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875674阅读:13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连接器,尤其涉及一种可传输大电流的电连接器。背景技术
电连接器目前已广泛应用于电子产品领域,特别是笔记本电脑及便携 式电子产品领域。随着这些电子产品功能的多样化,对电连接器所能传输 的电流强度也有了更高的要求。
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用新型专利第ZL02231358.3号揭示了一种电连接 器,其包括绝缘本体、收容于所述绝缘本体的第一、第二导电端子及包覆 于绝缘本体外的壳体。其中所述第一导电端子位于第二导电端子的外围,
用中,该电连接器仍不能满足传输大电流的需求。
于磷铜材料导电率较小,传输较大电流时温度升高较大,因此不符合 笔记本电脑等电子设备的要求。
因此,需提供一种可以克服上述缺陷的电连接器。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可以传输大电流的电连接器。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电连接器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电连接 器,其包括绝缘本体及第一、第二导电端子,第一、第二导电端子分别 包括固定在绝缘本体上的本体部及自本体部延伸的若干弹性接触臂,第一 导电端子的若干弹性接触臂形成一外环状,第二导电端子的若干弹性接触 臂形成一内环状,且第一、第二导电端子是由镍铜材料制成。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电连接器具有如下有益效果采用镍铜端子, 有效地降低了导电端子的阻抗,减小了电连接器在通过大电流时的温度变 化,从而提高了电连接器传输电流的能力。
此外,本发明电连接器在第一、第二导电端子的弹性接触臂弯折处进 一步设有凸点,该凸点可以增加电连接器与对接连接器的有效接触点,从 而实现分流与降低端子的接触电阻。


图1为本发明电连接器的立体组合图。 图2为本发明电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 图3为本发明电连接器绝缘本体后视图。
图4为图1所示电连接器沿A-A线方向的剖视图。 图5为本发明电连接器第一导电端子的立体图。 图6为本发明电连接器第二导电端子的立体图。
图7为图1所示电连接器另一角度的立体组合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图1、 2所示,本发明电连接器100包括绝缘本体1、传输电力 的第一、第二导电端子3、 4、信号端子5以及遮蔽壳体2。
参图2所示,绝缘本体1包括略呈正方体构型并于中央形成有收容腔 13的第一本体11及自绝缘本体1的后部延伸入上述收容腔13中的圓柱状 第二本体12。在第二本体12纵长轴线位置处形成有一贯通前后面的收容孔 14。第一本体11前端具有上下左右四个凸台lll,凸台中间形成有开口 112, 顶部后端与左右两侧壁(未标号)下端分别设有凸块113,其中,左右两侧壁 中部开设有与收容腔13相通的散热孔114。如图3所示,第一本体11的后 部开有呈六边形状的第一收容槽115、与收容槽115相通的六个方形第一通 孔116及分别位于本体后部下端两侧的凹槽117。第一通孔116自后向前贯 通第一本体的前端面,且第一通孔116中部与收容腔13连通。于第二本体 12后部设有与第一本体所对应的第二收容槽121及六个方形第二通孔122。 第二通孔122自后向前贯通第二本体12的前端面,且第二通孔122中部与 收容腔13连通(如图4所示)。第二本体12后部中间自收容孔14向下贯通 有与绝缘本体1底面相通的狭槽123 (,
请参阅图5,第一导电端子3是由两对称镍铜金属片形成的环状 结构,主要包括本体部31、弹性接触臂32及接脚33。本体部31是由一
长方形状镍铜平板从两侧向中间弯折的三段平板部,两本体部3 1相向对称 设置,形成一个正六边形的环状。本体部31的每一平板部自其边缘分别向
前且略向内倾斜延伸出弹性接触臂32,六个弹性接触臂32均匀分布在两本 体部31上,亦形成圆环状结构。其中一本体部31自其末端向下延伸出接 脚33,另一本体部31自其自由末端延伸出水平支撑部35,自支撑部35亦 向下延伸出接脚33,两接脚呈前后分布。在第一导电端子3的每个弹性接 触臂32弯折处,都打有一个面向收容腔13的凸点34,凸点可以增加导电 端子与对接连接器的有效接触点,从而实现分流与降低端子的接触电阻。
请参阅图6所示,第二导电端子4结构与第一导电端子3相似,亦为 镍铜材质,包括六边形状本体部41、均匀分布在本体部周围的六个弹性接 触臂42及自本体部41後端垂直向下延伸的一对接脚43。其中,弹性接触 臂42是由本体部41前端向前且略向外倾斜延伸形成的。在第二导电端子4 的每个弹性接触臂42弯折处都打有一个面向收容腔13的凸点44,对接脚 43之间的本体部上还形成有开口 45。
请参阅图2,电连接器100还包括信号端子5以及遮蔽壳体2。 信号端子5具有叉状对接端52及自对接端后部垂直向下形成的尾部 51,对接端中部还形成有倒刺53。遮蔽壳体2呈"n"形,其具有顶 壁21以及与顶壁相连的左右侧壁22,顶壁与側壁周围开有与本体1 相对应的方形扣持孔23及散热口 24。
组装时,第一导电端子3自绝缘本体1後端组入绝缘本体1中, 本体部31固持收容于绝缘本体1的第一收容槽115中,弹性接触臂 32收容于第一通孔116并部分突深入收容腔13内,接脚33收容于绝 缘本体後端狭槽123中,且其下端延伸出绝缘本体,以充当电源负极。 第二导电端子4自绝缘本体1後端组入,本体部41固持收容于第二收 容槽121中,弹性接触臂42收容于第二通孔122并部分突深入收容腔 13内,接脚43收容于第一本体11後部下端两侧的凹槽117中,以充 当电源的正极。第一导电端子与第二导电端子之间形成一对接空间。 上述信号端子5收容于第二本体12後端的收容孔14中,通过对接端 52上的倒刺53与收容孔14干涉来固定,尾部51亦收容于绝缘本体1 后端的狭槽123中,与接脚33呈前后排列。图7展示了第一、第二导 电端子及信号端子组装后的情形,如此就形成了电连接器。此外,遮 蔽壳体2遮覆在绝缘本体1外侧,其扣持孔23与绝缘本体1上的凸块 113相扣持,使壳体2固定在绝缘本体1外围,壳体上的散热口24与 绝缘本体上的散热孔114相对应。
本发明电连接器的第一、第二导电端子3、 4均有呈并联结构的五 八个弹性接触臂(在本实施例中为六个弹性接触臂),电阻会相对较小,且导 电端子弹性接触臂32、 42弯折处均设有凸点34、 44,该凸点可以增加电连 接器与对接连接器的有效接触点,从而实现分流与降低端子的接触电阻。 此外,现有技术通常采用导电率为14%的磷铜材料冲压端子,本发明 第一、第二导电端子3、 4是由导电率为40。/。的镍铜材料冲压成型,在 结构相同的情况下,两者相比由镍铜材料制成的第一、第二导电端子3、 4的阻抗小,导电性能较好,在同等条件下通过同样大小电流时,第一、 第二导电端子3、 4的温度变化要小于磷铜材料的导电端子的温度变化, 从而能够符合传输较大电流的要求。当然,除镍铜以外,其他导电率 大于30%的金属材质也可满足要求,此处不再——赘述。
权利要求
1.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绝缘本体及第一、第二导电端子,第一、第二导电端子分别包括固定在绝缘本体上的本体部及自本体部延伸的若干弹性接触臂,其中,第一导电端子的若干弹性接触臂形成一外环状,第二导电端子的若干弹性接触臂形成一内环状,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一、第二导电端子是由导电率大于30%的金属材料制成。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一、第二导电 端子是由镍铜材料制成。
3.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第二导电 端子分别具有五 八个弹性接触臂。
4. 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第二导电 端子分别具有六个弹性接触臂。
5. 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电端子是 由两片金属组成,其每片金属的本体部均有三段弯折段,每一弯折段上均 延伸有一弹性接触臂。
6.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第二导电 端子之间形成对接空间,且第一、第二导电端子弹性接触臂弯折处设有面 向所述对接空间的凸点。
7.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本体内形成 有一收容腔,绝缘本体于该收容腔内自后向前设有一个第二本体,第一导 电端子收容于所述收容腔外側的绝缘本体内,第二导电端子收容于所述收 容腔内侧的第二本体内。
8.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第二导电 端子之间形成对接空间,所述绝缘本体设有与对接空间相通的散热孔。
9. 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绝缘本体于对接空间 的两侧设有两侧壁,所述散热孔开设于侧壁上。
10.如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连接器还 设有包覆于绝缘本体外的遮蔽壳体,该遮蔽壳体设有与所述散热孔相对应的散热口 。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一种电连接器(100),其包括绝缘本体(1)及第一、第二导电端子(3、4),第一、第二导电端子分别包括固定在绝缘本体上的本体部(31、41)及自本体部延伸的若干弹性接触臂(32、42),其中,第一导电端子(3)的若干弹性接触臂(32)形成一外环状,第二导电端子(4)的若干弹性接触臂(42)形成一内环状,且第一、第二导电端子是由镍铜材料制成。本电连接器的端子较现有连接器可传输更大电流。
文档编号H01R13/03GK101192723SQ20061009774
公开日2008年6月4日 申请日期2006年11月24日 优先权日2006年11月24日
发明者吴剑峰 申请人: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