接部2322而焊接在第一电路板3上,除了可有效分散插拔力量,降低导电端子23产生离开绝缘壳体21的移动力量,避免绝缘壳体21承受过大负荷应力而产生应力变形或应力破坏进而断裂,且还可通过第一支臂231与第二支臂232形成电阻并联效应,而降低传输阻抗,进而提升传输速率,更适用于高频传输应用。
归纳上述,本实施例的电连接器2通过在导电端子23上形成第一焊接部2312与第二焊接部2322,不仅可使电连接器2牢固地焊接在第一电路板3上,且可分散插拔力量,降低导电端子23因插拔力量而产生离开绝缘壳体21的移动力量,进而避免绝缘壳体21遭受应力破坏,而增加电连接器2使用的寿命,还可使传输阻抗降低,提升传输速率,并较公知更为适用于高频率传输。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当不能以此限定本实用新型实施的范围,即大凡依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书及新型说明内容所作的简单的等效变化与修饰,皆仍属本实用新型涵盖的范围内。
权利要求1.一种电连接器,装设于一第一电路板上,用以与一装设于一第二电路板上的对接电连接器插接,以使该第一电路板与该第二电路板形成电连接,其特征在于,该电连接器包含一绝缘壳体,包括一供该对接电连接器插置并具有一槽口的插置槽、多个平行设置于该绝缘壳体顶面且连通该插置槽的端子容置槽,及多个通槽,每一通槽的一端连通相应的端子容置槽,另一端往该第一电路板的方向贯穿该绝缘壳体;及多个导电端子,每一导电端子包括一本体,设于相应的端子容置槽;一接触支臂,其一端连接该本体,另一端延伸至该插置槽形成一弹性接触部,与该插置后的对接电连接器电性接触;一第一支臂,其一端连接该本体,另一端沿该绝缘壳体外部往该第一电路板延伸,并焊接于该第一电路板;及一第二支臂,其一端连接该本体,另一端穿过该通槽,并焊接于该第一电路板。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支臂包括一位于该插置槽内的基段,该基段的一端连接该本体,另一端往该槽口延伸且于自由端形成一该弹性接触部。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支臂呈勺状。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臂皆设有与该通槽的内壁产生干涉的干涉部。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连接器还包含至少一装设于该绝缘壳体的一侧且用以将该电连接器与该第一电路板牢固地结合在一起的固定件。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绝缘壳体还具有至少一由其侧墙的四角朝下延伸形成的补强定位槽,该固定件插设固定于该补强定位槽,并部分突伸出该补强定位槽外与该第一电路板固接。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插置槽内还设有一凸出的平台。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插置槽底部的至少一个角设有套接槽。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对接连接器的侧墙的与该套接槽相对应的至少一个角设有定位凸柱。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连接器,装设于一第一电路板上,并包含一供一对接电连接器插接的绝缘壳体,及多个容设于该绝缘壳体的导电端子。每一导电端子包括一本体、一其一端连接该本体而另一端延伸形成一弹性接触部的接触支臂、一其一端连接该本体而另一端沿该绝缘壳体外部往该第一电路板延伸并焊接于该第一电路板的第一支臂,及一其一端连接该本体而另一端穿过该绝缘壳体并焊接于该第一电路板的第二支臂。该弹性接触部用以与该插置后的对接电连接器电性接触。通过该第一及第二支臂与该第一电路板固定,不仅可有效定位,还能分散插拔力量避免应力破坏。
文档编号H01R12/57GK2807516SQ200520109108
公开日2006年8月16日 申请日期2005年5月18日 优先权日2005年5月18日
发明者何宜泽 申请人:莫列斯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