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219299阅读:13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有关于一种电连接器,尤指一种端子具有封闭接触部的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平面栅格数组封装(Land Grid Array Package)规格的芯片模块,如计算机主机的中央处理器,安装在设于电路板上的电连接器上。该电连接器包括数个具有弹性的导电端子。当该芯片模块被压向该电连接器时,各导电端子产生一反向力以接触该芯片模块的一相应的导电接点。如此,该等导电端子分别电性接触该芯片模块的导电接点。
公告于2004年1月11日的中国台湾专利公告编号第572403号揭示一种电连接器包括一绝缘本体和数个导电端子。该绝缘本体设有数个端子收容槽。该等导电端子分别收容于该等端子收容槽内。各导电端子包括一基部、一固持部、一臂部、一弯曲部、一接触部、和一尾部。该等导电端子的固持部分别固定于该等端子收容槽内。该等导电端子的弯曲部分别伸出该等端子收容槽。锡球分别被焊接于该等导电端子的尾部,且进一步被焊接于一电路板上。该等导电端子的接触部位于该绝缘本体外,以分别电性接触一芯片模块的导电接点。
上述现有的电连接器的导电端子为一单臂式的端子,其具有下述的缺点各导电端子的接触部位于该绝缘本体外且呈一勾状。该芯片模块被安装于该电连接器上之前,该等接触部极易被勾到。结果,该等导电端子的位置不够精密,甚至会被弯曲而永久变形。
上述现有电连接器,在结构设计上所存在的诸多缺失,而于使用时产生麻烦与不便,实有待改善,即为从事此行业者所亟欲研讨、改良的方向所在者。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连接器,以确保电连接器端子的接触部不会被勾到,从而确保端子的位置精密且不会被弯曲而永久变形。本实用新型的电连接器的端子包括一接触部、一弹性臂以及一支臂,由于该弹性臂与该支臂的顶端分别连接该接触部的两端并且向下延伸,使得该端子的顶端呈现封闭状。因此,在一芯片模块被安装到该电连接器的前,该端子的接触部不会被外物勾到而能够避免造成弯曲并产生永久变形的状况,以确保该端子的位置精密准确。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一电路板和一芯片模块的立体分解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局部立体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端子的立体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一电路板和一芯片模块的平面示意图,其中该电连接器的绝缘本体未示出;图5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端子的立体图;图6是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端子的前视图;图7是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局部俯视图;图8是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的端子的立体图;图9是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的端子插入电连接器的绝缘本体的平面图;图10是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例的端子的立体图;图11是本实用新型第六实施例的端子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一绝缘本体2及数端子1,该电连接器是安装在一电路板4上,而一芯片模块3是安装于该电连接器中。
如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绝缘本体2概呈一矩形,其设有数个容槽20。该等容槽20皆概呈一矩形,且呈一正向的排列。该等端子1分别固持在该等容槽20中,该等端子1是各包含有一接触部10、一弹性臂11及一支臂12,该等接触部10各具有一接触面101,该等弹性臂11与支臂12的顶端连接该接触部10,且该等弹性臂11与支臂12向下延伸入容槽20中,使得该等端子1的顶端呈封闭状,因此在芯片模块3被安装至该电连接器之前,该等端子1不会被外物勾到,避免该等端子1被外物弯曲以及产生永久变形,以确保该等端子1的位置精确无误。
请参阅图3,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端子1,包括一接触部10、一弹性臂11、一支臂12以及一锡球固定装置13。接触部10顶端形成一接触面101,接触面101可为一平面,使接触部10呈“ㄇ”字形;或可为一弧面,使接触部10呈倒“U”字形。而接触部10的两端分别连接弹性臂11与支臂12的顶端,在本实施例中,支臂12是为如弹性臂11一般具有弹性的弹性臂,而且弹性臂11与支臂12是呈一相对的排列,且对称地弯曲成二开口相面对的弧形。锡球固定装置13,是包含一第一夹持部14、一第二夹持部15及一挡止部16,第一夹持部14是连接弹性臂11底端,第二夹持部15是连接支臂12底端,且第一夹持部14及第二夹持部15是相平行向下延伸,而形成一容置空间17。第一夹持部14的底端是呈现“ㄇ”字形而形成二夹爪141,挡止部16是形成于该二夹爪141之间,并弯折成垂直于第一夹持部14,且向容置空间17的内部延伸。锡球便可由第一夹持部14、第二夹持部15及挡止部16夹持在锡球固定装置13中,并藉由挡止部16的作用,使得锡球得以位于同一平面以提供端子1与电路板4电性连接。另外,在第一夹持部14上段的二相对外侧缘各设置一倒刺144,以供端子1固持于绝缘本体2中。
如图4所示,第一实施例的电连接器安装于电路板4上,该等端子1的第一夹持部14、第二夹持部15及挡止部16是夹持有一锡球40。该等锡球40分别电性连接于电路板4上的导电接点(图略)。芯片模块3,如一中央处理器,是压接于该电连接器上。芯片模块3的导电接点(图略)分别压接于该电连接器的端子1的接触部10的接触面101。如此,芯片模块3和电路板4能够经由该电连接器达成电性连接。图4的虚线为芯片模块3压接于端子1前的示意图,而实线为芯片模块3压接于端子1时的示意图。当芯片模块3压接于端子1时,接触部10下移,而弹性臂11和支臂12分别相对地向外张开而产生弹性变形。弹性臂11和支臂12提供向上的双反向力,使得端子1的接触部10和芯片模块3的导电接点之间的导电性提升,从而能够满足该电连接器应有的规格要求。此外,弹性臂11和支臂12提供一双导电路径,以降低该端子1的阻抗且提升该端子1的导电性。
请参阅图5,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端子1的第二实施例,其在弹性臂11与支臂12的中间各形成一狭窄部112与122,以提升弹性臂11与支臂12的弹性变形能力,而得以避免该弹性臂与支臂因压接而断裂。在本实施例中,支臂12亦为一弹性臂。另外,接触部10两侧面外缘向外延伸,使得接触部10的接触面101具有较大的面积。如此,即使芯片模块3的压接点位置有些许误差或是电连接器的端子1位置有些许误差,接触部10也得以正确的接触到芯片模块3的压接点而导电。
请参阅图6及图7,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电连接器的端子1的弹性臂11和支臂12呈一交错的排列,且支臂12亦为一弹性臂。亦即,第一弹性臂11的底端连接于第一夹持部14的位置和支臂12的底端连接于第二夹持部15的位置呈一对角的排列。因此,在本实施例中,相邻二个端子1其中的一个端子1的支臂12和另一个端子1的弹性臂11相互错位,使得相邻二个端子1的弹性臂11之间的间距增加,且相邻二个端子1的支臂12之间的间距增加。如此,当芯片模块3压接于该等端子1时,相邻二个端子1不会互相接触。
请参阅图8及图9,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的电连接器的端子1,其锡球固定装置13的顶端是连接弹性臂11的底端。锡球固定装置13是由弹性臂11底端向下连续弯折而形成一挡止部16,且挡止部16的底面形成一凹穴161。端子1插设于绝缘本体2的容槽中,弹性臂11与支臂12向下延伸入该容槽的中,使得电连接器的端子1的接触部10形成封闭状。挡止部16位在该容槽中,挡止部16的凹穴161用以盛放锡球40,藉由挡止部16的作用,使得所有锡球皆位于同一平面上。由于仅有弹性臂11与锡球固定装置13连接,因此只能提供单一导电路径及单一反向力。在本实施例中,支臂12仅是用以让接触部10形成封闭状,因此支臂12也可以仅向下延伸至恰好没入容槽的位置a。
如图10所示,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例的端子1的弹性臂11中间进一步形成一狭窄部112,支臂12则具有比弹性臂11较大的宽度,而使得弹性臂11与支臂12的弹性不同,能够让电连接器的端子1在压接时,所有电连接器的端子1能向同一方向倾倒。如此,相邻两电连接器的端子1不会相接触。
如图11所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端子1也得以在金属片上用冲压(blanking)的方式制造。本实施例的端子1的弹性臂11及支臂12的顶端是分别连接接触部10的两端,使得接触部10呈封闭状,而弹性臂11与支臂12向下延伸,且底端连接锡球固定装置13。本实施例的端子1的宽度非常小,因此可以具有较大的变形量,虽然可以提供双导电路径无法提供足够的双反向力。而由于宽度小,使得锡球固定装置13虽然分别连接弹性臂11及支臂12,却无法夹球而必须先焊上一锡球(图略),然后才能与一电路板(图略)电连接。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较佳可行的实施例而已,不能因此即局限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范围,对熟悉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举凡运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和技术构思做出其他各种相应的改变和变形,而所有这些改变和变形都应属在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权利要求1.一种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一绝缘本体,其设有数个容槽;以及数个端子,各端子包括一弹性臂,具有一顶端及一底端;一支臂,具有一顶端及一底端;一接触部,是分别连接该弹性臂与该支臂的顶端,该接触部并具有一朝上的接触面;以及一锡球固定装置,是连接于该弹性臂的底端;其中该端子的锡球固定装置固持于该绝缘本体的容槽内,该端子的接触部伸出该容槽,及该端子的支臂底端伸入该容槽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支臂亦为一弹性臂。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接触面是一平面。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接触面是一弧面。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弹性臂进一步形成一狭窄部。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支臂进一步形成一狭窄部。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弹性臂与支臂具有不同的宽度。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支臂为一弹性臂,且该端子的锡球固定装置进一步连接该支臂的底端。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端子的弹性臂与支臂对称的弯曲成二开口相面对的弧形。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绝缘本体的容槽呈一正向的排列,且该端子的弹性臂与支臂呈一相对的排列。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绝缘本体的容槽呈一正向的排列,且该端子的弹性臂与支臂呈一交错的排列。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端子的弹性臂的底端和支臂的底端呈一对角的排列。
专利摘要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一绝缘本体和数个端子;该绝缘本体设有数个容槽;该等端子包括一弹性臂、一支臂、一接触部和一锡球固定装置;该等端子的锡球固定装置分别固持于该等容槽内;该弹性臂的顶端和该支臂的顶端分别连接于该接触部,使得该端子的顶端呈一封闭状,以避免该接触部被外物勾到;该弹性臂和该支臂提供一双反向力和一双导电路径,以提升该等端子的导电性。
文档编号H01R12/71GK2935546SQ200620115158
公开日2007年8月15日 申请日期2006年5月16日 优先权日2006年5月16日
发明者江圳祥 申请人:莫列斯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