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883017阅读:14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电连接器组件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电连接器组件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有关一种电连接器组件,尤其是指一种用于高速传输信号 的电连接器组件。背景纟支术电脑显示器有VGA和S-VGA两种界面。最近几年,PC和消费性电子工 业制定出了一系列用以支持各种类型数字信号传输的标准。制造商致力于制 造显示器、电视、显卡、电脑和膝上型电脑等的各种连接器。这些,对于制 造商和客户来说都要付出昂贵的代价,并且,每使用一种新的信号标准时,对应昂贵的电子设备就因为不能与之匹配而报废。计算和消费电子工业颁布新的数字标准,包括HDMI、 HDTV和DVI,引起了电脑显示器和显卡制造业上的问题。集合上述标准之后,VGA界面已不能完全满足具有丰富多々某体信号的产品。新的统一显示界面(Unified Display Interface, UDI);故计划替^ VGA 界面以保持与HDMI和DVI的一致性。UDI连接器包括一金属壳体、收容在 金属壳体内部的收容若干端子的绝缘本体、若干与端子电性连接的线缆,包 覆了金属壳体和线缆的PVC盖体。但是,UDI连接器具体的结构没有提供出 来,良好和简洁的信号传输有待改善。因此,确有必要对现有电连接器进行改良,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缺陷。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连接器组件,其具有高速传输信号 和减少电磁干扰的优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方案实现的 一种电连接器组件,包 括本体、若干端子、印刷电路板、线缆、金属壳体和盖体;所述若干端 子沿对接方向收容在本体内;所述线缆包括与印刷电路板电性连接的若干
芯线;盖体包覆了金属壳体和线缆的前端以提供护套作用;所述金属壳体 包括设有框形主体部的第一壳体、自框形主体部沿对接方向向后延伸的U第二壳体,所述本体收容于第一壳体,其设有U形对接端口和自对接端口向后延伸的连接端口;所述印刷电路板固定至本体,且与端子电性连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组件具体有如下有益效果可减少串音和电-兹千扰。
图1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组件的立体组合图。 图2为图1所示电连接器组件的立体分解图。 图3为图2所示电连接器组件的另一视角图。 图4为本实施例中电连接器组件本体的立体图。 图5为本实施例中电连接器组件壳体的立体图。图6为本施实例中除去与壳体组装的盖体的电连接器组件的部分立体图。图7为图1所示的电连接器组件沿A-A线的剖视图。 图8为图6所示的电连接器组件沿B-B线的剖视图。图9为图1所示的电连接器组件沿C-C线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至图3,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组件100具有一对接方向和对 接接口,其包括设置了收容若干端子2的收容腔(未标号)的本体1,与本 体1相组装且与端子2电性连接的印刷电路板3,与印刷电路板3电性连 接的线缆4,包覆本体1和印刷电路板3的金属壳体5及覆盖了金属壳体5 和线缆4的前端的盖体6。请参照图2至图4,本体1包括基部10,自基部10沿对接方向向后延 伸出一对连接部ll。本体1还包括上壁12、与上壁12平行且比上壁12短 的下壁13及一对自上壁12和下壁13延伸出的侧壁14。上壁12、下壁13 和侧壁14共同形成一收容腔。在本实施例中,收容腔分为三个部分,其包 括设置在上壁12和下壁13之间且相互间隔的若干收容室15、设置在上壁 12前端且沿对接方向与对应收容室15连通的的若干狭槽16及设置在上壁 12和一对侧壁之间且与收容室15和狭槽16连接的对接空间17。上壁12 包括一对与侧壁14相邻的侧部121、设置在侧部121之间且下凹预设距离 的本体扁平部120。侧部121上表面下沉形成的凹口 1210自前表面向后隔 预设距离延伸后并与后表面连通。底壁13比较平滑,其包括自前表面向后 延伸一段距离且与对应的侧壁14邻近的槽口 130,沿对接方向还设置有一 定长度的一对肋条131,以便本体1可靠的装配在金属壳体5上。每一侧 壁14前端设有以导引对接连接器的倾斜导引面141。进一步,基部10的 两个側壁14的连接部11向后延伸在内壁上形成导引印刷电路板3插入的 导引槽110,连接部11的前端外侧设置有狭长切口 113,和长在狭长切口 113两侧且自连接部11的后端向外延伸的一对挡止部111。在本实施例 中,为了可靠固持印刷电路板3,在导引槽110上设置了加强条1100,狭 长切口 113的末端内表面上形成一挡止块1101以防止印刷电路板3过度的 插入。其中的一个挡止部lll自连接部11的侧表面向外延伸。另一个挡止 部111自连接部11的上表面和侧表面延伸出来,因此,形成一个阶状结构 (未标号)以供金属壳体5滑动。本体1进一步形成了一自连接部110的后 表面朝向基部10的一狭缝112。在本实施例中,基部10的前端截面为U 型,该截面由狹槽16、对接空间17和侧壁14的前端组成,称为本实施例 的对接接口,亦可称为对4妄端口,则自对接端口向后延伸的部分称为连接 端口。请参照图2至图3,端子2包括若干第一端子20和第二端子21,端子 沿预设的间隔排列。第一端子20包括与对接连接器连接的接触部200、连 接印刷电路板3的尾部202和连接接触部200与尾部202的连接部201。 连接部202包括形成于其一端可与收容室15内壁干涉接触的若干凸刺 2010。第二端子21与第一端子20所述的结构类似。其中,部分第一端子 20用于传输高速信号,当电连接器组件100与对接连接器对接时,其中一 个第二端子21用于热插拔。请参照图2至图3,印刷电路板3呈平板状,其包括可与笫一端子20 的尾部202电性连接并且在印刷电路板3 —侧表面上排列成一排的若干第 一接点30、与第一接点30邻近设置且与第二端子21的尾部电性连接的一 对第二接点31和若干在印刷电路板上下表面分别排成一排的与线缆4电性 连接的第三接点32。值得注意的是,第一接点30在对接方向上比第二接 点31向外伸了一段预设距离。又,第一接点30和第二接点31通过印刷 电路板3上的迹线(未图示)与第三接点32电性连接。请参照图2,线缆4包括若干与第三接点32焊接的芯线40,包覆在芯 线40周围以达到保护作用的绝缘外被(未标号)及与金属壳体5电性连接以 防止电磁干扰的金属遮蔽层41。请参考图2至图9,金属壳体5为金属材料制成,其包括第一壳体 50,沿垂直于对接的方向与第一壳体50组装的第二壳体59。在本实施例 中,第二壳体59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的主旨下也可以沿对接方向与第一壳 体50组装。第一壳体50包括框形主体部51、自框形主体部51向后延伸的U型延 伸部52和自延伸部52的后端向后延伸的夹线部53。框形主体部51包括 第一顶壁510、与第一顶壁510相反设置的第一底壁511及连接第一顶壁 510和第一底壁511的一对第一侧壁512。第一顶壁510、第一底壁511和 第一侧壁512 —起构成了收容绝缘本体1的第一收容空间56。第一顶壁 512包括一对收容側部121的第一側壁突出部5100及与本体扁平部120相 配合且与第一侧壁突出部5100阶状接触并向第一收容空间56下沉预定距 离的第一壳体扁平部5101。第一侧壁突出部5100上设置了一对向第一收 容空间56凹进的第一弹片5103,第一弹片5103可滑入侧部12的凹口 1210以防止金属壳体5脱离绝缘本体1。第一底壁511包括一对与槽口 130对齐的第二弹片5110。每一第一侧壁512包括靠近其后表面的第三弹 片5120,该第三弹片5120与狭长切口 113对齐且能够可靠固定本体1与 金属壳体5。顶壁511与底壁512均设有若干靠近其后表面的固持孔54。 当盖体6与金属壳体5包覆成型时,塑料注入固持孔54形成的柱体(未图 示)与固持孔54配合可提供可靠的固持作用。又,第一壳体50包括自第 一侧壁突出部5100的后表面向后延伸的一对舌部55。舌部55又包括设置 在其中央的矩形孔550。横截面为U型的延伸部52包括自第一底壁511向 后延伸的第一壳体下壁520、与第一侧壁512相隔一段距离且设置在两边
的一对第一壳体侧壁521和第一壳体后壁522。第一壳体下壁520、第一壳 体侧壁521和第一壳体后壁522共同形成了与第一收容空间56连接的壳体 收容腔(未标号)。第一壳体侧壁521还包括一对矩形切口 5210。第一壳 体后壁522的后端设置了一供夹线部53向后延伸的壳体缺口 (未标号)。第 一壳体下壁520沿对接方向设置了若干自上表面下凹预设距离的第一保持 肋5200。特别地,第一壳体后壁522的顶表面比第一壳体侧壁521的稍 低。请参照图2至图3并结合图8, U形截面的第二壳体59包括第二顶壁 "0、设置在两侧的一对第二側壁591及连接第二側壁591和笫二顶壁590 的第二后壁592。第二顶壁590、第二侧壁591和第二后壁592 —起构成的 第二收容空间(未标号)可收容延伸部52。第二顶壁590包括一对朝向第二 收容空间内弯曲且与矩形孔550对齐设置可以固持第二壳体59和第一壳体 50的壳体第一垫片5901及设置在第二顶壁590前端的曲形弹片5902。第 二侧壁591包括一对朝向第二收容空间内弯曲且可与第一壳体50的第一矩 形切口 5210配合的壳体第二垫片5910。第二后壁592由两片金属片堆栈 而成。第二后壁592内側金属片的内壁上设置了一对向第二壳体59的第二 收容空间内延伸的壳体第一弹片5921,第二后壁592的外側金属片包括一 对壳体第二弹片5920,壳体第二弹片5920向内延伸通过与壳体第一弹片 5921形成的切口 (未标号)扣持将两个金属片固定在一起。第二后壁592进 一步包括用以收容夹线部53的半圆开口 5923。请参考图2至图3,盖体6由绝缘材料制成,其包括基座60、自基座 60向后延伸的环状应力释放部62。基座60的收容腔63与应力释放部62 相连。盖体6的内部向收容腔63突出一凸部61与第一壳体扁平部5101对 齐。值得注意的是,凸部61的结构大小为可收容第一壳体扁平部5101为 宜。请参考图1至图9,组装时,第一和第二端子20, 21的接触部各自收 容在对应的狭槽16内,第一和第二端子20, 21的连接部收容在收容室15 内,第一和第二端子20, 21的尾部暴露在一对连接部11之间。值得注意 的是,第一和第二端子20, 21上的凸刺2010与收容室15的内表面相接,
从而使得第一和第二端子20, 21固定收容在收容室15内。第一端子20在 对接方向上比第二端子21接近对接面。印刷电路板3通过导引槽110插入 并与本体l固持。在插入的过程中,第一和第二端子20, 21的尾部与第一 和第二接点30, 31接触设置,由于加强条与印刷电路板3的表面接触设 置,使得印刷电路板被固定在导引槽110内且被挡止块1101阻挡防止过度 插入。为了达到第一和第二接点30, 31与第一和第二端子20, 21的尾部 间的可靠连接,第一和第二端子20, 21的尾部被焊接在第一和第二接点 30, 31上。线缆4焊接在印刷电路板3上。芯线40与第三接点32电性连 接。请参照图1至图9,所述组装之后的组件插入并组装至金属壳体5 上。在组装的过程中,本体1收容在第一收容空间56内。 一对侧部121放 置在第一侧壁突出部5100上,直到挡止部111抵靠在笫一壳体50的框形 主体部51的后表面上,为使本体1牢固的收容在第一壳体50内且防止本 体1从第一壳体50内滑脱,第一、第二和第三弹片5103、 5110和5120分 别抵接在凹口和槽口 1210, 130及狭长切口 113上。值得注意的是,印刷 电路板3的后端收容在延伸部52的收容腔内并与第一壳体下壁520间隔一 定距离。夹线部53夹住线缆4的金属遮蔽层41将线缆4固持在第一壳体 50上实现接地作用。本体1的肋条131抵接在笫一壳体50的内壁上以实 现本体1与壳体的干涉组装。在插入的过程中,舌部55沿侧部121滑动至 连接部11的后表面。请参照图1至图9,第二壳体59沿垂直于对接的方向组装至第一壳体 50上,并使得壳体第一和第二垫片5901, 5910分别卡持在矩形孔550和 第一矩形切口 5210内。第二壳体59的第二顶壁590、第二侧壁591和第 二后壁592包围延伸部52。在组装的过程中,当壳体第一弹片5921抵接 在第一壳体后壁522上时第二壳体59停止安装,夹线部53部分安装在半 圓开口 5923上。所述组装之后,端子2和印刷电路板3被金属壳体5遮 蔽,以减少电磁干扰并增强电特性。请参照图1至图9,将所述组装好的组件放入模具型腔,在其上包覆成 型盖体6。材料融化注入,经过冷却后形成盖体6。盖体6包覆了第二壳体 59和第一壳体50的后端以提供外护。更进一步,融化的材料注入金属壳 体5的固持孔54,待材料冷却后,本体1和盖体6之间达到更加牢固组装。
权利要求1. 一种电连接器组件,包括本体、若干端子、印刷电路板、线缆、金属壳体和盖体;所述若干端子沿对接方向收容在本体内;所述线缆包括与印刷电路板电性连接的若干芯线;盖体包覆了金属壳体和线缆的前端以提供护套作用;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壳体包括设有框形主体部的第一壳体、自框形主体部沿对接方向向后延伸的U形截面的延伸部及沿垂直于对接方向组装至所述延伸部上且截面为U形的第二壳体,所述本体收容于第一壳体,其设有U形对接端口和自对接端口向后延伸的连接端口;所述印刷电路板固定至本体,且与端子电性连接。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壳体的 框形主体部包括第一顶壁、第一底壁和一对第一侧壁,框形主体部的U型 前端截面由第一顶壁和一对第一侧壁形成,所述本体包括了一对侧壁和形 成于一对侧壁之间且比侧壁下沉一段距离的本体扁平部。
3、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壳体的 框形主体部的第一侧壁各形成有第 一侧壁突出部,在该对第一側壁突出部 之间下沉一段距离形成有与本体扁平部对齐设置的第一壳体扁平部,所述 本体的一对侧壁包括自側壁表面的前端向后延伸并与后表面连接且向下凹 进一段距离的凹口 ,所述第 一壳体的第 一側壁突出部包括向内延伸且在组 装时沿凹口滑动的第一弹片。
4、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框形主体部 包括设置在其后端的多个矩形孔,所述矩形孔在盖体包覆金属壳体时,被 材料填充以增加盖体的牢固性,所述截面为U形的第二壳体与第一壳体的 延伸部锁扣,第二壳体的两个侧壁包覆延伸部的两个侧壁。
5、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和 第二壳体其中之一具有形成于两侧壁的一对切口,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的另外一个具有在两侧壁上形成的用来与所述切口配合的垫片。
6、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壳体包 括由两片金属片重叠而成的第二后壁,第二后壁内侧金属片的内壁上设置了一对壳体第一垫片,第二后壁的外侧金属片包括一对壳体第二垫片,壳 体第二垫片向内延伸通过与壳体第一垫片形成的切口扣持将两个金属片固定在一起。
7、 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壳体第 一垫片在第二壳体组装至第一壳体时抵接在第一壳体后端以防止第二壳体的过分插入。
8、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包括基 部和连接部,连接部包括形成在侧壁的一对狭长切口,金属壳体包括自側 壁向内延伸的一对垫片与狭长切口配合防止本体与金属壳体脱离。
9、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盖体包覆金 属壳体,第二壳体被盖体全部包覆。
10、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线缆包括 被夹线部固定以达到接地作用的金属遮蔽层。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用于高速信号传输的电连接器组件,其包括本体、若干端子、印刷电路板、线缆、金属壳体和盖体;所述若干端子沿对接方向收容在本体内;所述线缆包括与印刷电路板电性连接的若干芯线;盖体包覆了金属壳体和线缆的前端以提供护套作用;所述金属壳体包括设有框形主体部的第一壳体、自框形主体部沿对接方向向后延伸的U形截面的延伸部及沿垂直于对接方向组装至所述延伸部上且截面为U形的第二壳体,所述本体收容于第一壳体,其设有U形对接端口和自对接端口向后延伸的连接端口;所述印刷电路板固定至本体,且与端子电性连接。本实用新型具有高速传输信号和减少串音和电磁干扰的优点。
文档编号H01R13/502GK201081831SQ200720152870
公开日2008年7月2日 申请日期2007年6月15日 优先权日2006年7月5日
发明者杰利·吴 申请人: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