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子压接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208601阅读:13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端子压接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将压接式端子压接到电线的技术。
背景技术
当形成在电线的端部处的露出芯线部布置在压接式端子的芯线压接部上时,压接式端子到电线的压接通过使用压接模具向芯线压接部施加大的压缩载荷来执行,从而使得露出芯线部和芯线压接部的塑性变形。此时,通过在芯线暴露部的远端部与设置在芯线压接部外部的止动器处于接触的同时,执行上述压接操作,芯线暴露部能相对于压接式端子精确定位。与本申请的发明有关的传统技术的示例包括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技术。专利文献1 日本专利申请特开No. 08-236254(1996)

发明内容
在将压接式端子压接到包含铝或铝合金作为其芯线部的电线的情形中,由于其性能特征,与压接包含铜或铜合金作为其芯线部的电线的情形相比,压接必须在更高的压缩下执行。然而,当压接在高压缩下执行时,芯线部的延伸量增加。因此,如果在芯线暴露部的远端部与布置在芯线压接部外部的止动器处于接触的同时执行压接操作,则出现以下问题芯线暴露部的芯线从芯线压接部的伸出量增加。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将压接式端子压接到电线,同时将露出芯线部从压接式端子的芯线压接部的伸出量降至尽可能小。为解决上述问题,根据第一方面的端子压接装置是将压接式端子的芯线压接部压接到电线的端部的露出芯线部的端子压接装置,所述端子压接装置包括下模具,芯线压接部能置于所述下模具上;上模具,所述上模具与所述下模具相对布置,并被移动以相对地接近所述下模具,从而与下模具配合以将置于下模具上的芯线压接部压接到露出芯线部;驱动机构部,所述驱动机构部使下模具和上模具移动,以使所述下模具和上模具彼此接近和分离;位置限制部,所述位置限制部包括止动器,所述止动器能在限制位置与退回位置之间移动,在所述限制位置,止动器能与置于下模具上的芯线压接部上的露出芯线部的远端部处于接触,而在所述退回位置,止动器从下模具和上模具的移动路径退回;以及接近/分离操作传递构件,所述接近/分离操作传递构件与由驱动机构部执行的接近/分离移动操作关联移动,所述接近/分离操作传递构件根据由驱动机构部执行的接近操作而使止动器朝着退回位置移动,并根据由驱动机构部执行的分离操作而使止动器朝着限制位置移动。由此,在将露出芯线部的远端部的位置限制为布置在芯线压接部上之后,下模具和上模具移动以相对彼此接近,从而将芯线压接部压接到露出芯线部。这能够在压接之后将露出芯线部从芯线压接部的伸出量降至尽可能小。另外,由于止动器在压接时移向退回位置,所以压接式端子能在无止动器的干涉的情况下压接到电线。第二方面是根据第一方面的端子压接装置,其中位置限制部包括止动器支撑部和偏置构件,所述止动器支撑部将止动器以能移动的方式支撑在限制位置与退回位置之间,所述偏置构件朝着限制位置偏置止动器;以及接近/分离操作传递构件根据由驱动机构部执行的接近操作施加使止动器克服偏置构件的偏置力朝着退回位置移动的移动力,并根据驱动机构部的分离操作解除所述移动力以使止动器通过偏置构件的偏置力朝着限制位置移动。这能够确保将止动器移向退回位置的操作。第三方面是根据第一方面或第二方面的端子压接装置,其中位置限制部的止动器设置为能沿压接式端子的芯线压接部的轴向方向在限制位置与退回位置之间移动。这能够在使止动器的移动量相对小的同时,避免止动器与下模具和上模具之间的干涉。根据下文结合附图给出的本发明的详细描述,本发明的这些和其它目的、特征、方面和优点将变得更加明显。


图1是示出根据一实施例的端子压接装置的正视图;图2是上文提及的端子压接装置的主要部件的侧视图;图3是上文提及的端子压接装置的主要部件的平面图;图4是沿图2的线IV-IV截取的示意性说明图;图5是在执行压接操作时,端子压接装置的主要部件的侧视图;图6示出止动器的芯线接触片与芯线压接部之间的位置关系的示例;图7示出在压接之后,露出芯线部的形状的示例;图8示出止动器的芯线接触片与芯线压接部之间的位置关系的示例;以及图9示出在压接之后,露出芯线部的形状的示例。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文将对根据一实施例的端子压接装置进行描述。图1是示出端子压接装置20的正视图。图2是端子压接装置20的主要部件的侧视图。图3是端子压接装置20的主要部件的平面图。图4是沿图2的线IV-IV截取的示意性说明图。图5是在执行压接操作时, 端子压接装置20的主要部件的侧视图。端子压接装置20是将压接式端子10的芯线压接部12压接到形成在电线16的端部处的露出芯线部17a的装置。这里,将对待加工的压接式端子10和电线16的示例进行描述。电线16通过在芯线部17的外周上形成由树脂等制成的绝缘包覆部18而构造,芯线部17是导线构件。在电线16的端部处,将预定长度的绝缘包覆部18剥去,从而在电线 16的端部处形成具有预定长度的露出芯线部17a。优选作为要通过此端子压接装置20加工的对象的电线16是具有适合于高压缩压接的芯线部17的电线16,芯线部17诸如铝或铝合金。压接式端子10是通过对诸如铜合金板的金属板执行冲压/弯曲加工而形成的构件。在压接式端子10中,包覆压接部11、芯线压接部12和连接部13以线性方式连续布置。
包覆压接部11形成为使得其基本垂直于压接式端子10的纵向方向的横截面具有大致U形形状。一对包覆压接片Ila设置在包覆压接部11的两个侧部处。在电线16的绝缘包覆部18的端部布置在包覆压接部11中时,该对包覆压接片Ila朝着内部塑性变形。由此,包覆压接部11在露出芯线部17a之前的位置处压接到绝缘包覆部18的端部。可将此包覆压接部11省去。芯线压接部12形成为使得其基本垂直于压接式端子10的纵向方向的横截面具有大致U形形状。一对芯线压接片1 设置在芯线压接部12的两个侧部处。在露出芯线部 17a布置在芯线压接部12中时,该对芯线压接片1 朝着内部塑性变形。由此,芯线压接部 12压接到露出芯线部17a。连接部13是能与匹配连接构件连接的部分。这里,连接部13形成大致管形形状, 并且能与匹配端子构件等插入连接。根据匹配连接构件的形状,只要连接部能与匹配连接构件连接,则连接部可以是杆形形状、细长板形形状、能旋拧和能连接的环形形状等。端子压接装置20包括包覆压接下模具32、芯线压接下模具36、包覆压接上模具 42、芯线压接上模具46、驱动机构部50、位置限制部60和接近/分离操作传递构件70。包覆压接下模具32和芯线压接下模具36的每一个是也称为砧座的构件。包覆压接下模具32和芯线压接下模具36相邻且固定地附接到固定构件22以便向上突出。包覆压接下模具32的上端部形成为细长杆状部,而包覆压接下模具表面3 形成在其上表面上,该包覆压接下模具表面3 具有弧形弯曲的浅槽形状。芯线压接下模具36的上端部形成为细长杆状部,而芯线压接下模具表面36a形成在其上表面上,该芯线压接下模具表面36a具有弧形弯曲的浅槽形状。上文提及的包覆压接下模具表面3 和芯线压接下模具表面36a彼此连续地设置在同一直线中。压接式端子10的包覆压接部11和芯线压接部12分别放置并从而支撑在包覆压接下模具表面3 和芯线压接下模具表面36a上。电线导向构件34邻近包覆压接下模具32设置。具有弧形弯曲的浅槽形状的导向凹槽3 形成在电线导向构件34的上表面上。导向凹槽3 适于朝着置于包覆压接下模具表面3 和芯线压接下模具表面36a上的压接式端子10的包覆压接部11和芯线压接部 12引导电线16的端部,而且在其上放置电线16并从而将电线16支撑在压接式端子10之前的位置处。端子辅助支撑部38邻近芯线压接下模具36设置。端子辅助支撑部38上放置并从而支撑通过芯线压接下模具36支撑的压接式端子10的连接部13。在端子辅助支撑部 38中,凹部38a形成在接近/分离操作传递构件70之下的位置处,以避免与向下移动的接近/分离操作传递构件70的干涉,将在下文对接近/分离操作传递构件70进行描述。包覆压接上模具42和芯线压接上模具46的每一个是也称为压接器的构件,并且通过驱动机构部50以悬挂方式支撑,使其能向上和向下移动。包覆压接上模具42布置在包覆压接下模具32上方以与其相对,使得包覆压接部 11能在包覆压接上模具42与包覆压接下模具32之间压接到绝缘包覆部18。更具体地,包覆压接上模具42是以悬挂方式支撑的构件,而具有凹槽形状的包覆压接上模具表面4 形成在包覆压接上模具42的下部并在与包覆压接下模具表面3 相对的位置处。包覆压接上模具表面42a的最内(最上)部形成为以半圆弧形弯曲的弯曲面。包覆压接上模具表面42a的下开口部形成为朝着下侧向外倾斜的弯曲面。在包覆压接部11置于包覆压接下模具表面3 上时,使包覆压接上模具42更靠近包覆压接下模具32移动,从而使该对包覆压接片Ila朝着绝缘包覆部18向内变形,使得包覆压接部11压接到绝缘包覆部18。芯线压接上模具46布置在芯线压接下模具36上方以与其相对,使得芯线压接部 12能在芯线压接上模具46与芯线压接下模具36之间压接到露出芯线部17a。更具体地, 芯线压接上模具46是以悬挂方式支撑的构件,而具有凹槽形状的芯线压接上模具表面46a 形成在芯线压接上模具46的下部并在与芯线压接下模具表面36a相对的位置处。芯线压接上模具表面46a的最内(最上)部形成为以半圆弧形弯曲的弯曲面。芯线压接上模具表面46a的下开口部形成为朝着下侧向外倾斜的弯曲面。在芯线压接部12置于芯线压接下模具表面36a上时,使芯线压接上模具46更靠近芯线压接下模具36移动,从而使该对芯线压接片1 朝着露出芯线部17a向内变形,使得芯线压接部12压接到露出芯线部17a。此实施例预期用于具有包覆压接部11的压接式端子10。然而,例如,在不具有包覆压接部11的压接式端子10中,可将包覆压接下模具32和包覆压接上模具42省去。驱动机构部50适于使包覆压接下模具32和芯线压接下模具36以及包覆压接上模具42和芯线压接上模具46朝着彼此和远离彼此移动。这里,驱动机构部50包括可移动构件M以及向上和向下驱动该可移动构件M的驱动部56,可移动构件M通过上下支撑框架52以使可移动构件M能向上和向下移动的方式支撑。上下支撑框架52包括背板部5 和一对导向框架片52b。背板部5 设置为基本垂直地竖立在固定构件22上。该对导向框架片52b固定到背板部52a的一个主面(在前面侧)。该对导向框架片52b固定成相对于固定构件22的上表面和背板部5 基本垂直竖立,同时其间以预定间距彼此平行布置。该对导向框架片52b的下端部与固定构件22的上表面隔开,并在其间形成预定间距,用于压接操作。可移动构件M以能布置在上述该对导向框架片52b之间的大致长方体形状形成, 并且在该对导向框架片52b之间以恒定姿态被弓丨导以便向上和向下移动。上述包覆压接上模具42、芯线压接上模具46等以悬挂方式支撑在可移动构件M 的下部上。驱动部56通过往复线性驱动机构构造,该往复线性驱动机构使用诸如气缸或油压缸的致动器或者马达以及凸轮机构,该凸轮机构将致动器或马达的旋转运动转换成线性运动等。驱动部56通过未示出的支撑构件支撑在可移动构件M上方的预定位置处。驱动部56具有杆部56a,该杆部56a能被驱动以延伸和收缩。杆部56a的远端部联接并固定到可移动构件讨的上端部。可移动构件M通过杆部56a受到驱动部56a的上下驱动力并被上下驱动。随着可移动构件M的上下驱动,包覆压接上模具42和芯线压接上模具46被上下驱动。尽管在此实施例中,驱动部56上下驱动包覆压接上模具42、芯线压接上模具46 等,但是它可上下驱动包覆压接下模具32和芯线压接下模具36。作为选择,包覆压接上模具42和芯线压接上模具46以及包覆压接下模具32和芯线压接下模具36都可被上下驱动。 简言之,驱动机构部50可具有任意构造,只要该构造使芯线压接上模具46和芯线压接下模具36朝着彼此和远离彼此相对移动。位置限制部60包括止动器62、止动器支撑部64和用作偏置构件的螺旋弹簧66。
止动器62布置为能在限制位置(见图幻与退回位置(见图幻之间移动。在该限制位置,止动器62能与置于芯线压接下模具36上的芯线压接部12上的露出芯线部17a 相接触。在该退回位置,止动器62从芯线压接下模具36和芯线压接上模具46的移动路径 (这里是芯线压接上模具46的移动路径,因为仅芯线压接上模具46移动)退回。更具体地,止动器62具有止动器主体部62a、芯线接触片62b和移动操作力接收构件62d,该止动器主体部6 具有长杆形形状。芯线接触片62b形成为从止动器主体部 62a的一个端部横向延伸的细长板片。接触部62c形成在止动器主体部62a的端部处以向下突出,即朝着置于芯线压接下模具36上的芯线压接部12突出。接触部62c的端部的宽度小于芯线压接部12的该对芯线压接片1 之间的间距。因此,接触部62c的端部能布置在芯线压接部12中。移动操作力接收构件62d以从止动器主体部62a的另一端部横向延伸的杆形形状形成。移动操作力接收构件62d的位于芯线接触片62b侧的上部形成为倾斜面62e,该倾斜面6 朝着与芯线接触片62b侧相对的一侧向上倾斜。接近/分离操作传递构件70的端部与倾斜面6 形成滑动接触,从而将止动器62移动到退回位置。止动器62通过止动器支撑部64以能移动的方式支撑在限制位置与退回位置之间。更具体地,止动器支撑部64是固定到端子辅助支撑部38的构件,并且具有止动器支撑孔64a和横向孔64b。止动器支撑孔64a以沿压接式端子10的芯线压接部12的轴线延伸的孔的形状形成,并且适于支撑止动器主体部62a,使得止动器主体部6 能沿压接式端子10的轴向方向移动。在考虑到芯线压接部12的U形部是大致管形形状的一部分的情形中,芯线压接部12的轴向方向是该U形部的中心轴线的方向。通常,芯线压接部12的轴向方向与露出芯线部17a的轴线和压接式端子10的纵向方向一致,芯线压接部12压接到该露出芯线部17a。这里,止动器62通过形成在止动器支撑部64中的止动器支撑孔64a以能移动的方式支撑,但不限于此构造。例如,止动器可通过槽形部以能移动的方式支撑,或者可将沿芯线压接部12的轴向方向支撑的杆形构件插入止动器中,从而以能移动的方式支撑该止动器。简言之,只要止动器的能与露出芯线部17a处于接触的部分以能移动的方式支撑在限制位置与退回位置之间,则任何构造都是可采用的。止动器支撑孔6 在压接式端子10侧开口,而止动器主体部62a的芯线接触片 62b的端部通过此开口延伸到外部。止动器支撑孔6 在与压接式端子10侧相对的一侧封闭,止动器主体部62a的位于移动操作力接收构件62d侧的端部与此封闭部相对。横向孔64b是通孔,形成在止动器支撑部64的一个侧部处并相对于纵向方向处在止动器支撑孔 64a中间的位置处。横向孔64b沿压接式端子10的轴向方向以长孔的形状形成。止动器 62的移动操作力接收构件62d布置为通过横向孔62d突出到止动器支撑部64的外部,并且能沿压接式端子10的轴向方向移动,压接式端子10的轴向方向是横向孔64b在横向孔 64b形成范围内的延伸方向。因而,在移动操作力接收构件62d能沿横向孔64b移动的范围内,沿芯线压接部12 的轴向方向以能移动的方式支撑止动器62。在止动器62的位于芯线接触片62b侧的端部从止动器支撑孔6 突出到最大程度的状态中,芯线接触片62b布置在置于芯线压接下模具36上的芯线压接部12上方且在连接部13附近的位置处。在止动器62的止动器主体部
762a的位于芯线接触片62b侧的端部从止动器支撑孔6 突出到最大程度的状态中,芯线接触片62b布置在置于芯线压接下模具36上的芯线压接部12上方且在连接部13附近的位置处(见图2和图幻。在止动器62的止动器主体部6 退回到止动器支撑孔64a中的最内位置的状态中,芯线接触片62b布置在从置于芯线压接下模具36上的芯线压接部12上方的位置退回到连接部13侧的位置处(见图5),从而抑制了芯线压接上模具46与止动器 62之间的干涉。螺旋弹簧66当被压缩时介于止动器支撑孔64a的内向部与止动器主体部62a的另一端部之间。螺旋弹簧66偏置止动器62,以便朝着限制位置挤压止动器62。作为将止动器62偏置到限制位置侧的偏置构件,不仅螺旋弹簧66,而且诸如板簧或扭转弹簧的各种构造都是可采用的,只要该构造能恒定地施加挤压力。接近/分离操作传递构件70能与由驱动机构部50执行的接近/分离操作关联移动。接近/分离操作传递构件70根据接近操作将止动器62移向退回位置,而根据分离操作将止动器62移向限制位置。更具体地,接近/分离操作传递构件70是具有长杆形形状的构件,并且通过可移动构件M以悬挂方式支撑在移动操作力接收构件62d的端部上方的位置处。接近/分离操作传递构件70的远端部的位于与芯线接触片62b侧相对的一侧的部分形成为倾斜面70a, 该倾斜面70a倾斜为使得其远端部(下端部)更靠近芯线接触片62b侧。因而,移动操作力接收构件62d的倾斜面70a和接近/分离操作传递构件70的倾斜面70a沿相同方向倾斜。存在这样的位置关系在止动器62处于限制位置时,当接近/分离操作传递构件70向下移动时,移动操作力接收构件62d的倾斜面70a和接近/分离操作传递构件70的倾斜面 70a彼此形成滑动接触(见图2中用一长两短交替的虚线示出的接近/分离操作传递构件 70)。当可移动构件M根据由驱动机构部50执行的接近操作,即包覆压接上模具42和芯线压接上模具46朝着包覆压接下模具32和芯线压接下模具36移动的操作而向下移动时,接近/分离操作传递构件70相应向下移动。由此,位于接近/分离操作传递构件70的远端部处的倾斜面70a与移动操作力接收构件62d的倾斜面70a形成滑动接触,以施加使止动器62克服螺旋弹簧66的偏置力从限制位置移向退回位置的移动力。当可移动构件M 根据由驱动机构部50执行的分离操作,即包覆压接上模具42和芯线压接上模具46远离包覆压接下模具32和芯线压接下模具36移动的操作而向上移动时,接近/分离操作传递构件70相应向上移动。由此,接近/分离操作传递构件70的端部移动到移动操作力接收构件62d上方的位置以解除所述移动力,使得止动器62通过螺旋弹簧66的偏置力而从退回位置移向限制位置。接近/分离操作传递构件70的远端部和移动操作力接收构件62d的位置关系设定为使得在包覆压接上模具42和芯线压接上模具46以及包覆压接下模具32和芯线压接下模具36在其间执行压接操作之前的时刻,移动操作力接收构件62d的倾斜面70a和接近 /分离操作传递构件70的倾斜面70a能彼此形成滑动接触以使止动器62移向限制位置, 而在包覆压接上模具42和芯线压接上模具46以及包覆压接下模具32和芯线压接下模具 36彼此分离到最大程度的状态中(即,在执行压接式端子10和电线16的设定操作的状态中),接近/分离操作传递构件70和移动操作力接收构件62d之间的接触状态能被解除。
在此实施例中,接近/分离操作传递构件70与移动操作力接收构件62d在压接式端子10的轴向方向上的某一位置处形成滑动接触。然而,该滑动接触可出现在其它位置处。将对使用具有上述构造的端子压接装置20的操作和方法进行描述。首先,在初始状态中,包覆压接下模具32和芯线压接下模具36以及包覆压接上模具42和芯线压接上模具46彼此分离(见图1到图4)。在此状态中,包覆压接部11置于包覆压接下模具32上,另外芯线压接部12置于芯线压接下模具36上,从而设定压接式端子10。此时,芯线压接部12可通过从压接式端子10的横向侧穿过芯线压接下模具36与芯线接触片62b之间的空间而布置在芯线压接下模具36上。压接式端子10的设定可用手来执行或者可通过包括公知构造的自动端子供给装置来执行。在使用自动供给装置的情形中,压接式端子10可通过连锁端子的形式供给,所述连锁端子具有多个彼此并联或串联的压接式端子10。这样,在设定压接式端子10的状态中,止动器62的芯线接触片62b的接触部62c布置在芯线压接部12上方(这里,在芯线压接部12内)且在连接部13附近的位置处。在此状态中,操作者握住电线16的端部,并通过使用电线导向构件34的导向凹槽 3 将露出芯线部17a布置在芯线压接部12中,同时将绝缘包覆部18的端部布置在包覆压接部11中。此时,露出芯线部17a的端部与止动器62的芯线接触片62b的接触部62c形成接触(见图2到图4)。由此,在露出芯线部17a定位在预定位置的情况下作出设定。此外电线16可通过包括公知构造的电线供给装置来设定。在此状态中,可移动构件M通过驱动机构部50的驱动而向下移动,以使包覆压接上模具42、芯线压接上模具46和分离/接近操作传递构件70向下移动(接近移动)。由此,首先,接近/分离操作传递构件70的远端部的倾斜面70a与移动操作力接收构件62d的倾斜面形成滑动接触,使得止动器62克服螺旋弹簧66的偏置力从限制位置移向退回位置。这使得止动器62的芯线接触片62b从为芯线压接上模具46的移动路径的下方区域退回,以避免芯线压接上模具46与止动器62之间的干涉。在止动器62移动到退回位置之后,接近/分离操作传递构件70的侧面和移动操作力接收构件62d的侧面彼此形成滑动接触,因而保持止动器62移动到退回位置的状态。然后,包覆压接上模具42、芯线压接上模具46和接近/分离操作传递构件70向下移动,并且当包覆压接上模具42和芯线压接上模具46移动到下限位置时,包覆压接部11 在包覆压接下模具32与包覆压接上模具42之间压接到绝缘包覆部18,而芯线压接部12在芯线压接下模具36与芯线压接上模具46之间压接到露出芯线部17a。因而,将压接式端子 10压接到电线16的端部。然后,可移动构件讨通过驱动机构部50的驱动而向上移动,以使包覆压接上模具 42、芯线压接上模具46和接近/分离操作传递构件70向上移动(分离移动)。在此移动的中间,接近/分离操作传递构件70与移动操作力接收构件62d之间的接触状态被解除, 而止动器62通过螺旋弹簧66的偏置力移动而从退回位置返回到限制位置。然后,在包覆压接上模具42和包覆压接下模具32彼此分离到最大程度并且芯线压接上模具46和芯线压接下模具36彼此分离到最大程度的时,恢复初始状态。将具有压接到端部的压接式端子 10的电线16取出。因而,完成了端子压接操作。
图6示出止动器62的芯线接触片62b与芯线压接部12之间的位置关系的示例, 而图7示出在压接之后,露出芯线部17a的形状的示例。图6示出如下情形在芯线压接部12中,芯线接触片62b布置为使得露出芯线部 17a的端部的位置能被限制在比芯线压接片12a的位于连接部13侧的端缘部更靠内L长度的位置。通过在如此定位的情形下如上所述地压接压接式端子10,露出芯线部17a由于压接时的压缩力而在纵向方向上延伸。在压接之后,露出芯线部17a的端部从芯线压接片 1 朝着连接部13侧延伸。然而,如上所述,在压接之前的状态中,露出芯线部17a的端部被限制为定位在芯线压接部12内,因此其伸出量小。待设定的长度L的程度能够根据露出芯线部17a的厚度(直径)和长度、对露出芯线部17a的压缩比、芯线压接部12的形状等而凭实验和经验确定。另一方面,如图8中所示,当芯线接触片62b布置为使得露出芯线部17a的端部被限制为处于从芯线压接片12a的端缘部向连接部13侧突出长度M的位置时,露出芯线部 17a由于压接时的压缩力而在其纵向方向上延伸,使得在压接之后,露出芯线部17a的端部明显超过芯线压接片12a而朝着连接部13侧延伸出去,如图9中所示。例如,此明显的伸出部是干扰对压接的压接式端子10执行的各种操作的因素。在具有上述构造的端子压接装置20中,止动器62根据由驱动机构部50执行的接近操作而移动到限制位置,并且止动器62根据由驱动机构部50执行的分离操作而移动到退回位置。因此,进行位置限制使得露出芯线部17a的远端部能布置在芯线压接部12上,然后芯线压接部12在芯线压接下模具36与芯线压接上模具46之间压接到露出芯线部17a。 这能够将在压接状态中露出芯线部17a从芯线压接部12的伸出量减到最小。特别地,当用人手放置电线16时,露出芯线部17a相对于芯线压接部12的位置稍有偏差。因此,如上所述,在对露出芯线部17a的远端部作出定位之后,执行压接。由此,能以稳定的方式减小露出芯线部17a从芯线压接部12的伸出量。特别地,在接触阻力的降低等观点上,由铝或铝合金形成的露出芯线部17a在高压缩下压接,从而由于该压接而导致大的延伸量。因此,在对此露出芯线部17a执行压接加工时是特别有效的。在压接时,止动器62移动到退回位置。因此,能在防止止动器62与芯线压接上模具46之间的干涉的同时,对压接式端子10执行压接操作。接近/分离操作传递构件70根据由驱动机构部50执行的接近操作而移动以施加使止动器62朝着退回位置移动的移动力,并根据分离移动而移动以使止动器62朝着限制位置移动。因此,与移动芯线压接上模具46等的操作同步的移动止动器62的操作能以增强的可靠性执行。止动器62沿压接式端子10的芯线压接部12的轴向方向设置,以能够在限制位置与退回位置之间移动。因此,在尽可能小地降低止动器62的移动量的同时,能够避免止动器62与芯线压接上模具46之间的干涉。止动器62如何在限制位置与退回位置之间移动不限于上述示例。例如,止动器62 可从芯线压接部12内的限制位置朝着芯线压接部12的斜上侧移动,进入退回位置。简言之,满足如下条件止动器62在限制位置与退回位置之间移动,在该限制位置,止动器62能将露出芯线部17a的远端部的位置限制在芯线压接部12内,而在该退回位置,止动器62从芯线压接上模具46的移动路径(在芯线压接下模具36移动的情形中,为芯线压接下模具 36的移动路径)退回。 尽管上文已对端子压接装置进行了详细描述,但是上述描述在各方面都是说明性的,并且本发明不局限于此。因此将理解的是在不偏离本发明的范围的情况下能设计许多修改和变形。
权利要求
1.一种端子压接装置,所述端子压接装置将压接式端子的芯线压接部压接到电线的端部的露出芯线部,所述端子压接装置包括下模具,所述芯线压接部能够放置于所述下模具上;上模具,所述上模具与所述下模具对向布置,并被移动以相对地接近所述下模具,从而所述上模具与所述下模具配合,以将放置在所述下模具上的所述芯线压接部压接到所述露出芯线部;驱动机构部,所述驱动机构部使所述下模具和所述上模具移动,以使所述下模具和上模具彼此接近和分离;位置限制部,所述位置限制部包括止动器,所述止动器能在限制位置与退回位置之间移动,在所述限制位置,所述止动器能够与放置在所述下模具上的所述芯线压接部上的所述露出芯线部的前端部相接触;在所述退回位置,所述止动器从所述下模具和所述上模具的移动路径退回;以及接近/分离操作传递构件,所述接近/分离操作传递构件随着由所述驱动机构部执行的接近/分离移动操作而移动,所述接近/分离操作传递构件根据由所述驱动机构部执行的接近操作来使得所述止动器朝着所述退回位置移动,并根据由所述驱动机构部执行的分离操作来使得所述止动器朝着所述限制位置移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端子压接装置,其中,所述位置限制部包括止动器支撑部和偏置构件,所述止动器支撑部在所述限制位置与所述退回位置之间以可移动的方式支撑所述止动器,所述偏置构件朝着所述限制位置偏置所述止动器;所述接近/分离操作传递构件根据由所述驱动机构部执行的接近操作施加移动力,所述移动力使得所述止动器克服所述偏置构件的偏置力来朝着所述退回位置移动,并且所述接近/分离操作传递构件根据所述驱动机构部的分离操作来解除所述移动力,以使得所述止动器通过所述偏置构件的偏置力而朝着所述限制位置移动。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端子压接装置,其中所述位置限制部的所述止动器设置为能够沿着所述压接式端子的所述芯线压接部的轴向方向在所述限制位置与所述退回位置之间移动。
全文摘要
公开了一种端子压接装置,用于在使露出芯线部从压接式端子的芯线压接部的伸出量降至尽可能小的同时,将压接式端子压接到电线。端子压接装置包括芯线压接下模具,压接式端子的芯线压接部能置于芯线压接下模具上;芯线压接上模具,与芯线压接下模具相对布置;驱动机构部,使所述模具彼此接近或彼此分离移动;位置限制部,具有止动器,止动器能在限制位置与退回位置之间移动,在限制位置,止动器能与置于芯线压接下模具上的芯线压接部上的露出芯线部的远端部接触,在退回位置,止动器从限制位置退回;以及接近/分离操作传递构件,根据由驱动机构部执行的接近操作使止动器朝着退回位置移动,并根据由驱动机构部执行的分离操作使止动器朝着限制位置移动。
文档编号H01R43/048GK102165652SQ200980138449
公开日2011年8月24日 申请日期2009年3月31日 优先权日2008年10月1日
发明者伊东朗, 樋口大 申请人: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