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908707阅读:8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电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连接器,尤其涉及一种具有两个连接器接口的 电连接器。背景技术
与本实用新型相关的现有技术请参阅2007年9月18日公告的美国专利 第7,270, 570号,该专利揭示了一种堆叠式电连接器,其包括上端口、下端 口及将上、下端口隔开的分隔部,所述上端口包括第一舌板及固定在第一 舌板上的第一端子;所述下端口包括第二舌板及固定在第二舌板上的第二 端子;由于第一、第二端子均用以传输高速信号,所以第一、第二端子之 间容易产生串扰(Cross-Talk),进而影响信号传输的质量。
因此,有必要对现有电连接器予以改良以克服现有技术中的所述缺陷。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屏蔽效果较好的电连接器。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电连接器,其包 括第一连接器接口、第二连接器接口及将第一、第二连接器接口隔开的绝 缘分隔部,所述分隔部包括前端面,所述第一连接器接口包括第一舌板、固 定于第一舌板上的若干第一导电端子及包覆第一舌板外围的第一壳体;所述 第二连接器接口包括第二舌板、固定于第二舌板上的若干第二导电端子及围 绕在第二舌板外围的第二壳体;所述电连接器还包括位于第一、第二壳体之 间且包覆分隔部前端面的金属遮蔽体。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通过将分隔部的前端面进行遮蔽,降低第 一、第二导电端子之间的信号传输的相互影响,进而达到较好的屏蔽效果。


图l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立体组合图。
图2是图1另一角度的立体组合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分解示意图。图4是图3另一角度的分解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定位座与第一导电端子配合的立体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照图1至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IOO,其包括绝缘本体l、 固定于绝缘本体1上的若干导电端子2、第一、第二壳体3、 4及部分遮蔽绝 缘本体1的遮蔽体5。所述第一、第二壳体3、 4及遮蔽体5均由金属材料制成。
所述绝缘本体l包括位于上端的第一舌板ll、位于第一舌板ll下方的第 二舌板12及位于第一、第二舌板ll、 12之间且用以将第一、第二舌板ll、 12隔开的绝缘分隔部13。所述第一舌板ll自其上、下表面凹陷形成有第一 端子收容槽112。所述第二舌板12包括仅位于其上表面的第二端子收容槽 122。所述分隔部13包括前端面131、垂直前端面131的两侧壁132及自前端 面131上端向后凹设形成的一对狭槽133。所述绝缘本体l还设有位于第一、 第二舌板ll、 12后端的收容腔14及位于第二舌板12外围的导引壁15。所述 绝缘本体l还包括位于第一舌板ll两侧用以抵压第一壳体3的一对固定壁 16,所述固定壁16包括上端面161。所述分隔部13两侧底部与第二壳体4之 间形成有一对凹槽17,所述分隔部13包括位于凹槽17内的下端面18。
所述导电端子2包括固定于第一舌板11上的若干第一导电端子21及固 定于第二舌板12上的若干第二导电端子22。所述第一导电端子21包括收容 于第一端子收容槽112内的上、下两排第一接触部211、自第一接触部211 垂直弯折的三排第一固定部212及位于第一固定部2U末端的三排第一焊接 部213。
所述第二导电端子22包括收容于第二端子收容槽122的一排第二接触 部221、自第二接触部221垂直弯折的两排第二固定部222及位于第二固定部 222末端的两排第二焊接部22 3。
所述第一壳体3包围于第一舌板11的外围,以形成位于两者之间的第一 收容空间30。所述第一壳体3、第一舌板11及若干第一导电端子21形成了第 一连接器接口IO。所述第一壳体3包括顶面31、与顶面31相对的底面32、自 顶面31向下垂直延伸的两侧面33及连接底面32与两侧面33的一对倾斜面 34。所述倾斜面34与底面32共同撕折形成一对固持部35。所述固持部35呈 "L"形,其包括竖直部351及水平部352。所述竖直部351与对应的侧面33位于同一平面内,所述水平部352收容于绝缘本体1的狭槽133内,用以将第一 壳体3更好的定位。
所述第二壳体4包覆导引壁15的外围,所述电连接器100还包括位于第 一连接器接口 10下方的第二连接器接口20,所述第二连接器接口20包括第 二舌板12、若干第二导电端子22、导引壁15及第二壳体4。
所述遮蔽体5包括遮蔽分隔部13前端面131的主体部51及自主体部51两 侧向后延伸的扣持部52。所述扣持部52包括自其上、下端向内弯折的第一、 第二锁扣部53、 54及自扣持部52中部向内形成的抵压片55。组装时,所述 扣持部52套接于分隔部13的两侧壁132上,所述抵压片55与两侧壁132抵压。 所述第一锁扣部53抵靠在固定壁16的上端面161上,所述第二锁扣部54突伸 入凹槽17内并抵靠在分隔部13的下端面18上。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100通过 设置遮蔽体5可降低第一、第二导电端子21、 22之间的信号串扰,提高信号 传输质量。当然,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遮蔽体5可与第一、 第二壳体3、 4接触以达到更好的屏蔽效果。
为了将第一导电端子21的第一固定部212及第二导电端子22的第二固 定部222有序的组织在一起,所述电连接器100还包括第一、第二及第三定 位座6、 7、 8。所述第一定位座6包括基部61、位于基部61两侧的第一、第 二固定槽62、 63及自基部61延伸的凸柱64,所述第二固定槽6 3位于凸柱64
部72,所述按压部72内侧面设有若干凸块73。所述第三定位座8包括五排通 孔81。
请参照图5所示,组装时,所述第一定位座6及第二定位座7均收容于绝 缘本体1的收容腔14内,所述第一固定座6的凸柱64按压第一导电端子21最 内层的第一固定部212,第一导电端子21中间层的第一固定部212收容于第 二固定槽63内,所述第一导电端子21最外层的第一固定部212收容于第一固 定槽62内。所述第二定位座7扣持于第一定位座6上,所述凸块73与第一固 定槽62配合以将最外层的第一固定部212固定。所述三排第一焊接部H3及 两排第二焊接部223均穿过第三定位座8的通孔81,用以被焊接到电路板上。
权利要求1. 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第一连接器接口、第二连接器接口及将第一、第二连接器接口隔开的绝缘分隔部,所述分隔部包括前端面,所述第一连接器接口包括第一舌板、固定于第一舌板上的若干第一导电端子及包覆第一舌板外围的第一壳体;所述第二连接器接口包括第二舌板、固定于第二舌板上的若干第二导电端子及围绕在第二舌板外围的第二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连接器还包括位于第一、第二壳体之间且包覆分隔部前端面的金属遮蔽体。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隔部包括垂直前 端面的两侧壁,所述遮蔽体包括遮蔽分隔部前端面的主体部及自主体部弯折 的扣持部,所述扣持部与两侧壁纟氐压。
3.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扣持部设有与两侧 壁抵压的抵压片。
4.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连接器设有绝缘 本体,所述第一舌板、第二舌板及分隔部均设置于绝缘本体上,所述绝缘本 体还包括位于第一舌板两侧且与第一壳体抵压的固定壁,所述固定壁设有上 端面;所述遮蔽体的扣持部包括抵压固定壁上端面的第 一锁扣部。
5. 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隔部与第二壳体 之间形成有凹槽,所述分隔部包括位于凹槽内的下端'面;所述遮蔽体的扣 持部包括与第一锁扣部相对的第二锁扣部,所述第二锁扣部抵靠于分隔部 的下端面。
6.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包括位于 第 一舌板两侧的两侧面及自两侧面向第二连接器接口延伸的固持部,所述分 隔部包括自前端面凹设的用以收容固持部的狭槽。
7. 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固持部呈"L"形, 其包括竖直部及水平部,所述水平部收容于狭槽内。
8. 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包括底面 及连4妻底面与两侧面的倾斜面,所述固持部是由倾杀+面与底面撕折形成的。
9.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遮蔽体与第一壳体及第二壳体接触。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舌板包括上、下表面,所述第一导电端子包括分别定位于上、下表面的第一接触部及三排 垂直第一接触部的第 一固定部,所述电连接器包括分别定位三排第一 固定部 的第一定位座。
专利摘要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第一连接器接口、第二连接器接口及将第一、第二连接器接口隔开的绝缘分隔部,所述分隔部包括前端面,所述第一连接器接口包括第一舌板、固定于第一舌板上的若干第一导电端子及包覆第一舌板外围的第一壳体;所述第二连接器接口包括第二舌板、固定于第二舌板上的若干第二导电端子及围绕在第二舌板外围的第二壳体;所述电连接器还包括包覆分隔部前端面的金属遮蔽体,如此设置,使第一、第二导电端子之间产生较好的屏蔽效果。
文档编号H01R27/02GK201252302SQ20082003626
公开日2009年6月3日 申请日期2008年5月16日 优先权日2008年5月16日
发明者何家勇, 郑启升 申请人: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