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印刷电路板的垂直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987888阅读:18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用于印刷电路板的垂直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总地涉及适于传输数据的连接器,更具体地涉及一种适于密集的连接器配置的输入/输出(I/O)连接器。
背景技术
在近来的通信发展中,相对不变的一个方面是对提高性能的需求。同样地,一直希望将物件做的越来越紧凑(例如,为了增加密度)。对于在数据通信中应用的I/O连接器而言,这些需求却产生了一些问题。应用较高的频率(其有助于增大数据传输率)要求连接器中的信号端子之间的电气隔离良好(例如,以便于将串扰最小化)。然而,使连接器更小 (例如,使端子布置更加紧密)导致端子更靠近在一起并且趋于使电气隔离降低,这可能导致信号衰减。除了希望提高性能外,还存在提高制造性的要求。例如,随着信号频率增加,端子的定位公差以及它们的物理特性变得越来越重要。因此,可以意识到对连接器设计的改进, 使其易于制造的同时仍提供一种密集的、高性能的连接器。I/O连接器可以用在“内部”应用中,例如,在电子设备中,诸如路由器和服务器, 这里,I/O连接器及其配对的插头连接器被整体地装入诸如路由器、服务器、开关等类似元件内;或者它们可以被用在“外部”应用中,在那里,它们被部分地装入元件内,而I/O连接器的插座部分连通到元件的外部,使得插头连接器可以用于将I/O连接器连接到其他元件上。大部分I/O连接器采用水平形式,这意味着它们的对接面垂直于将它们安装于其上的电路板。同样地,它们需要在被用于其中的设备的出口端附近的附加的I/O连接器,这增加了成本并使设计者受到约束。用在内部和外部连接器中的不同设计趋于增加成本,因此对经济的高性能连接器存在需求。

发明内容
用于安装在电路板上的垂直连接器包括多个容纳在壳体内的针座形式的端子组件。每个针座包括支撑多个端子的绝缘框架用以提供位于至少两个边缘卡容纳槽内的端子。该连接器利用成对的差分信号端子,该成对的差分信号端子被布置成从它们的触头部到靠近它们的尾部在连接器壳体内宽边耦合。该壳体具有基座和突出部。至少两个边缘卡容纳槽布置在突出部内,并且信号端子和接地端子的端子触头部可以被布置在每个槽的相对两侧上,从而当相对的连接器与垂直连接器对接时接触设置在每个边缘卡的两侧上的相
3应的接触焊盘。在一种实施方式中,位于每个槽的一侧上的端子能够端接成三排尾部,接地端子位于中间排。在一种实施方式中,两个邻近的卡槽的卡边缘将相对于端子的至少一个中间排设置。在一种实施方式中,连接器可以包括导向框架,其配合到突出部上从而有助于引导相对的配对插头连接器与垂直连接器相接合。突出部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在其表面上的接合件,该接合件与在引导框架上的相应的、互补的接合件是可接合的。该引导框架可以是空心的框架构件,其具有四个相互连接在一起的侧面用以限定框架中的开口。这个开口适配于突出部上方,并且引导框架可具有靠近该开口的内部突出部,从而引导框架的一部分适配在壳体上方且其内部突出部邻接壳体的肩部。在一种实施方式中,该引导框架可以通过一个或多个夹箍连接到电路板上。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中,连接器可以包括护罩。为提供热管理,散热器可以安装到该护罩的一侧上,并且,在一种实施方式中,该散热器可以被构造为至少部分地覆盖该护罩的三个侧面。


在下面详细说明的整个过程中将参考附图,在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代表相同的零件,其中图1为垂直I/O连接器的一个实施方式的透视图,其中,该垂直I/O连接器具有用于内部引导电缆应用的引导组件;图2为图1的连接器-引导组件沿图1中的线2-2的纵向截面图;图2A为图1所示的组件的连接器中应用的第一差分信号端子组件的侧视图;图2B为第二差分信号端子组件的侧视图,该第二差分信号端子组件与图2A的第一端子组件配对并用在图1中的连接器中;图2C为接地端子组件的侧视图,该接地端子组件与用在图1的连接器中的差分信号端子组件对相关联;图2D为图1中的垂直连接器从其侧面剖切的截面图,其示出了图2A和图2B的端子组件的差分信号端子,其中,差分信号端子沿着接地端子的侧面(在前面)重叠从而示出三组端子关于彼此的排列;图3为图1的连接器-引导组件沿线3-3的横向截面图;图4为图1的连接器-引导组件的分解图;图5为图1的连接器-引导组件的右视图;图6为图1的连接器-引导组件的俯视图,其示出了垂直连接器和其相关联的引导框架之间的接合方式;图7为图6的引导框架的俯视图,其示出了用于接合垂直连接器的替代方式;图8为图7的引导框架的仰视图;图9为用于垂直连接器的引导框架组件的替代实施方式的透视图,其适于成组的应用;图10为引导框架的另一种实施方式从其后面看的透视图,该引导框架用于与垂直连接器一起使用并用于接合电路板;
图11为本发明的垂直连接器组件的另一种实施方式的透视图,该垂直连接器组件与外部散热器关联使用;图12为图11的连接器组件的分解图;图13为图12的连接器组件大体上沿着线13-13的截面图,其示出了处于引导壳体内的适当位置的连接器以及外部散热器,并且还示出了两个由三个元件限定的引导沟槽;图14为用于图11的连接器组件中的垂直连接器的透视图;图14A为用于图14的连接器组件中的第一差分信号端子组件的正视图;图14B为第二差分信号端子组件的正视图,其中,该第二差分信号端子组件用在图14的连接器组件中并邻近图14A的端子组件定位,用以形成用于图14中的连接器的多个宽边耦合的差分信号端子对;图14C为接地端子组件的正视图,其中,该接地端子组件用于图14中的连接器组件中并插入到差分信号端子组件对之间用以对其提供隔离;图14D为图12的连接器的截面图,为了清楚起见将支撑图14A和图14B的差分信号端子的针座移除,用以示出它们相对于彼此的定位、连接器的接地端子和卡容纳槽;图15为在本发明中描述的另一种连接器组件的分解图,其中,不同式样的散热器连接其上;图16A为针座阵列的透视图;图16B为位于图16A中所示出的阵列中的端子的局部放大的透视图;图16B为图16A中所示的阵列的横截面的侧视图,除了增加的壳体。
具体实施例方式根据需要,在此将公开具体的实施方式,然而,应当理解,所公开的实施方式仅仅是示例性的,其可以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具体化。因此,此处公开的具体细节并不被解释成限定性的,而仅仅作为权利要求的基础以及用于教导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以各种适当的方式实施本发明的代表性基础,包括采用被公开于此的各种特征并结合在此可能没有被明确公开的各种特征。已经确定,希望具有一种I/O连接器,其具有使其可被用于多种应用中的结构,以便于减少制造成本和维持多种连接器产品以适合于多种应用的需求。也已经确定,希望利用一种I/O连接器取代背板连接器,从而通过将电缆直接从垂直连接器延伸到第二装置来允许从第一装置的母板到第二装置的连接。这被认为对能够提供大于15(}bp的数据传输率的垂直连接器尤其是有益的,并且对于能够传输超过20(ibp的数据传输率的连接器是更为有益的。图1至图8示出了用于垂直应用的连接器组件400的实施方式,该连接器组件400 包括与垂直连接器406的壳体404接合的单独的引导件402,该垂直连接器406安装到印刷电路板407上。如图2和图4所示,壳体404以垂直构造形成有多个壁405,所述壁共同限定内部空间408。该内部空间408容纳多个端子组件410。端子组件410以针座412的形式示出,具有支撑多个导电端子416的绝缘框架414。该示出的针座412包括用于由壳体 404提供的两个卡槽构造的四个端子,并且每个端子416在其一端包括尾部417,优选地,该尾部为容纳在形成于电路板407中的电镀通孔419内的顺应引脚418的形式。在相对的一端,每个端子416包括以悬臂接触梁422示出的触头420。成对的端子被示出为布置在壳体 404的两个槽424、似6的相对两侧面上。这些槽424、426(其有时称作边缘卡容纳槽)布置在壳体404的突出部428的对接面似9上,其中,该突出部从基座430向上突出,最佳地如图1和图2D所示。针座412以并排布置的方式插入到壳体404的内部空间408中,从而触头420被保持在每个卡容纳槽424、426的相对两侧面上的各自的沟槽432中。如下更详细地说明,这种并排布置允许连接器的信号对的宽边耦合。当垂直连接器406对接到相对的插头连接器时,每个端子的触头420能够接触插入到槽中的卡(有时称作插卡)上的接触焊盘。触头420和尾部417由主体434相互连接,绝缘框架414可以被模制在主体434 上。如图所示的壳体404具有大体上的倒T形,并具有较大的且包围并支撑突出部428的基座430。如图所示,基座430具有位于突出部428的侧面的肩部462,并且这些肩部462 在连接器壳体404的前部和后部是宽的,沿着连接器壳体404的侧面是窄的。这可以使针座412具有在壳体404的侧壁405之间延伸的宽的基座411。针座412还可以包括两个向上延伸并有助于将一对端子416引导到每个槽中的垂直部分413,这有助于以垂直悬臂的方式固定相应的触头。每个针座412能够支撑两对端子(诸如端子对416a),每对端子与槽424、似6中的一个相关联,每个这样的端子对的触头420被布置在各自的端子容纳空腔425内的槽424、 426的相对两侧上。如图所示,当配对的边缘卡插入到槽424、426内时,为了给触头提供充分的偏转范围,这些空腔425在它们的顶部可以是较宽的。槽4 、似6至少部分地由第一侧壁427a和第二侧壁427b所限定,其中,该第一侧壁427a和第二侧壁427b是彼此间隔开的并且在突出部428中垂直地延伸。如图2D最佳地示出,在边缘卡插入之前,触头420在卡槽424、426中向内延伸。当边缘卡插入到槽424、426中时,触头420在它们各自的空腔 425内向外移动。连接器壳体404的端子416布置在端子的第一排和第二排中,该端子排沿着槽424、426的相对两侧面延伸,如在下面更详细说明的。连接器可以被配置用于高的数据传输率。同样地,该连接器可以包括各自的一组第一信号针座410a和一组第二信号针座410b,该第一信号针座410a和第二信号针座410b 分别支撑第一信号端子416a和第二信号端子416b。位于两组信号针座之间的是接地针座 410c,其支撑接地端子。因此,端子以重复的顺序、横向地并以信号-信号-接地的式样布置在壳体404内,接地端子介于成对的信号端子416a、416b之间。图2A和图2B示出了用在连接器壳体404中的第一信号针座410a和第二信号针座410b的特征,用以传输差分信号端子,同时,图2C示出了支撑接地端子的接地针座410c。信号端子416a、416b用于在电路板407上的电路以及布置在配对的边缘卡的边缘上的焊盘上的电路之间传输差分信号。 接地端子可以具有比信号端子宽的主体,当其置于成对的信号端子416a、416b之间时,能够有助于在邻近的端子之间提供电气隔离(因此有助于确保将串扰保持得较低)。端子被布置在连接器中用以提供宽边耦合,这意味着差分信号对由邻近的针座中的信号端子形成,如图1中的箭头“W”所标示的,信号端子在连接器壳体的横向方向上排列。换言之,成对的信号端子从它们的触头部420到靠近它们的第二腿部43 彼此面对从而形成差分对。以这种方式,邻近的信号端子在垂直于图2A至图2D所在的纸面的方向上相互耦合。相比于图2A和图2B,可以看出,此处所示的信号端子416a、416b除了在它们的主体部434的底端外具有大体上相同的构造,在它们的主体部434的底端,为了配合电路板 407上的希望的通孔式样,它们在纵向方向彼此远离地岔开。当端子416a-416c接近尾部 417时,它们的主体部434彼此远离地岔开以至于它们各自的尾部也彼此间隔开。如图2D 最佳地示出,每一对的信号端子尾部417a、417b间隔开地处于与信号端子对相关联的接地端子尾部417c的左侧和右侧。这样做是为了适应形成在电路板407中的各自的接地和信号通孔的式样,其中,该电路板407为必要的出口迹线以及牢靠的机械连接提供了足够的空间。因此,所示的实施方式具有差分对,其从占主导地位的宽边耦合信号端子变化到包括更多边缘耦合的耦合。在某种程度上,这是由于使用邻近的宽边耦合的端子(如果维持宽边耦合到板上)使得对维持这样的并排布置所必需的通孔间隔在没有导致可能严重削弱电路板407的情形下变得难以达到。因此,将通孔间隔开并转向边缘耦合是有利的,从而在其中有足够的空间用来钻出通孔式样并依然维持电路板407的整体性。由于壳体的垂直性质,端子416能够被特别地构造并可以被认为具有多个不同的部件或部分。在它们的最顶端为连接到主体434的触头420,该主体434依次将触头和尾部连接在一起。主体434可具有多个部分诸如如图所示的从触头部420向下大体上垂直延伸的第一腿部43 (图2D)。第二腿部43 与第一腿部间隔开并大体上垂直定向,优选地, 它们与第一腿部43 偏置并大体上平行于该第一腿部43fe。第一腿部43 和第二腿部 435b通过弯折部440、441连接在一起,该弯折部440、441以一定角度延伸至第一腿部43 和第二腿部43 。最后,主体434还包括使第二腿部43 和尾部417相互连接的过渡部 443。如图2D所示,信号端子的过渡部443从面对关系岔开并彼此远离地延伸到相关联的尾部417a、417b,如图所示,当以与槽宽度对齐的角度看去时,该尾部417a、417b位于接地端子尾部417c的左侧和右侧上。可以理解,当过渡部443接近尾部417时其宽度增加。这样,趋于增加信号端子对之间的电容耦合并能够有助于弥补端子之间由于增加的间隔而出现的电容耦合的降低。相应地,增加的材料有助于控制将趋于在整个过渡部产生的阻抗不连续性。因此,尽管信号端子触头、第一腿部和第二腿部以及弯折部具有恒定的宽度,然而,过渡部可以具有随着端子之间的距离增加而增加的宽度,从而端子的阻抗可以得到控制。在连接器壳体404中使用两个槽424、似6以及因而产生的密集度使得特定程度的性能更加难以保持。已经确定的是,所示的端子定向可以使连接器壳体404的尺寸保持最小化,同时提供降低的串扰和歪斜。同样地,与卡容纳槽4M中的一个卡容纳槽相关联的端子被布置在连接器壳体中,使得它们大体上与另一个卡容纳槽426的端子关于垂直对称线或对称轴线“AS”对称(图2D)。此外,为了使连接器壳体404的小尺寸变得容易,端子主体的弯折部440、441介于端子主体的第一腿部43 和第二腿部43 之间。如图2A至图2D所示,该弯折部向外延伸或远离对称轴线AS(以及和端子的每个信号对相关联的各自的卡槽424、426)而延伸。端子416还可以视为被设置在与每个卡槽似4、似6相关联的端子的第一阵列和第二阵列中, 如下面将会容易理解的,一组端子被视为“外部”端子而另一组端子被视为“内部”端子。外部端子被包括在沿着卡容纳槽424、426的外侧布置的端子的第一阵列中,这些外部端子远离卡容纳槽向外岔开并终止于尾部417,该尾部417位于针座的边缘和连接器壳体的基座
7部分430的侧壁405附近。在图2D上的“D”处示出了这些外部的信号端子的岔开位置。同样地,内部端子被包含在端子的第二阵列中且沿着槽424、426的内部(或邻近面)布置。内部端子具有比相应的外部端子的第一腿部43 更进一步垂直延伸的第一腿部。如图2E所示,该内部端子的弯折部441以与外部端子的弯折部440大体相同的方向向外延伸,向外远离对称轴线AS,并且较优地在长度上比外板端子主体的弯折部440短。为了利用针座内由外部端子的弯折部延伸的方向形成的空间,内部端子的弯折部以与外部端子相同的方向延伸,然而距离更短。优选地,如图2D所示,这个距离较优地为这样一个距离,使得内部端子的主体部434的一部分直接地在“DE”处位于各自的卡容纳槽似4、似6之下。如图所示,这些部分较优地为内板端子主体的第二腿部43 ,在此处,连接器中的形成差分信号端子对的邻近端子彼此面对。在一种实施方式中,为了定位内部端子的第二腿部 43 ,可以延伸一条虚线,如图2D中“ISE”所示,其与槽424、426的侧面427a、427b —致并向下延伸到面对电路板407的连接器的安装面。这些线与槽424、426的位置相对应,并且能够看出内部端子的底部延伸到这个位置。如图所示,例如,第二腿部43 以及在某种程度上的过渡部443也是这样定位的。因此,对于一个卡槽而言,端子的外部阵列远离卡槽延伸,而端子的内部阵列被配置成使得端子中的一个至少部分地位于至少部分地由该槽的位置所限定的点处。图11至图14示出了连接器组件700的另一种实施方式,并且其适于背板应用。所示的垂直连接器701具有壳体702,该壳体702具有包括多个布置于其上的槽725、726的对接面720,两个这样的槽被示出并由中央间隔壁或间隔件727分隔开。示出的安装面721 与用于将连接器连接到电路板703的对接面相对,在如图12所示的方位上,其沿着连接器 701的底部放置,然而,可以理解,此处使用的术语“底部”是相对的,其取决于所示的方位。 壳体702具有提供安装面721和突出部719的基座718,该突出部719从基座部分718向上延伸并终止于壳体的对接面720。壳体702容纳在护罩704中,该护罩704具有中空的内部部分705,通过对接开口 706,该内部部分705对于相对的配对连接器(未示出)是可进入的。该护罩704还可以包括辅助开口 708,其可以容纳散热件710,该散热件710能够被这样安装并可通过一对接合凸耳717和诸如夹片711的保持件被保持在适当位置上,如图所示,该夹片711布置在散热器710和护罩704的上面。如图所示,引导壳体704的对接开口 706可以具有EMI垫圈组件,该EMI垫圈组件可以包括弹簧触头71h、712b以及导电的可压缩垫圈713。壳体702容纳在护罩704中,如图所示,该壳体702可以具有非对称的形状,其能够有助于确保壳体以适当的方位组装在护罩704中。在这个方面,护罩704沿着其内表面可以具有凹口 730,该凹口 730容纳连接器壳体702的一对端壁延伸部723。该延伸部723 彼此分开,如图14所示,其具有一介于它们之间的间隔空间。这个间隔空间在连接器701 — 侧上限定了引导沟槽734,其大小被加工成用以容纳相对的配对连接器的引导法兰。散热器 710包括多个单独的散热件,该散热件从散热器的基座部分向上延伸,基座部分大体相对于突出部719部分地凸伸到外部引导壳体704的中空的内部部分705中。散热器710的底部表面715与突出部719间隔开从而在其间限定一间隔空间,其用作附加的引导沟槽732, 当两个连接器对接在一起时相对的配对连接器的引导法兰可以凸伸到附加的引导沟槽723 中。连接器壳体702插入到外部引导壳体704中形成这两个引导沟槽732、734。
8
如上在之前所描述的实施方式中,壳体702包含多个在针座中的导电端子。端子对于每个这种卡容纳槽725、726以两个阵列布置,并且每个阵列沿着槽725、726的相对两侧面延伸,从而端子的触头部分746与位于配对的边缘卡的相对两侧上的电路相接触,其中,该电路是配对连接器(未示出)的一部分。针座包括信号针座736、信号针座738(图 14A和图14B)和接地针座740(图14C)。这些针座被布置在壳体内以便两个信号针座736、 738彼此邻近,从而允许差分信号对的形成,并且成对的这些信号针座由介于其间的接地针座分开。信号端子组件和接地端子组件的端子由支撑框架741保持在适当位置处。如图14A、14B和14D所示,并且如之前关于图1至图3中的实施方式的说明,该连接器701的信号端子从它们的触头746经由它们的第一腿部752到它们的弯折部7M彼此面对。最终,在第二腿部753处,信号端子从它们宽边耦合的关系岔分为边缘耦合关系并彼此远离地延伸到一点,在这点处,它们相遇并到达过渡部755,并以它们的尾部748与电路板703接触,该尾部748示出为顺应引脚749。在本实施方式中,信号端子的过渡部755被制造得比图1至图3所示的实施方式中的信号端子主体的过渡部443的尺寸小。应当注意的是,存在于信号端子中的过渡部在存在于尺寸上比信号端子更大的接地端子中时并非同样有益。在信号端子中使用过渡部用于控制电容和合成阻抗,因此,不需要在接地端子中出现过渡部。如图14D最佳地示出,端子的外部阵列742具有第一腿部75 、弯折部75 、第二腿部753a、过渡部75 以及延伸远离相关联的卡槽的尾部748a,而内部阵列具有沿着以虚线表示的卡槽的延长部的一侧延伸的第一腿部752b、弯折部754b、第二腿部75 以及延伸到这个位置(例如,卡槽下方的空间)的至少部分过渡部75 ,如由虚线“ISE”所限定的位置。图15示出了本发明的连接器的另一种实施方式。在这种实施方式中,所有的内部元件依然是相同的,即,外部引导壳体802和内部垂直连接器804是相同的,但外部散热器806 具有不同的结构,其具有两组布置在散热器806的相对两侧上的散热件808、809。单独的分隔板(spreader)或接触板810可以用于确保在散热器806和插入到引导壳体802内并对接到垂直连接器804的相对的插头连接器之间的导热性。现在,回到图4至图10,连接器壳体404具有一对在图中示出为槽436、437的接合件,其被布置在突出部428(图6)的相对的两侧面上,尽管如果空间允许的话它们可以被布置在邻近的侧面上。较优地,接合槽436、437形成有角形结构用以当与周围的引导框架 402的互补的接合件458、459对接时提供鸠尾接合。尽管接合件436、437示出为沿着突出部4 的侧面从突出部4 凸伸出并终止于肩部462的槽436、437,然而,可以理解,这样的接合件436、437可以采用突起的形式,诸如凸柱或凸耳。所示的I/O连接器406以及电路板407之间的唯一的接合方式典型地为通过尾部417接合。为了易于将电缆/插头连接器(未示出)连接到连接器404,提供了内部引导框架 402。如图4所示,这个引导框架402是单独的元件,其可以由介电材料诸如塑料形成,并形成有四个侧面451-454,该四个侧面451-4M相互连接在一起作为一个零件用以限定引导框架402内的大体中心的开口 456。这个开口 456适应并容纳其突出部428。如图4所示,引导框架402具有两个布置于其上的接合件458、459,其在结构上与连接器壳体404的接合槽436、437是互补的,并且,为了实现以可靠的方式将两个元件连接在一起,该接合件较优地还可以为榫眼形的突起。接合件458、459的鸠尾状连接确保在引导框架402和连接器壳体404之间的可靠接合,并且防止在两个元件之间的过多的水平移动。引导框架402具有中空的内部部分460,该内部部分460沿着开口 456延伸且比该开口的尺寸更大,并在引导框架402中限定了内部突出部或凹进461 (较优地,具有平坦的底部表面从而其依靠并抵接于连接器壳体的外部肩部462上)。为了与肩部462绕着突出部4 延伸的范围相匹配,内部凹进461由如图所示的完全在开口 456周围延伸的裙缘 463限定。基座430还可以包括多个设置在以虚线表示的四边形“FS”的顶点处的垂直凹进464,其中,以虚线表示的四边形“FS”包围引导框架的开口 456,如图7所示。在所示的实施方式中,四边形采用矩形的形式。凹进464容纳沿引导框架402的内部突出部461布置的相同突起466。尽管连接器壳体404和引导框架402之间的接合是可靠的,然而,在没有更多部件的情况下,连接器只是通过其端子416的尾部417被固定到电路板407上。这样,将电缆/插头连接器连接到连接器壳体404上所产生的插入力或者将电缆/插头连接器从连接器壳体404上分离的移除力均可以传递到端子尾部417上并可能导致它们松开。 另外,如果相对的配对连接器在连接或分离的过程中是倾斜的,则扭力可能会施加到端子尾部417上。因此,引导框架402可以具有用于直接接合电路板407的装置,其可以减少不利的力传递到连接器406的端子尾部417上的可能性。这种装置被示出为一对U形的保持夹箍 468,其向下延伸通过引导框架402的侧面452、妨4并位于引导框架的内部突起466的部分内。可以看出,夹箍468具有主体468a和两个连接到主体上的臂部468b,其中,主体部468a 容纳在引导框架450的沟槽472中,臂部468b的自由端具有容纳在电路板407的孔474中的尾部473。同样地,保持夹箍468的臂部468b容纳在形成于引导框架402内的槽475中并延伸通过槽475。保持夹箍468的尾部473可以被焊接或以其他方式连接到电路板407 上。如图所示,引导框架450没有沿着连接器壳体404的侧面向下延伸并与电路板407 接触。相反地,引导框架的裙缘463的底部与电路板407间隔开并位于电路板407之上。这样,使壳体404的表面覆盖区域(footprint)得以保持并将电路板407的用于电路迹线和其他元件的区域敞开。如同夹箍的尾部473 —样,夹箍468在连接器壳体404的相应的侧面凹进464中延伸。较优地,尾部473被焊接到电路板407上用以提供将整个组件400保持于电路板上适当位置的辅助手段。可以理解,比起使用安装螺钉或其他紧固件的替代方法,这样的构造所占用的板空间更小。引导框架402包括锁扣壁478,相对的连接器的锁扣元件可以连接到锁扣壁478 上。靠近该壁478的顶部边缘484,锁扣壁478具有形成于其内的槽479。所示的锁扣壁 478具有两个以分支的方式从其上延伸的端壁480,从而当俯视时,如图4所示,其呈现出略微平坦的U形构造。这些端壁480与锁扣壁478配合从而形成沟槽,该沟槽具有出现在锁扣壁478和连接器突出部4 之间的介入空间482。该空间482容纳相对的配对连接器的外部引导法兰或壳体。图9示出了引导框架500的替代实施方式,其中,该引导框架500适于成组的应用,在成组的应用场合中,引导框架500被置于多个垂直连接器之上。该引导框架具有四个侧面502、503、504、505以及多个形成在其主体部中的开口 506。这些开口被配置为套在多个与连接器406类似的垂直连接器的突出部上。这些开口 506相对于引导框架500的侧面成一定角度,因此它们可以适应与它们相关联的连接器406在电路板407上的成一定角度的安装,或者适应引导框架500相对于连接器406成一定角度的定位。在前面的实施方式中,引导框架402的侧面与连接器406的侧面对准,然而,在这种实施方式中,连接器和引导框架500的侧面并不是对准的。更确切地说,它们相对于彼此成一定角度定向。如图所示,引导框架500具有多个内部凹进510,一个这样的凹进510与一个开口 506相关联。这些凹进510围绕每个开口 506延伸并比该开口更大,从而整个引导框架500 充当与连接器的相对肩部接触并包围连接器的突出部的单一裙缘。引导框架500包括布置在开口 506的内表面514上的接合件512、513。提供有保持夹箍514,其包括腿部516,该腿部516在开口 506的周边的外侧延伸通过引导框架500的主体,并且如上所述,这些夹箍 514终止于容纳在电路板上的开口内的尾部518。夹箍514也可以被容纳在形成于靠近开口 506的引导框架中的凹进517内。为每个开口 506提供有锁扣壁520,该锁扣壁520凸出于引导框架主体的平面之上且与开口 506对准并间隔开,从而限定相对的配对连接器的对接法兰或引导法兰可以延伸进入的沟槽。在锁扣壁520的相对两端可以具有端壁521。垂直连接器的引导框架的再一种实施方式大体上如图10中的600所示,其中,单独的引导框架600包括四个侧面601a-601c,而且在引导框架的主体部603的周边内的开口 604被示出。如图所示,引导框架600并不依靠保持夹箍,相反地,其利用多个容纳在槽602 中单独的保持件610,该槽602在开口 604的周边外侧形成在主体部603中。这些保持件 610具有大体倒L形的结构,具有细长的腿部606,该腿部606的一端终止于突出片607,其另一端终止于尾部608。尾部608容纳在相应的槽609中,每个槽具有与其连通的小的凹进 612以使得保持件的腿部606延伸通过槽609,并使得突出片部分607容纳在凹进612中。 较优地,保持件610被进一步地设置以使得两个这样的保持件被布置在引导框架600的每侧上,并且如图所示它们可以在特定侧面的边界内排列以及与引导框架开口相对的侧面上的保持件对准。引导框架600还包括邻近开口 604并与开口 604连通的内部凹进614,其有助于限定引导框架的裙缘部分并接触垂直连接器404的相对肩部。该内部凹进614邻近保持件 610延伸。四个保持件的腿部606延伸穿过引导框架600的左侧面601b、右侧面601d,并延伸进突起616中,突起616沿着开口的内侧延伸到开口中。这些突起被开设有开口 618,该开口在这些突起之下垂直地延伸以易于使保持件610推进并通过它们。另外的四个保持件 610沿着开口 604的前侧和后侧排列并可以被容纳在形成于引导框架的内部表面上的垂直沟槽620中。在这种实施方式中,保持件610比如图4所示的具有保持夹箍的保持件更移动靠近前侧601a和后侧601c (远离开口 604的其他侧)。尽管图16A至图16C示出了与在图1至图8中公开的实施方式相类似的实施方式, 其示出了垂直连接器中可能具有的附加特征。因此,尽管用在图16A至图16C中的标记与上面所使用的那些标记不同,都是意图使所述的特征被认为是上面所述的实施方式中的可能的特征。如图所示,电路板903支撑可以被定位在壳体940中的针座阵列910,该壳体940 包括基座944和突出部942。每个针座912、914、916支撑一对位于槽950A、950B中的端子。因此,针座阵列910在槽950A中提供端子排91IA和端子排91IB并在槽950B中提供端子排 911C和端子排911D。为了提供希望的路径和电气性能,在电路板上还具有成尾部排920A、 920B、920C、920D 的尾部。可以理解,尾部排920A 至 920D 分别由端子 931A、932A、933A 至 931D、932D、933D 形成。因而,如图所示,用在针座中的端子遵循信号、信号、接地的样式。可以理解,所示的实施方式允许高密度和高数据传输率。特别地,针座912、914被构造为提供形成差分对的信号端子,针座916被构造为提供在邻近的差分对之间的接地端子。这样的样式可以是重复的,因此可以以特定的间隔提供大量的差分对,可选择地,一些端子可以被用于其它目的 (诸如提供电力或低数据传输率信号)并可以具有不同的形状。然而,所示的端子和针座构造提供了差分耦合的信号对,其可以使大于10(Λρ的数据传输率具有常规的串扰和回波损耗水平(例如,允许在大于10(ibp的信道数据传输率时可接受的信道性能)。然而,如果接地端子被固定住(Pinned),如上所述,所示的构造将允许大于20(ibp的数据传输率。例如, 在模拟中,所示的具有引脚的设计在高于15GHz的频率时具有低于40dB水平的远端串扰。 另外,插入损耗相比而言是线性的并且在大约15GHz的频率时小于1. 5dB的水平,且回波损耗在约13GHz的频率时低于10dB。由于两个槽950A和950B是邻近的,槽950A、950B也具有邻近的尾部排920B、 920C。如上所提及的,每个槽可以与尾部排(950A与920B以及950B与920C)中的一排对准。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槽和尾部排可以被配置以使得两个邻近的尾部排具有至少一个位于由槽的两个相对的壁951A、952A以及951B、952B限定的间隔WS中的端子。已经确定的是,如果使用由三个尾部定位的尾部排(例如,如图所示,第一尾部处于第一位置961,第二尾部处于第二位置962,以及第三尾部处于第三位置96 ,若第三位置963与间隔WS对准的话,则还可以从系统级别的角度获益。具体地,这允许电路板上的可接受的路线布局,同时提供了未使用过多的板空间的密集布置。应当注意,尽管已经公开了关于引导框架的实施方式的具体特征,然而除非以其他方式提及,否则这些特征并不被用来限定。可以理解,针对上述示出的实施方式存在许多改变,这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是显而易见的,诸如压缩式连接器组件和/或其元件的许多变型和修改,包括在此单独公开或要求权利的特征的组合,以及明确地包括这些特征的另外的组合,或者触头阵列连接器的其他替代类型。另外,在材料和构造上也存在许多可能的变化。这些改变和/或组合落入到本发明相关的技术领域内,并且旨在被包含在随后的权利要求的范围内。值得注意的是,在惯例上,在权利要求中单一元件的使用旨在包括一个或多个这样的元件。
权利要求
1.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壳体,其具有基座和从所述基座上延伸的突出部,所述基座具有安装面,所述突出部包括对接面并具有两个布置于其内的槽,每个槽包括第一侧和第二侧;多个导电端子,其分别沿着每个槽的所述第一侧和第二侧布置并设置在第一阵列和第二阵列中,每个阵列包括至少两个形成差分信号对的信号端子,所述信号端子包括布置在所述槽中的触头、靠近所述安装面布置的尾部以及将所述触头和所述尾部相互连接在一起的主体,所述主体还包括在所述壳体中延伸并彼此间隔开的第一腿部和第二腿部,以及将所述第一腿部和第二腿部相互连接的弯折部,所述弯折部以一定角度延伸到所述第一腿部和第二腿部;其中,所述第一阵列的弯折部在第一方向上延伸远离所述卡槽的第一侧,并且所述第二阵列的弯折部在所述第一方向上延伸,使得所述第二阵列的第二腿部的一部分在所述槽的下方延伸。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阵列和第二阵列中的所述信号端子的所述主体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二腿部和所述尾部之间的过渡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器包括在所述两个槽之间延伸的对称轴线。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腿部具有第一宽度,以及所述过渡部具有大于所述第一宽度的宽度。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阵列的弯折部的至少一部分也在所述槽的下方延伸。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端子位于第一信号针座和第二信号针座中,在所述第一信号针座和第二信号针座中的所述端子从所述触头到所述第二腿部是宽边耦合的,从而在所述第一针座和第二针座中差分地耦合信号对。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每个差分信号对的所述尾部在纵向和横向的两个方向上是彼此间隔开的。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阵列的所述弯折部具有第一长度,所述第二阵列的所述弯折部具有小于所述第一长度的第二长度。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腿部的至少一部分布置在所述槽的假想延伸部中,所述假想延伸部由从所述槽到所述安装面延伸的假想线形成。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阵列的弯折部和所述第二腿部的至少一部分布置在所述槽的所述假想延伸部中。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连接器组件,其可以用于电路板上的垂直应用。该组件包括支撑多个针座的壳体,该针座依次地支撑多个端子。该壳体包括基座和突出部并可以具有两个在突出部中的槽,端子延伸到两个槽中。引导框架可以位于壳体上以有助于支撑壳体。端子可以在两个槽的两侧上设置成排。端子的尾部可以相对于槽被配置从而提供希望的性能。
文档编号H01R12/51GK102405564SQ201080017280
公开日2012年4月4日 申请日期2010年2月18日 优先权日2009年2月18日
发明者哈罗德·基思·兰, 约翰·简-泰莱齐奥, 肯特·E·雷尼尔 申请人:莫列斯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