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220228阅读:11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电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有关一种电连接器,尤其涉及一种用于传输电力的电连接器。背景技术
电连接器广泛应用于电子领域中,其具有内、外两层端子并分别充当电 源的正极和负极,,电连接器就是通过端子的正负极来为电子元件提供工作电 压。通常,在线缆的两端组设电连接器插座或插头形成用来连接相隔一段距离 的电源及电子元件的电连接器组件。该种电连接器组件包括有绝缘本体、用于 传输电力的第一、第二导电端子、信号端子及具有若干与第一、第二及信号端 子电性连接的导电芯线的线缆。其中,第一、第二导电端子分别充当电源的正、 负极,信号端子用来传输数据信号。 一种改良型电连接器被公开如中国专利申
请公告第CN2809973号所示。然该电连接器在与对接连接器如中国专利公告第 CN2588628Y号的电连接器所示相对接时存在ESD(Electro-Static Discharge) 即静电释放方面无法解决的问题。
针对上述技术问题,因此,确有必要对电连接器进行改良设计,以满足电 连接器发展的需要。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改良的电连接器,其能够有效解决产品的 静电释放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 绝缘本体及收容在绝缘本体内的若干导电端子,导电端子包括充当电连接器正 极的第一导电端子和充当电连接器负极的第二导电端子,所述电连接器还包括 收容于绝缘本体的弹性件,该弹性件设有可弹性抵接的小舌部和可提供固持作 用的大舌部,所述小舌部的对接时接触区域相对于所述第一导电端子和第二导 电端子中至少一个的对接时接触区域更靠近绝缘本体的前表面。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具有如下有益效果其通过小舌部 可以有效解决产品静电释放的问题。


图l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2为图1所示电连接器的另一角度立体图; 图3为图l所示电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 图4为图3所示电连接器的另 一角度视图; 图5为图3中弹性件的另 一角度视图; 图6为图1沿线A-A方向的剖视图; 图7为图1沿线B-B方向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至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l用来与对接连接器(未图示)相 接,该电连接器1包括有绝缘本体2、 一对分别用于传输正负电力的第一与第二 导电端子3和4、用于传输数据信号的第三导电端子5、弹性件6、安装在绝缘本 体2—侧的锁固件8及用来固定锁固件8的挡板9。本实施例中,电连接器l会与 若干与第一、第二及第三导电端子3, 4, 5连接的导电芯线(未图示)的线缆 (未图示)相连接。所述对接连接器与背景技术中CN2588628Y所述的对接连接 器结构相似。该对接连接器由金属套管、金属管和一具有基部、对接部和连接 部的金属中心端子通过射出成型和组装壳体两个步骤组装而成,该对接连接器 还包括前端设有塑料质地的收容腔的塑料本体,金属管前部具有贴附于收容腔 的内壁的对接部。所述中心端子沿塑料本体中心轴线延伸。所述金属套管内径 大于金属管外径,塑料本体先将金属管埋设然后被金属套管包覆。
如图1至图4所示,绝缘本体2大体呈正方体构形并界定有前表面201。绝缘 本体2包括有于中央形成有收容腔210的第一本体2l及自绝缘本体2的后部延伸 入上述收容腔210中的圓柱状第二本体22。在第二本体22纵长轴线位置处形成 有一直径较小的收容孔220。沿收容腔21 O前端的边缘形成有一 凸出第 一本体21 前表面201的环形凸缘211。第二本体22的前端面(未标号)与第一本体21的前 表面201相平齐。自绝缘本体2的后端向前延伸形成有分别收容第一、第二及第 三导电端子3, 4, 5的第一、第二及第三收容槽213, 214, 215。第三收容槽215 设于绝缘本体2的中部且与第二本体22的收容孔220相连通。第一收容槽213呈n 形环绕在第三收容槽215的外围并与第一本体21的收容腔210相连通。第二收容 槽214设于绝缘本体2的底部并与收容腔210相连通,其底部和顶部设有向内延 伸的开口2140。绝缘本体2还设有位于第一收容槽213的上方用来收容弹性件6
的第四收容槽216。沿绝缘本体2的一个侧面212设有自后向前延伸的安装槽 217。沿安装槽217的内侧壁设有一对滑槽2170。在安装槽217的前部形成有半 圓弧状的第一配合面2171。在第一配合面2171的后侧设有一对矩形凹槽2172, 每一凹槽2172的底表面设有第一定位孔2173。在安装槽217的底表面的后部还 开"i殳有 一个第二定位孔2174。
请参阅图l至图4并结合图6至图7,第一导电端子3充当电源的正极并 自绝缘本体2的后方插入第一收容槽213内。第一导电端子3具有U形的主体 部30、 一对自主体部30先向外倾斜延伸再向内弯折延伸形成的弹性对接部31 及一对分别自主体部30两顶端横向延伸形成的尾部32,对接部31在弯折处 形成接触区域。第一导电端子3的主体部30上设有弹片300。每一尾部32的 自由末端均设有一较浅的U形的焊接部320。第一导电端子3的对接部31向 内延伸且其接触区域凸伸入收容腔210内以与对接连接器的相应部位通过接 触区域弹性接触,建立电性连接路径。第二导电端子4充当电源的负极并自 绝缘本体2的后侧装入第二收容槽214内。第二导电端子4具有固持部40、 自固持部40向前先向下弯折延伸再向上弯曲并伸入收容腔210内以与对接连 接器的相应部分弹性接触的对接部41及自固持部40向后延伸出绝缘本体2 的尾部42,该对接部41在向上弯曲时形成可在与对接连接器对接时的接触 区域。其中,固持部40的两侧设有用于卡持的弹片400,尾部42由一对间 隔一定距离设置的焊接部420组成,每一焊接部420中央设有可容纳焊锡膏 的通孔421,自两焊接部420之间向下弯曲再向前延伸而成的卡配于第二收 容槽底部开口 2140的弹片部43,弹片部43的末端设有略微向下凸出的末梢 部430。用于传输数据信号的第三导电端子5收容在绝缘本体2的第三收容 槽215内,其具有音叉状的暴露在第二本体22的收容孔22G内的接触部51、 自接触部51向后延伸形成的固持部50及自固持部50向下弯折然后向后弯折 延伸超出绝缘本体2的焊接部52。固持部50两侧设有若干与第三收容槽215 的内侧壁干涉配合的倒刺(未标号)从而将第三导电端子5稳固地固持在绝 缘本体2内。
上述第一导电端子3与第二导电端子4分别设有两个用来与线缆的相应 导电芯线电性连接的焊接部320与焊接部420,当其中一个焊接部320, 420 与导电芯线的电性连接部失效时,剩下的焊接部320, 420仍将正常工作为整 个系统提供电力传输。当然,第一导电端子3与第二导电端子4的尾部32,42也可以设置两个分别用来与两根导电芯线相焊接的焊接点而非间隔设置的 焊接部320, 420。这样,通过设置两个焊接部320, 420或焊接点可以提高 电连接器l的可靠性,保证整个系统的正常运作。
如图2至图5并结合图7所示,弹性件6包括固定于绝缘本体2的平直 的定位部60、自定位部60的一端向下翻折且向后延伸而成的大舌部64、自 定位部60向前向下弯曲延伸后再向上弯曲而成的小舌部62及自定位部60的 另一端的一角向下弯折延伸而成的接地臂63。定位部60两侧各设有一个起 卡持作用的弹片600,定位部60包括自其一端两边分别向前延伸的之间留有 间隙的一对定位臂601,定位臂601两外边侧设有使弹性件6与绝缘本体2 稳固配合的倒刺(未标号)。大舌部64包括自定位部60的一对定位臂601向 下翻折向后延伸而成的一对相距一定间隙的弹性臂641、自弹性臂641向后 延伸形成的凸起的接触区域640及自接触区域640向后延伸而成的自由末端 (未标号),大舌部640提高了产品的使用性能,使电连接器l与对接连接器 之间易于插拔。小舌部62自定位部60两定位臂601之间的间隙向前向下延 伸并穿过大舌部64的一对弹性臂641之间的间隙,小舌部62在向上弯曲时 形成凸起的接触区域,对接连接器和机箱内主面板上的静电可通过小舌部62 释放,接地臂63暴露于绝缘本体2的外面且设有尾片630。弹性件6的定位 部60、大舌部64完全收容在第四收容槽216内,小舌部62的接触区域和大 舌部64的接触区域640凸伸入收容腔210内且小舌部62的接触区域位于大 舌部64的接触区域640之前。
锁固件8包括正方形的基板80及与基板80相连的凸柱81。贯穿基板80 与凸柱81的中央形成有螺紋孔82。锁固件8自绝缘本体2的后侧滑入安装 槽217直至凸柱81与安装槽217的第一配合面2171相抵靠。基板80的上下 两侧恰好收容在滑槽2170内。在其他实施例中,锁固件8可以不开设螺紋孔 82而通过其它锁固方式将电连接器1安装到金属框体(未图示)上。
挡板9由绝缘材料制成,其包括板体部90、 一对设于板体部90前部两 端的第一定位部91、设于板体部90后部的第二定位部92和凹容槽93。第一 定位部91为圆柱体,在其外表面设有若干凸肋(未标号)。在板体部90的前 端还形成有半圓弧状的第二配合面900。在第二配合面900的后侧还形成有 一台阶部901。在锁固件8组装至安装槽217内后,挡板9自绝缘本体2的 一侧组装至绝缘本体2上。挡板9的板体部90覆盖在锁固件8棵露在外的基
板80上并将安装槽217填满。挡板9的第二配合面900与绝缘本体2的第一 配合面2171共同形成一个完整的恰好收容锁固件8的凸柱81的圓孔。台阶 部901与锁固件8的基板80的后端相邻以限制锁固件8向后移动。挡板9的 第一、第二定位部91, 92分别插入相应的第一、第二定位孔2173, 2174内 以防止挡板9自绝缘本体2上脱落,凹容槽93用来收容弹性件6上的接地臂 63的尾片630。通过以上的设置,挡板9可以限制锁固件8在各个方向的移 动,并能使锁固件8承受各个方向较大的推力。应用时可通过螺钉(未图示) 与锁固件8的配合将电连接器1锁固到机箱外壳或设备的安装框体上。
当电连接器1与对接连接器相接时,其各端子与对接连接器相接的顺序 是,首先,电连接器1上的弹性件6的小舌部62先于其它部件与对接连接器 的金属套管相接触以将对接连接器内存在的静电通过小舌部62传导到弹性 件上,然后通过接地臂63的尾片630与电脑外壳的金属框体相接触以将静电 最终导出电连接器l外;接着,电连接器1的第二导电端子4上的对接部41 与对接连接器的金属套管相接触以将机箱内的主面板(未图示)上的静电通 过连接主面板和焊接部420的导线(未图示)导到金属套管上,再通过弹性 件6的小舌部62最终沿尾片630导出电连接器1外;然后电连接器1的第一 导电端子3上的一对对接部31皆与对接连接器的金属管的对接部相接触以形 成供电环路;最后电连接器1的信号端子即第三导电端子5上的叉形接触部 51将对接连接器的中心端子的对接部夹容以传递数据信号。通过以上的实现 步骤,小舌部62在电源供给和信号传输之前,先将对接连接器和机箱内的静 电导出,避免了静电对信号传输和电源供给的影响,保证了产品品质和安全 性能。本实施方式中,小舌部62的接触区域先于第一导电端子3和第二导电 端子4的接触区域与对接连接器相接触,由于第一导电端子3和第二导电端 子4需都与对接连接器配接后方能实现电力传输,所以,弹性件6的小舌部 62只需满足比第一导电端子3和第二导电端子4中的一个先接触对接连接器, 即可导走静电。故,弹性件6的小舌部62的接触区域只需满足比第一导电端 子3和第二导电端子4中的一个的接触区域先接触对接连接器亦可达成本实 用新型的目的。
权利要求1.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绝缘本体及收容在绝缘本体内的若干导电端子,导电端子包括充当电连接器正极的第一导电端子和充当电连接器负极的第二导电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连接器还包括收容于绝缘本体的弹性件,该弹性件设有可弹性抵接的小舌部和可提供固持作用的大舌部,所述小舌部的对接时接触区域相对于所述第一导电端子和第二导电端子中至少一个的对接时接触区域更靠近绝缘本体的前表面。
2.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小舌部的接触区域位 于大舌部的接触区域之前。
3.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大舌部比所述小舌部宽。
4. 如权利要求l、 2或3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件设有固 定于绝缘本体的定位部,所述大舌部自定位部向下翻折且向后延伸而成。
5. 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大舌部形成有间隙, 小舌部自定位部向前向下延伸穿过大舌部的间隙而形成。
6. 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件的定位部在其 一端角向下弯折延伸形成接地臂,该接地臂设有伸出绝缘本体外的尾片。
7.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小舌部的接触区域位 于第一导电端子和第二导电端子的接触区域的前方。
8.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大舌部的接触区域位 于第一导电端子和第二导电端子的接触区域的后方。
9.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端子还包括用于 数据信号传输的第三导电端子。
10. 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小舌部、第二导电端 子、第一导电端子和第三导电端子先后依次与对接连接器相接触。
专利摘要一种电连接器(1),其用来与线缆和对接连接器电性连接以传输电力和信号,其包括绝缘本体(2)及收容在绝缘本体(2)内的若干导电端子,导电端子包括充当电连接器正极的第一导电端子(3)、充当电连接器负极的第二导电端子(4)及传输数据信号的第三导电端子(5),所述电连接器(1)还包括收容于绝缘本体(2)的弹性件(6),该弹性件(6)设有传导静电的小舌部(62)和提供产品插拔力的大舌部(64)。
文档编号H01R13/652GK201000968SQ200620165460
公开日2008年1月2日 申请日期2006年12月11日 优先权日2006年12月11日
发明者刘苏峰, 王立彬, 程卫亚 申请人: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