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879183阅读:9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乃一种电连接器,用于接收电性连接元件,尤指一种能与电性 连接元件形成双点接触之电连接器。技术背景传统接收电性连接元件之电连接器的T字型或是倒H型之接触端子藉由杠 杆作用仅能形成单点接触,并且该接触端子的弹性力臂较短故弹性结构较差。 换言之,其单点接触之弹力较小,从而夹持固定该电性连接元件的力量也容易 不足。因此当受到外力冲击或是震动之情形时,接触端子与电性连接元件间即 容易松脱而造成电讯号中断现象美国专利第5, 906, 498号揭示一种接收电性连接元件之电连接器,其包括 一致动器、 一绝缘胶体及数个设于绝缘胶体内的接触端子。该接触端子通常略 成T字型或是倒H型,该致动器组设于绝缘胶体之一侧并置于绝缘胶体与接触 端子间,因此当致动器转动时,可以改变接触端子与绝缘胶体间之空间大小; 绝缘胶体之另一侧设有插入槽,接触端子之另一侧则朝插入槽延伸,当致动器 转动时可藉由杠杆作用改变位于插入槽处之接触端子与绝缘胶体间之空间。从 而当电性连接元件置入该插入槽时,藉由旋转致动器而改变接触端子与绝缘胶 体间之空间大小,该电连接器便可与电性连接元件形成单点接触,因此一方面 可夹持固定该电性连接元件,另一方面可使电性连接元件上的电路接点与接触 端子接触,达到电性连接的效果。如上所述,使用此电连接器之电子产品仅能形成单点接触,并且该接触端 子的弹性力臂较短故弹性结构较差,因此该电子产品将随时可能处于无法正常 使用之状态,大大降低此类电连接器之使用效果。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之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连接器,可接收电性连接元件并与 电性连接元件形成双点接触,加强电性连接之效果。本实用新型之次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连接器,可接收电性连接元件并提 高夹持固定该电性连接元件的力量而可避免受到外力冲击或是震动时造成电 连接器产生电讯号中断之情形。为达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之电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复数导电端子及致动器。该绝缘本体包括前表面、后表面及上表面,由该前表面朝后表面设有一 略呈矩形之插槽,于该上表面与该后表面交界处设有一凹孔,以及复数个相互 平行且连通插槽与凹孔之容置槽。该复数导电端子收置于绝缘本体之容置槽, 包括基本部及连接于其上之上接触臂与下接触臂,该上接触臂略呈J字型,包 括略与基本部平行之第一臂及呈圆弧结构之第二臂,该第一臂包括朝插槽延伸 之第一部及朝凹孔延伸之作动部,该下接触臂介于基本部与第一部间,包括略 与基本部平行之第二部及呈圆弧结构之连接部。该致动器略呈平板状并组设于 凹孔中,包括有控制部及复数个通孔,各该通孔中包括一略呈椭圆状之旋转部, 该导电端子之作动部之末端置于该通孔中,且该旋转部置于该作动部与该基本 部间。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连接器的有益效果在于,由于复数导电端子基本部具 有第一部末端之接触部及该第二部末端之接触部,在与电性连接元件连接时可 以达到双点接触之情形,从而实现加强电性连接之效果。再次,本实用新型提 供的电连接器,在导电端子的凹孔中设置的致动器,可以起到打开和闭合的作 用,因此当电连接器处于闭合状态时,第一部与第二部之接触部将夹紧电性连 接元件,可避免电连接器受到外力冲击或是震动时造成产生电讯号中断之情 形,从而达到本设计的目的。为使本实用新型构造与技术特征能让熟悉此项技术者更加明了,特以实施 例配合附图详加说明如后。


图1系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之较佳实施例安装于电路板上之立体图。 图2系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之较佳实施例结构分解图。 图3系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之绝缘本体的立体剖面图。图4系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之导电端子的前视图。 图5系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之致动器的剖面图。 图6A系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之开启状态的剖面图。 图6B系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之闭合状态的剖面图。 图7系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包含固定片之立体图。 图8系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之固定片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l,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5—较佳实施例组合图,该电连接器 5电性连接于一电路板8,其包括绝缘本体l、复数导电端子2及致动器3,其 用以接收一电性连接元件9。该电性连接元件9可为挠性平板电缆(FlexibleFlat Cable, FFC)或是挠性平板电路板(Flexible Printed Circuits, FPC), 其上包括有导电部91藉以传递电讯号,可位于电性连接元件9之上表面亦可 位于该电性连接元件9之下表面。以下并请参阅其他附图,将详细说明本电连 接器5之各部构造。请参阅图2、图3,该绝缘本体l包括前表面11、后表面12及上表面13, 由该前表面11朝后表面12设有一略呈矩形之插槽14,于该上表面13与该后 表面12交界处设有一凹孔15,以及复数个连通插槽14与凹孔15之容置槽16。 另于该插槽14邻近该前表面11处下方包括一抵压部17。请参阅图2、图4,该复数导电端子2收置于绝缘本体1之容置槽16中, 包括基本部21及连接于其上之上接触臂22与下接触臂23,该上接触臂22略 呈J字型,包括略与基本部21平行之第一臂221及呈圆弧结构之第二臂222, 该第二臂222之一端连接于该第一臂221之中央处,另一端则连接于该基本部 21之中央处并形成第一支点Pl,且该第二臂之圆弧的缺口朝向该插槽14,该 第一臂221包括一端朝插槽14延伸之第一部223及另一端朝凹孔15延伸之作 动部224;该下接触臂23介于基本部21与第一部223间,包括略与基本部21 平行之第二部231及呈圆弧结构之连接部232,该连接部232之圆弧缺口朝向 基本部21且该第二部231之一端朝插槽14延伸,另一端与连接部232连接, 而连接部232另一端则连接于该基本部21之中央处并形成第二支点P2,该第 二支点P2较该第一支点Pl接近该插槽16。为能让导电端子2与电性连接元件9具有较佳的电性连接效果,该第一部 223之末端朝第二部231更可包括一略呈三角形结构之接触部225;同理,该 第二部231之末端朝第一部223进一步包括一略呈三角形结构之接触部233。 且为能与电性连接元件9形成双点接触,该第二部231之末端将置于抵压部17 之上方(细节容后说明);为能让导电端子2与绝缘本体1之间的卡合更加稳 固,该导电端子2收置于容置槽16中时,该基本部21之一端将收置于该抵压 部17之下方并具有突刺211,而可与该抵压部17发生干涉卡合;而该基本部 21之另一端则延伸一焊接部212,可将导电端子2中的电讯号传递于两个不同 的电子元件间,尤其是提供电性连接元件9及电路板8间之电讯号传递。请参阅图2、图5,该致动器3略呈平板状并组设于凹孔15中,包括有控 制部31及复数个通孔32,各该通孔32中包括一略呈椭圆状之旋转部33,该 导电端子2之作动部224之末端置于该通孔32中,且该旋转部33置于该作动 部224与该基本部21间。由于该旋转部33略呈为椭圆状,从而该作动部224 之末端与该旋转部33相接触之区域亦可为圆弧状,而可让该致动器3平顺的 转动。为使致动器3能稳固于绝缘本体1中而不致于脱落,请参阅图2、图3,该致动器3另包括轴34而绝缘本体1之凹孔15中另包括与轴34相配合洞151, 从而该致动器3可以该轴34作旋转运动而不致于易因外力作用而脱离该绝缘 本体1。
请参阅图6A、图6B,显示此电连接器5与电性连接元件9之作动关系, 并为了解说方便,本实施例中之方向是由图6A、图6B中箭头X、 Y方向观之而 决定。
请参阅图6A,当致动器3之控制部31朝向Y方向时,此时电连接器5处 于开启状态,而可将电性连接元件9插入该插槽14,且该电性连接元件9之下 表面接触该下接触臂23之连接部232。
请参阅图6B,当致动器3之控制部31朝向X方向时,此时电连接器5处 于闭合状态,电性连接元件9将无法脱离该插槽14。另请参阅图2、图3,为 能让电连接器5可常保于闭合状态,该致动器3另包括凸块35而绝缘本体1 之凹孔15中另包括与凸块35相配合之槽152,从而该凸块35可卡合于该槽 152中而使得该致动器3可常保于闭合状态。
当电连接器5处于闭合状态时,该旋转部33则加大了该作动部224与该 基本部21间之空间,从而该上接触臂22则以该第一支点Pl作旋转运动并縮 小该第一部223与该基本部21间之空间,进而该第一部223末端之接触部225 朝相反于Y方向运动,亦即向下抵压电性连接元件9而与电性连接元件9形成 电性连接,而此第一支点Pl即为第一浮动点。除此之外,由于该电性连接元 件9之下表面接触该下接触臂23之连接部232,因此当第一部223末端之接触 部225向下抵压电性连接元件9而与电性连接元件9形成电性连接时,该电性 连接元件9将持续向下挤压该连接部232而使下接触臂23以第二支点P2朝接 近该基本部21之方向运动,而此第二支点P2即为第二浮动点;又由于下接触 臂23之第二部231之末端置于抵压部17之上方,从而当下接触臂23以第二 支点P2朝接近该基本部21之方向运动时,该第二部231将接触抵压部17并 产生反作用力点P3,而该第二部231之末端将以反作用力点P3作旋转运动而 向上抵压电性连接元件9。 '
综上所述,该电连接器5具有以第一支点P1为第一浮动点、第二支点P2 为第二浮动点之双点浮动效果,而可让第一部223末端之接触部225及该第二 部231末端之接触部233与电性连接元件9达到双点接触之情形,加强电性连 接之效果,从而达到主要目的。
由于该第一部223之末端与该第二部231之末端包括一略呈三角形结构之 接触部225、 233,因此当电连接器5处于闭合状态时,第一部223与该第二部 231之接触部225、 233将夹紧电性连接元件9,而可避免电连接器5受到外力 冲击或是震动时造成产生电讯号中断之情形,从而达到次要目的。同理,若导电部91位于电性连接元件9之下表面时,亦可达到双点浮动
及双点接触之效果,而且此时下接触臂23与导电部91电性连接,亦能提供更 短的电路传输路径。
请参阅图7、图8,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5更可包括一个以上之固定片4 且组设于该绝缘本体1中。该固定片4略呈U字型并包括一底面41及两侧面 42、 43,其中一侧面42另延伸出一固定臂44,该固定臂44可包括一个以上之 凸刺45,从而当固定片4组设于绝缘本体1中时,可防止该固定片脱离该绝缘 本体l,而另一侧面43则突出于该绝缘本体1外。另外,从该侧面43与该底 面41连接处设有有一孔46,便于当该电连接5焊接固定于电路板8时,可让 呈液态之焊料易于流入该孔46而达到固定之目的。
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结构实施方式乃是为了方便说明本实用新型,并非用 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凡藉由本实用新型之说明书而了解此一技艺者,所 作的修改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之精神,均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相似结构,为本 实用新型之申请专利范围所涵盖。
权利要求1.一种电连接器,于电性连接元件与电路板之间形成电性连接,其特征在于,包括绝缘本体,包括前表面、后表面及上表面,由所述前表面朝后表面设有一矩形之插槽,于所述上表面与所述后表面交界处设有一凹孔,以及复数个连通插槽与凹孔之容置槽;复数导电端子,安装于绝缘本体之容置槽,包括基本部及连接于其上之上接触臂与下接触臂,所述上接触臂J字型,包括与基本部平行之第一臂及呈圆弧结构之第二臂,所述第一臂包括朝插槽延伸之第一部及朝凹孔延伸之作动部,所述下接触臂介于基本部与第一部间,包括与基本部平行之第二部及呈圆弧结构之连接部;以及致动器,设于凹孔中并包括控制部及复数个通孔,所述各通孔中包括一呈椭圆状之旋转部,所述导电端子之作动部之末端置于该通孔中,且该旋转部置于所述作动部与所述基本部间。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之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部之末端朝第二部 另包括一呈三角形结构之接触部。
3. 如权利要求1所述之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部之末端朝第一部 另包括一呈三角形结构之接触部。
4. 如权利要求1所述之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插槽于邻近所述前表面 处下方另包括一抵压部。
5. 如权利要求4所述之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基本部之一端具有突刺。
6. 如权利要求l所述之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所述作动部末端为圆弧状。
7. 如权利要求1所述之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基本部之一端延伸一焊 接部并突出于所述绝缘本体。
8. 如权利要求1所述之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另包括一个以上的固定片, 设于绝缘本体中。 '
9. 如权利要求8所述之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片呈U字型并包括 一底面及两侧面,其中一侧面突出于所述绝缘本体外。
10. 如权利要求9所述之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未突出于绝缘本体外之 侧面另延伸出一固定臂。
11. 如权利要求IO所述之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臂另包括一个以上 之凸刺。
12. 如权利要求9所述之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突出于绝缘本体外之侧 面与该底面连接处设有有一孔。
13. 如权利要求1所述之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电性连接元件为挠性平板电 缆或是挠性平板电路板。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是关于一种电连接器,适用于接收电性连接元件,包括绝缘本体、设于绝缘本体中之复数个导电端子,以及控制导电端子藉以与电性连接元件接触之致动器。绝缘本体设有复数个平行的容置槽,藉以收纳导电端子;导电端子包括基本部及连接于其上之上接触臂与下接触臂,当致动器作动时,可让上接触臂与下接触臂分别绕着对应的支点旋转,而与电性连接元件形成双点接触。
文档编号H01R13/193GK201094139SQ20072007465
公开日2008年7月30日 申请日期2007年9月13日 优先权日2007年9月13日
发明者关建利, 李国清, 蒙大德 申请人:连展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